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92章 三条商路!他就那么随手一画!

辽东是肥沃之地。

可惜朱高炽现在证明不了。

毕竟一直以来,在世人眼中辽东都是苦寒之地、贫瘠之地。

但他们不知道,这片广袤的土地被白雪覆盖的时日长达半载,冻土之下的黑壤却蕴藏着惊人的肥力。

自洪武年间起,辽东便因边患频仍被视作戍边要地,而非农耕乐土。

连绵的烽火台和驻军堡垒,更强化了这片土地“只宜戍卫,不可耕种”的偏见。

可朱高炽却知道,冰层下的黑土地经过休耕,一旦回暖便能迸发惊人的生命力,蜿蜒的辽河与鸭绿江滋养的冲积平原,若能兴修水利、广植作物,必将成为新的粮仓。

可惜这些构想在朝堂上屡遭质疑,满朝文武的目光仍停留在长城以南,无人肯信这片被霜雪浸染的土地,竟藏着如此生机。

所以朱高炽转换了一下思路,动用战略布局将辽东拔高到与西域一位的位置,如此一来朝廷自然会倾斜资源开发辽东之地。

而老朱与太子标还沉浸在以辽东为基、以倭国为翼的战略规划之中,毕竟这可是一条缔造锦绣盛唐的希望之路!

“炽儿。”老朱深吸了一口气,“具体说说,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现如今纳哈出已经归降,那么明军携带雷霆威势经略辽东,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太子标也看向了朱高炽,眼中满是炽热光芒。

“首先第一步,改定辽都司与辽东都司,另在黑龙江流域增设奴儿干都司,将分散的卫所力量重新编排,让金州卫、复州卫等沿海卫所与铁岭卫、沈阳中卫等内陆据点形成掎角之势,并且向北延伸,在黑龙江流域增设奴儿干都司,以征东元帅府旧址为核心,辐射出依兰、库页等卫所,将大明的统治触角深入白山黑水之间。”

“在辽西走廊这条咽喉要道,锦州、宁远等卫所如坚实门闩,与广宁卫、前屯卫共同构筑起防御屏障,沿黑龙江流域,瑷珲、庙屯等军事据点拔地而起,与沿途驿站连成锁链,从开原三万卫到最北端的库页岛,‘卫所-堡垒-驿站’三级体系环环相扣,既保障了军事防御的连贯性,又通过驿站传递军事情报、输送物资,让整个辽东边疆成为一张紧密的防御网络。”

老朱听后惊为天人,难以置信地看向朱高炽。

广宁卫的防御部署、黑龙江流域的据点分布,每一处都精准戳中大明边防的要害。

按照朱高炽的战略部署,大明将会把辽东之地与黑龙江流域牢牢掌控在手中,让整个辽东边疆成为一张紧密的防御网络!

直到此刻朱元璋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个孙儿拥有完全不输于自己的战略眼光!

“其次,效仿唐朝‘龙原—倭国道’的海上经营模式,于黑龙江口的特林与倭国的博多、平户等战略港口,设立官营造船厂,以宝船建造工艺为蓝本,征调福建、浙江工匠,批量打造配备火器的福船、鸟船,组建‘北海水师’。”

“舰队定期巡弋库页岛、千岛群岛海域,绘制海图,设立烽燧,将东北亚海域纳入大明海防体系;同时在倭国九州、本州的长崎、大阪等重要港口构筑军事堡垒,派驻五千至万人规模的卫所军,形成监视朝鲜半岛、震慑东海倭寇的战略支点。”

紧接着朱高炽提笔在堪舆图上勾勒出三条贸易路线。

“咱们以辽东为枢纽,开辟三条商路。”

“南线是半岛跨海商道,从辽东半岛的金州卫出发,经鸭绿江流域进入朝鲜半岛,沿途设立义州、平壤、开城等转运站,借助朝鲜完善的驿道系统向南推进。抵达朝鲜釜山港后,依托大明宝船舰队,开辟至倭国对马岛、博多港、堺市的海上航线,在港口设立市舶司,专营丝绸、瓷器等商品贸易,换取倭国白银、漆器与硫磺等物资。同时,强制朝鲜、倭国商人使用大明宝钞结算,将东亚海上贸易纳入大明经济体系。”

“中线是黑水远洋航路,沿黑龙江顺流而下,在奴儿干都司建立贸易中心,打造大型造船厂与仓储基地,商船队由此向东航行,经库页岛南端的波罗奈斯克,穿越宗谷海峡抵达勘察加半岛。沿途设立多个补给据点,与当地原住民以物易物,换取海象牙、海豹皮等高价值皮毛,以及珍贵的北太平洋海产品。利用勘察加半岛作为中转站,探索与北美洲西海岸的潜在贸易路线,拓展大明在东北亚的海洋影响力。”

“北线是草原丝绸之路,从辽东的广宁卫出发,向西北穿越辽西走廊,沿大兴安岭西侧草原,经兀良哈部落控制区域,联通蒙古草原上的重要部落驻地。商队继续西进,经乌兰巴托,沿阿尔泰山南麓抵达西域哈密卫,最终与陆上丝绸之路衔接。在沿线关键节点设立官办榷场,垄断茶叶、铁器、食盐等战略物资的交易,换取蒙古的马匹、羊毛,以及中亚的玉石、香料与火器技术。通过军事卫所与商队武装的双重保障,确保这条横跨草原的贸易通道安全畅通。”

“每条商路均由大明官方主导,设立专门的‘茶马司’、‘皮货局’等机构管理,严格限制民间私自贸易,确保核心物资与利润掌控在朝廷手中,同时通过物资流通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渗透与控制……”

老朱已经听傻了,浑浊的目光时而扫过舆图上蜿蜒的边界线,时而凝在侃侃而谈的小胖墩身上。

太子标则是奋笔疾书,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出潦草却坚定的字迹,将朱高炽说的每句话都给记录下来。

南线商船穿梭于朝鲜半岛与倭国港口,市舶司的旗帜在釜山与博多港猎猎作响,白银顺着航线源源不断汇入大明国库;中线的龙江宝船劈开黑水寒浪,从奴儿干都司直抵勘察加半岛,北境的皮毛与海产堆满了辽东城的官仓;北线商队驼铃阵阵,自广宁卫启程穿越草原,将茶叶与铁器送往西域,换回中亚的战马与火器。

毫无疑问,小胖墩口中的这三条商路,以及对辽东乃至整个东北的战略布局,将会是改变大明王朝命运的重大国策。

当榷场的铜锁锁住战略物资,当市舶司的税银充盈太仓,当边疆部族为了茶叶铁器主动归附,大明的江山何止是铁蹄踏就,更是用贸易织就的天罗地网。

这三条商路如同三条血管,将财富、资源与人心,尽数注入帝国日渐庞大的躯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