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0章 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40章 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40章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第1/2页)

芦台盐场。

朱高炽以芦台盐场名义发出的经销商招标邀约,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在天津及周边州府的商贾圈子里炸开了锅。

文书才送出三日,天津卫、北平府、河间府等地的盐商盐贩便已陆续动身,车马队伍沿着官道络绎不绝地赶往芦台——“财神爷朱高炽”的名头,早已在商人间传开。

这位胖殿下,可是大明商界公认的“福星”。

早年间,他力主在天津卫开辟工业区,打通南北粮米、布匹贸易通道,还设立商栈、规范税制,短短几年就让原本荒凉的天津,变成了漕运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交易,光是粮食转运一年就能赚上百万关税;后来又推动上海建港,引入海外香料、瓷器贸易,鼓励商人开展远洋生意,不少小商贩靠着在上海倒卖洋货,短短几年就成了家资百万的大商人。

他一手缔造了天津与上海这两个经济中心,不仅让两地市井繁荣、赋税翻倍,更让无数商贾跟着沾光——做漕运的,靠着天津码头的便利,运输成本降低三成;做海外贸易的,借着上海港的渠道,把大明的丝绸卖到东海诸国,利润翻了五倍不止。

多少人因为他的政策,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变成了良田千顷的大富商,所以在商人们眼里,“胖殿下”这三个字,就等同于“赚钱的机会”。

如今他要在盐场搞招标,打破以往江南盐商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涉足盐业这门暴利生意,傻子才会错过!

要知道,盐业的利润比粮米、布匹高出十倍不止,以往大家只能看着江南盐商赚钱,如今有胖殿下牵头,能公平参与竞标,就算砸锅卖铁,也得凑够本钱去试试,毕竟这样的机会,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次。

“听说了吗?胖殿下要放开芦台盐场的经销权,不管是大盐商还是小贩子,只要够资格就能竞标!”

天津卫的盐贩刘老三,背着鼓鼓囊囊的钱袋,一路催着车夫赶路,嘴里还不停念叨,“咱这辈子就指着盐吃饭,可以前连盐场的门都进不去,这次说啥也得抢个经销名额!”

同行的北平商人张万财也连连点头,脸上满是激动:“可不是嘛!盐这买卖,谁不想插一手?一斤盐从盐场出来才五文,卖到百姓手里就敢涨到三十文,中间的利润能翻五倍!要是能拿到芦台盐场的经销权,用不了三年,咱也能在北平买个大宅院!”

这话道出了所有商人的心思——盐业历来是大明最暴利的行当,一斤盐从盐场产出,成本不过三四文钱,运到各地售卖时,价格能翻五六倍,遇上盐荒时节,甚至能涨到二三十文一斤,利润堪比贩卖金银。

可长久以来,这块肥肉都被牢牢攥在徽商和江南大商人手里,他们凭借庞大的资本、成熟的商路,把盐业生意做得密不透风,其他商人连边都摸不到。

江淮地区的盐场年产盐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两淮、两浙盐运司管辖的盐田,连片绵延数百里,年产量动辄数百万斤,是大明盐业的“命脉”。

那些江南盐商,早在开国之初就与南方士林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盐运司的官员多是南方科举出身的士人,盐商们通过资助科考、修建书院等方式,与这些官员结下深厚交情。

每逢盐引发放,官员们总会优先将额度分配给相熟的江南盐商,甚至会提前透露盐引数量、定价等消息,让他们抢占先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0章招标大会!北方商贾的狂喜!(第2/2页)

北方商人想分一杯羹,比登天还难。

他们既没有江南盐商那样雄厚的资本,也缺乏与南方士林的人脉,每次去盐运司申请盐引,要么被以“额度已满”为由拒绝,要么拿到的盐引数量少、质量差,根本赚不到钱。

更甚者,江南盐商还会联合起来排挤北方商人,一旦发现有北方商人试图涉足盐业,就会联手压低盐价、截断商路,逼得对方要么亏本退出,要么只能依附于他们,做些赚差价的小买卖,根本无法撼动其垄断地位。

久而久之,北方商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靠盐业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只能在粮米、布匹等薄利行当里挣扎。

就像河间府的大商人李掌柜,十年前曾想从两淮盐场拿货,结果光是疏通关系就花了上千两银子,最后还被江南盐商联合排挤,不仅没拿到盐,反倒赔了不少本钱。

“南方士林势力太大了,”李掌柜坐在马车上,想起当年的事仍心有余悸,“盐运司的官员十有**是南方人,他们只认江南盐商的帖子,咱北方商人递上去的拜帖,连看都不看一眼。”

更让北方商人无奈的是,官办盐场大多集中在江淮地区,煮盐所需的柴火、人力在当地唾手可得,江南盐商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能以极低的成本拿到食盐,再高价卖到北方,中间的差价全被他们赚走。

反观北平、山东等地,虽靠海却无像样的盐场——在煮盐时代,这些地区多是平原,开发早,连成片的树林都难找,煮盐需要的大量柴火,得从百里外的山区运来,成本比江淮地区高了三倍还多,朝廷自然不愿在此设场,北方商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南盐商赚得盆满钵满。

正因如此,当朱高炽放开芦台盐场招标的消息传来,北方商人才会如此疯狂。

短短五日,芦台盐场外便搭起了上百顶临时帐篷,前来参加招标的商人足有三百多人,既有身家百万的大盐商,也有走街串巷的小盐贩,甚至还有不少从未涉足盐业的粮商、布商,都想来分一杯羹。

当然,他们大多都是过来看个热闹,毕竟朱高炽也不会让这么多的商贾势力都成为盐商——三百多号商人挤进来,不仅会导致市场混乱,还可能重现以往哄抬盐价、恶性竞争的乱象,反而违背了改革盐政、惠及百姓的初衷。

按照他与盐运司官员这些天的规划,一地有一个盐商最好:每个州府或重要城镇,只设一名总经销商,负责当地食盐的采购、运输和售卖,这样既能避免商人之间互相倾轧,也能让经销商集中精力做好供应,保证食盐稳定流通。

而且,总经销商要与盐运司签订明确的协议,需按时向盐场采购足额食盐,严格遵守朝廷定下的售价上限,还要承担起偏远地区的食盐配送,确保百姓都能买到平价盐。

至于没拿到经销权的商人,朱高炽也有安排——盐场会定期开放“散户采购名额”,允许他们以略高于总经销商的价格少量拿货,销往乡村、集市等小范围区域,既给了小商贩生存的空间,也避免了总经销商垄断当地所有市场,真正做到“既规范秩序,又兼顾各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