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235章 经济治国!朱雄英的感触!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235章 经济治国!朱雄英的感触!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第235章经济治国!朱雄英的感触!(第1/2页)

洪武十八年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长江,却吹不散栖霞镇工业区蒸腾的暖意。

当两小只策马抵达栖霞镇工业区时,震耳欲聋的机杼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裹挟着糯米糍粑的甜香扑面而来。

目之所及,青砖灰瓦的厂房鳞次栉比,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白烟在半空交织成云,宛如一幅流动的市井长卷。

八万流民的涌入,让这片曾经荒草丛生的江畔滩涂焕发出勃勃生机。

琉璃坊内,坩埚在青砖灶台上烧得通红,匠人们裹着浸水麻布,用长柄铁钳夹起琉璃原料,在火舌间反复炙烤、拉伸。原本浑浊的琉璃液在高温下逐渐透亮,经吹管塑形、雕花刀细琢,一面面镶嵌着缠枝纹的琉璃镜在木架上泛着七彩光晕,映得整个工坊光影流转。

水泥窑旁,二三十座馒头状的土窑正吞吐着浓烟,窑工们赤着膀子将石灰石与黏土的混合物铲入窑口。待烧透的原料冷却,另一组工人便挥舞着铁锤将其敲碎,倒入石磨反复碾磨。灰白的水泥粉末簌簌落下,裹着热气在工坊里弥漫,混着远处传来的号子声,化作一曲工业时代的粗粝歌谣。

制糖棚内蒸腾着甜腻的雾气,二十口大铁锅呈雁阵排列,沸腾的糖汁在灶火上翻涌成金色浪花。女工们手持木耙,将甘蔗汁中的杂质一遍遍撇出,再用自制的黄泥层层吸附糖液中的色素。当琥珀色的糖浆缓缓注入陶模,老匠人用竹片轻轻点出吉祥纹样,空气中浮动的香甜几乎凝成实质,引得围观孩童踮脚张望。

街道上,挑着担子的小贩高声叫卖着热气腾腾的炊饼,孩子们嬉笑追逐,清脆的笑声回荡在街巷之间。

朱高炽勒住缰绳,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英哥儿,你看这栖霞镇,如今是不是与数月前大不相同?”

他抬手示意羽林卫退下,与朱雄英并肩缓行,“先前这八万流民蜷缩在京城外的窝棚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若不是这工业区,他们恐怕很难熬过这个冬天。”

这句话只是一个引子而已,目的在于继续教育朱雄英。

毕竟朱雄英可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也是朱高炽最好的兄弟,他当然不希望朱高炽继续受困于儒家那一套东西,成为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傀儡天子,被儒生文臣所左右。

所以,教育皇长孙,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只要一有机会,朱高炽就会举起铁锤猛砸朱雄英的思想钢印!

此刻朱雄英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只见一名身着崭新棉衣的年轻汉子正推着装满货物的独轮车走过,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高炽,这工业区为何有如此魔力?”朱雄英忍不住问道。

朱高炽轻笑一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就业’二字。”

“百姓有了工作,就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吃饱饭、穿暖衣,日子自然也就有了盼头。”他指着不远处的琉璃厂,继续说道,“就拿这座琉璃厂来说,我们自己培养出了技艺精湛的师傅,教导流民烧制琉璃镜,这些原本只会种地的百姓,如今也能做出精美的琉璃镜,销往各地。”

“可是高炽,为什么不直接给他们粮食和衣物?这样不是更省事?”朱雄英疑惑地问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高炽语重心长地说,“直接施舍只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让百姓真正摆脱困境。只有让他们掌握一门手艺,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

“而且,百姓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购买其他生活用品,这样一来,集市繁荣了,商贾也愿意前来,整个地方的经济就盘活了。”

说话间,二人已来到琉璃厂门前。

朱高炽一眼瞧见正在搬运琉璃瓦的王二狗,他身上的棉衣虽然补丁摞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精气神十足。

“二狗!过来聊聊!”朱高炽唤道。

说起来,朱高炽认识王二狗,也颇有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5章经济治国!朱雄英的感触!(第2/2页)

这家伙脑子灵活,进了琉璃厂后没几天,就学到了不少真东西,成了厂里汇报上来的标杆。

朱高炽亲自面见了他们,将其晋升为栖霞镇工业区的正式工人,王二狗当时感动得痛哭流涕,抱着小胖墩的大腿就不肯撒手,被小胖墩一脚给踹了出去。

王二狗闻声回头,看清来人后,激动得差点扔掉手中的琉璃瓦:“哎呦,是小胖殿下!还有长孙殿下!”

整个栖霞镇,谁不知道,这工业区可是大明皇长孙朱雄英与大明胖殿下朱高炽的产业。

换句话说,这两位小殿下,就是他们这八万流民的救命恩人!

王二狗立刻放下手中东西,冲上来就想抱大腿,被朱高炽没好气地踹了一脚。

这个没皮没脸的东西!

朱高炽笑问道:“二狗,我且问你,在这工业区做工,可还满意?”

王二狗连忙点头,脸上笑开了花:“满意,太满意了!”

“以前在老家,一年到头辛苦种地,也只能勉强糊口。遇上灾年,连饭都吃不上,只能自己出来讨饭,把救命粮留给婆娘和孩子。要不是工业区收留了我们,一家人恐怕早就饿死了。”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继续说道:“现在好了,我在琉璃厂学手艺,每天能挣二十文钱,厂里还管一顿午饭。婆娘在纺织厂做工,也有收入。孩子能吃饱饭,听说咱工业区马上要办学堂了,到时候孩子还有机会读书习字……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二狗如今是琉璃厂的正式工人,待遇也是直线上升,所以他立刻回了一趟家,将婆娘孩子都给接了过来。

放着这么好的日子不过,还种什么地啊?

朱雄英听得入神,心中感慨万千。

平日里,东宫先生们教导的都是四书五经、治国之道,讲的是仁义礼智信,是如何修齐治平。

可眼前的一切,却让他看到了另一种治国之道——原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一定要靠严刑峻法,也不一定要靠满口仁义,只要给他们一条生路,一个自食其力的机会,就能让一个地方繁荣起来。

朱高炽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语气温和地说:“英哥儿,治国就像治水,堵不如疏。百姓不是草芥,而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富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建工业区,不仅是为了赚钱,也不只是为了安置流民,更是为了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一条让百姓有活干、有钱赚,让国家繁荣昌盛的道路。”

“可是高炽,这样做会不会有人反对?那些儒生文臣,他们会愿意看到百姓过得这么好吗?”朱雄英忧虑地问道。

毕竟是大明皇长孙,朱雄英的眼光见识远非寻常可比,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士绅缙绅贪婪成性,早就盯上了栖霞镇工业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变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朱高炽目光坚定,“但只要是对百姓有益、对国家有利的事,就值得去做。士绅商贾若能顺应潮流,与百姓互利共赢,自然再好不过;若是妄图阻挠,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这一点,朱高炽并没有多说什么,其实他就等着那些士绅缙绅发难,好趁机将其给一网打尽!

“英哥儿,你看这栖霞镇,不过数月时间,就变成了繁华的工业区。”

“假以时日,若大明各地都能如此,百姓富足,国库充盈,何愁天下不太平?这,就是经济治国之道的魅力所在。”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经济治国”这四个字被他铭记于心。

将来做了皇帝也要像高炽一样,为百姓谋福祉,让大明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栖霞镇工业区,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正当这个时候,康铎却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脸色很是难看。

“殿下,粮食那边出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