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 第363章:朕不在鼓里,你们倒是在鼓里

第363章:朕不在鼓里,你们倒是在鼓里(第1/2页)

“崔君。”

说话之人名叫崔琰,为人刚直,常山大败之后归顺,举荐其弟崔林,崔氏二人皆在京师为官,崔琰任议郎。

议郎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像一种储官机制,过去的百年几乎都遵循一个道理,当一场天灾,或者任期足够,三公要卸任或被罢免的时候。

就会从劳苦功高的议郎之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继任。

而且议郎参政涉及的事情很多,所以知政,这就等于是在排队等着当三公九卿。

当然了,能担任议郎的大多都是世家中人,也是一种隐形的挑选机制,议郎之中谁人能力如何,人脉如何,台阁也是一眼便知。

以往曹操、袁绍、刘虞这些大人物都当过议郎,而后才转任他处。

所以也有人说,议郎是通往上卿的道路,能够当上议郎不是说你多有能力,而是家里出身能够足够登入门槛。

崔琰如今,就属于议郎里面没资历、没功绩,但是有脾气的那种人。

他敢站出来说这话,则说明查了他和北方的书信往来恐怕也只能靠强加罪名。

这是为人坦荡、清流风骨心中的执拗,也或许崔琰到来许都之前,就早已做此打算,绝不会和许都官吏同流合污。

为此,他现在看杨彪他们几人也是极不顺眼,真乃是一帮毫无骨气之辈,在许都的纸醉金迷之中迷失了自己!

许泽诧异的看着他,俄倾点头道:“既崔君这般要求,在下定会秉公查处。”

崔琰眼眉一颤,嗯?不应该啊,这时候寻常人应该是针锋相对、言语打压才对。

他怎么直接就应下了呢。

曹操听到许泽这话,很自然的就坐直了身体,然后脸上是一种快要绷不住笑的神情,却还是强忍着正经责怪道:“子泓,崔君乃是名士清流,不可任性胡闹。”

其实心里在憋笑。

你们闹事就闹事,无非几个言官、些许议郎想要博得出位,日后好有忠直之名求人赏识罢了。

说就说你们扯上许子泓干什么,我这肚量能容人,他容不得半点。

“陛下,在下愿为陛下分忧,清查近日流言、今日言官冒犯之事,背后是何人指使定能水落石出,”许泽殿前拱手而下,神情认真不已,“陛下也许只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忠臣直言。”

“但微臣不这么认为!”

许泽微微转身,看向崔琰、崔林一帮议郎,连带着扫过了杨彪、赵戬眼前。

崔琰浑然不惧,脊梁依旧挺直,其余人则是移开了目光,选择不和许泽对视。

刘协忙问道:“爱卿如何认为?且说来朕听之。”

许泽道:“袁绍式微,退守河间、渤海、中山,以冀州北部负隅顽抗,但退出冀州已是时间问题,微臣得军报说,仗打不赢,他便只能诉诸于阴谋乱朝。”

“一旦我等因大胜而乱,自然就有可乘之机,本来大胜之后,应该是筹算国库开支,逐年安养百姓,安抚流民,让冀州百姓复产复置。”

“却有人暗中挑动是非,谣言传不臣之事迹,今日更是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连侍中都还来不及将诏书读完,就这般急切攻讦,怎会没有包藏祸心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3章:朕不在鼓里,你们倒是在鼓里(第2/2页)

“沿此脉络,估计可以查出点端倪来,以正肃朝堂。”

刘协坐在主位上,闻言也是心中明朗,摆了摆手道:“子泓,不必了,如今冀州新下,人力财力还是应当用在安抚百姓、筹措军资,今日之事,朕权当没有发生。”

“日后御史台需以严令,御史非大事不可随意进言,诸议郎亦当约束自己,子泓功绩斐然、有安定人心之能,赏赐千金、锦服、朕的符令。”

“子泓持朕之符令,今年之内许都府衙皆可督巡,如有不妥之处则改之。”

“多谢陛下,”许泽瘪了瘪嘴,有点小遗憾,不过虽然没能开屠刀,但是要到个挺有意思的符令,结局也还算不错。

这种东西也算殊荣,虽然有效期只是今年,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在这一个月内,也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

崔琰、许攸、崔林这帮冀州党看不明白朝堂局势但是大受震撼。

许泽刚才就没什么礼节,不趋步行礼也就算了,说话怒气冲冲、任性非常,而且提出无理要求想当场查人家议郎。

可是,陛下也只是劝停,最后给了符令让他自己去闹,这就耐人寻味了。

劝停了个寂寞啊,表面上“算了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实际上就是“真拿你没办法想去就去吧”,这个特权也太大了。

今日朝堂,曹操得了相父之名,三公九卿见证,又赞拜不名、赐天子圣驾,等于是在荣耀上又多加了一层。

散议之后百官走出时自然也是议论纷纷,谁也不知陛下的心思,而且有的人就在奇怪,知道只是赐殊荣之后,反倒还松了口气,其实挺想附议的。

到底是谁在传那些要进公位的流言。

害我们都这么以为。

崔琰和荀彧走在一起,亦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到来许都之后,唯一的朋友就只有荀彧了。

其余人都不愿结交,而崔琰也不喜去结交,哪怕是知道许攸住在许都,同为议郎也从未去见过。

两人并肩而行,崔琰问道:“陛下何故如此宠信?难道真为胁迫于许都吗?”

荀彧脚步一顿,淡定的道:“几年前,董承和伏完也不明白为什么。”

“后来他们临死之前都去见过陛下,此事台阁亦有录事保存。”

崔琰拱手躬身:“在下恭听。”

“陛下说不是他被蒙在鼓里,是诸位蒙在旧制、成见之中。”

“颇有道理,原来陛下不是刻意迎合,而是真信任他们,”崔琰立刻就懂了。

也许一开始陛下的确是被骗的,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他也看到了大汉逐步复得兴盛的景象,自然也逐渐欣慰。

这时若是再提不和之声,那陛下自然会不开心,怪不得杨彪他们几个老家伙亦是如此的心安理得。

因为他们不去闹事,各司其职,就是对大汉最大的帮助。

只是,饮鸩止渴一时尚可,日后的路又在何方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