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24章 难题!腐儒要不得!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24章 难题!腐儒要不得!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第224章难题!腐儒要不得!(第1/2页)

寒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奉天殿的窗棂上。

老朱握着黄铜手炉的指节微微发白,案头堆积如山的乡试奏报里,南方诸省中举名单密密麻麻,北方州县却寥寥数行,恍如南北迥异的气候般泾渭分明。

其实不只是李文忠担心此次会试,老朱与太子标也不例外。

毕竟大明初立,历经战乱的百姓子民,哪有这么快恢复元气,想从“养士之策”中遴选出青年才俊,现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皇爷爷!”朱雄英清脆的声音穿透殿内凝重的气氛。

李文忠领着两小只疾步而入,玄色披风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

老朱抬眼望见孙儿通红的脸颊,紧绷的神色稍缓。

“你们两个兔崽子怎么来了?”

话虽然不好听,但语气里面的宠溺谁都听得出来。

朱高炽也不废话,大大咧咧地坐在了老朱身旁。

他现在可是有功在身,不但救下了徐达、李文忠这些名将战神,还给冯胜这些老将做了全身体检,该割的也全都割了。

老朱现在宠他还来不及呢!

“陛下,今日我跟炽儿闲聊了几句,从他这里得了不少良策!”

李文忠道出了糊名法、誊录法等,以及朱高炽关于考场布局的改良方案。

太子标听后眉头越蹙越紧:“这法子虽好,可南北文风差异悬殊,即便公平取士,朝堂之上恐再难见北方栋梁。”

随后他取来案上的乡试红榜,江南才子的锦绣文章与北方策论的质朴言辞形成刺眼对比,“自洪武开朝,北方屡遭元寇侵扰,书院凋敝,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如何比得过江南世代簪缨之家?”

这才是此次科举最大的弊病所在。

先前老朱为什么要暂停科举大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方士子难以敌过南方士子,长此以往下去,整个朝堂都会被南方缙绅掌控,所以老朱果断叫停了科举,改用荐举之策。

结果荐举制度的弊病摆在那里,加之胡惟庸等人任人唯亲培植党羽,搅得朝堂一片乌烟瘴气,最后老朱铲除胡惟庸与其党羽后,又开始着眼于科举制度。

听到太子标这话,朱高炽心头一震。

他忽然想起一场洪武末年的科举大案,说是丑闻也丝毫不为过,结果现在竟是都露出了苗头?

朱高炽正欲开口,李文忠已重重叹了口气:“太子所言极是。北疆太多寒门子弟,他们胸中沟壑不输江南士人,却困于无师可从、无书可读。”

北方到底是乱世战场,而且随着经济中心南移,短时间内根本恢复不过来,百姓子民连温饱都成了难题,更别提读书习字了。

“更可恨的是那些钻营之徒!”老朱猛地拍案,“荐举制刚废,就有官员联名保举自家子侄,说什么‘世族子弟知礼义’!”

话说到这儿,老朱就气得抓起一卷弹劾奏折甩在地上,“若任由这些蛀虫把持科举,咱苦心搭建的选贤之路,迟早要变回世家大族的私道!”

朱高炽闻言顿时就被气笑了。

这是演都不演了啊!

明明老朱都废除了荐举制度,这些官员还敢直接举荐,脸都不要了吗?

“那直接废了他们就是,明令禁止官员亲属参考?”

朱高炽轻笑着开口,出了一个馊主意。

众人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一时间都有些茫然。

“说什么屁话呢?”老朱瞪了了小胖墩一眼,“一刀切的法子看似省事,却寒了天下读书人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4章难题!腐儒要不得!(第2/2页)

“当年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秦国虽强却失了人心,此等教训不可不察!”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举措,该政策明确规定,即便出身王室宗族,若没有立下军功,也不能被列入宗室属籍,无法享有宗室特权,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出身就能获得世袭特权的旧制。

正因为如此,那些大秦宗室才会对商鞅恨之入骨,也给商鞅最后被车裂埋下了祸根。

朱高炽讪笑着摇了摇头,道:“开玩笑呢,别当真。”

“其实这南北取士之困,需以‘补’字破局——在北方广设官学,选派江南名师轮流讲学,朝廷再拨专款购置典籍。如此十年二十年,文风自兴。”

这一点,朝廷一直都在努力,在地方设立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形成一套健全的教育体系,可惜时间太短。

“至于官员干涉科举,可效仿糊名法,设立‘锁院制度’。自考官人选确定之日起,便锁于贡院内,断绝与外界往来,直至放榜。”

这其实就跟后世高考出题一样,出题老师可不能放出去,关到高考结束再说。

老朱听到这话,顿时就来了兴趣。

“这法子不错,就好比将考官关进‘铁笼子’,任谁也无法暗通款曲。”

至于考官愿不愿意,那就不是老朱担心的事情了。

“可这养士之道……”李文忠捻着花白胡须,“陛下推行教化十余年,如今朝堂之上,能堪大用的新锐却寥寥无几。”

他想起乡试高中者的答卷,满纸皆是四平八稳的程朱理学论调,再无开国功臣那般纵横捭阖的气魄。

“如今的学子,只知死记硬背章句,全无经世济民的胆魄。”老朱叹了口气,“若天下士人都成了这般腐儒,朕要这科举何用?”

腐儒要不得,因为腐儒误国。

朱雄英捅了捅朱高炽,追问道:“这些腐儒是怎么回事?”

“腐儒固守教条、不通实务,往往在关键时刻因迂腐之见贻误大局,酿成祸端。”朱高炽低声提醒道:“古往今来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春秋时期,宋襄公堪称腐儒典型。泓水之战时,楚军渡河列阵,大司马公孙固劝其趁敌军半渡出击,宋襄公却搬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古训,坚持要等楚军布好阵再堂堂正正交锋。待楚军列阵完毕,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含恨而死。他死守仁义教条,罔顾战场瞬息万变,不仅葬送了宋国崛起的希望,更让无数将士白白送命。”

“西晋时期,朝堂之上腐儒扎堆。面对匈奴、鲜卑等外族内迁,大臣江统虽著《徙戎论》指出隐患,却提不出可行方案;而多数腐儒沉迷清谈,以谈玄论道为荣,对边疆危机视而不见。当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时,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既无退敌之策,又无守城之能,致使西晋王朝迅速崩溃,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黑暗乱世,百姓生灵涂炭。”

“北宋末年,宋徽宗重用蔡京、童贯等腐儒奸臣。蔡京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行聚敛之实,在朝堂上大搞党争,排斥异己;面对金兵南下,满朝腐儒或主张割地求和,或迷信神兵退敌。郭京自称能施“六甲法”,只需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便可生擒金兵,昏聩的宋钦宗竟信以为真,撤去城防,让郭京带领“神兵”出战。结果金兵轻松破城,酿成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朱雄英听后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亲娘咧,这些腐儒还真是要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