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 > 第588章 姨父外甥,玩得就是双簧!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 第588章 姨父外甥,玩得就是双簧!

簡繁轉換
作者:老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6-22 14:12:01 来源:源1

第588章姨父外甥,玩得就是双簧!(第1/2页)

刘盈环视群臣,笑容依旧温和,眼神却锐利起来:

“舞阳侯所言虽糙,然理却不糙。朕常思,若非秦末天下板荡,群雄并起,在座诸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今日又当如何?”

他目光扫过陈平:“陈相国或许还在乡里,凭着一把快刀,分肉分得公平,博得个‘陈一刀’的美名?”

扫过周勃:“周太尉或许还在沛县,凭着一管好箫,在丧葬之事上发光发热,一曲《薤露》催人泪下?”

扫过灌婴:“灌大将军或许还在市井,凭着一张利口,推着小车叫卖丝织品,‘走过路过莫错过’喊得震天响?”

最后,刘盈看向樊哙,眼中带着促狭的笑意:“至于朕的姨父舞阳侯,那定是沛县第一屠户,刀法无双,猪见猪怕!”

哈哈哈!

殿内终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哄堂大笑,连那些反对的世家大臣都忍俊不禁。

陈平捻须苦笑摇头,周勃尴尬地摸着鼻子,灌婴低头假装看靴子,樊哙则得意地挺起胸膛,仿佛“沛县第一杀猪刀”是莫大的荣耀。

刘盈收敛笑容,看向在座群臣,语气变得郑重而恳切。

“萧相国、曹相国,当年也不过是沛县小吏,一为主吏,一为狱掾。”

“若非风云际会,他们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恐也只能困守一隅,其名不显于沛县之外!”

“时势造英雄,然英雄亦需有路可走!察举之制,门第为先,犹如筑起高墙,”

“将多少寒门英才、市井豪杰,拒之于庙堂之外?此非国家之福,更非朕之所愿!”

“科举取士,开万民之智路,聚天下英才于朝堂!无论出身,唯才是举!此乃朕欲效仿‘陈一刀’分肉之公心!”

“此乃朕欲借姨父‘杀猪刀’之锋锐,劈开这阻碍贤路的荆棘!此乃朕欲闻周太尉之‘新曲’——一曲为国取才的盛世华章!”

刘盈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少年人特有的锐气与理想光芒。

他将樊哙的莽撞咆哮、老臣们的尴尬往事,巧妙地转化为推行新政的利刃和注脚!

用“分肉”比喻公平,用“杀猪刀”比喻破除积弊的魄力,用“新曲”比喻变革的愿景!

既化解了紧张,又点明了核心,更将一众功勋老臣的“痛点”变成了支持新政的“亮点”!

陈平第一个反应过来,他深吸一口气,出列深深一躬,声音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却无比清晰。

“陛下圣明烛照,臣心悦诚服!科举取士,广开贤路,实乃强国之本!”

“老臣愿效仿当年分肉之‘公心’,为陛下新政,竭尽绵薄!”

他将“陈一刀”的典故坦然接下,化为对新政的背书。

周勃和灌婴对视一眼,也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无奈和一丝释然。

是啊,若非乱世,他们何尝不是市井中人?

二人出列,抱拳沉声道:“臣等附议!愿为陛下新政效力!”

声音虽不如樊哙洪亮,却代表了军方重臣的最终转向。

樊哙咧开大嘴,得意洋洋地看着那些目瞪口呆的反对派,仿佛在说:看!俺老樊闹对了!俺外甥厉害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88章姨父外甥,玩得就是双簧!(第2/2页)

刘盈看着殿下躬身附议的群臣,脸上露出了蔫坏又满足的笑容。

他悄悄对樊哙眨了眨眼,仿佛在说:姨父,干得漂亮!这“杀猪刀”,砍得正是地方!

这场由“屠夫咆哮”引发的朝堂风暴,最终在少年天子四两拨千斤的“分肉论”下,悄然平息,并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大潮,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未央宫的金砖上,仿佛还回荡着樊哙的怒吼和刘盈那清朗又带着一丝狡黠的话语,预示着大汉帝国,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

自从朝廷决定以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后,大汉百姓可谓普天同庆。

长安城的空气,仿佛一夜之间被墨香和纸张味浸透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如同被无形的磁石吸引,潮水般涌入这座帝国的都城。

他们操着南腔北调,穿着或绫罗绸缎、或葛布麻衣,背着沉重的书箱,脸上交织着希冀、忐忑与风尘仆仆的疲惫。

长安的大小客栈人满为患,连马厩都被临时改成了通铺。

书肆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竹简、帛书、笔墨纸砚的价格水涨船高,连带着长安城里的纸鸢、灯笼都印上了“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字样。

街边小摊上,“状元及第糕”、“连中三元汤”等吉利吃食应运而生,生意火爆。

太学旁、酒肆里、甚至护城河边的柳树下,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士子聚在一起。

或高谈阔论经史子集,或激烈辩论时政策论,唾沫横飞,引经据典,激昂处拍案而起,引得路人侧目。

空气中弥漫着“之乎者也”的辩论声和焦虑的叹息声。

嗅到商机的“名师”如雨后春笋。

有号称“押题圣手”的老学究,摆摊兜售“必考题纲”,价格不菲;

有鼓吹“速成秘法”的江湖术士,声称三年科举五年模拟;

更有甚者,在城外道观寺庙搞起了“状元祈福法会”,香火钱收到手软。

整个长安城,弥漫着一种亢奋而略带荒诞的备考氛围。

宣室殿。

刘盈看着各地汇总上来的士子名录和初步筛选的答卷,眉头却微微蹙起。

热闹是热闹了,但一份不太协调的名单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平!”

刘盈指着名单上几个空白区域,“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文风亦盛。此次报名者,为何如此寥寥?”

“还有这吴越之地,鱼米之乡,文采风流,缘何上榜者亦屈指可数?”

“反观中原、齐鲁、三辅之地,几乎包揽了所有上佳卷子?”

陈平捻须,脸上也带着一丝凝重。

毕竟这是大汉朝廷举办的第一场科举,未必要办的多好,但一定不能出岔子,否则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可等着看笑话呢!

“陛下明察。臣亦觉蹊跷,已派人详查。”

调查结果很快呈上,原因却令人唏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