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24章 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24章 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7 15:35:30 来源:源1

第424章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第1/2页)

徐允恭,也就是徐辉祖,这在历史上可是一个悲情人物。

他本是大明战神徐达的嫡长子,自幼在军帐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里继承了徐达的兵法韬略与沉稳气度,年纪轻轻便凭战功崭露头角,妥妥是将门虎子,本应继承父亲的荣光,成为大明的擎天柱石。

然而命运弄人,天下大势的洪流将他推向了两难的绝境。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朱允炆一边,尽忠皇室正统。

要知道,他的妹妹徐妙云是燕王朱棣的王妃,论姻亲是朱棣的大舅子,可他愣是斩断这层私情,以“君臣大义”为先,穿上铠甲镇守济南、德州,与燕军正面交锋,恪守一名将领的忠诚底线。

可最讽刺的是,徐允恭对朱允炆忠心耿耿,朱允炆却对他始终心存猜疑。

只因他是朱棣的姻亲,即便他在齐眉山大破燕军,打了靖难以来少有的大胜仗,朱允炆还是听信谗言,以“劳师无功”为由夺去他的兵权,调回京师闲置。

致使这位真正熟知兵法、能与朱棣抗衡的传奇将领,在最关键的战局中毫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燕军步步紧逼。

最后朱棣攻破金陵,掀翻建文朝廷,满朝文武或降或逃,徐允恭却独自守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身着丧服,不肯出门迎接新君。

朱棣派人将他下狱审问,法司威逼利诱,让这位勋贵之首带头劝进,推戴朱棣称帝,徐允恭却始终一言不发,以沉默对抗到底。

这股硬气气得朱棣险些当场杀了他,最终虽留了他一命,却将他圈禁在府中,断绝与外界往来。

这位本可名垂青史的将才,就在孤寂与愤懑中病逝,年仅四十岁,一生忠勇,终究落得个壮志未酬的结局。

而现在,徐允恭可是朱高炽的亲舅舅——他的母亲徐妙云正是徐允恭的亲妹妹,这份血缘亲情让朱高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岭北那边虽然天寒地冻,比不得京师舒适,苦是苦了点,但无疑是大明眼下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是能让将领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

让徐允恭提前脱颖而出,担任岭北主将,手握军政大权,按照朱高炽与老朱定下的规划,屯田、通商、练铁骑三管齐下,不出数年,足以将岭北打造成一个能自己造血、粮草自足,又能镇住整个草原的坚固堡垒。

到那时,徐允恭既有镇守岭北的赫赫战功,又手握一支精锐铁骑,在朝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再也不是那个只能在靖难之役中被动卷入纷争的将领。

将来即便朝局有变动,他凭借岭北的根基,也能稳稳立足,既能保全自身,更能继续为大明镇守北疆。

这既是给舅舅一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大明留住一位难得的将才,朱高炽想着,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这步棋,走得值。

嗯,至于朱允炆这个狗东西,等会儿再去揍他一顿。

“皇爷爷英明!”朱高炽笑呵呵地恭维道。

他知道,岭北是老朱的心病,是洪武朝数次北伐未能彻底啃下的硬骨头,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能一劳永逸地稳固北疆,让长城防线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威慑,更能让中断已久的草原丝绸之路彻底活起来。

到时候,中原的茶叶、瓷器、丝绸会顺着商路源源不断流向漠北、中亚乃至更远的欧洲,而草原的马匹、皮毛,西域的香料、宝石也会汇聚到大明,贸易的繁荣将带动沿途城镇兴起,大明的影响力会像商队的驼铃一样,清脆而持久地传遍整个欧亚大陆,让“天朝上国”的名号不再局限于东亚。

而且大明占据了岭北,等于在欧亚大陆腹地站稳了脚跟,那也能留下一块进军中亚的跳板——将来无论要拓展贸易版图,还是应对中亚势力的异动,都能以岭北为基地快速投送力量,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丝绸之路的险峻地形,这对大明构建更广阔的地缘格局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战略支撑。

朱雄英虽然不太懂岭北的战略价值,却被大家的兴奋感染了,拉着朱高炽的袖子问:“高炽,那将来我能去岭北的贸易中心看看吗?到时候咱们一起骑大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4章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第2/2页)

“别说骑大马了。”朱高炽笑着回答道,“到时候咱给你整个中亚大洋马骑!”

此话一出,朱雄英还没有反应过来,太子标却是一巴掌拍在了朱高炽脑门上面。

“兔崽子,正经点!”

还大洋马?

老子都没骑过大洋马呢!

朱高炽捂着脑袋不满地瞪了朱标一眼,随后他转向笑呵呵的老朱,语气笃定:“皇爷爷,岭北这边交给徐允恭,定然没什么问题。他能带兵,也懂些民政,压得住场子。”

“不过既然要设布政司,正经推行政令,那文臣儒生也是少不了的,”朱高炽话锋一转,补充道,“丈量田地得靠他们造册,征收赋税得靠他们记账,处理往来文书、制定贸易规矩,甚至是教化那些归降的蒙古部众,让他们识汉字、懂王法,这些都离不得读书人。得给咱大舅送一批得力的文臣儒生过去,军政两条腿走路,岭北才能真正立住。”

老朱听后倒是点头支持:“你说得在理。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岭北光有铁骑镇着不行,还得有笔墨纸砚跟上。处理文书、丈量田地、核定赋税、教化蛮夷,这些细活,确实得靠文臣儒生。”

可他话锋也跟着沉了下来,眉头微蹙:“只是有个难处——岭北乃是苦寒之地,风沙大、冬天冷,又远在塞外,离中原几千里地,那些文臣儒生,尤其是江南来的,一个个养尊处优惯了,怕是不肯去啊。往年派官去辽东、山西都得三催四请,更别说岭北这种地方了,说不定刚任命就托病辞官,或是走半道就跑回来。”

朱高炽早有预料,接口道:“皇爷爷放心,不愿去的,咱不强求。但可以立下规矩:凡愿去岭北任职者,官阶直接升一级,俸禄加倍,任期三年即调回内地,优先安排肥缺;若是能在任上做出实绩,比如劝农垦荒超过万亩,或是让榷场税收翻倍,直接记一等功,子孙可荫补入国子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总有想建功立业、不怕吃苦的读书人愿意去闯一闯。”

他顿了顿,又道:“再者,可从北方诸省的生员里挑选——像陕西、山西这些靠近边地的读书人,耐得住寒,也熟悉边情,比江南士子更适应岭北。再让吏部挑几个老成持重的知府、同知带队,既能压阵,又能言传身教,这群文臣去了,定能帮着徐允恭把岭北的民政打理得妥妥帖帖。”

老朱听得连连点头:“这法子可行!用重利吸引,用实绩激励,再挑对路的人,不怕没人去。就这么办,让吏部即刻筛选人选,跟徐允恭的军队一起出发,务必让岭北的布政司早日运转起来!”

院子里的气氛越发热烈,连午后的阳光都仿佛变得温暖起来。

老朱望着北方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云层,直抵漠北草原。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岭北榷场的繁忙景象:汉商与蒙古牧民在货栈前讨价还价,满载茶叶、布匹的驼队从关内涌来,换取草原的良马、皮毛,账房先生的算盘声与牧民的吆喝声交织成一片;看到了大明的旗帜在草原上飘扬,从克鲁伦河畔到杭爱山下,驿站的炊烟与哨所的号角遥相呼应,归降的部落首领带着贡品跪在旗下,眼神里是敬畏与臣服。

他知道,这三条商路一旦全部打通——向东连接辽东、朝鲜,向西贯通中亚、西域,向南接入中原腹地——大明就不再是困守中原的王朝。

陆路上,茶叶、瓷器顺着草原商道远销至波斯、大秦,西域的香料、宝石循着同一条路涌入大明;海路上,宝船带着丝绸、棉布驶向朝鲜、倭国,乃至吕宋、暹罗,将海外的金银、物产运回江南。

届时,大明的律法会随着商队的脚步传遍更远的土地,大明的度量衡会成为贸易往来的标准,连草原部落的孩童都会学着说中原的官话。

这个王朝将不再被山海局限,而是能以岭北为支点辐射草原,以水师为臂膀掌控海洋,真正成为贯通东西、连接海陆的天朝上国,让四方蛮夷沐浴王化,让天下财富汇聚中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