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 第237 章 独孤书院(四)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第237 章 独孤书院(四)

簡繁轉換
作者:红衣过客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6-25 13:36:59 来源:源1

第237章独孤书院(四)(第1/2页)

启道十一年·春分,宜开市,宜祭祀,忌闭塞。

望岳山巅的明心塔前,孟丘身着月白道袍,腰间正心剑换了新穗——三千学子用各自家乡的棉线编织而成,穗尾缀着从五湖四海采集的五色土。

威瀚站在他身侧,玄色锦袍上绣着工笔绘制的《九经图》,墨斗已换成檀香木所制,斗身刻满学子们的求学箴言。

“吉时已到!”陈墨的声音裹着晨雾传来。

老匠人虽已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手中紫檀拐杖换成了书院的“开道杖”,杖头雕着农夫、织女、书生、匠人四象。

随着他一声令下,二十八名壮汉同时拉动青铜道钟的悬索,那口高九丈、重万斤的巨钟缓缓升起,钟身上的道纹在晨光中次第亮起,如同一幅流动的《天下图》。

当钟体稳稳落在塔顶时,忽然有七彩光晕从钟内溢出,化作千万只蝴蝶形状,扑向山下的桃花林。

正在给学子们分发课本的小铃铛惊呼:“是桃花蝶!阿爹说它们十年才现一次!”

她如今已是书院的“童蒙班”小先生,发间的桃花簪子换成了孟丘送的玉笔形,此刻正随着她的跑动叮当作响。

“孟兄,看这个。”威瀚递来一卷黄绢,上面盖着朝廷的玉玺大印,“陛下亲赐‘道统之光’匾额,还特许书院弟子可直接参与殿试。”

他忽然指着山下蜿蜒的车队,“瞧,这是《农政新篇》手稿来了。”

孟丘望向塔下的“百家墙”,只见石壁上新增了墨家的《机关术图解》、医家的《本草图谱》,甚至还有渔家刻的《潮汐表》。

昨夜他巡院时,曾看见一位老妇人在墙前用炭笔补刻《纺织经》,旁边跟着的小女孩正用桃花汁调颜料——这便是他心中的道统,不是高高在上的碑刻,而是活在百姓指尖的烟火。

午时三刻,道钟首次敲响。

第一声钟鸣里,漫山桃花同时绽放,粉色花雨顺着明心塔的九层飞檐倾泻而下,在塔基处汇成“正”字形状。

第二声钟鸣里,洗心池的泉水突然腾空而起,化作九条水龙绕塔盘旋,每条龙身上都映着不同的典籍画面。

第三声钟鸣里,天空中乌云尽散,一道长达百里的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在塔顶凝成“天下归心”四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亩许大小,边缘镶着金边,如同被阳光刻在天幕上。

“是紫气东来三万里!”陈墨老泪纵横。

山脚下,正在百姓堂听耕读课的老农们纷纷跑出,望着天空中的紫气象。

有个瞎眼的老丈问身旁的孩童:“那光是什么颜色?”孩童想了想,抓起一把桃花放在他掌心:“就像阿爹磨的桃花蜜,甜得能照见人心。”

威瀚转头看向孟丘,却见后者正望着塔下的“百姓梯”——那是用山民们捐赠的旧石板砌成的台阶,每块石板上都刻着捐赠者的名字,有“王二牛·捐青石三块”,有“张彩姑·捐纺车模型一具”。

“记得去年奠基时,”孟丘轻声说,“小铃铛问星星是不是书院的灯。现在才明白,每块石板、每卷竹简、每个来听课的人,都是书院的星火。”

孟丘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桃花,花瓣上竟清晰映出明心塔内的景象:

第一层的农事图前,几个农家子弟正对着犁具模型争论;第三层的兵器架旁,南山剿匪的老兵在教学子们辨别毒箭种类。

未时,书院正式开讲。

孟丘站在明心塔下的露天讲堂,望着台下三千学子——有身着襕衫的书生,有穿着短打的匠人,还有裹着头巾的牧民。

孟丘展开新刻的《正气论》修订版,书页间夹着各地学子寄来的心得笺纸,忽然听见身后的道钟又轻轻响了一声,这次的钟声里,竟混着山民的山歌、匠人凿石的叮当声、妇人纺织的机杼声。

“今日第一讲,”他的声音穿过花海,“不讲经义,不讲玄虚,只讲一个‘人’字。”

他指着远处正在给学子演示水车的威瀚,“书院不是神仙的楼阁,是人的学堂。在这里,你可以学如何让稻谷增产,如何让刀剑不折,如何让冤屈得申——但最重要的,是学如何做一个‘人’,一个让天地清明、让百姓心安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7章独孤书院(四)(第2/2页)

话音刚落,天空中忽然落下无数光雨,每滴光雨都化作一本书籍,飘到学子们手中。

有个渔村来的少年翻开手中的书,惊讶地发现竟是《捕鱼气象经》,上面还有孟丘亲手写的批注:“渔者,亦有浩然正气,在于不涸泽而渔,不趁灾而劫。”

申时,百姓堂迎来第一批访客。

威瀚亲自坐镇,给山民们讲解如何用格物之法改良农具。一位老妇人捧着绣绷进来,怯生生地问:“能不能讲讲,怎么把正气绣进布里?”

孟丘闻言,笑着取过她的绣针,在绷面上绣出一朵桃花,针脚间隐约有青气流转:“正气就像这线,要一针一线缝进日子里,布才结实,心才安稳。”

酉时,夕阳给明心塔镀上一层金边。

孟丘独自登上塔顶,抚摸着道钟上的道纹,忽然发现钟体内部刻着无数细小的人脸——那是参与铸钟的匠人、山民、学子的面容。

他想起铸钟那日,当最后一勺铜水浇铸时,所有人都往炉中投入了一件信物:有人投了锄头尖,有人投了断发,有人投了启蒙课本。

“原来道钟里,真的装着天下人。”他轻声说。

风起时,道钟轻轻晃动,发出悠长的嗡鸣。

这一次,钟声不再是单音,而是混着千万种声音的和鸣:

有孩童的读书声,有妇人的捣衣声,有樵夫的打柴声,有学子的辩论声。

孟丘闭上眼睛,任由这声音包裹自己,忽然觉得体内的浩然正气前所未有的充盈——不是因为修为增进,而是因为他终于明白,所谓正气,从来不是独行的孤勇,而是千万人同声相应的共振。

是夜,望岳山亮起千万盏灯,如繁星落满山麓。

威瀚抱着新刻的《书院志》来找孟丘,扉页上画着明心塔、百家墙、百姓堂,还有在桃花树下背书的小铃铛。

“你看,”威瀚指着地图上的红点,“已有七十二座村落申请在当地设立书院分社,用的教材都是我们编的《凡人经》。”

孟丘翻开书,看见“兵科”卷里夹着一张纸条,是南山剿匪时救下的幼童写的:“我长大了要当书院的护院,像孟大哥一样,用正气守着桃花。”

他抬头望向窗外,明心塔的轮廓在夜空中清晰如笔,塔顶的道钟偶尔被风拂动,发出细微的清响,如同天地在轻轻叩问。

“威瀚,”他忽然说,“你听见了吗?”

“听见什么?”

“听见千万颗心在跳动,像春潮一样。”

威瀚怔住,继而笑了。

远处,小铃铛的童谣声又起,这一次多了无数人的和声:“桃花开,道钟响,书院门,为谁敞?为天下,千万人,心有光,自明朗……”

在这歌声里,孟丘看见明心塔基处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五色彩蝶在枝头翩翩起舞,每片叶子上都映着不同的笑脸。

他知道,这棵树的根系已穿过望岳山,顺着地脉延伸到天下每一个角落,在那里,无数幼苗正在破土而出,等待着春风化雨,等待着道钟长鸣。

而他和威瀚,不过是最早埋下种子的人。

真正的道统,正在千万人的手中传递,在千万人的脚下生长,在千万人的眼中发光。

当第一颗晨星升起时,孟丘提起笔,在《书院志》末页写下:“道者,非一人之灯,乃万姓之炬。今吾辈凿山为炉,铸钟为引,愿以此火,燃彼心灯,照破千年夜,迎来万木春。”

笔落处,窗外桃花忽然逆飞,在月光中拼成“天下归心”四字,久久不散。

而在更远的地方,在千万个有星光的夜里,无数人正借着这束光,翻开手中的书,写下属于他们的道统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