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0章 分省定额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30章 分省定额

簡繁轉換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1 02:19:20 来源:源1

第30章分省定额(第1/2页)

靖宁侯叶昇之事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便传的到处都是,其中明显有皇帝的影子。

李祺回到公主府后,用凉水激了下脸。

“叶昇之事,是驸马所为吗?”

李祺手一顿,“是。”

“那三妹妹能安息了。”

临安公主将丝绢上的水拧干,而后仔仔细细的为李祺擦拭着鬓角的水珠。

“父皇若是要借机诛除凉国公一党,那未来一段时日,朝堂之之上怕是血雨腥风。”

“很快就会过去的。”

寥寥几句,轻描淡写。

夫妻间安静了一瞬,临安公主柔声道:“穆儿嚷嚷着要学习举业,举业艰难,典籍浩如烟海,熬人的很。

他年纪还太小,常言道,慧极必伤,妾身实在担忧。”

李显穆如今只有一岁半,但心智已然是十岁以上,至于智商更是让他两个哥哥望尘莫及,每次见到这个三弟,李芳和李茂都要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怀疑他们不是一个爹妈生的。

临安既是欣喜儿子的聪慧,又怕他太过聪慧,如曹冲、李贺、王勃那等少年英才一般,糟了天妒,折了寿命。

“父亲、母亲。”

李祺还不曾说话,屋外响起了李显穆的声音,而后一个小小的人从外间跑了进来。

李显穆生的钟灵毓秀,眉宇间缠绕一股灵气,望去只觉透尺清灵至极,一看便是极聪慧的孩子。

李祺将李显穆一手抱了起来,“方才你母亲所说的话,你都听到了?”

“孩儿都听到了。”

“你怎么想?”

“母亲对孩儿一片慈爱之心,但孩儿生来不凡,与常人有异,又岂能刻舟求剑、因噎废食呢?

孩儿虽小却也知道家势不振,岂能白白浪费天赋而全自己的童稚之心呢?”

临安公主摸了摸李显穆圆滚滚的脑袋,长叹一声,再说不出话来。

“既然如此,从今日起就由为父亲自教导你,唯一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明朝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是杨廷和,十二岁就中了举,最年轻的进士则是王臣,十六岁就中了进士。

但李祺相信,从李显穆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这些荣誉将会全部属于他的儿子。

而他要教授给李显穆的则不仅仅是儒家学问,还有经世致用的后世智慧。

整洁书房中,李祺端坐太师椅上,李显穆肃立于前。

“从今日起,为父便不仅仅是你的父亲,还是你的老师,入我门下,先诵总纲,横渠先生四句,你可知晓?”

李显穆小小的脸上却显出认真来,操着稚嫩之声,朗声道:“父亲,孩儿知晓。

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

李祺正声道:“这四句乃是我门下训诫总纲,为父不要求你每做一事,都以此反省,那样世道或许不容你。

但一定要将其放在心中,如火如炬,如日在上,守得心中一片光明,此心光明,万事不堕。”

说这番话时,李祺想到了张居正,他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其中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当李祺话音落下时,他看到了李显穆眼中隐隐有金光透出,他怔了一瞬,而后恍然想起,李显穆身上的五大特性中,有一条叫做“正道”,而效果——此心如铁,万事不堕。

李显穆生来永远不会迷失本心!

同样使用了地阶道具的李祺对此也不禁沉默了一瞬。

“圣贤之道,竟触手可得。”

……

【靖宁侯叶昇死,成就值 50。】

叶昇死在了李祺面前,鲜血四溅,死无全尸,而李祺则是叶昇的监斩官。

这大概算是朱元璋送给李祺的一个礼物,毕竟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亲眼看着仇人死在面前,更快乐的事情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章分省定额(第2/2页)

更别提仇人的死还能爆出成就值,堪称双倍的快乐。

李祺愉快的心情一直延续到奉天殿前,他来此复命监斩之事,以及有件大事要上奏。

君臣二人三言两语将叶昇之死过掉后,朱元璋便笑吟吟道:“李祺,咱准备让你担任今年应天府乡试的主考官,你以为呢?”

让李祺这个北方文人领袖,来做应天府这个南方士子大本营之一的主考官,只能说朱元璋是会玩的。

但李祺却知道,做应天府的主考官只不过是幌子,朱元璋这是想要他做明年会试的主考官!

自古以来的鸿学大儒,哪里有不担任至少一届会试主考官的。

这可是增长声望的大好事!

朱元璋年岁渐长,一定会尽快安排李祺,那洪武二十七年的主考官就必然是他了。

李祺毫不犹豫应下,而后拱手正声道:“儿臣有些关于科考之事的不成熟想法,想要上秉父皇决断。”

“你且说来。”

“如今天下儒学,以应天、浙江、江西最为昌盛,所以每科举榜皆是这三地进士最多,北人稀少,这皆是因为三地从蒙元时期就学风昌盛,而北方代代离乱,儒学衰微所致。

虽然事出有因,但儿臣以为此乃取乱之道也!

若是朝堂之上的官员,大多出于江南,那出自北方以及偏远边疆的官员便难以立足。

大明疆域,远迈前宋,足达四海,是以朝堂之上的官员应当来自五湖四海,而非江南一域!”

朱元璋听罢先是闭眼而后又猛然睁开,有些事一旦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

就像是前世若没有南北榜案,可能一直都不会分榜考试,但出现了,就说明问题大了。

“既然提出此事,想必已有办法,一并道出。”

“按省分人,譬如今次要选中三百考生,不及审阅,便先定下各省名额,而后按名额分配,必能均衡天下考生。”

李祺话音落罢,朱元璋眼中便迸出光来,他一听就知道此法之妙。

此法若是实行,只有浙江、直隶、江西不满意,其余诸省都是满意的。

既能够平衡朝堂上的士人,又几乎没有什么代价。

“妙极!”

朱元璋先是赞叹,而后又瞥向李祺,“你这个北方士人领袖真是尽忠职守,此策一出,江南三省外的士人,皆要奉你为儒宗,对你感恩戴德了!”

李祺几乎立刻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刻跪伏在地上,“父皇谬赞,历数贤臣,必有君王信任,才得尽展。

儿臣罪孽之子,本该归宿于黄泉孽土,放荡于忘川之水,信赖天恩而活,乃至委以学士。

儿臣文辞之人,上不能统军以卫国家,下不能执政佐邦定国,唯战战兢兢以奉上,诚诚恳恳以侍君,剖心肝胆方不负父皇之惠!”

罪孽之子、正五品大学士,这是李祺侧面点出了自己的出身和些微的权力。

既不能统兵,又不能执政这是在说他根本没有造反的能力,他只是个区区文人罢了。

朱元璋疑虑尽散。

“明日将临安和穆儿送进宫来,咱有几日不曾见他们母子了。”

“是,父皇。”

望着李祺离开的背影,朱元璋缓缓沉吟,“文人没有兵权,造反三年不成,废除宰相后,更失去了统御朝臣之首,所以文人当国最是安稳,兵权要始终握在皇帝手中,就不能让勋贵有功劳,那勋贵……”

寒意微彻。

————

源远流长的科举制度在明朝焕发了极大的生机,以至于绵延至今,笔者历数了明朝科举史上的重大革新,其中有八次制度性的变革,影响深远,第一次便是由李祺提出的“分省定额”制度,自此而后,科举从全国性的竞争考试,大致转为省内竞争考试,甚至进一步促成了明朝后续的“诸司改省、改土归流”政策。——《文化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