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31章 恐慌!皇帝有钱了真不太好!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31章 恐慌!皇帝有钱了真不太好!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5 来源:源1

第431章恐慌!皇帝有钱了真不太好!(第1/2页)

满室文臣皆是脸色凝重。

他们太清楚“钱”背后的权力有多么锋利——那是能砸碎一切陈规的重锤,是能冲垮所有制衡的洪水。

当皇帝不再需要仰仗士绅的钱粮支持,不再需要看他们的脸色才能调动粮草、征发徭役,所谓的“舆论”便成了无人当真的空谈,他们笔下的“民声”再也吓不住深宫的帝王;所谓的“礼制”也成了可破的束缚,“祖制不可违”的呐喊在白银堆成的高墙前,连一丝回音都荡不起来;所谓的“规矩”更是成了可笑的枷锁,他们靠着科举、门第、乡党筑起的壁垒,在源源不断的国库收入面前,脆弱得像层窗户纸。

到那时,他们世代经营的权势、地位,都将如履薄冰。

江南大族靠着田产积攒的威望,会被朝廷直接发放的赈灾粮碾得粉碎;中枢要员靠着门生故吏织就的网络,会被皇帝用银子豢养的新官冲得七零八落;连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话语权”,也会被军校里走出的军官、商路上发家的吏员抢得一干二净。

毕竟,当百姓能从朝廷手里领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谁还会在乎乡绅祠堂里的那块“功德碑”?当官吏能靠着军功、商绩升迁,谁还会捧着“座师”的帖子摇尾乞怜?

更可怕的是,一旦失去了“朝廷需要我们”的根基,他们平日里借着“教化”、“督办”之名侵占的田产、敛聚的财富,都可能变成扎眼的罪证。

皇帝手里有了钱,便有了底气清查土地、整顿吏治,到那时,抄家灭族的刀,或许就悬在每个人的头顶。

这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根基被一寸寸挖空,却无力阻拦的恐慌,比任何廷争失利都更让人窒息。

“所以啊,”詹徽喘了口气,眼神渐渐变得阴鸷,“不能让陛下就这么‘富’下去,更不能让那个胖殿下再替他敛财。咱们得想个法子,把这失衡的天平,重新扳回来。”

“否则,再过几年,这朝堂之上,怕是连咱们说话的地方都没有了。”

“更让人忧心的,还是那些武夫。”礼部主事陈敬之脸色发白,声音都有些发颤,“往日里,文臣掌印,武将带兵,好歹能相互制衡。”

“可如今呢?经营岭北,屯兵、筑城、屯田,桩桩件件都离不得沙场历练的将领,定然要倚重徐允恭这些勋贵后裔——他们父兄跟着陛下打天下,手里握着兵权,如今借着经营边疆的由头,更是名正言顺地扩充势力,连兵部调兵的勘合都要先经他们过目;东海贸易要护航,从登州到倭国的航线,海盗、倭寇层出不穷,水师战船成了命脉,这便让水师的地位水涨船高,以往不过是五军都督府下辖的一个卫所,如今竟能与陆军分庭抗礼,连粮饷都要单独划拨。”

“而且水师都督府与五军都督府,更是成了武夫的一言堂。文臣想派个监军,难如登天;想安插个幕僚,刚进府门就被以‘不懂军务’为由赶出来。府里上下,从都督到千户,非行伍出身不用,非功勋之后不提拔,彼此结为攻守同盟,外人别说插手事务,便是想打听点内情都无从下手,当真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上次吏部想调任一个笔吏去水师掌管文书,刚把调令送过去,就被都督原封不动打了回来,只回了句‘军中文书自有军吏打理,不需文臣置喙’,这般骄横,放在往年简直不敢想!”

“他们靠着军功,地位愈发强势,前些日子,那永昌侯蓝玉竟敢在朝堂上顶撞礼部尚书,这要是搁在往年,简直不敢想!”

话音一落,众人又是一阵长吁短叹。

“还有那陆军军校、海军学院!”周肃猛地插话,语气里带着几分惊恐,“陛下已下旨,要在应天、上海各建一所学院,专门培养军官。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要让武夫有自己的传承之地!”

“以往武将多是行伍出身,识字不多,离了文臣便难理军务。可将来呢?那些从学院出来的军官,既能带兵,又能算账,甚至还懂什么‘兵法谋略’,到时候,咱们文臣还能拿捏得住他们?”

他越说越急:“到时候,武夫掌了兵权,又有陛下的银子撑腰,咱们这些士绅缙绅,怕是真要被他们强压一头,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31章恐慌!皇帝有钱了真不太好!(第2/2页)

满室官员皆是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真切的恐惧,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他们不怕皇帝严苛,毕竟铁腕治国虽让人敬畏,却总有章法可循;可他们怕的是皇帝联手武夫,那简直是断了文臣的活路——一旦武夫借着皇权的威势彻底架空文臣,朝堂便再无他们立足之地。

毕竟,刀枪无眼,那些武夫素来蛮横。

他们靠的是沙场拼杀上位,信奉的是“拳头硬才是道理”,真要是得了势,哪里会像文臣这般讲“体面”、守“规矩”?

文臣争执,还会引经据典、顾及颜面;武夫动怒,怕是直接就掀了桌子,管你什么“君子之争”。

以往文臣之所以瞧不上武将勋贵,甚至连出身草莽的老朱都带着几分隐秘的轻视,便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着绵密的传承——通过科举制度,每三年便能选出一批进士,这些人读着同样的圣贤书,认着同样的座师,自然会抱团取暖,源源不断地将新鲜血液送入朝堂,继承先辈在朝堂之上的遗产。

这般生生不息的传承,足以保证家族权势一代又一代地延续,长盛不衰。

你朱元璋心狠手辣,杀了胡惟庸,废了丞相,我们玩不过你,但你总有驾鹤西去的时候吧?

等你百年之后,朝堂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这些懂礼制、善治理的文臣来支撑。

你徐达战功赫赫,李文忠威震边疆,我们扳不倒你,但你也有解甲归田、生老病死的时候吧?

你们的子孙若想在朝堂立足,还不是要求着我们教他们读书写字,学着遵守文臣定下的规矩?

诸如此类的念头,让文臣缙绅的心态一直都很好。

哪怕现在被老朱与武将勋贵联手压制,争不到朝堂话语权,他们也浑然不在意。

毕竟,老朱这个皇帝会老,徐达、李文忠这些武将也迟早会化为一抔黄土,而他们的家族、他们的传承,却能像长江大河般绵延不绝。

他们只需要静静等待,等到那些“武夫”的时代过去,朝堂的主导权,自然会回到他们手中。

但是现在,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

陆军军校、海军学院的出现,像一把淬了冰的刀,精准地捅破了他们固守多年的幻想——武夫不再是“一代而亡”的莽夫,他们也要有自己的传承了。

以往武将多是行伍出身,靠着军功上位,子孙若不争气,便可能家道中落,想要延续权势,往往要求助文臣教导子嗣、钻营门路。

可军校一旦办起来,情况就变了:一批批经过系统训练的军官会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他们懂兵法、识舆图、会算钱粮,甚至能看懂公文、草拟条陈,不再是文臣眼中“只知厮杀的匹夫”。

更可怕的是,这些军官出自同一所学院,师出同门,自然会形成新的势力网络,就像文臣的“同年”、“门生”一样,彼此扶持,代代相传。

如此一来,武夫的权势便有了根基,不再随某个人的生死而兴衰,这让他们如何不怕?

而且听说,这陆军军校与海军学院的山长,都将会是大明皇帝亲自出任。这个消息更是令士绅缙绅为之胆寒!

皇帝兼任山长,意味着军校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天子门生”的烙印,他们的荣辱升降直接系于皇权,不必再像以往的武将那样,需要看文臣的脸色、走士绅的门路。

皇帝可以借着山长的身份,亲自挑选、培养心腹将领,将这些军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形成一支完全听命于皇权的军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等于皇帝亲自为武夫的传承“正名”,让军校的地位凌驾于寻常官学之上,文臣再想以“不学无术”贬低武夫,便等同于质疑皇帝的眼光与决策。

到那时,武夫既有系统传承,又有皇权加持,文臣引以为傲的“科举传承”,怕是真要被比下去了。

他们精心构建的“文治天下”的格局,将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而这道口子,正是他们最恐惧的——武夫不仅要掌权,还要长久地掌权,甚至可能压过文臣一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