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344章 谋划!两小只的野心!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344章 谋划!两小只的野心!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5 03:18:50 来源:源1

第344章谋划!两小只的野心!(第1/2页)

北伐大军出征的消息,像一道惊雷滚过大明的疆域,震动了天下。

从南京城的朱雀大街到北平的德胜门,从江南的水乡小镇到塞北的边关驿站,无论官民,都在谈论这桩大事。

驿站的快马日夜不停地奔忙,将“徐达挂帅”、“大军开拔”的消息传到每一个角落——茶馆里的说书人把徐达、李文忠的战绩编成新段子,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乡野间的老农对着田埂叹气,念叨着“愿老天爷保佑将士们打胜仗”;连孩童都拿着木棍当长枪,在村口模仿大军出征的模样。

北平城外,出征的场面更是撼天动地。二十万大军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亮得晃眼,长枪如林,旌旗似海,“明”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徐达披甲立马,银须飘动,身后的李文忠、冯胜同样戎装在身,气势凛然。

三声炮响过后,大军如一条钢铁巨龙,缓缓向北推进,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沉闷如雷,连大地都在微微震颤。

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更是卯足了劲:户部盯着粮草调度,生怕前线断了供给;兵部核查军械清单,确保刀枪锋利、甲胄坚固;连刑部都严阵以待,严查通敌奸细。

整个王朝仿佛凝成了一股绳,从朝堂到乡野,无不为这场北伐绷紧了神经。

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绝非寻常的边关征讨——这很可能是大明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捣毁北元汗廷,将这苟延残喘的前朝正统连根拔起!

自洪武元年定都金陵以来,北元残部就像扎在北疆的一根刺,时不时南下袭扰,抢粮、掠地,让边关百姓不得安宁。

皇帝陛下几次出兵,虽重创了他们,却没能斩草除根。

而这一次,朝廷动用了二十万精锐,派出了徐达、李文忠这样的开国元勋,摆明了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若是成了,北疆可保百年安稳,草原上再也不会有敢与大明叫板的势力,那些流离失所的边民能重返家园,开垦荒地;若是败了,北元残部必会卷土重来,气焰更盛,届时不光边关糜烂,连中原腹地都可能受牵连。

所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没人敢掉以轻心。

北平城里的粮官夜里抱着账簿睡,生怕算错了一粒米;大同关隘的士兵攥紧了手中的枪,眼睛瞪得像铜铃;就连江南的绣娘,在给士兵缝冬衣时,都特意把针脚缝得更密些——谁都想为这场关乎王朝根基的大战,添上自己的一分力。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期盼的气息,仿佛整个大明都在屏息等待:等待那支钢铁洪流踏破漠北,等待捷报传来的那一刻,等待北元的旗帜彻底倒下,让“大明一统”的名号,真正传遍四方!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开始,更是大明向天下宣告自身力量的时刻——历经开国之战的磨砺,这个新生的王朝,终于要彻底扫清北境的阴霾,让“大明”二字,真正响彻长城内外、草原南北!

消息顺着海河的水脉传到天津时,朱雄英正蹲在码头帮渔民分拣鱼获,手里还沾着鱼鳞的腥气。

一听信使报完信,他猛地站起身,连手上的水都来不及擦,转身就往造船厂跑。

朱高炽正在监督工匠给捕鲸船的甲板刷桐油,听见脚步声回头,就见朱雄英大步冲过来,脸上带着急色:“高炽,北伐大军出征了!”

他喘了口气,语速飞快地说道:“果然不出你先前预料——徐达大将军亲率主力在漠南摆开阵势,摆明了是要诱敌出战;李文忠带了三万精骑,绕到西边,打算直插北元的老巢和林;冯胜则守在辽东,堵住他们往东逃窜的路,三路合围,要把北元那帮人包饺子!”

朱高炽手里的桐油刷停在半空,眉头微微扬起。

他早料到老朱会用这招——以主力吸引注意力,用精锐奔袭心脏,再断后路,是朱重八惯用的狠招。

“和林一破,北元的中枢就散了。”他放下刷子,声音平静却笃定,“这下,就看李文忠的骑兵能不能顶住草原的风沙,跑得再快些了。”

朱雄英点点头,心里却仍有些悬着:“就怕北元那帮人看出破绽,提前跑了。”

“跑?”朱高炽笑了笑,手里的桐油刷在甲板上轻轻敲了敲,语气带着几分笃定,“那肯定是会跑的。脱古思帖木儿那点能耐,也就配守着个空壳子汗廷装样子。徐达的主力一压过去,他闻着点硝烟味就得带着亲信往漠北钻——黄金家族的血性,一点没遗传下来,就知道跑!”

朱雄英一愣:“他跑了,咱们的合围不就空了?”

“空不了。”朱高炽放下刷子,走到船舷边,望着远处翻涌的海浪,“他跑,才是咱们的机会!你想,北元那帮人本来就松散,大汗一跑,底下的部落还有谁肯卖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4章谋划!两小只的野心!(第2/2页)

“李文忠的骑兵奔袭和林,打的就是‘趁乱’两个字——等脱古思帖木儿带着中枢班子一逃,和林就是座空城,拿下它易如反掌。”

他转过身,眼神亮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往漠北跑,就得过戈壁、穿荒漠,粮草辎重肯定带不多。”

“冯胜在辽东堵着,徐达的主力在后面追,他跑一路,人就得散一路、饿一路。等他跑到漠北,手里还能剩多少人?到时候不用打,光冻饿就能拖垮他们。”

朱高炽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这就跟咱们捕鱼一个道理——鱼群受惊要跑,就得顺着它跑的方向下网,才能一网打尽。”

“脱古思帖木儿越能跑,北元的人心就越散,咱们收网的时候就越省力。”

朱雄英这才反应过来,先前悬着的心松了大半,忍不住点头:“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个理。他跑得越慌,破绽就越多。”

“可不是嘛。”朱高炽重新拿起桐油刷,慢悠悠地往木板缝里填油,“就等着看李文忠能不能咬住他的尾巴,冯胜能不能把东边的口子扎紧了。”

见朱高炽这副慢悠悠刷着桐油的模样,朱雄英顿时急了,上前一步攥住他的胳膊,声音压得低却带着火:“那咱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在这儿傻等着吧?什么时候动身去北平?”

他眼神里满是焦灼,指尖都有些发紧:“你忘了先前说的?李文忠奔袭和林,说不定能活捉脱古思帖木儿!要是咱们去晚了,北元大汗成了别人的俘虏,那军功、那好处,可就都落不到咱们头上了!”

朱雄英说着,往造船厂外望了望,仿佛已经能看到北平方向扬起的烟尘:“再说,咱们在天津折腾这么久,不就是等着机会露一手?北伐这等大事,咱们俩哪能只在这儿看渔船?”

朱高炽被他拽得一个趔趄,无奈地放下桐油刷,拍了拍他的手背:“急什么?咱们这儿的‘船’还没备好呢。”

他指了指那艘初具雏形的捕鲸船:“你以为徐达他们缺咱们添这俩人?咱们要做的,是等他们把北元打残了,再去收尾就行了。”

“脱古思帖木儿这小子,比他爹爱猷识理达腊还惜命,比他爷爷妥懽帖睦尔更会跑。”朱高炽靠在船舷上,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他爹当年好歹还敢在漠南摆阵仗,跟徐达硬碰硬打了几仗;他爷爷元顺帝虽说跑回了草原,可跑路前还守了大都那么久。就他?”

他嗤笑一声,指尖敲着船板:“上次咱们在辽东全面开战,纳哈出那老东西虽说跟咱们打了半辈子仗,却是北元汗廷手里最硬的一块骨头。”

朱高炽拿起一块木屑在手里捻着,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他麾下有二十万部众,占了辽东大半草场,说是北元制衡大明的左膀右臂,一点不为过。可你也看到了。”

他冷笑一声:“咱们的人把纳哈出围在金山的时候,那老家伙几次派人往和林求援,脱古思帖木儿倒好,坐拥漠南的兵马,愣是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纳哈出的部众断了粮草,看着咱们的军队一步步收紧包围圈,最后纳哈出被逼得举旗投降,他连一兵一卒都没派去救。”

“寒心?他这是只怕自己引火烧身。”朱高炽把木屑丢进海里,“纳哈出一倒,辽东的屏障没了,脱古思帖木儿第一个念头不是报仇,是怕咱们顺道打去和林。他那点心思全用在‘躲’上了——宁愿让臂膀被砍断,也不肯冒半分险。这样的人,你指望他能跟徐达硬拼?北元的人心,早就被他这副窝囊样子熬凉了。”

“这次徐达的主力都快压到家门口了,李文忠的骑兵又跟在屁股后面,他要是不跑,反倒不正常。”

朱雄英听得皱眉:“这么说,想抓住他还真不容易?”

“难。”朱高炽点头,“这小子跟草原上的狐狸似的,鼻子灵得很。一有风吹草动,先把家眷、辎重往更北的戈壁滩送,自己带着亲兵藏在羊群里,借着草甸子掩护溜得飞快。再说漠北那地方,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戈壁,找个人比在海里捞针还难——他爷爷当年就是靠着这招,让咱们追了好几年都没追上。”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也不用急。他跑一次,地盘就丢一块;跑两次,人心就散一片。等他把和林丢了,把部落的存粮耗光了,就算跑得再快,也不过是条丧家之犬。”

朱雄英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急火消了些,却还是嘟囔:“可我总觉得,手痒得慌……”

“手痒?”朱高炽挑眉,指了指码头上刚靠岸的渔船,“先帮渔民把这船鱼卸了。力气攒足了,将来有的是让你使劲的地方。”

朱雄英:“(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