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303章 海权思想!朱雄英的明悟!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303章 海权思想!朱雄英的明悟!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4 14:50:33 来源:源1

第303章海权思想!朱雄英的明悟!(第1/2页)

“英哥儿,还记得我说过,大明不是世界中心吗?”

朱高炽笑呵呵地开口道。

这是当初他为了开海解禁,所以告诉老朱与太子标的,最好的证据就是蒙古西征军的史实。

当时朱高炽打破了老朱等人的“中式宗主观”,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朱雄英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他当然记得,皇爷爷都因此被吓得连夜翻查资料来着,唯恐那大蒙古帝国再杀回来。

“那好,今儿个咱们讲讲‘海权思想’!”

“中式宗主观”这种思想下,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华夏子民一直缺乏海权观念,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

自周朝确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知,中原王朝便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广袤的陆地疆域,视四海八荒为拱卫中央的藩篱。

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更将海洋贸易贬为“末技”,商人地位长期居于四民之末。

即便春秋时期吴越水师已能跨海作战,秦汉舰队可远征朝鲜,唐宋海商足迹遍布南洋,这些开拓之举始终被视作陆地统治的延伸,而非独立的战略体系。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本质上仍是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重赏赐而轻获利,求臣服而弃经营。

当“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与儒家“华夷之辨”结合,海洋便沦为彰显宗主地位的秀场,而非需要深耕的战略空间。

明清两代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焚毁海图、拆解巨舰,把本可掌控的贸易航线、资源富矿拱手让人。

这种将海洋视为“化外之地”的认知,使得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机遇,在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划分势力范围时,仍困守大陆思维的桎梏,最终在近代海防危机中付出惨痛代价。

而三宝太监郑和,是第一个具备对海洋的战略眼光之人。

他站在宝船的雕花木舵前,将星辰大海纳入大明的经纬版图,率领的舰队由二百余艘宝船、马船、粮船组成,如同移动的海上城邦,载着两万七千余名同袍,冲破传统认知的边界。

他们沿着季风轨迹,深入前人未曾踏足的海域——穿越马六甲的激流险滩,绕过非洲好望角的惊涛骇浪,在南太平洋的珊瑚礁群中开辟航道,于南大西洋的迷雾里探寻新陆。

这支舰队不仅是贸易使团,更是战略开拓者。

郑和在锡兰山立碑宣示主权,在满剌加建立官厂作为贸易中转站,将大明的影响力辐射至三十余国,他们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标注了530多个地点、2条远洋航线,记录了牵星过洋的导航秘术,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璀璨明珠。

当欧洲航海家尚未驶出地中海时,郑和的船队早已用罗盘与星象,丈量出东方海洋文明的巅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驱,以勇气和智慧在历史长卷上,镌刻下永不褪色的海洋传奇。

可惜,现在还是洪武朝,算算时间郑和应该刚刚被阉掉,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送进宫。

“海权?”朱雄英脸上闪过一丝茫然,“这又是什么新鲜东西?高炽你接着说,我想听。”

这个词汇在大明而言,显得极其陌生。

“其实也不新鲜,原本我华夏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可惜因为“中土宗主国”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搞出的那一系列思想言论,直接就粉碎了海权思想诞生的可能!”

朱雄英听后默默点头,心中对儒家愈发厌恶。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刚刚说的这些,洪武初年为什么会有倭寇?因为大明没有东海的海权!”朱高炽伸手沾了些茶水,指尖在桌上画出蜿蜒的海岸线,重重叩击在琉球群岛的标记处,“虽说皇爷爷定下水师夏巡和秋巡的规矩,可那些战船最远不过驶出登莱三百里,巡逻范围始终困在近海浅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3章海权思想!朱雄英的明悟!(第2/2页)

“这种‘近海权’不过是虚张声势——倭寇的快船却能借着季风,从九州岛直扑江浙,烧杀劫掠后又遁入茫茫东海。”

朱雄英盯着案桌上的海岸线,听得极其认真。

“究其根本,先前的东海实为倭国掌控。”朱高炽又圈出密密麻麻的点,以标注着倭寇巢穴,“倭人四面环水,自幼习水,他们的关船、八幡船吃水浅、航速快,对东海暗礁与季风规律了如指掌。”

“反观我大明与朝鲜,水师多以内河战船为主,既无远洋作战的舰船,也缺熟悉海情的将领,当倭人的船队如鬼魅般出没于东海诸岛,我们连对方的老巢都摸不清,又谈何夺回海权?这就好比守着空荡荡的院墙,任盗贼在自家菜园横行无忌。”

话听到这儿,朱雄英已经隐隐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现在,我大明征服了倭国,将其变成了我大明的殖民地或者说奴隶国,那不管是倭国的海军还是船队,甚至包括倭国的一切,那全都是我大明之物!”朱高炽重重拍案,眼中迸发着精光,“萨摩藩的关船、堺港的商船,尽归大明调遣;工匠、水手、造船图纸,皆是我朝战利品。更要紧的是,那些易守难攻的天然良港——长崎的避风锚地、大阪的深水码头,从此都将竖起大明的龙旗!”

“接下来,只要大明水师将这倭国的优良港口打造成水师基地,以此地坐镇东海,那么可以肆意驰骋东海之人,就不再是倭寇,而是我大明水师了!”

随后朱高炽指尖沿着琉球群岛、九州岛一路划过,“以倭国为跳板,北可震慑朝鲜海峡,南能控扼台海航道,东至琉球的星罗岛礁皆成拱卫。待到春汛时节,水师舰队从长崎港倾巢而出,巡航范围可覆盖整个东海。届时,倭寇的巢穴将化作我军补给站,曾经猖獗的劫掠航线,都将成为大明水师的训练航道!”

听到这话,朱雄英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倭国列岛已如熟透的果实坠入大明掌心,昔日横行东海的关船被插上龙旗,长崎、大阪的良港吞吐着大明商船。

矿山里的银锭成箱运往京师,稻田收割的稻米充实官仓,就连倭国工匠与水手,也被迫为大明水师建造新舰。

所谓海权争夺,在绝对的征服面前早已失去意义——那些曾让沿海百姓闻风丧胆的倭寇巢穴,如今成了大明水师的补给据点;曾经难以逾越的海域天险,化作商船往来的通途。

当大明的律法取代倭国政令,这片海域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已深深烙上王朝的印记。

“大明沿海百姓从此以后再不会受到倭寇海匪的劫掠之苦,相反他们能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借着东海贸易这股浪潮从中获利,改善生活……这就是海权的重要性!”

朱高炽笑道,“以往百姓日夜担惊受怕,渔船不敢远海捕捞,商铺不敢囤积货物,倭寇一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如今不同了,大明水师的旗号飘扬在东海每一座岛屿,商船队能安心驶向琉球、倭国、朝鲜,带回真金白银。”

“看那泉州、宁波的工坊,如今日夜赶工织造绸缎、烧制瓷器,产出的货物供不应求。渔民不必再躲躲藏藏,驾着大船满载而归;码头装卸工、货栈掌柜、账房先生……人人都有活计。”

“海权在手,便是握住了财富的命脉——海上商路畅通,税收充盈国库,沿海城镇繁荣,这才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道!”

不等朱雄英做出反应,身后却突然响起了掌声。

朱高炽扭头一看,顿时就乐了。

原来老朱与太子标、汤和、俞通源四人不知何时站到了身后偷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