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王朝融合:我的神国被曝光了! > 第4章 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

王朝融合:我的神国被曝光了! 第4章 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

簡繁轉換
作者:千鸦妖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02:29:07 来源:源1

第4章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第1/2页)

这是高铭看到的便于自己理解的单位。

其他帝王看到的自也是会转化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单位!

当排行榜进行总结后,诸多帝王看着这产量,不由得发出感慨!

【李世民:大唐如今年产量也有0.8亿吨,但我们人口不及大明,还是需要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多少还是吃了一些人口的亏!】

李世民这么一算,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他却不敢算百姓的人均粮食。

因为大唐世家贵族太多了。

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就是他这个皇帝,有些事都需要仰仗世家。

而这大明君主从其各种措施来看,他不需要顾忌太多。

那么多贪官说杀就全杀了,完全不怕自己会镇不住那些权贵。

【徐达:这还只是我们大明建立不久,以后在陛下的带领下,我们大明的粮食产量一定会更高。】

【多尔衮:那又如何?还不是在我们大清之下,说明我们大清更好。】

见不少帝王都认可明朝,多尔衮这位摄政王不乐意了。

现在大清皇帝才几岁,整个大清都是他说了算。

他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皇帝!

如果大明好,那不是显得他们大清名不正言不顺么?

这不利于他们接下来要统治的中原王朝!

【嬴政:若是朕有这么多粮食,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需要这么束手束脚了!】

战争时,粮食可比钱好用多了!

但遗憾的是,大秦目前耕地面积不多。

也缺乏许多更高效的工具,铁器都才刚用到农耕中。

年产量只有0.25亿吨产量左右。

【赵匡胤:在我看来,大明王朝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不管这些帝王什么想法,他们都是才情不凡之人。

这种对百姓的厚待,能彰显其“仁慈”“爱民”的一面。

他们只会赞同,至于贪官,上位者并不是特别在意。

……

在他们的热议中,排行榜第二的大清也开始播放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开始播放的内容并不是大清。

而是依然以明朝为背景。

随着欧洲殖民与全球贸易兴起,大明与外部贸易频繁。

中亚丝绸之路附近城市,甘肃,陕西与外部交易频繁,一种名为在番麦(玉米)的农作物被一名商人买下。

开始了试种植,发现这种产物不仅容易活,十分耐旱,而且产量非常不错。

不过并未普及,只是靠近中亚丝绸之路有人种植和交易。

同样是明朝,这种农作物也从西南陆地面方向传入。

葡萄牙人也在经过澳门时,将玉米传入了中原王朝。

多地开始有人种植,但仍未大规模普及……

画面一转,明朝万历年间。

福建商人陈振龙抵达名为吕宋(菲律宾)的国家,发现了一种名为甘薯的产物。

这种农作物不仅产量惊人。

而且取种种植简单,只需要截取枝条就能直接栽种。

鲜薯一亩的产量足足有两三千斤。

而水稻在当时的平均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当看到吕宋方面的人在向陈振龙介绍这种产物时。

天幕上的帝王们也都不淡定了!

【嬴政:亩产两三千斤?!竟然连薯叶都能直接食用!这是神物啊!!】

【李世民:太惊人了,不管是番麦还是甘薯,不仅适应性强,产量还如此惊人!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主食使用!】

【朱元璋:确实是神物!既是在我大明发现的,那我大明岂不是有望成为千年王朝?就算折合成现在的主粮,那至少也是三四倍水稻的价值!】

【朱元璋:徐达,立马安排人去这几个地方,找那些胡商问问看。】

【徐达:是。】

“如果没有天灾**的话,那粮食自然是够的,明朝中后期人口明显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只可惜……”高铭看见朱元璋的发言,也忍不住感慨道。

粮食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

……

此物堪称神物,作为一个商人,一个大明人,陈振龙一下就看出了这种产物的巨大价值!

虽然吕宋严加看管,不允许任何人将其带走。

但商人陈振龙却将薯藤缠入缆绳带回了福建。

从而在次年大旱中,大大缓解了饥荒!

因此逐渐有人开始种植。

不过也局限于广东,福建几地。

其实更早时候,也有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偷偷带回薯种。

但因缺乏官方支持,没有像陈振龙这样的机会。

连局部推广都没能顺利开展。

而这两种作物,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推广范围逐渐越来越大。

同样明末清初,马铃薯土豆也传入了中原王朝,局部地区开始种植!

产量与适应性几乎与番薯类似,也是一种非常惊人高产的农作物!

【李世民:又一种高产作物?!这个什么大清运气这么好?!大明为他们实验其他两种农作物,这又一种高产农作物问世,那以后还有什么饥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章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第2/2页)

【赵匡胤:越是往后的王朝,在这排行榜上,果然越是有利!】

帝王们都羡慕不已!!

【多尔衮:果然我大清的天眷顾!!】

【朱元璋: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了吗?】

如果能的话,他倒是多少会有些迟疑……

不过敢逼死自己嫡系后人者,还是都得死!

【刘邦:在我看来,有这么多高产农作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这……仅仅是第二吗?这龙国的粮食产量还能更高?】

画面继续播放,现在播放的不是新品种的农作物得到推广。

而是有关于粮食上的政治博弈。

当玉米,番薯,土豆等农作物大范围扩广开来时。

已经是大清初期了,许多留着金钱鼠尾的百姓映入众人眼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嬴政:这就是大清之人?怎如此丑陋?头发怎么成了老鼠尾巴?】

【刘邦:但许多人的面相看起来确实是我中原之人。】

【朱由崧:是剃发易服令,清贼逼死我大明皇帝后,便要所有人都得如剃发!】

【李世民:剃发易服?!就算是为了维护新王朝的统治,这样的手段也有些过了。】

纵然是始皇帝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毁掉了不少书籍之类的。

却也没有要强制六国剃发易服。

【朱元璋:有些人不像是中原之人,朕的大明竟是被异族所灭?】

事关大明,朱元璋看得更加仔细,那天幕上除了一个主画面外。

四周还有许多小窗口画面。

里面播放的是一件件与粮食有关的故事。

正是这些事情,汇聚成了大清惊人的粮食产量。

【嬴政:异族!?】

这一发现,当即也牵动了始皇帝嬴政那一条敏感的神经。

而接下来天幕展示的画面,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清初,由于多种农作经过明朝的沉淀。

在这时期得到了爆发。

但百姓们却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是更难了。

大清入关后,表面上许多都是沿用旧朝的制度。

但实际上却是重税压榨农民。

同时发布了“圈地令”,允许满族贵族侵占汉人农田。

导致大量汉民失去土地。

除此之外,汉人们交不起高额赋税。

被迫“投充”成为了清廷贵族的奴仆。

自己的田地,财产全部都被清廷贵族占为己有……

而在这些关乎田地,粮食的新律,以及剃发令下……

大小叛乱不断,饿殍千里,鲜红充斥着一个个画面……

就是现在多尔衮依然在南下清除叛乱的路上!

【朱元璋:这么多的土地,这么多粮食,你们就这样对待天下百姓!你们可真该死啊!!】

【赵匡胤:虽然粮食产量确实提升了,但比起大明来说,百姓们所能得到的粮食却更少了,作为一个王朝开端,叛乱如此多,如此多苛政,还真是少见,按理来说,稳住统治,怀柔才是上策。】

【李世民:这些大清之人不同,他们的行事风格看起来带有很重的游牧风气,目光短浅,行为不顾后果,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劫掠一番便走,就是苦了百姓。】

多数皇帝上台后,也会清除对手。

但不会这样去掠夺,强取豪夺百姓的田产,从而导致新朝代建立后。

竟还会起这么多叛乱!那不划算,对名声也不好。

【忽必烈:征服,胜利,总是伴随着血腥!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多尔衮:没错!】

多尔衮感觉自己总算是找到了知音。

【嬴政:不过有这几种农作物在,后世君主哪怕是一头彘,人口也必能再度腾飞,不过却令人甚是不喜,如此好事竟落在了异族身上。】

【朱元璋:就好像是一个小瘪三登上了历史舞台。】

【嬴政:不错,若是有机会,朕必除掉这异族!】

【刘邦:呵呵,你不会是盯上他们的粮食了吧。】

【嬴政:是你有这种想法,才会如此怀疑朕的吧。】

嬴政没有否认,现在斥候派出,最新消息还没有送来。

但如果真如之前猜测的那样。

他们在同一个世界了。

那拿下大清,不仅是能让自己念头通达。

更是有利于大秦未来的好事!

从那些贵族手里掠夺粮食,他一点负罪感都没有。

就算粮食抢不到,那弄到那些高产量的农作物种子。

也能改变大秦的生活质量。

这是利在当代,也功在千秋的双赢之事。

【刘邦:我等可不是暴君,想要的东西,自会通过更合适的手段去拿。】

刘邦夹枪带棒的讥讽道。

多尔衮内心却多了一些不安。

这些历代的皇帝,似乎盯上了大清?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