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08章 老朱的欣喜!军校制度落地!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08章 老朱的欣喜!军校制度落地!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15:28:04 来源:源1

第408章老朱的欣喜!军校制度落地!(第1/2页)

御书房内,气氛热烈。

老朱此刻眼睛越发明亮,手指在御案上轻轻叩着,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至少,这法子能把兵权的根扎在皇室自己的地盘上。

以往武将靠世袭、靠军功,心思杂得很,有的跟文官勾连,有的仗着功劳骄纵,真要拧成一股绳跟朝廷较劲,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军校里出来的不一样,从入学那天起就认“天子门生”这个身份,学的是皇家定的章程,练的是保大明江山的本事,将来散到军中,骨子里就带着对皇室的亲近。

就算有个别心思活络的,看着身边全是同校出身的袍泽,谁还敢轻易起二心?

至少,能把武勋的气脉续上。

徐达、李文忠这些老将总有老的一天,他们的儿子未必能顶上来,真等这批人没了,武勋里头怕是连个能跟文官掰手腕的都找不出来。

军校一办,不管是勋贵子弟还是寒门小子,都得从头学起,凭本事说话,好苗子能往上冒,没本事的自然被淘汰,武勋里的烂肉能一点点剔出去,新鲜血才能补进来,不至于让文官一家独大,把军权都捏在手里指手画脚。

至少,这是个能治本的法子。

卫所制度将来若是真烂了,能换将官;将领没本事,能教本事;军心散了,能用“天子门生”的情分拢一拢。

不像以前,出了问题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杀几个贪官,换几个将领,根子上的毛病还是除不掉。

这军校就像个筛子,能把合用的人才筛出来;又像个熔炉,能把不同出身的人熔成一股劲,将来不管是打草原、平倭寇,还是守边疆,手里能有一群知根知底、能用会用的将领,这江山才能坐得稳当。

老朱越想越觉得这步棋走得妙,看向朱高炽的眼神里,早已没了之前的戏谑,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看重。

这胖小子看着懒,心思却比谁都透亮,一下子就摸到了军务的症结上。

“好!就这么办!”老朱猛地一拍御案,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这就下旨,让工部选址动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赶紧拟章程,三个月内,朕要看到第一批学生的名单!”

他看向朱高炽,眼神里满是赞许:“炽儿,这事儿就交给你牵头,徐达、李文忠从旁协助。需要银子、要地皮、要工匠,尽管开口,朕给你撑腰!”

朱高炽心里一喜,连忙道:“谢皇爷爷!不过有件事得说清楚——军校的规矩得由咱们自己定,不能让文官插手。招生、教学、考核,都得由军方说了算,免得他们瞎掺和,把学校变成官场。”

这其实正是朱高炽担心的地方。

为什么好好的武举,刚开始还办得有声有色,能选出些实在的武将,结果到了大明中后期,就彻底流于形式了呢?

考的内容越来越虚,要么是拉弓射箭走个过场,要么是默写几句兵书凑数,选出来的人大多是文官推荐的亲信,真正有本事的寒门子弟根本没机会。

还不是因为这些文臣缙绅在背后使坏。

他们打心底里瞧不上武将,觉得武将就是“卑贱武夫”、“泥腿子丘八”,不配与他们同朝为官。

他们巴不得彻底斩断武将勋贵的传承之路,把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就能随心所欲地摆布军政,让武将永远只能听他们号令,被他们踩在泥地里。

武举刚办时,朝廷还需要武将打仗,文臣不好过分插手;等天下安定了,他们就开始动歪心思——改考试内容、安插自己人、克扣武举出身官员的升迁机会,一步步把武举变成了摆设。

这样一来,武将群体没了新鲜血液,只能越来越弱,文臣就能彻底掌控朝堂,这正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局面。

老朱点头:“准了!就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共管,文官一概不许沾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8章老朱的欣喜!军校制度落地!(第2/2页)

太子标笑着补充:“高炽,你想让谁当副校长?总得有个具体管事的人。”

朱高炽想了想:“大将军与大都督都是军中威望高的,不如让他们俩轮流管着日常事务?大将军沉稳,能定规矩、掌大局;大都督机敏,善变通、抓细节,两人搭配再合适不过。再请些退下来的老将当先生,比如王弼将军,他在捕鱼儿海亲斩北元太尉,这等临阵决断的本事,实战经验丰富得很,肯定能教出好徒弟。”

“这些为国征战的老将军,就算解甲归田了,不能再骑马上阵,胳膊腿不如当年利索,大明也不能忘记他们做出的功勋与贡献。所以聘请他们为军校的荣誉师长,让他们把这辈子攒下的战场门道、治军心得,都掏出来教给后生晚辈。对这些老将而言,这既是朝廷没忘了他们的证明,也是让自己的本事能传下去的机会,无疑是一种殊荣。”

“再者说,有这些老将坐镇,军校的分量也更重。学生们听着他们讲当年冲锋陷阵的故事,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疤,自然会生出敬畏之心,学起来也更用心。老将军们看着一群年轻娃子想学本事、想保家卫国,心里也能舒坦些,不至于觉得自己成了没用的闲人。”

徐达和李文忠等老将对视一眼,都露出了笑意。

能参与这样的大事,对他们这些武将来说,比再多的封赏都体面。

毕竟金银财帛、爵位田宅都是身外之物,百年之后不过是黄土一抔,可这军校若是能办起来,他们的名字就能跟这培养栋梁的基业绑在一起,被后世将士记在心里,这才是真正能流传下去的荣耀。

打了一辈子仗,从尸山血海里趟出来,谁手里没有几套保命的战法、治军的心得?

徐达善长稳扎稳打、以静制动,李文忠精于奔袭穿插、出奇制胜,这些都是用无数胜仗和败仗熬出来的真东西。

不说什么著书立说流传千古,要是能在军校里掰开揉碎了讲给后辈听,让那些年轻将领少走些弯路,少流些冤枉血,这无疑是光宗耀祖的好事。

而且这事儿往大了说,是为大明培养优秀将佐,让军队能一直硬气下去,护着这江山万代,利国利民;往小了说,他们这些老将也能在军校里寻个安稳去处,不用再担心后辈没人提携、本事没人继承。既能了却一桩心愿,又能为朝廷再尽份力,何乐而不为呢?

老朱越想越觉得这事儿靠谱,又道:“选址就定在南京城外,离军营近,方便学生操练。校舍要建得结实些,再建个演武场、沙盘室,该有的都得有。第一批学生就从各卫所里挑,还有勋贵子弟也得丢进去历练学习,年龄十五到二十岁,识字的优先,不识字但机灵的也收,入校后先教认字,再学本事。”

“对了,”他看向朱雄英,“你也得去学学,将来你是天子,手里握着天下兵权,要是连基本的兵法阵图都看不懂,连军队里的弯弯绕绕都弄不清,怎么镇住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得懂军事才能压得住场面,才能不被人糊弄。”

“不光是你,以后不管是勋贵子弟还是皇室子弟,只要是将来要沾军职、要承袭爵位的,到了十五岁就得进军校学习,跟普通学生一样上课、操练、考核,半点特殊都不能搞。学满年限、成绩合格了才能出来任职,不然就算身份再金贵也没用。”

“这规矩定下来,才能保证这些子弟不会变成不知兵的蠢货。皇室子弟懂军事,才能明白兵权的重要性,守住祖宗的基业;勋贵子弟在军校里摸爬滚打,才知道当兵的辛苦,将来掌兵才不会瞎指挥、乱克扣。大家都在一个学堂里学过,知根知底,将来在军中相遇,也能多些默契,少些隔阂,这对朝廷、对军队都是好事。”

朱雄英立刻挺直腰板:“孙儿遵命!正好能跟高炽一起琢磨怎么教学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