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相国在上 > 040【直取中军】

相国在上 040【直取中军】

簡繁轉換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6 14:39:49 来源:源1

040【直取中军】(第1/2页)

薛明纶如今愈发看不懂薛淮这个远房侄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薛淮被视作朝中最大的刺头,但在薛明纶等宁党高层骨干看来,薛淮的种种举动不过是稚嫩的书生意气,说白了就是无头苍蝇一般乱撞。

他对朝堂局势没有清晰的认知,而且又十分偏执,听不进沈望等人的教诲,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仅凭道听途说就对宁党官员频繁发起弹劾,要知道连都察院的御史都不会这样做。

起初天子还会嘉许他的忠贞之心,但薛淮不懂得见好就收,这就导致后来他的弹章大多石沉大海。

在这个阶段,薛明纶从未将薛淮当回事,所以他不允许下属对薛淮展开报复。

朝野上下都说薛明纶是仁厚长辈之风,实则只是因为薛淮不具备威胁而已。

直到顾衡掀开河工贪腐案的盖子,薛明纶决定利用薛淮借力打力,那一日在尚书府中的会见,让薛明纶察觉薛淮身上发生的变化。

薛明纶不信佛,自然也就不信顿悟之说,但发生在薛淮身上的古怪让他心生踌躇。

一场意外落水,在生死关头走了一遭,真能让人大彻大悟?

再往后,薛淮的为人处世不断趋向成熟,这让薛明纶暗自庆幸,还好他在顾衡那桩案子里帮了薛淮一把,想来对方会顾念宗族之情。

然而薛淮再度发生改变,仿佛变回以前那个谁的面子都不给的愣头青——他不仅铁了心做沈望手中的刀,甚至不愿向薛明纶稍稍透露一丝内幕消息。

薛明纶当然知道立场的重要性,不论薛淮过去两年有没有建树,至少他已明确站在宁党的对立面,再加上他的座师是沈望,他就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可这不代表他不能有任何私心。

他不需要背叛沈望,只需向薛明纶释放些许善意,这样就能左右逢源。

回想当日在府中见闻,薛淮那声“伯父”改口得非常迅速,这说明他其实很聪慧很有悟性,为何现在又变成了那个死心眼呢?

薛明纶想不明白。

此刻看着薛淮迈步走到御前,薛明纶心中暗叹一声。

直到此刻,他依旧不认为沈望有必胜的把握。

天子看似偏向沈望,其实只是因为他身上挂着钦差的名头,天子若是不给他体面,那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沈望现在掀开工部的盖子容易,想要平稳收场却极难。

工部四司的利益牵扯到朝中很多人,沈望如果不敢将矛头指向那些站在顶端的权贵,只在中下层打转,必然会迎来凶狠的反扑,届时朝堂肯定会乱成一团,而这绝对是天子不愿看到的场面。

鸦雀无声的大殿内,很多重臣都在静静地注视那个年轻修长的身影。

薛淮一步步来到御前站定,目光平视,语调沉稳。

“臣翰林院编修薛淮谨奏:仰惟陛下垂拱九重,明察万里。臣奉钦差礼部侍郎沈望檄命,稽核工部屯田清吏司田政,得悉代王府受田一事始末,今据实陈奏,伏冀圣鉴。”

他没有刻意抬高声量,然而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在百官心中掀起一片惊涛骇浪。

饶是薛明纶城府如海,面上亦不禁闪过骇然之色。

内阁次辅欧阳晦原本老神在在,在那些官员围攻沈望的时候都不曾动容,此刻不禁扭头看过去,眼中浮现激赏之意。

连这些身处大燕权力核心的重臣都难掩惊诧,其他官员心中的震撼更不必多言。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沈望和薛淮这对师徒竟然将第一把火烧向代王。

那可是除东宫太子之外,最受天子偏爱的皇子!

御座东侧,太子姜暄不动声色,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父皇。

而在丹墀之下,四位成年皇子神态各异,站在最末的代王姜昶只觉浑身扎刺。

这一刻他恨极了沈望和薛淮。

虽说因为云安公主姜璃的劝说,他已经决定不再挣扎,用丢车保帅的法子度过这次的危机,然而在今日朝会之前,他未尝没有一种希冀,那就是沈望审时度势,将代王府的问题遮掩过去,这样自然是皆大欢喜。

代王思来想去,沈望作为一个成熟的官僚,应该不会冒然与自己为敌。

他又想到那日在太湖楼的经历,愈发恨上了薛淮,多半就是此人挑唆沈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40【直取中军】(第2/2页)

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居然真敢抗衡堂堂亲王,代王不禁在心里默默发狠,等这件事平息之后,他绝对不能饶过那个薛家子!

随着薛淮一句话石破天惊,殿内不可避免出现一阵骚动。

唯有内阁首辅宁珩之恍若未觉。

他比薛明纶看得更透彻一些,当沈望站出来驳斥那些弹劾他的官员,宁珩之便知道此事不会善罢甘休。

沈望这一套九连环的目的不在于那些工部郎官,而是杀机暗指薛明纶。

等到工部贪渎大案坐实,身为工部尚书的薛明纶难道能靠着一句不知情就推脱责任?

当下宁珩之无心理会薛淮的锋芒,他哪怕对薛明纶很失望,今日也要想办法保住他的尚书之位。

在满殿文武各怀鬼胎之时,薛淮不急不缓地陈述。

“臣查屯田司清册,得见顺天府文安县官田三千一百七十亩,载于景云二十一年《鱼鳞图册》黄字九十七号,其地北通桑河溉渠,南接驿道,中岁可收麦粟三熟。然太和十五年工部屯田清吏司造册报部,竟将此田勾作‘飞沙斥卤,颗粒无收’,比照《大燕会典·荒田则例》标为丙等下田。”

“臣遂调阅都水司存档,见备注‘文安县桑河溉渠太和十二年水毁未复’,然据文安县历年雨雪档可查,太和十二年全境大旱,桑河几近断流,所谓水毁实属虚妄。故此,此事为工部屯田司与都水司联合造假。”

“太和十六年三月,文安县三千一百七十亩官田转售代王府,价银六百三十四两,折算成每亩地二钱银子。臣又查近十年京畿地区田地交易档案,中等良田均价在每亩十两至十五两之间。换而言之,屯田司将中等良田以荒地的价格出售。”

“据屯田司郎中孔劭供述,这批良田实际售价为三千两,折算每亩地接近一两,然而其中二千四百两被他和相关官吏瓜分。”

他没有疾言厉色,甚至呈现出一种反常的平静,但是这平缓的语调轻而易举压下殿下的骚动。

唯余一片死寂。

不同于先前沈望的锋利言辞,薛淮只是用精确的数字告诉龙椅上的天子和庙堂诸公,工部堂皇大气的衙门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无耻勾当。

官田是朝廷维持稳定的重要保障,产出的粮食会存放在常平仓里,遇到灾荒年份可以让百姓们不至于饿死,同时也能平抑物价,以免酿成更严重的动乱。

但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工部的官员依然敢售卖官田牟取私利。

他们不光用荒地的价格售卖良田,甚至还要在这笔微薄的进项上吸血。

无论百官学识高低,他们至少能算清这笔账。

三千余亩官田,姑且不提是否允许售卖的问题,按照市价至少可以卖出三万多两,但是最后朝廷只收到六百余两,这是何其荒唐可怖的事情?

亲王之列,代王此刻顾不得几位兄长古怪的目光,他心里忍不住忐忑不安,即便姜璃向他保证那个法子一定有效,可是一想到天子幽深难测的心思,他就后悔今日不该入朝,不能直面父皇的怒火。

龙椅之上,天下狭长的双眼中冷光幽幽,声音渗出几分冰寒的杀意:“说下去。”

薛淮微微垂首道:“臣反复核查屯田司清册,又数次提审屯田司相关官员,得知从太和十二年开始,屯田司以抛售荒地的名义,前后共计售卖官田十二万四千七百余亩。其中代王府在最近三年内累计购得五成以上,其余买主多为官员权贵,名单在此,恭请御览。”

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章,双手朝上奉起。

司礼监掌印太监曾敏亲自走过来,拿起薛淮手中的奏章,小心翼翼地回到御座旁边。

天子接过来,冷峻的目光落在纸上。

他看得很慢很仔细,仿佛要穿透薛淮的字迹,看见那些蛀虫真正的嘴脸。

殿内的气氛几近凝滞,令人感到窒息。

良久,天子缓缓起身,前行数步,视线扫过殿下文武百官,轻轻吐出两个字:“很好。”

下一刻,他猛地挥手一掷,用力将那本奏章砸在殿内光滑可鉴的地面上。

“砰!”

宛若天雷降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