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相国在上 > 060【头彩】

相国在上 060【头彩】

簡繁轉換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6 14:45:22 来源:源1

060【头彩】(第1/2页)

文人墨客饮宴作诗乃是常见的景象,千百年来不乏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今日瞻雪阁内,数十位饱读诗书之辈云集于此,自然不会缺少这种即兴唱和的环节。

虽说有人提出不拘形式,诗词歌赋皆可,但是一般而言不会有人在这样的场合长篇大论,顶多便是一首诗或一曲小令。

薛淮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原身拥有非常深厚的诗书功底,虽说过往不以诗才闻名,应付当下的场合却也足够,必要时薛淮还可以求助前世的千古文华,想来足以让堂内心高气傲的同科进士们心悦诚服。

故此,薛淮稳坐高台,仿佛没有看见崔延卿敌视的目光。

高廷弼环视当场,微笑道:“今日虽非文会,单纯作诗难免少了几分意趣,不若添些彩头。等所有人都作完,我等公评今日魁首,如何?”

众人皆赞极妙。

高廷弼喜欢这种应者如云的感觉,遂朗声说道:“那我就先来助兴一手,我家中有一幅鹿山居士的《苕溪赋》,今日无论哪位同年之作夺得魁首,我都会将这幅墨宝赠给他。”

“《苕溪赋》?匡时兄当真舍得?”

坐在薛淮身旁的吴璟难掩震惊,余者表情大多如是。

鹿山居士便是数十年前过世的书法大家黄道周,他一生留下作品无数,其中《苕溪赋》被后人评为鹿山居士前十之作。

虽然这幅墨宝可能比不上千百年来的名家遗作,但也足以让堂内这些年轻官员眼热心跳。

高廷弼隐隐有些肉疼,面上笑容如沐春风:“若是赠给旁人,我心中肯定舍不得,但诸位同年皆是高才雅量之人,这幅《苕溪赋》无论交到谁的手中,都不会明珠蒙尘。”

他这番话风趣又坦诚,赢得众人的一致叫好。

另一边,崔延卿看起来已经恢复如初,只是脸上添了两分酒色。

崔氏乃高门豪族,崔延卿出手自然阔绰,他拿出的彩头是一幅两百余年前的名画《秋山图》,乃名家吴玉槐所作,登时又引来场间一片赞赏。

接下来众人视线的焦点汇聚在薛淮身上。

身为庚辰科三甲之一,薛淮清楚这种场合的潜规则,当即毫不犹豫地说道:“家中有一方名为漱玉的澄泥砚,储墨不冻,冬月尤宜,便以此物赠今日雅集之魁首。”

澄泥砚位列四大名砚,单论价值并不弱于高廷弼和崔延卿拿出来的名作。

薛家虽然不如崔氏豪富,毕竟是河东薛氏的近支,百年来诗书传家极有底蕴。

“薛侍读过谦了。”

礼部主事陈观岳爽朗一笑,坦然道:“三位家底殷厚,彩头皆非凡品,倒是令我好生为难。思来想去,我只好将家中珍藏十余年的两坛兰英酒拿出来,还望诸位莫要嫌弃。”

“好酒配好诗,如此最妙。”

高廷弼点头赞之,继而道:“这些彩头想来足够了,诸位意下如何?”

自然无人反对。

场中大多数年轻官员都没有一甲三人的身家,又做不到传胪陈观岳那般洒脱,既然高廷弼主动开口,他们当然不会自讨无趣。

若说一开始众人只想应景而作,如今面对黄道周的墨宝、吴玉槐的名画、漱玉砚这些宝贝,在场的读书人谁能不动心?

最重要的是随着彩头的不断增加,这场雅集必将成为一段佳话,若某人能以诗词夺得魁首,肯定能在京中名声大噪,最后的赢家可谓名利双收。

就在众人暗中苦思之时,大堂北面那道帷幕之后传来一道温婉的声音:“高修撰,不知小女子能否厚颜增一彩头?”

高廷弼微微一怔,旋即拊掌笑道:“自无不可!”

那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清倌人曲昭云徐徐道:“小女子素来敬仰饱学之士,今日能为诸位演奏助兴,心中无比欢喜与荣幸。小女子身无长物,唯有一具古琴来历不凡。此琴名为‘碧梧’,取凤栖于梧之意,或许能配得上今日雅集之魁首。”

她的嗓音轻柔又清澈,宛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

薛淮摩挲着掌中酒杯,平静地打量周遭,发现一众才子们眼神热切,显然是因为曲昭云口中的凤栖于梧之说。

不怪他们会浮想联翩,据说这位曲大家年近双十,说不定就有了隐退之心,今日若能得她所赠古琴,一来二去便有了交情,将来未必不能成为入幕之宾。

薛淮无声一笑,他不会轻视这种身不由己的女子,但也不愿和对方有太多的牵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60【头彩】(第2/2页)

另一边高廷弼命人燃香,又让瞻雪阁的管事准备十余副文房四宝,限定一炷香内落笔,然后再由众人公评。

时间悄悄流逝,堂内的氛围渐渐变得紧张起来。

相较而言,崔延卿表现得最轻松,他仿佛已经忘掉先前薛淮施加的耻辱,端着酒盏走到薛淮身旁,轻声说道:“薛侍读,想不到你舍得拿出那方令尊留下来的名砚,崔某只好却之不恭。”

“……”

薛淮总算明白此人为何敢将天子视作史书上的昏君,公然把山东大旱美化成海晏河清,原来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自信。

“崔兄高兴就好。”

薛淮委实不想和他走得太近,万一被其传染同化,将来在朝堂上怕是怎么死都不知道。

见他转身就走,崔延卿冷哼一声,但也没有纠缠不休。

当一炷香燃尽,绝大多数人都已停笔,只有寥寥几人愁眉苦脸,显然是没有提前做准备亦或发挥不佳。

高廷弼没有去调侃那几人,他环视全场说道:“既然此事是我首倡,那就让我来抛砖引玉,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

“献丑了。”

高廷弼一笑,随即朗声读道:“题云,壬寅小年瞻雪阁领筵。”

“廿载寒灯映雪明,琼林宴罢剑初鸣。”

“鳌头已占三霄近,雁塔新题万古名。”

“玉斧修成阆苑稿,金銮待展稷臣情。”

“何当再借昆山屑?遍洒人间白玉京。”

念完这首诗,高廷弼朝众人拱手一礼,十分潇洒飘逸地说道:“还望诸位同年斧正。”

“好诗!气象宏阔,豪情满怀!”

“匡时兄才情横溢,愚弟拍马不及也!”

“诗好,字好,这份济世之心尤佳!当浮一大白!”

众人称赞不已。

这倒不是他们过于谄媚,高廷弼之作即便是提前准备,诗中气象确实值得赞许。

高廷弼连连自谦,举杯与众人对饮,眼中的欣喜和自得难以遮掩。

此作一出,不少年轻官员心中暗叹,高廷弼不愧状元之才,今日怕是不能与他争锋了。

但也有人性情爽直不拘小节,相继拿出自己的诗作请众人点评。

比如翰林院检讨吴璟便笑道:“诸君且听在下这首拙作。”

“篆香融雪润霜毫,醉里犹摹瘗鹤标。忽听高呼诗已成,笑抛玉管踏琼瑶。”

又有国子监学正郑玄明吟道:“门生相问治经难,笑指庭中三尺澜。冻透冰魂清彻骨,方知字字不虚看。”

翰林院庶吉士吴清岳紧随其后:“冻笔频住忘纪年,石渠旧梦尚萦缠。今宵忽化剡溪棹,载得冰心向酒边。”

国子监助教杨嗣修亦不甘示弱:“冰檐悬玉尺,寒素量才多。莫羡凌云木,春从涧底柯。”

席间热闹无比。

众人一边品评一边饮酒,逐一看下来,还是高廷弼那首最佳,倒也无人不服。

当陈观岳念出他那首四平八稳的七言诗,高廷弼悬着的心放松不少,随即和其他人一道,将视线投向还未展才的最后两人。

薛淮和崔延卿。

作为同科进士,众人对这二人的能力并不陌生,他们都以才情闻名,薛淮偏重于经史子集,而崔延卿的诗词文章于当世颇有名气。

简而言之,今日薛淮虽然给崔延卿来了一个下马威,在诗词一道上恐怕不是崔延卿的对手。

崔延卿对此确信无疑,他端起酒盏饮了一口,抬手指向墙边案上瓷瓶里的几株寒梅,悠悠道:“今日蒙薛侍读以金玉良言规劝,崔某心中明悟,得一小令,与诸君共勉,诗云——”

“璇霄碎玉堕雕栊,呵砚犹温未竞枰。”

这两句一出,高廷弼便心中一沉。

在场都是懂行之人,如何品不出崔延卿这两句的底蕴?

毫无疑问,他光是这两句就显出不俗意境,璇霄、碎玉、雕栊将冬日之景悉数描摹,后续“未竞枰”三字隐喻仕途之艰难,暗合薛淮先前让他几近无地自容的锋利言辞。

崔延卿转身看向神色平静的薛淮,不急不缓地念出后二句。

“忽觉星斗已移阙,梅影斜分剑上锋。”

他放下茶盏,微微挑眉道:“请薛侍读评之。”

满堂寂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