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第232章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第1/2页)

皇帝陛下发怒,群臣尽皆战栗。

眼下朝廷决定全力赈灾,可问题接踵而至。

户部尚书郭允道开口道:“陛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越来越多的流民向京城涌来,如果不想办法解决,京城不一定能撑得住……”

“流民如潮水般涌来,只怕再过半月京城粮仓就要见底!”

老朱听后神情越发凝重,他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子民受苦受难,老朱也做不到。

“你们都是朝廷栋梁,可有什么良策?难道要看着朕的子民饿死在天子脚下?”

老朱目光扫过郭允道、赵瑁等人,却发现他们彼此对视,却无计可施。

这赈灾之事,历朝历代虽有相似之处,但尤以对流民的应对最为棘手。

两汉时期,朝廷采取限制、镇压与遣返手段,旨在控制与安抚流民,将他们安置于较为安宁之地,或修建城池、设置郡县以容纳这些流离失所者。

然而,这种做法主要针对大规模流民,多数流民被遣返回乡,结果却在漫长的归途中大量死亡。那些被编入户籍的其他地方的人,许多沦为奴婢,更多的则参与了动乱,以反抗不公。

隋唐之际,统治者较为开明,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以缓解统治危机。

尽管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但从全局来看,效果微乎其微,流亡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到了宋朝,大量流民被招安为官军,却导致了“冗兵”现象的出现。

而如今大明王朝,制度尚待完善,群臣只能借鉴前朝之经验,无奈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这些经验似乎难以发挥作用。

老朱脸色愈发阴沉,冰面上横七竖八躺着冻毙的灾民,襁褓中的婴孩还保持着吸吮的姿势,他的眼眶不由得发烫。

可满朝文武,此刻竟无一人能解这燃眉之急?

“两汉以强制遣返安置流民,死者十之有三;隋唐开仓放粮,不过是饮鸩止渴;宋朝养流民为兵,结果养出百万冗军!”老朱猛地转身,怒视着眼前这些朝堂重臣,“你们饱读圣贤书,难道连个新法子都想不出来?”

群臣头贴冰面,大气都不敢出。

就在这死寂之中,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

“流民太多,那就以工代赈嘛!”

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出言之人是小胖墩,捧着个手炉,貂裘下露出的小脸冻得通红。

郭允道、赵瑁等诸人闻言,皆是一愣,这六部尚书个个博学多才,不说学贯中西、通古博今,至少遍阅群书,学养深厚应是他们的基本素养。

然而,“以工代赈”一词,他们竟是首次听闻,往昔岁月中,亦未曾有所耳闻。

“何为‘以工代赈’之意?”

郭允道深思熟虑这四字真谛,稍作沉吟,便向朱高炽发问。

朱高炽笑着解释道:“‘以工代赈’,就是在灾荒之年,对灾民的救济不应局限于粮食的发放,而应设法将灾民集结起来,参与重大工程的建设,如加固河堤、疏浚河道、修筑城防等。”

“这法子有很多优点,一则救荒赈灾,二则灾民有了生计,更加安分守己,从而减少违法乱纪之事。”

朱高炽应答自如,阐述道,救济灾民与建设重大工程素来被视为两回事,古代百姓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即为朝廷无偿劳作。

每当有重大工程,朝廷便征召百姓服徭役,无需支付分文。

“原来如此,这真是个别出心裁而又切实有效之策。”

“灾荒年间,人心浮动,若能一边赈灾一边组织施工,无疑能更有效地安抚民心。”郭允道首先表示赞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2章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第2/2页)

“此法确实高明。”赵瑁轻轻捋了捋胡须,对“以工代赈”之策赞不绝口。

“确实如此,昔日我在山东赈灾,深知灾荒时期,民众朝不保夕,单纯发放粮食往往效果欠佳。若能辅以免税、免徭役等措施,则效果更佳。”

“而且,灾荒之地,盗贼横行,人心惶惶。灾民饱暖之后若无所事事,便易生是非,形成依赖。”

“这‘以工代赈’之策,实乃妙计,不知是哪位高人能想出如此良策。”

赵瑁身为地方官员出身,对于为政之道经验颇丰。

“以工代赈?”

老朱听到这话,顿时眼睛一亮。

“这法子以前有人用过吗?”

郭允道认真思考了一番,随后给出了肯定回答。

“现在听小胖殿下一解释,老臣顿时就明白了,只是以前没这个说法。”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相关实践,战国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此后各朝代多有运用。比如汉武帝治黄河瓠子决口,尤其是前宋时期,范仲淹范公在杭州任职时,纵民竞渡(鼓励民众举办龙舟赛),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下令官府修缮官衙、仓库,招募灾民做工,以工酬抵赈济。”

“此外,范公还引导商人抬高米价,吸引外地粮商入市,最终平抑物价。此举既解决了灾民就业,又盘活了地方经济,可谓是一大善政!”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颔首。

范仲淹可是大名人,死后谥号为“文正”,这可是文臣最尊贵的谥号之一,通常赐予道德、功业、文才俱佳的大臣。

范仲淹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不仅在政治上推行庆历新政,救灾治民颇有政绩,文学上也留下《岳阳楼记》等经典,其品格与贡献备受后世推崇,深受后人敬仰爱戴。

“陛下,此计甚妙!”郭允道率先打破沉默,“灾年人心惶惶,若能让流民有事可做,既能消弭隐患,又能省下大笔救济开支。待工程完工,这些人还可就地安置,可谓一举多得!”

要知道,范文正公,可是他的偶像啊!

赵瑁也连连点头:“臣在地方任职时,见过太多灾民领了救济粮,转头就拿去换酒赌钱。与其养出一群懒汉,不如让他们凭本事吃饭!”

他本就不同意大规模赈灾济民,因为见到的人性丑恶太多。

老朱一听到这话,立刻就拍板下令。

“那就以工代赈,只是眼前这些流民又该如何处理呢?”

迎着老朱的目光,朱高炽摸着下巴给出了答案。

“回皇爷爷,栖霞镇工业区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琉璃镜工坊每日要烧制上万面镜子,水泥窑日夜不停,还有雪糖作坊……可工匠人数远远不够。如果后续开拓了京外市场,那这些人手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加上整个栖霞镇都不够!”

“工业区必须要更多的人手,将流民招募过来,管吃管住,再发些工钱,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为朝廷储备劳力””

老朱听后狠狠击了击掌,脸上顿时露出喜色。

“我原本就想和皇爷爷你商量一下,栖霞镇工业区扩招人手的事情,现在正好,省的我们去到处招人了。”

“哈哈哈……好!”老朱果断答应,“招!炽儿,你给咱狠狠地招!”

“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招一些人手吧,别说什么给他们工签了,只要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那就足够了!”

“炽儿,你放开手脚去做!工部、户部全力配合,缺人缺粮尽管开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