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119章 圈地!好一个积善之家!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119章 圈地!好一个积善之家!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10 来源:源1

朱高炽与朱雄英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

太子标一看见他们二人,顿时就乐了。

“好啊,炸平魏国公府的小祖宗来了!”

“你们俩这炮仗,震得全城人今晨都在问——魏国公府是遭了雷劈还是遭了劫?”

话说到这儿,太子标自己都觉得可笑。

两个屁大娃娃,还真是出手惊人,一不留神就能搞出些惊天动地的大动静,搞得整个京师都为之震动!

“行了行了。”朱高炽不耐烦地开口道,“老逼登放话了,让人我来找你,建厂生产糖霜,你赶紧给我圈块地!”

“建厂?圈地?”太子标眉头一皱,“以前没有这先例啊,你想在哪儿建厂?”

朱高炽取出一副堪舆图,放在案桌上面。

“这栖霞镇我看就不错,直接划给我吧!”

金陵龙蟠虎踞,四周是山,比如紫金山,比如栖霞山。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

栖霞镇就位于栖霞山脚下,而且还紧挨着栖霞渡口,先秦时期便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四通八达,水陆并行,交通便利。

考虑到琉璃镜与糖霜即将销往全国,朱高炽当然要选择一个交通便利之地,而且还不能离京太远,栖霞镇就很是不错。

只是太子标看后却眉头紧蹙,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这儿是金陵龙脉所在,士绅扎堆的膏腴之地,你想在此圈地建厂,只怕不容易啊!”

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佛教圣地。

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佛教子弟前去朝圣拜谒。

如此一来,栖霞镇也就成了人文荟萃之地,聚集了大批士绅缙绅。

“这栖霞镇里,有一积善之家,那就是栖霞宋氏!”

太子标看向朱高炽,沉声道:“宋氏在前宋朝就出了多位进士,子孙多为官,在元朝时,甚至列入朝班,至我大明,也声名赫赫的栖霞宋氏。”

“宋氏耕读传家,家风严正,多有善举,比如修路造桥、开棚施粥等等……主要是宋氏置办义田,将栖霞镇所有田地全都买下后,作为义田分给族里村人耕种,如遇灾荒,减租免征,并开义仓赈济……栖霞镇现在,没地了!”

听完太子标的解释,朱高炽神情顿时就变得古怪了起来。

他盯着图上蜿蜒的长江水道,喉结动了动。

栖霞渡口那几个字烫得他手心发痒——水路直通运河,往南能到苏杭,往北能进京城,这可是天生的商路咽喉。

但太子标接下来的话,让他后槽牙咬得发酸:“现在全镇百姓都租种宋氏的义田,遇上灾年还能免租。你想在此圈地建厂?除非宋氏自己松口。”

呵呵,积善之家?

好一个积善之家!

“知道了。”朱高炽突然把图一卷,转身就走。

直到出了文华殿,朱雄英这才追问道:“高炽,这就走了?要不咱们重新选块地,不然皇爷爷交代的任务咋办?”

朱高炽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就这栖霞镇了,其他地方哪有天然渡口?”

“可是我爹刚刚不是说了,栖霞镇现在没地吗?”朱雄英满脸茫然之色。

朱高炽停下脚步,突然来了兴趣。

“那我们先去栖霞镇看看?”

“行吧……”朱雄英立刻附和道。

对于出宫,他一向都很积极。

二人叫上了徐增寿与李景隆,带上一些护卫,就直奔栖霞镇而去。

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惊起路边摊的鸡鸭扑棱乱飞。

栖霞镇距离金陵不远,再加上众人都是骑马,不过两个时辰,就顺利到了。

得益于郭英的严苛教导,朱高炽与朱雄英年纪虽小,但是马术还算不错,没有拖大家后腿。

朱高炽眯起眼睛打量——镇口的石拱桥雕着莲花纹,桥下商船往来如织,可岸边淘米的妇人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麻衣。街边酒肆飘出酒香,几个头戴儒巾的汉子正摇着折扇谈笑,而对面的岸前,一个脚夫正艰难地拖着船。

逛了一圈栖霞镇后,眼见天色不早了,众人随即准备返回京城。

“你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

朱高炽突然勒马止步,若有所思地开了口。

“高炽,咋滴了这是?”

李景隆立刻追问道。

“没什么。”朱高炽摇了摇头,“就是想问问你们,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想法没?”

短暂沉默后,朱雄英率先开了口。

“这些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很辛苦。”

“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想来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只怕连日常温饱都不能解决。”

听到这话,朱高炽诧异地看了朱雄英一眼。

这小子不错,不愧是太子标的儿子,能将老百姓记在心里。

解决百姓温饱,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天朝,也一直致力于这条艰辛道路上面。

“那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每一个村镇里面,可都有着一些不事生产却能天天吃饱喝足的人。”

朱高炽扬起马鞭,指向了不远处的一座座豪宅。

在一排排低矮草屋土墙之中,这座雕梁画栋的高门宅邸犹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很是突兀。

众人顺着朱高炽手指的方向看去,齐齐露出了思索之色。

很明显,这些豪宅应该就是那栖霞宋氏的府邸了。

“炽儿,这应该是宋氏或者耆老吧!”徐增寿主动地开了口。

所谓“耆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大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

直到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并且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

说得再直白一点,里甲老人制度,就是大明朝廷的乡野基层组织,类似于后世农村里面的生产大队,而里长和甲长也大多都是这些耆老担任。

但是问题在于,所谓耆老,一定就是德高望重吗?

士绅乡绅可以不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在这乡野一亩三分地上面,那肯定都是“德高望重”的,谁敢否认那就别想在这片乡野间活下去!

而这里长甲长号称“管摄一里之事”,负责配合地方县衙官府向平民百姓征收赋税和安排徭役,所以这其实就是等同于朝廷将这项权力交给了乡绅士绅,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个个“土皇帝”。

就比如说,这积善之家……栖霞宋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