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 > 第589章 大汉首次科举,务必公平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 第589章 大汉首次科举,务必公平

簡繁轉換
作者:老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6-22 14:12:01 来源:源1

第589章大汉首次科举,务必公平(第1/2页)

长安,宣室殿。

刘盈叹气一声,陈平心中也颇为不是滋味。

可以说燕赵、吴越这两个地方,算是经历了不少战乱和伤痛。

燕赵大地,地处北疆,虽民风剽悍,却饱经战乱。

尤其是几年前陈豨叛乱,席卷代、赵,战火荼毒甚广。

许多地方百业凋敝,民生艰难。饭都吃不饱,哪有余力供子弟读书?

即便有家学渊源,也因战乱流离失所,学业中断。

他们的士子,起步晚,基础薄,面对中原士子皓首穷经的深厚积累,自然难以匹敌。

吴越之地,本是富庶之乡。

然九江英布叛乱,虽被平定,但战事波及甚广,尤其是长江沿岸,破坏严重。

许多士族家产被抄没,书院被焚毁,士子流散。

加之南方水患频仍,恢复缓慢。

吴越士子纵有灵秀之气,奈何基础不稳,又缺乏名师指点,面对需要深厚积累的经义策论,也显得力不从心。

刘盈看着奏报,沉默良久。

他推行科举,本意是打破门第,广纳贤才,让天下寒士皆有出头之日。

可如今看来,地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已然在无形中筑起了新的高墙!

燕赵、吴越的士子,并非无才,而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不公平!”

刘盈猛地拍案,眼神锐利,“科举取士,取的是才学,而非地域!若因战乱、因贫瘠,便让一方才俊永无出头之日,这科举,与那察举又有何异?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殿内一片寂静。

陈平、周勃等人也面色凝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盈在殿内踱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掌心,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灵光:“有了!”

他快步走到巨大的帝国疆域图前,手指划过山河:“既然地域差异客观存在,那我们就因地制宜,因材施考!试卷,不能只有一张!”

陈平闻言欣喜道:“陛下之意是?”

“分卷!”

刘盈斩钉截铁道:“为彰显公平,照顾不同地域士子的学业背景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此次科举按地域划分考卷!”

“中原、齐鲁、三辅等地,文教昌盛,基础扎实,用全国卷!题目可深、可广,考校经史功底、治国方略!”

“燕赵之地,饱经战乱,民风尚武,偏重实务!用北卷!可侧重边塞防务、屯田实边、战后重建、民风教化等贴近其地情民生的题目!经义难度亦可适当降低,重实务策论!”

“吴越之地,水网密布,农商并重,文风灵秀!用南卷!可侧重水利兴修、漕运管理、农商协调、赋税改革等南方实际问题!亦可考察其文采诗赋之长!”

刘盈的构想清晰而大胆,充满了变通的智慧。

“如此一来,燕赵士子不必苦读他们可能一生都难以接触的南方漕运细节,吴越士子也不必强记北疆风沙地貌。各自以其所长,考其所应知、所能为之事!方为真正的唯才是举!”

这个提议,如同在沉闷的殿内投下一颗惊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89章大汉首次科举,务必公平(第2/2页)

陈平眼中精光爆射,抚掌赞道:“妙!陛下此策,因地制宜,存乎一心!既不失科举取才之公,又兼顾地域差异之实!老臣叹服!”

周勃也难得地露出笑容:“好!让北边的考怎么守边,南边的考怎么治水,这法子实在!比一刀切强多了!”

连一向谨慎的灌婴也点头:“如此,燕赵、吴越的士子,当感念陛下圣恩!”

消息传出,如同在沸腾的“知识羹”里又加了一把猛火!

那些原本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注定陪跑的燕赵士子,听闻“北卷”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熟悉边塞风霜,深知屯田不易,这正是他们的战场啊!

“陛下圣明!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他们纷纷摩拳擦掌,开始钻研边务实务。

吴越才子们更是喜出望外。

他们不必再苦啃那些艰深的北方地理和枯燥的屯田细节,可以尽情发挥自己对水利、漕运、农商的理解和文采优势了!

“南卷在手,吾辈当扬眉吐气!”

秦淮河畔、钱塘江边,备考的热情空前高涨。

虽有少数人觉得“全国卷”难度更大,似乎吃了点“亏”,但绝大多数人也心服口服。

毕竟“全国卷”代表的是顶尖水平的较量,更显荣耀。

况且,天子此举,彰显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对天下士子的拳拳之心,的确令人敬佩。

长安城里,士子们的议论焦点瞬间从押题、秘籍,转向了“北卷会考什么?”、“南卷侧重何方?”。

气氛更加热烈,却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对公平的期待和对朝廷用心的感念。

——

未央宫。

刘盈看着重新规划好的考卷方案和更加均衡的士子名录,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他对着疆域图,仿佛看到了燕赵边塞烽火台下挑灯夜读的身影,看到了吴越水乡乌篷船中奋笔疾书的才俊。

“陈平。”

刘盈笑道:“这第一次科举,咱们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啊。没想到,石头底下还藏着地域不平的暗流。幸好,咱们及时变道了。”

陈平也笑道:“陛下圣心烛照,明察秋毫。此分卷之策,必将载入史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兼顾公平之典范。”

“只是这阅卷之人,怕是要辛苦些了。北卷、南卷、全国卷,风格迥异,犹如品评不同风味的菜肴。”

刘盈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无妨!让蒯通在凉州也贡献点力量,他不是擅长‘品评’吗?分他几份最刁钻的策论去‘品鉴品鉴’,省得他在平戎城天天琢磨怎么给冒顿单于送惊喜。”

想到蒯通可能对着燕赵士子写的“如何用蒯通式陷阱对付匈奴骑兵”的策论一脸便秘表情,刘盈忍不住笑出声来。

长安城的喧嚣还在继续,大汉帝国的第一次科举,就在这青涩的摸索、及时的变通和举国士子的热切期盼中,缓缓拉开了帷幕。

历史的车轮,在年轻的皇帝手中,碾过了一道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轨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