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6章 千般谋划终上台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6章 千般谋划终上台

簡繁轉換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1 02:19:20 来源:源1

第6章千般谋划终上台(第1/2页)

又是一日,天朗气清。

李氏别院堂前。

李祺找到了为李三姑娘安葬完的紫鹃,她无父无母,李祺收留了她。

如今这座别院中,除了李氏一家四口外,另有六个侍候临安公主的侍女。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芳儿,你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李氏别院中,李祺在教他的两个便宜儿子读书,以他如今的学识,教两个稚童,可谓绰绰有余。

李芳一板一眼的说道:“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背完这一段解释后,李芳道:“这就是圣人所说君子慎独的道理。”

李祺满意道:“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君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小心谨慎,若是不谨慎,君子就会变成小人,而小人是注定要败亡的。

这是李氏从血雨腥风中得来的家风,你们要谨记。”

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最重要的就是家风和当家人的眼光!

邪路爬上去的确快,但跌下来也快的很,倚仗权势而兴盛的,终会因为权势人物的消失而败亡。

未来李氏当家人李祺不担心,他只担心李芳和李茂会不谨慎,一旦牵连主支,那就万事皆休了。

“驸马。”

临安公主走进书房,李祺一见,便让李芳和李茂先出去,两兄弟向母亲行礼后离开。

公主欣然道:“驸马,父皇将你这一年来所著的文章在京中分批传播,不过三日,京中士子便为之震动。

而且父皇已经允许李氏后裔参加科举!”

她眼睛亮晶晶,脸颊泛着激动的红色。

在她看来,父皇将李氏大放于光明之下,自然是喜事。

李祺微笑颔首,虽然他足不出户,但这些事他却已经知道。

因为……

【皇帝释放明显善意,族长李祺声望 101,当前族长李祺声望1。】

【文章在京中传播,得到少数人认可,族长李祺声望略微上涨,满1点后加权。】

【李氏减轻罪孽,后代允许参加科举,家族声望 30,当前家族声望-70。】

系统已经给了他答案,果然和他猜想的没错。

朱元璋将李祺的这些文章撒播出去,而且允许李祺的后代参加科举,是一种很明显的正面态度,说明这个女婿依旧得皇帝的看重。

虽然在士林中,对他大多数都是骂声,因为很多人看来,朱熹圣人的经典一字不能改,区区李祺竟然敢质疑朱圣人,简直狂妄。

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他不再是不可接触的罪人,所以李祺本人的声望瞬间就涨到了正值。

这就是皇帝的威权!

这就是李祺一直以来筹谋让皇帝原谅、重视他的缘由。

至于整个李氏家族的声望增长之所以很有限,是因为从文章中明显能看出,李祺和韩国公府切割了,他的脱身是“背刺”了韩国公府。

李祺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承认他的父亲李善长谋反,但明确的提出了李氏的下场是“待君不诚”以至于“遭逢大难”。

这种“陛下圣明、臣下全责”的态度,成功打动了朱元璋,但对整个李氏的名声而言,依旧是负累,现在李善长还是有罪之人。

李氏家族也只能允许后代参加科举,距离翻身还早得很。

李祺不是不想为李氏平反,但一口吃不成胖子,他不会去以卵击石。

现在能让李氏回到京城,重新站上政治舞台,已经是极限。

而且他又没真的承认李善长真的谋反,这里面埋藏了伏笔,玩弄了心机,留下了口子。

等朱元璋驾崩之后,随时都能反口,有朝一日平反也不算是什么,反正后世皇帝打老祖宗的脸,这都是基本操作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总之大多数人自然猜不到李祺谋划如此长远,甚至想到了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情。

他们只能看出,皇帝不是要给韩国公府翻案,甚至还要更加严厉的打击胡惟庸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章千般谋划终上台(第2/2页)

整个李氏,唯一能挑大梁的李祺,不能参加科举,李氏依旧是个没有政治前途的家族。

不过李祺不这么想。

首先要明确一个政治的基本规则——官位≠权力,权力=可以直接调动的资源(官位)+可能调动的资源(声望)。

他瘸了一条官位这条腿,不可能登顶权力巅峰,但不意味着他彻底没用,若是他能桃李满天下,也是相当有能量的。

“既然父皇已经将为夫的文章传遍京城,那父皇便是准备见我们了,陛前问答为夫准备了千万遍,只为今日。”

没有出乎李祺的预料,圣旨很快就从宫中传出,召二人进宫面圣。

而这辆明显挂着皇室标识的马车穿过太平街时,汹涌的嘈杂议论声纷纷然传入了李祺和临安耳中,其中有许多士子在争论。

“李祺蔑视圣人经典,不听大儒的教导,难道听他一个半路出家的连功名都没有的罪臣后裔吗?”

“是啊,他才读了多久的书,竟然就敢对圣人之言质疑,简直可笑。”

“你们这些北方人,懂什么叫朱子之学?敢在我们面前狂言?”

理学在南宋末年时兴盛,那个时候北方早就是金国的国土了,南北分割数百年,南方学术繁盛,而北方疲弊,教育远不如南方,这句话的确是切中了很多北方学子的命脉。

而后明显有北方口音的学子反驳道:“自朱子亡后,经历暴元百年,你南方学子难道就能尽知朱子之意吗?

我看李祺驳的就很有道理,他不是曲解朱子之意,而是去伪存真!”

“没错!李景和的文章注释之上皆记有年月,洪武二十三年六月时,他尚且稚嫩。

但短短一年时间,其文章之恢弘,评注之老辣,就已经让我望尘莫及,连望其项背都做不到。

他这样的天才做出的注释,就是朱子本意。”

儒家是非常推崇圣人的,甚至认为圣人生而知之。

“古者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李景和遭逢大变顿悟,我看他便是当世可传承圣道之人,岂容尔等置喙!”

但这些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了更多讨伐质疑的声音中。

车厢之中,临安公主握着李祺的手,有些担忧的安慰道:“夫君莫要在意,只要父皇喜欢即可,而且同样有士子支持你。”

李祺听着这些争论,嘴角微翘。

他根本不在意时人评论,做皇帝手中的刀,日后所要面临的狂风暴雨还不知道有多少。

道统之争,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他这一生不能站在高处,那就为后世子孙铺个锦绣前程!

如今看来,形势比预想中要好,南北之争,已经有了苗头。

在李祺眼中,这是另外一把神剑的铸造材料。

马车渐行渐远,身后的声音也渐渐归无。

不多时,马车停下,站在巍峨的皇宫之前,临安公主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她曾经以为她这辈子都回不到这里了。

“咦?”

临安公主在感慨,李祺却见到了一个有些没想到的人进了宫。

“刑部尚书杨靖?”

似乎是感受到了李祺的目光,杨靖在踏进宫门前回头看了一眼,二人的视线对在了一起,一闪而过的锋芒,而后齐齐拱手行礼。

杨靖转回头脸色瞬间阴沉。

李祺眼中厉色也勃然而升。

“杨靖这个时候进宫,一定是来汇报王五之事,这件事表面上只是几个普通百姓,但是却牵连了地方官、兵部、五军都督府、卫所,牵一发而动全身,杨靖一定是焦头烂额,要了解完全情再做决定。”

李祺只觉得上天都在助他,恰好是他进宫面圣这一天,杨靖来汇报这件事,这岂不是杨靖自己在往刀刃上撞!

“请公主与驸马随奴婢进宫。”

从宫门到奉天殿尚有一段距离,杨靖已不见踪影,直到李祺与临安公主被带到侧殿,才听到了杨靖的声音,他正在回朱元璋的询问。

李祺听了几句,眉角眼梢便带起了笑。

果然如此!

果真如此!

杨靖啊,你自己找死,可就不怪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