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李世民去意已决(第1/2页)
“二郎,朕能理解你失去母后的心情,你母后过世之后,朕同样很是难过。
可大丈夫在世,当以国事为重,绝不能因私废公,今日你要辞官之事,朕就当没听过,下次休要再提!”
不知过了多久,李渊才板着脸拒绝了李世民的辞官之请,并借机对他好一番说教。
可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儿子要辞官守孝的决心。
面对李渊的拒绝和挽留,李世民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只是连连摇头道:
“父皇,儿臣去意已决,父皇何苦要强留儿臣呢!
自从母后去世之后,儿臣便无时无刻不活在愧疚之中,一直想着若是自己不觊觎大哥的太子之位,也不至于与大哥明争暗斗到如此地步,最终惹得母后忧心而亡。
如今母后已亡,儿臣唯有辞官为她守孝三年,才能稍稍弥补自己的过错。”
虽然李世民说得情真意切,可李渊听在耳里,却觉得后耳根一阵发烫。
毕竟若是说起他们兄弟相争,自己这个父皇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如果非要将窦皇后之死跟此事联系在一起,自己同样要承担相当一大份责任。
只是见李世民如此固执己见,李渊不免也有些恼了,语气也变得有些不善:
“你说你因为母后之死而心灰意冷,不想再过问朝中和军中之事。
可你别忘了,朕还活着呢!难道你确定要弃朕这个父皇于不顾吗?
你觉得你这么做,你的母后在天之灵能安息吗?”
李渊本以为自己的一连串质问能让李世民彻底打消辞官的念头,可李世民却只是平静反问了他一个问题:
“儿臣之所以执意要辞官,并非是想弃父皇于不顾,只是母后临终时的遗愿是希望我和大哥从此不再相争。
若是儿臣继续在朝中为官,统领大唐兵马,父皇觉得大哥的太子之位还坐得安稳吗?”
李渊一时被反问得哑口无言。
虽然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之中,他更喜欢李建成,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完全相信李建成这个太子。
在他的构想中,李建成作为太子坐镇朝堂,李世民作为宗室统领兵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大唐江山屹立不倒,自己的皇位更是稳如泰山。
可一旦李世民辞官守孝,便意味着自己不得不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太子李建成一人,朝野上下再无人制衡得了他。
长此以往,即使太子李建成对自己这个父皇再忠心再孝顺,也有可能会被身边那些想博取从龙之功的小人蛊惑,意图逼宫夺位,最终与自己兵戎相见。
纵观历史,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李渊绝不容许这种父子相残的惨剧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上演。
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许李世民辞官守孝。
不仅仅是因为他需要李世民来制衡太子李建成,也因为如今放眼整个大唐,单论带兵打仗,没有人比得上李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3章李世民去意已决(第2/2页)
若是没有李世民,大唐别说一统天下了,恐怕就连自保都成问题。
可以说,不仅自己离不开李世民,大唐更离不开李世民。
只是看李世民一脸去意已决的模样,李渊知道自己再劝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只能以自己需要考虑为由,让李世民先回府好好歇息。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当即起身告辞而去。
李世民离开之后,李渊也彻底没了批阅奏折的心思,只是在不住思考如何留住李世民。
他本能就想找他最信任的裴寂来商议,可一想到裴寂与太子李建成走得近,又因为刘文静之死跟李世民结下了私仇,很有可能会顺水推舟劝自己同意李世民辞官,反而坏自己的事。
可不找裴寂自己还能找谁呢!
很快,李渊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名字——
内史舍人封德彝。
当初江都之变时,司马德堪率领叛乱的骁果军将杨广围困在西阁,并派人去请宇文化及进宫主持大事。
宇文化及自认为大事已成,不仅进宫当面去羞辱杨广,还派人找来内史舍人封德彝,命他写下檄文,在上面历数杨广罪过。
可就在一切即将尘埃落定之时,半路却突然杀出一个秦昇,不仅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杨广,还剿灭了叛乱的骁果军。
江都之变后,杨广秋后算账,开始派兵四处搜捕宇文化及的党羽和同谋,一旦抓到便立即处以极刑。
一时间,整个江都城到处弥漫着腥风血雨,不少与宇文化及来往过密的人虽然没有参与叛乱,可是因为害怕受到牵连,吓得纷纷出逃。
封德彝虽然既不是宇文化及的党羽,也没有参与骁果军的叛乱,可因为害怕自己给宇文化及写檄文的事东窗事发,还是跟着其他人一起弃官而逃。
逃出江都之后,和大多数隋朝旧臣一样,封德彝也跑到了长安,想要投奔李渊。
可李渊压根看不上封德彝,认为他之前给杨广做臣子时,一味只知道阿谀奉承,跟虞世基一起祸乱朝纲,可以说大隋沦落到如此田地跟他们这些弄臣脱不了干系。
因此,面对封德彝的主动来投,李渊不仅没有重用他,反而对他严词斥责,弃之不用。
可封德彝却像是认准了李渊一般,不仅没有就此断了为李渊效力的念头,反而不断通过各种途径锲而不舍向李渊进献秘策。
也不知道他的哪一条秘策最终打动了李渊,不仅重新召见了他,还让他做回了在隋朝时候的官职——内史舍人。
可封德彝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之后并没有因此恃宠生骄,反而变得恭谨,从不仗势凌人。
更神奇的是,封德彝不仅深得李渊器重,跟裴寂、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谓是八面玲珑。
因此,当李渊想到要找臣子商议李世民的去留问题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封德彝。
不论他人品如何,至少以他的人际关系,他能做到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