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25章 根基!国子监改制!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25章 根基!国子监改制!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第225章根基!国子监改制!(第1/2页)

御书房的铜炉中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

人才不够,这就是大明王朝现在面临的困境。

大明虽已立国十七载,可朝堂之上,能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依旧寥寥无几。

尽管老朱殚精竭虑,广设国子监、府州县学,试图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体系,可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新立的学堂里,先生们摇头晃脑讲授着经义,学子们埋头苦读,然而真正能将所学化为治国安邦之策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更棘手的是,时间不等人。边疆的烽火随时可能重燃,地方的政务亟待能吏治理,可现有的官员队伍中,要么是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将,虽忠诚却日渐老迈;要么是新入仕途的书生,空有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处理实际事务。那些寒窗苦读十数载的学子,踏入官场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务,往往手足无措,沦为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

当然,老朱也知道,养士如同培育参天大树,需耐心浇灌、静待成长。但眼下的大明,却等不起啊。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那些亟待解决的民生、军事、经济难题,如同一张张血盆大口,随时可能将这个新生的王朝吞噬。

可环顾四周,却难寻能扛起这千斤重担的贤才,这份焦虑与无奈,让这位铁血帝王也不禁生出几分迟暮之感。

老朱瞥了李文忠一眼,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国子监倒是每年输送千余学子,可用起来不是迂腐空谈,就是昏聩无能!朕要这些书呆子何用?”

李文忠兼掌国子监,算是这最高学府的负责人。

现在面对老朱的责问,他也很是无奈。

“陛下说的不错,臣前日巡查国子监,见学子们每日只知诵读程朱章句,连公文格式都写不明白。如此养士,实难担当治国重任。”

一旁朱高炽听后,顿时就乐了。

这国子监,就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明朝国子监创于老朱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国子监设有从四品的祭酒一人,从四品下的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此外还有负责琐事的监丞和主簿各一人。

因为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所以国子监招收的弟子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比如国子学,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由国子学博士和助教负责,讲授经术义理。

也就是儒家四书五经那一套东西。

在洪武年间,国子监生还一度成为选官的主流。

尤其在洪武七年到洪武十七年暂停科举考试期间,国子监生被大量地委派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要职,如洪武十九年,“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除授知州、知县等职。”

正因为如此,国子监才树立了崇高地位,成为天下学子梦想中的圣地摇篮。

不过现在这国子监,倒是有些让老朱不满意了。

眼瞅着李文忠被老朱责问,朱高炽没好气地开口道:“国子监嘛,当学以致用,既然现在有问题,那就对国子监进行彻改革新。”

“炽儿,说来听听!”老朱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来。

“首先,需重设监生课程。”朱高炽解释道,“除四书五经外,应增设‘六事’必修:一曰刑名,研习《大明律》;二曰钱谷,教授田赋税收;三曰河工,讲解水利修缮;四曰舆地,熟悉天下山川;五曰武备,了解兵法战阵;六曰农事,掌握桑麻耕种。”

不等老朱开口,李文忠就抚须赞叹道:“好个六事!这在军中,最头疼的就是文官不懂粮草调度,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5章根基!国子监改制!(第2/2页)

太子标听后却露出忧虑之色:“道理虽好,但天下典籍分散,国子监师资匮乏,如何开设这些新科?”

“简单啊,可效仿宋时三舍法,广纳贤才。”朱高炽不慌不忙道,“各州府举荐通晓实务的能吏、耆老,聘为国子监讲席;同时,在监生中选拔成绩优异者,协助授课。如此,既能充实师资,又能激励后进。”

这“宋时三舍法”,就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分级教学与考核制度选拔人才。

王安石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外舍(初级班)、内舍(中级班)、上舍(高级班),以“养士”与“取士”结合为核心,强化学校的育才功能。

上舍生成绩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

而且还与科举制度衔接,上舍生考核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可绕过科举直接获任官职,相当于“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削弱了科举对教育的垄断。

说白了,朱高炽此策就是借鉴三舍法的“分级培养”与“考核晋升”逻辑,将国子监生按学习阶段与能力分级,结合实务课程(如刑名、钱谷)与历事考核,打破传统“死读书”模式,与三舍法“学用结合”的理念一脉相承,旨在为朝廷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锐利:“你说的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监生们整日关在书斋里,学得再好也是空架子。”

“这正是我要提的第二策——重兴监生历事制度!”朱高炽提高声调,“监生在学三年后,分批送往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历事。历事期间,需参与公文处理、案件审理、赋税核算等实务,由衙门长官按月考评。”

他解释道:“元朝曾有‘蒙古字学’的监生历事先例,优秀者可直接授官。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考核标准:历事满一年,考评上等者,授予六部主事、知县等实职;中等者,留部继续历练;下等者,退回国子监重修。如此,既能让监生积累经验,又能为朝廷筛选出真正可用之才。”

李文忠顿时眼睛一亮:“这不就像练兵一样,纸上谈兵终究无用,真刀真枪才能练出本事!”

“话虽如此,”太子标却皱起眉头,“但六部衙门事务繁忙,哪有精力教导监生?弄不好,反倒成了免费杂役。”

“所以这就需要第三道保障——设立‘监生历事司’。”朱高炽说出最后一步,“专设衙门监管历事,选派翰林官为提调官,定期巡查各衙门。若发现监生被苛待,或历事流于形式,提调官有权弹劾。此外,监生还需每月提交历事日记,详述所见所闻、所学所悟,作为考评依据。”

老朱听后来回踱步,眼中精光越发浓烈。

“好!这法子不错!如此一来,既能让监生学到真本事,又能监督衙门作风,可谓一举两得!”

“标儿,你尽快拟个详细章程,听听六部尚书的意见。”

太子标躬身领命。

老朱则是含笑看向朱高炽,眼中满是欣慰之色。

“当年朕让国子监生直接做官,是权宜之计。如今看来,还是要走‘学用结合’的正途。”

“基操基操。”小胖墩得意洋洋地摆了摆手,“说实话啊老逼登,不行你就早点退位得了,咱和英哥儿肯定比你治国治得好!”

老朱:“???”

太子标:“???”

卧槽?

倒反天罡?

大逆不道?

兔崽子你真要上天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