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50章 砸银子!两小只的疯狂!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50章 砸银子!两小只的疯狂!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整个天津随着朱高炽和朱雄英的到来仿佛注入一股强大的活力。这一次,朱高炽几乎是将栖霞镇工业区这段时间以来做赚到的全部银子都带了过来,准备将这些银子全部砸到天津这里。当然,就算资金不够的话,身旁还跟着户部侍郎卓敬,大不了直接伸手向老朱要银子就是。“小胖殿下,您准备怎么做?”卓敬满脸好奇地追问道。他曾在三年之前被遴选为监察御史,还是老朱陛下亲自面试授予官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天子门生”。不过卓敬智虑深远,博学多才,对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很快在一众监察御史里面脱颖而出,深受老朱器重宠信,于是又从监察御史转为户科给事中。直到前不久郭桓案爆发,六部全军覆没,尚书侍郎全都迎来了一场大清洗。老朱索性将卓敬提拔为户部侍郎,此刻在诸司任职的多为进士及太学生,也证明了老朱敢用年轻人的魄力。面对卓敬的询问,朱高炽似笑非笑地瞥了他一眼。历史上这家伙可是被姚广孝所忌惮,以致于被逆父朱棣砍了脑袋,且被灭三族。现在卓敬的人生轨迹,早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更是身居高位,年不过三十多岁。“简单啊,咱们开办产业,那首先第一步是什么?”卓敬思索片刻之后,眼中陡然间划过了一道亮光。“征用田地?”“直接买!”朱高炽给出了答案。征用算怎么回事?那田地还是朝廷的。直接买过来归入自己名下不香吗?卓敬攥着账册的手微微发抖,这位年轻的户部侍郎从未见过如此豪奢的阵仗——整整三十辆马车,载着栖霞镇工业区数年积攒的全部心血。“卓侍郎,可准备好了?”朱高炽指尖叩击案桌,发出清脆声响,“若银钱不够,咱们便修书一封,让皇爷爷再拨些来。”话音未落,朱雄英已放声大笑,“高炽莫要吓着卓大人,凭你我二人的家底,买下这些田地绰绰有余!”朱高炽来到天津做的第一件时间就是买地,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看得卓敬等人眼皮子直跳。“传令下去,凡海河、渤海沿岸土地,不论优劣,有卖必收!”毗邻海河、毗邻渤海的肥沃土地,不论价格几何,只要愿意转让,朱高炽便立刻派遣手下迅速展开收购行动。这片滨海的土地大多属于贫瘠之地,许多地段更是盐碱遍布,不适合粮食种植,在这个年代不宜耕作的土地自然被视为末流。听闻有人正大规模购入沿海地产,一些投机者趁机哄抬价格,疯狂抛售。面对这种情况,朱高炽概不拒绝,只要有人愿意出售,他便毫不犹豫地买入。“殿下,这价格已翻了三倍……”卓敬话音未落,便被朱高炽挥手打断:“莫要犹豫,今日的‘冤枉钱’,他日便是金山银山!”对于那些刻意抬高土地价格的行为,朱高炽并未过于关注。即便价格有所上升,但相较于未来天津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后的地价飙升,此刻购入仍不失为明智之举。大笔的银子如流水般投入,土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甚至让原本无意出售地产的人也纷纷加入抛售行列。消息传开,天津的士绅地主们纷纷瞪大了眼睛。往日一两银子能换好几亩的荒地,如今竟能卖到二两、三两!有人嘲讽这是“冤大头”做派,也有人嗅到商机,争相抛售手中的劣田。在利益的驱使下,天津土地交易市场空前火爆,地价一路飙升。昔日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如今竟炒至每亩二两银子,质量稍佳者甚至可达三两。这片海滨盐碱地本不适宜种植,压根就没有任何用处,以往讨价还价,每亩一两银子便可成交,有时甚至能以超低价格购得数亩。朱高炽却不为所动,他坐镇此地,亲自指挥购地事宜。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地契一摞摞堆成小山。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朱高炽在极短时间内,几乎将天津滨海河畔的土地一网打尽,数量之巨,令人瞠目结舌。短短半月,海河、渤海沿岸的土地,几乎尽数落入他的囊中。朱高炽在天津地区大肆收购土地的同时,着手复制栖霞镇工业区的成功模式。第一步,先在天津设立工业区,上千名栖霞镇的工人紧随其后,迅速展开行动。“水泥坊要建在海河弯道,琉璃厂靠南防潮,船厂必须紧邻入海口!”首要任务是创建天津水泥作坊,以烧制水泥,这一材料对于建设港口、码头、房屋乃至通往京城的道路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水泥,建筑工作将耗时耗力且费用高昂。尽管朱高炽目前资金充裕,且当时的人力成本较低,但时间紧迫,不容延误。继水泥作坊之后,琉璃厂和雪糖厂这两座核心工厂也迅速启动建设。此外,朱高炽还规划了天津造船厂,随着东海贸易的即将展开,航海业的繁荣指日可待,造船厂的建设刻不容缓。造船技艺讲究深厚积累,正如古语所云:“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当前正是打下基础、逐步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完全复制了栖霞镇工业区的模式,朱高炽自然也需要大规模招募工人,优先考虑流民,为他们提供一条生存之路。招工的铜锣声穿透了天津城的暮色。身着靛蓝短打的壮汉们敲着牛皮鼓,在街巷间穿梭呐喊:“工业区管饱三餐!三日有肉!多劳多得!”这震耳欲聋的承诺,比任何口号都更具感召力。蓬头垢面的流民从破庙、桥洞涌出,他们攥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角,眼里闪烁着久违的希望。“当真管饭?”一个骨瘦如柴的汉子抓住招工者的手腕,喉结剧烈滚动。“看看这腰牌!”招工者亮出刻着“栖霞工坊”的青铜令牌,“我们在金陵可是有着十万工人,何时骗过做工的兄弟?”人群瞬间沸腾,推搡着朝城东的招工处奔去,布鞋踏起的尘土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啜泣与欢呼。周围的人一听,顿时一个个撒开了脚丫子朝着城东这边拼命的奔跑过去,现在这个时候,只要给口饭吃,能够活下去,什么都好说。城西的水泥作坊前,长队蜿蜒如蛇。管事者扯开嗓子喊道:“会砌窑的站前排!能扛百斤的往右走!”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账房先生们挥汗如雨,毛笔在黄麻纸上飞掠,登记着每个工人的姓名、籍贯。当暮色笼罩天津时,城南造船厂的招工点仍亮着火把,“识字者三两月银”的告示下,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正红着眼眶填写文书。城南鼓楼的梆子声刚落,几名身着靛蓝色工装的汉子便擂响牛皮鼓,嘶哑的吆喝声撕破暮色:“天津造船厂招大工啦!管饱饭!顿顿有菜!会使墨斗的匠师每月一两银子!”蜷缩在城隍庙墙角的老木匠陈阿三猛地抬头,布满冻疮的手指死死抠住墙缝。他望着远处跳动的火把,喉结上下滚动——去年黄河决堤冲垮了他的木工作坊,此刻“会木工者待遇从优”的承诺,恰似腊月里的炭火。跛着腿的流民张瘸子拽住他的袖口,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老陈,咱去试试?总比饿死强!”招工告示前早已挤作一团。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年踮着脚,奋力举起缺了口的陶碗:“我识字!我读过三年私塾!”人群中爆发出哄笑,却被管事的一声怒吼压下:“会写字的站左边!量你个娃娃不敢诓我!”少年的单薄身影在火光中剧烈颤抖,攥紧破碗的手心里渗出鲜血。城门洞外,寒风卷着细沙拍在流民脸上。但饥民们全然不觉,他们排着蜿蜒如龙的长队,攥着粗麻布袋包裹的破碗,指甲缝里还嵌着逃荒时的泥土。当第一个流民领到刻着编号的身份木牌时,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冲着招工处磕头:“活下来了……老天爷开眼!”他的哭声像瘟疫般蔓延,人群中啜泣声此起彼伏。随着铜锣声由近及远,更多衣衫褴褛的身影从各个角落涌出。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妪,背着襁褓的妇人,甚至几个偷跑出来的小乞丐,都朝着火把的方向狂奔。城门卫兵握紧了长枪,看着潮水般的流民涌入。这些平日里见惯生死的汉子,此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眶——队伍里有人捧着身份牌傻笑,有人将木牌贴在胸口默默流泪,更多人则是狼吞虎咽地啃着招工处发放的粗粮饼,碎屑簌簌落在结满补丁的衣襟上。当最后一批流民被编成小队,由栖霞镇老工头们举着火把引向工地时,天津城的夜空忽然飘起细雪。雪花落在流民们的肩头,却瞬间被滚烫的体温融化。他们踩着泥泞,听着老工头讲解“按时上工”、“严禁斗殴”的厂规,眼里却只有远处亮着灯火的工棚——那里有热饭,有床铺,更有活下去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