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90章 针锋相对!朱老四别来无恙啊?

第490章针锋相对!朱老四别来无恙啊?(第1/2页)

倭国京都港的海风带着咸腥气,吹得码头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燕”、“晋”、“明”三面大旗在风中对峙,旗幡下的人影更是剑拔弩张。

朱棣一身玄色蟒纹袍,腰悬玉带,站在码头东侧,身后亲卫个个面色沉凝。他时不时瞥向西侧的朱棡,眼神像淬了冰——朱棡今日偏穿了件明黄锦袍,虽比龙袍少了日月纹样,却也足够扎眼,摆明了要压他一头。

“三哥倒是清闲,”朱棣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刺,“听说昨日又收了三个倭人藩主的投名状?这是把西国当成自家后院了?”

朱棡慢条斯理地抚摸着腰间的金带,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比起四弟在畿内圈占的万亩良田,这点‘后院’算什么?再说了,父皇令我与四弟共守倭国,西国的事,我自然要多费心。”

他顿了顿,故意提高声音,“总不能像某些人,只知道盯着眼前的这点好处,忘了镇守海外的本分。”

“你说谁只盯着眼前好处?”朱棣往前一步,气势逼人,“这些年若不是我苦心经营倭国之地,你现在能站在这儿说风凉话?”

“苦心经营?”朱棡嗤笑一声,“不过是捡了耿将军的便宜罢了。真论功绩,四弟怕是忘了,这可都是你那好儿子的功劳,没有他提议远征倭国发展东海贸易,你哪儿有资格在这圈地为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句句带刺,从封地划分吵到军备粮饷,连当年在金陵内打架的旧事都翻了出来。

站在中间的耿炳文听得头疼,这位开国老将如今虽挂着“倭国大将军”的头衔,实则更像个调停人。

或者说,他本身就代表着朝廷的意志,负责监视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棡的举动,总不能真任由他们在海外做大吧?

陛下早有旨意,让他“节制倭**务,调和诸王矛盾”,说白了就是要他当这海外的“眼线”。

朱棣收编倭人武士,他要记在账上;朱棡扩充护卫军,他要密报朝廷;就连两人私下的会面,都得派人盯着。

毕竟这两位王爷一个善战,一个多谋,若真在倭国拧成一股绳,怕是要出乱子。

他手里那两万朝廷直属的禁军,说是协助镇守,实则就是制衡的筹码——谁要是敢越界,他这把老骨头,就得拿起刀来维护朝廷的规矩。

耿炳文望着两人涨红的脸,无奈地摇了摇头,转头看向海平面——再吵下去,怕是要在两位殿下面前失了体面。

就在这时,瞭望塔上响起号角声:“船队到了!”

众人齐刷刷望向远方,只见十余艘福船破开碧波而来,船头飘扬的“明”字大旗与“皇太孙”仪仗格外醒目。

船队渐渐靠近,能看清甲板上那个熟悉的胖身影——朱高炽正扶着船舷,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朱雄英。

船刚抛锚,朱高炽便带着朱雄英换乘小艇上岸。

他目光扫过码头,一眼就瞧见了剑拔弩张的朱棣与朱棡,还有一脸无奈的耿炳文,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意。

“哟,老三老四,耿将军,别来无恙?”朱高炽拱手笑道,语气轻松得像在拉家常,“看你们这架势,莫非是在比谁的仪仗更威风?”

朱棣和朱棡脸上的戾气瞬间收敛,只是互相瞪了一眼。

朱棡抢先道:“胖殿下说笑了,我与你父王是在等殿下呢。这倭国的海风吹得紧,殿下一路辛苦,先入城歇息?”

他也是之前被朱高炽给收拾得惨了,所以压根不敢在朱高炽面前托大。

上次被朱高炽吊起来抽鞭子,那滋味至今想起来都发怵。

更何况,这个侄儿还两次生擒蒙古大汗,立下不世奇功,朝中武将大半都服他,隐隐成了父皇收拢兵权的核心人物。

连徐达、李文忠这些老将都对他赞不绝口,自己这个三叔在他朱高炽面前根本不够看。

真要撕破脸,别说争不过,怕是父皇第一个就不饶他。

朱棣冷冷地瞪着朱高炽,这个逆子连一声爹都不肯喊吗?

真是个混账兔崽子!

“不急。”朱高炽摆了摆手,目光投向港口,“我与雄英这次来,一是探望你们俩,二是奉旨巡视倭国近况。不如就借这码头,听听三位的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0章针锋相对!朱老四别来无恙啊?(第2/2页)

耿炳文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回殿下,自当年王师平定倭国,设罪民区以来,这几年倒也算安稳。尤其是殿下推动东海贸易之后,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他指着港口内停泊的商船:“您看,那些是江南来的货船,运丝绸、瓷器来换倭国的硫磺、铜料;那边几艘是朝鲜的,载着人参、皮毛,等着换咱们的蔗糖、棉布。码头上的货栈都堆不下了,上个月刚扩建了两排。”

朱棣哼了一声,接过话头:“安稳?那是因为谁敢跳出来作乱,本王就直接灭了他满门!前阵子萨摩藩有个旧武士想搞事,刚聚集了百十人,就被本王的亲卫一锅端了,首级现在还挂在京都城门上呢!”

朱棡瞥了他一眼,慢悠悠道:“老四你这话不全对。光靠杀可不行,还得让倭民知道跟着大明有好处。西国那边,我让士绅开了二十家纺织坊,招了上万倭人做工,管吃管住,每月还发工钱——现在他们见了晋军的旗帜,比见了自家祖宗还恭敬。”

朱高炽点点头,目光掠过码头上忙碌的人群。

有穿着大明服饰的商人正在与倭人伙计对账,有朝鲜商贩牵着马搬运货物,还有几个倭国女子提着篮子卖水果,见了明军士兵,都规规矩矩地行礼。

“看来三位把倭国治理得不错。”朱高炽笑道,“当年定下的规矩,士绅竞拍矿产、码头,用收益养驻军、兴贸易,如今看来是走通了。”

他看向朱棣:“老四掌管的畿内和东国,矿产开采得如何?听说足利氏的旧铜矿,现在是江南的张大户在经营?”

朱棣脸色稍缓:“那老小子倒是会钻营,请了西洋的工匠改进炼铜法,产量比从前翻了一倍,每月给王府的分成也不少。前阵子还捐了两艘战船,说是要助大明镇守倭国。”

“西国的银矿也不差。”朱棡立刻接话,“山东来的李家,用新法采银,雇佣了三万多倭人,连带着山暗道的村镇都富起来了,路边的酒肆都挂着‘大明风味’的幌子。”

朱高炽听得满意,又问起倭民的生计。

耿炳文叹了口气:“大多还是做苦力,挖矿、扛货、种甘蔗。不过比起从前三餐不继,现在至少能吃饱饭,冬天还有件粗布衣裳穿。有些机灵的,学了汉语,在商栈当伙计,日子过得比普通大明农户还好。”

朱雄英在一旁听得新奇,指着远处一群正在装卸货物的倭人:“耿老,他们脖子上怎么都挂着木牌?”

耿炳文解释道:“那是罪民的标识,写着籍贯和罪名。不过这几年表现好的,已经有不少摘牌了,跟寻常百姓一样交税、做工。”

他望着港口繁华的景象,心里暗暗点头。

当年将倭国设为罪民区,看似严苛,实则是为了彻底瓦解旧势力;让士绅竞拍资源,既能调动民间资本,又能让大明的影响力渗透到倭国每一寸土地;再用贸易带来的利益绑定各方,不愁倭国不稳。

朱棣见朱高炽神色愉悦,忍不住道:“逆子……咳,炽儿,你规划的这条路是不错,可这倭国毕竟是蛮荒之地,想跟大明本土比,还差得远。”

朱棡哼了一声:“有殿下的东海贸易在,追上江南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某些人别总想着窝里斗,把心思放在正事上。”

“你说谁窝里斗?”朱棣立刻瞪起眼睛。

“谁接话就是说谁。”朱棡毫不示弱。

朱高炽看着又要吵起来的两人,忽然笑了:“看来倭国是真的太平了,不然你俩哪有闲心拌嘴?”

他拍了拍手,“走,入城说话。”

耿炳文连忙打圆场:“老臣已经备好了宴席,就等殿下入城了。”

朱棣和朱棡虽还憋着气,却也不好再争执,只得一左一右跟在朱高炽身后。阳光洒在码头上,将一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的商船正在卸货,吆喝声、马蹄声、船鸣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江南的市集。

朱高炽走着,忽然回头看了一眼港口——这里曾是倭寇巢穴,如今却成了大明海外贸易的枢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