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3战线

清末1895看观你好 33战线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33战线(第1/2页)

给日本的甲午赔款都还没有赔完,关税都被抵押出去了。要知道关税原来占朝廷财政的收入的一小半。要知道关税日益缩减,整个国家维持都成问题,打甲午前,中央各部门就开始为了分配问题开撕。

小一半的中央收入,都突然失去了的今天,能拿出这么数千万两的银子吗?答案大家心里都有些底。

但如何拿出这些银子,肯定是有办法的。比如中央,拿中央的权利去和地方交换,放权,放中央的权,去和地方交易,让地方支持,换取中央二三十万的强大军队,这笔买卖如何不能做?中央组建二三十万军队北洋自然可以吃一大半,军队是北洋长处,移民屯田,发田招兵。

铁路,发田,军械都在北洋,怕控制不了军队?

大哥和二哥打仗,打来打去,把老三打没了。

北洋借着这个机会扩大军队和俄国人打仗?一方面保住东北,一方面把中央清廷的权力卖掉。

打完了,再反手控制中央,这就是政治。

历史上袁世凯控制军队,打革命党,把清庭打退位了。

这些东西,也许下面的人看不出来,也不知此时的袁世凯看不看的出来,但是徐世昌应该是多少有些眼光的,看出来了。

这些东西有时候是不能说的太明白的,所以张克打断袁世凯说完后,徐世昌给袁世凯暗示,先别说话了。后面几人可以私底下再聊。

下面军官本以为是关于打仗的一些东西,但现在讨论的是大局,上的事,下面的军官都是插不上嘴的。

袁世凯一挥手也就鱼贯而出了,只是心中难免好奇,那是免不了的。对于提出如此大手笔的张克,那也是说不出的敬畏。

只剩下三个人,彼此之间说话就没有太多遮掩,可以直接把话说开,张克还是老话“清廷之所以可以稳坐中央,不外乎其权威日久,还有东北为基。我们这一战打着打着,把东北控制住了,就折断了清庭的地方根基。

中央权威也就摇摇欲坠,指日可待了。清庭中央权威动摇,北洋自然可以顺势接管中央权威,号令全国。

这个时候,就算中央的权力散失掉了,那也没什么可惜的。地方上也不是没有北洋的支持者,只要打赢了,就可以慢慢以东北为根基,再逐渐的扫平各省。到时重建中央权威就是了。

这是缓急之策。

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还不容清廷反对。

把事情挑明了,袁世凯和徐世昌还有什么好说的?他们纵然中立,但迟早也要选个边站,就看他们的选择如何了。

张克就直接说了,国家存亡在此一举,作为军人,难道此时不争?还等什么时候争?

把整个东北都丢了,国家财政年年还款,赤字。各国列强年年割地。将来还有拼的机会吗?

袁世凯他们对自己的军饷也是有所了解的。刚开始不是只打算练这些新军的,军中有共识,中央要有20万新军才行。但朝廷确实没钱,财政情况大家都是有些底的,练着练着就练出来6万,拿出个预备役的条陈当20万凑活。

中央权威在一日一日的衰落下去,他们这些中央直属的军队如果不想方设法给自己找条出路,将来何去何从?回家抱孩子去吗?

等他们拿定了主意,就把章高元和李双梁叫过来一起开会。

张克,袁世凯他们的军队加起来已经可以占到绝对主导。其他众人不管原不愿意,都也无可奈何,只能联合上书给朝廷发文,至于私下里怎么向上面报告?那张克、袁世凯他们自然是管不着了。

发两份电报给天津李鸿章中堂和北京中央都发了,明发。

各地都可以知道,被渗透的像筛子的电报网,外国人也可以收到消息。

11月初,李中堂回消息确认这个计划的实行。

这个冬天,内地格外的忙碌,招募士兵,购买粮食,向日本和列国采购枪械,全力生产枪械、弹药、炮弹等,铁路出大小凌河向东北平原延伸。

不久先是关外铁路上沿途驻扎的6000人。只保留2000人作为骨干,就地扩编。剩下4000人到锦州汇合,军火一批一批的运来,加上张克的卫田军各部共13000人为骨干,扩编出4万军队。

张克被升官了,卫田军守备五品官又大跳了几级。

也不敢耽误,就地练兵之类的,只拿到武器,一边收到壮丁,编组完成,就开始分两路,一部分开拔是向北方长春进发,准备在长春以北抵御哈尔滨的俄军明年可能的南下。

一部分会合撤到辽河口附近的宋庆余部军队,开始向占领营口的俄军进攻,攻克后等后续部队去包围,防御旅顺,辽东半岛向北的道路节点,构筑防御。

袁世凯作为绝对主力,带领3万人和章士高,李双良,先去长春会合清朝东北八旗的5万人合计8万。明年再陆续做补充,到达后就地展开开训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3战线(第2/2页)

张克带8000人和宋庆余部4000人合并为12000人,开始向营口方向机动。

编练士卒不说,派人侦探消息,勘查情况。确定营口敌人只有2000人,数目并不多,火炮也不多。开始了一边进攻一边练军,宋庆武卫军4000为骨干,掺杂屯田军1000人,又把壮丁当辅助,逐渐合练。

这个年整个军队没有人能好过,天气,跋涉之苦。张克也是和军队一起的。

到达第二年1900年2月中旬。才勉强消耗击溃了俄军营口2000人,剩下的俄军也不死拼,余部转旅顺去了。

张克就地休整,恢复营口秩序,但海路不通了,没啥人,等待增强补充弹药,人员粮食。这地方被俄军大枪特抢,俄军都有钱了,怪不得不死战。

然后向辽东半岛进发,知道自己斤两,怕俄军反扑,知道辽东半岛俄军万人左右,分兵封锁俄军北上路途道路节点,反攻旅顺港?等着把。

北路那边的消息陆续传过来了,陆路太消耗时间,消息不畅,只知道清廷严令加紧训练,希望今年开春就向俄军发起进攻,表表决心,想打退俄军。一方面派人和外国使臣商讨俄军退兵事。

一方面寄望于军事上的冒进胜利。一方面寄希望于外国列强的干涉。

3月份传来消息,袁世凯会合东北八旗军向哈尔滨发动进攻,俄军就地驻守,防守反攻,将清朝军队击溃,数万人败退不止,到哈尔滨和长春之间构筑阵地,挖掘战壕,互相支撑才勉强稳定住战线,开始了做消耗战准备,等俄国来攻。

列强都作壁上观,并不置可否。只是说些废话,呼吁双方谈判,但双方谈不拢,俄国要一口气吞下东北。清庭是说什么也不肯的,

俄国希望列强可以封锁清廷武器进口,同时又向列强购买武器弹药,日本和西洋各国,美国都开始不停地向双方出售武器弹药,赚取双方的钱财。

提高售价,大发战争财。

旅顺的俄军精锐正规军,还可以登录作战,北方进攻的,恐怕是拿枪农民,有小二十万,历史上才会被日本正规军直接速度击溃。

此时空提前一年发动,少算点也有十多万人,对付工业国拿枪农民,火力优势,两倍多30万拿枪农民对峙消耗绝对有的玩。

清朝南方汉阳铁厂一年大概生产三四千支枪。北方天津机器制造局,一年也能生产四五千支左右。唐山铁厂。刚从俄国购置了机床设备,一年生产四五千只,加上上海、南京几个零碎的厂子,现在一年大概能生产2万支步枪左右。

炮也就造舰炮,岸防跑,仿制小炮,一年一到两位数,少的可怜,都靠买。

现在整个中国国内的储存应该不足20万支现代后装速射步枪,炮兵部队主要就是新军配置的炮兵,有五六个炮兵团和岸防炮兵部队。一个新军炮团54门。和袁世凯北上的炮兵大概也就是这么多,他自己本来就有的54门加上董部福祥部队配属的一些炮兵加起来六十来门的样子。俄军部署应该有300门左右。南线张克这里只有宋庆部残军的20来门炮。

俄军进攻,防卫旅顺,应该至少100门以上还有大口径。

原来的岸防炮,甲午失守后,日本撤走时都拆走了,宋庆恐怕就一些小口径。

双方部队加特林,机枪配置的都比较少。但也有少量装备。

加上上百门现代后镗装填火炮,人海冲锋就是在送死。

这是双方试探后得出的结论。清军虽然有8万之众,进攻失败后,后期依托阵地挖战壕进行防御,但武器装备不足,恐怕只有3万支现代速射步枪左右,剩下的都比较老旧。

节节败退,幸好这些情况是早有预见的,阵地一层接着一层,一个接着一个。前面的士兵在挨打,后面没枪的士兵在挖战壕,俄军一开始向前推进了上百里。

关内紧急支援了2万支步枪,大量步枪弹药后才开始稳住战线,开始僵持。

辽东半岛多山道路崎岖难行。大部队后勤难以保障,只能沿海边大路前进。俄国远东舰队游弋,还可以发坐小船的登陆部队切后路。

张克和军中的将领商议以后,都不敢向半岛深处进发,只能守在营口,盖州。

到4月份有驻扎在旅顺的部队,残部逃出来。

说是受到俄军偷袭,被包围,后路被断,俄军用大口径不停炮击。3000多人大部伤亡后,只剩下千人逃了出来,在大路还被一只千人俄军截击,只能翻山越岭而回,好生凄惨。

宋庆将军年老体弱,也没能出来,阵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