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左眼见飘心中喜 > 第十九章回乡遇阴兵借道

左眼见飘心中喜 第十九章回乡遇阴兵借道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30 02:21:32 来源:源1

暮色像被泼翻的墨汁,顺着湘西南连绵的山梁往下淌。我攥着泛潮的车票,盯着车窗上蜿蜒的雨痕,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改变我一生的雨夜。那时我刚满十七岁,在县城职高读汽修专业,父亲突然捎信说奶奶病重,让我立刻回乡。

中巴车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格外刺耳。我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山景,潮湿的空气里浮动着青苔与腐叶的气息。司机老李头叼着烟卷,操着浓重的方言嘟囔:“这雨下得蹊跷,连着下了七天七夜。”车厢里零星坐着几个乘客,大多裹着蓑衣,沉默得像一尊尊泥塑。

车到桐木村就不走了。老李头熄了火,指了指前方浓雾笼罩的山路:“前面塌方,得绕后山小道。”我背起帆布包,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家赶。暮色渐浓,山道上的碎石混着雨水,每走一步都打滑。忽然,一阵阴风吹过,我脖颈发凉,抬头看见半山腰有几点幽蓝的火光,忽明忽暗,像鬼火在游荡。

“别怕,是磷火。”身后突然传来苍老的声音,惊得我差点摔进泥沟。回头一看,是个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妪,银发在风里翻飞,穿着靛蓝色的老式大襟衫,皱纹里仿佛藏着百年的沧桑。她浑浊的眼珠盯着我,咧嘴一笑:“后生仔,要搭把手吗?”

我本能地后退半步,谢绝了她的好意。老妪也不恼,自顾自地往前走,嘴里念叨着:“七月半,鬼乱窜,莫回头,莫多管......”她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雨幕中,只留下一串清脆的铜铃声,在寂静的山林里回荡。

转过山坳,远远望见村口那棵老槐树。树身缠着褪色的红布条,树下摆着几碗冷饭、半壶老酒,显然是村民们供奉的祭品。我心里发怵,加快脚步往家跑。还没到院门口,就听见母亲压抑的哭声。推开门,堂屋里点着白烛,奶奶的遗像挂在墙上,嘴角还挂着一抹诡异的微笑。

“你怎么才回来!”母亲红着眼眶,声音里带着埋怨,“奶奶临终前一直念叨你......”她的话戛然而止,目光越过我的肩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我顺着她的视线回头,只见门缝里钻进一缕缕白雾,在堂屋里盘旋升腾,渐渐凝聚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

“快关门!”母亲尖叫着扑过来,用力推着木门。我瞥见白雾中隐约有青灰色的衣角晃动,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脊梁。门闩“咔嗒”一声扣上,外面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像有人穿着铁鞋在青石路上行走,“嗒嗒嗒”的声响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母亲瘫坐在地上,浑身发抖:“阴兵借道......真的让我们碰上了......”我扶她起身,发现她后背的衣服都被冷汗浸透了。记忆突然翻涌,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每逢暴雨倾盆的深夜,桐木村的后山就会出现阴兵借道的景象。传说那是一支在战乱中全军覆没的队伍,魂魄不得安宁,只能在山间徘徊。

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雨点砸在瓦当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迷迷糊糊间,我听见一阵悠扬的唢呐声,似远似近,若有若无。我起身推开窗,只见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地面上竟映出一队人影的轮廓!

那些人影穿着破旧的军装,扛着锈迹斑斑的长枪,整齐地迈着步子。为首的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腰间挂着驳壳枪,脸上蒙着一块黑布,看不清容貌。队伍无声无息地从院墙外经过,连脚步声都听不见,只有偶尔传来的兵器碰撞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我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直到最后一个士兵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中,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心里全是冷汗。第二天一早,我把夜里的见闻告诉母亲,她脸色煞白,急忙从神龛上取下一串桃木佛珠,套在我手腕上:“莫声张,这是得罪不起的东西......”

然而,阴兵借道的传闻还是在村里传开了。老人们聚在祠堂里,对着族谱摇头叹息:“七十年了,该来的还是来了......”我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段尘封的往事:1937年,一支川军部队途经桐木村,在村后的鹰嘴崖遭到日军伏击,全军覆没。据说当时血流成河,染红了整条山涧,此后每逢暴雨,就会有阴兵借道的传闻。

好奇心驱使我决定一探究竟。我向村里最年长的周伯打听详情。周伯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浑浊的眼睛望向远处的鹰嘴崖:“那年我才十岁,亲眼看见那些当兵的从村口经过,个个面黄肌瘦,却挺直了腰板。他们借了村民的粮食,说打完仗就还......”他的声音渐渐哽咽,“后来,就再也没人见过他们......”

在周伯的指引下,我和同村的发小阿强踏上了探寻真相的旅程。我们背着干粮和手电筒,沿着杂草丛生的山路往鹰嘴崖进发。山路陡峭湿滑,不时有碎石滚落。走到半山腰,阿强突然指着前方喊道:“看!”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刻着几个模糊的大字:“川军英烈永垂不朽”。岩石旁边散落着几块残破的石碑,碑上的字迹早已被风雨侵蚀,难以辨认。我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杂草,发现石碑后面竟有一个隐秘的山洞。

洞口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息,让人作呕。我打开手电筒,照亮洞内。洞壁上布满了青苔,地面上散落着生锈的子弹壳、破碎的陶碗,还有几具森森白骨。阿强吓得腿都软了,抓住我的胳膊直哆嗦:“我们......我们还是走吧......”

我却被洞壁上的几行血字吸引住了。那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不屈的气势:“吾等奉命出川,抗击日寇,虽死无憾!望乡亲们勿念......”落款日期是1937年8月15日。看着这些用血写成的遗言,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原来,那些传说中的阴兵,竟是一群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

从山洞回来后,我和阿强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村里的人。在周伯的倡议下,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了鹰嘴崖的战场遗址,重新修缮了烈士墓。我们在墓碑前摆上了他们当年借走的粮食,还有一壶壶烈酒。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阴兵借道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只是每到雨夜,村里偶尔还能听见若有若无的军号声,仿佛那些英灵在诉说着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多年后,我离开了桐木村,去了大城市工作。但那个雨夜的经历,始终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夜深人静,我就会想起那些在战火中消逝的年轻生命,想起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的家园。或许,所谓的阴兵借道,不过是英魂们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在寻找回家的路吧。

如今,鹰嘴崖上的烈士墓前,一年四季都盛开着鲜艳的野花。那些曾经让人恐惧的传说,也变成了村民们教育后代的爱国故事。而我,也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珍贵——那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是对正义和和平的永恒追求。

每当我回到家乡,都会去鹰嘴崖看看。站在山顶,望着连绵的群山,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支浩浩荡荡的川军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光明的未来走去。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桐木村最悲壮的传奇。

鹰嘴崖的烈士墓修缮完成后的第三个月圆之夜,村里突然又躁动起来。那天夜里,我正在家中整理关于川军的资料,打算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突然,窗外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和哭喊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我急忙跑出去,只见村民们举着火把,纷纷朝着村西头的老槐树跑去。我拉住一个气喘吁吁的村民询问,他脸色煞白,声音颤抖地说:“槐树......槐树流血了!”

我心里一惊,跟着人群来到老槐树下。眼前的景象让我不寒而栗,只见老槐树的树干上渗出暗红色的液体,顺着树皮的纹路往下淌,在地上积成一个个小小的血泊。更诡异的是,树干上浮现出一行血字,字迹与山洞里发现的血字如出一辙:“债未偿,魂难安!”

村民们吓得跪地磕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道歉的话。周伯也被人搀扶着来到现场,他盯着血字,苍老的脸上满是恐惧和疑惑:“当年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些粮食,哪来的债?”

就在这时,一阵阴风吹过,火把纷纷熄灭,周围陷入一片黑暗。黑暗中,传来整齐的脚步声,还有若有若无的呜咽声,仿佛是无数人在哭诉。我感觉有什么东西从身边擦过,凉意顺着脊梁骨往上爬。

过了好一会儿,风停了,火把重新被点燃。老槐树上的血字消失了,树干上的血迹也不见了踪影,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幻觉。但地上那一个个暗红色的印记,却在无声地证明着刚才发生的诡异事件。

这件事之后,村里人心惶惶。我决定深入调查,弄清楚所谓的“债”到底是什么。我再次来到周伯家,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线索。周伯犹豫了很久,最终从床底的木箱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古卷。

古卷的封皮已经残破不堪,上面用朱砂写着“桐木纪事”四个字。翻开古卷,里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还是能辨认出来。原来,在川军部队到来之前,桐木村曾发生过一场严重的瘟疫。当时,村里来了一个游方道士,他告诉村民,只要用童男童女的血祭祀山神,就能消除瘟疫。

愚昧的村民们听信了道士的话,抓走了村里最年幼的两个孩子。然而,祭祀并没有起到作用,瘟疫反而更加肆虐。就在村民们绝望的时候,川军部队来到了村里。他们不仅帮助村民们掩埋尸体,还四处寻找草药,救治病人。

周伯颤抖着声音说:“当年,我亲眼看见那两个孩子被关在祠堂里,他们的哭声......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后来,川军走了,瘟疫也慢慢消失了。我们都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

我看着古卷上的记载,心中五味杂陈。原来,村民们一直背负着这样沉重的罪孽。也许,那些川军英灵不仅是为了自己未完成的使命,更是为了那两个无辜的孩子,才一次次在村里出现。

为了平息英灵的怨气,村里的长辈们决定举行一场招魂仪式。他们按照古卷上的记载,准备了各种祭品,还请来了邻村的巫师。

仪式在鹰嘴崖的烈士墓前举行。夜幕降临,巫师穿着破旧的道袍,戴着狰狞的面具,手持桃木剑,在墓前跳着诡异的舞蹈。他嘴里念念有词,不时撒出一些符纸和五谷杂粮。

随着巫师的动作,周围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仿佛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将祭品吹得七零八落。巫师踉跄了一下,面具掉落在地上。

我惊讶地发现,巫师的脸上布满了血痕,就像是被什么东西抓过一样。他的眼神变得空洞,嘴里发出一阵阴森的笑声:“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赎罪吗?晚了,一切都晚了!”

话音刚落,巫师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周围的村民们吓得四散奔逃,招魂仪式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招魂仪式失败后,我陷入了困境。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自称是阴阳师的老人来到了村里。他白发苍苍,眼神却十分犀利。他说他感受到了这里强烈的怨气,特意前来相助。

老人拿出一面古朴的铜镜,说这是阴阳镜,可以照出阴阳两界的真相。他让我和几个胆大的村民跟着他,来到了老槐树前。

老人将阴阳镜悬挂在树枝上,嘴里念动咒语。铜镜表面泛起一层水雾,渐渐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们看到了当年那两个孩子被祭祀的场景,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我们看到了川军战士们为了救治村民,不顾自己的安危;我们还看到了那些英灵在山间徘徊,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和愤怒。

画面最后,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他站在英灵们的前面,似乎在说着什么。老人盯着画面,神色凝重:“这是当年的那个道士,他的魂魄一直在这里,是他在操控着这一切!”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决定在鹰嘴崖与道士的魂魄展开决战。老人准备了各种法器,还教我们一些简单的防身咒语。

当我们来到鹰嘴崖时,天已经黑了。山顶上弥漫着一层薄雾,能见度很低。突然,一阵阴笑从雾中传来,那个道士的魂魄缓缓现身。他的身体半透明,眼神中充满了怨恨。

“你们以为能阻止我吗?这些村民必须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道士的声音冰冷刺骨。

老人举起桃木剑,大声说道:“冤有头,债有主。当年的村民已经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你何必还要纠缠不休?”

道士狂笑起来:“良心谴责?那两个孩子的命呢?谁来还?”说着,他双手一挥,周围的雾气瞬间变得浓重起来,无数怨灵从雾中涌出,向我们扑来。

我们按照老人教的咒语,挥舞着法器,奋力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怨灵们前赴后继,仿佛无穷无尽。老人一边战斗,一边寻找着道士魂魄的弱点。

终于,在激烈的战斗中,老人发现道士魂魄的命门在眉心。他抓住时机,将桃木剑狠狠地刺向道士的眉心。一声惨叫响起,道士的魂魄开始消散,那些怨灵也随之消失不见。

道士的魂魄消散后,鹰嘴崖恢复了平静。天空中乌云散去,月光重新洒在大地上。我们站在山顶,望着山下的村庄,心中感慨万千。

回到村里,村民们得知事情已经解决,都欢呼起来。他们纷纷来到老槐树前,虔诚地忏悔。从那以后,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诡异的事情。

多年后,我再次回到桐木村。老槐树依然屹立在村口,只是树干上多了一圈圈年轮。鹰嘴崖上的烈士墓前,鲜花常开不败。村民们在祠堂里供奉着那两个孩子的牌位,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他们。

每当夜晚,我仿佛还能听见川军战士们的脚步声,还有那悠扬的军号声。他们用生命守护了这个村庄,也用另一种方式,教会了村民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救赎。而那段关于阴兵借道的神秘往事,也成为了桐木村永远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