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56土改

清末1895看观你好 56土改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56土改(第1/2页)

我在网上大概,查到了一个数据,说建国以后的全国各地根据情况不同综合下来,平均土地田税是15%。

没有去查更详细的东西,对我来说够用了,我认为这15%的田税是毛利,就是说这个数字的田税统计,是没有去掉管理等各级人员消耗,和运输损耗,更别说一穷二白,没工业,商业收入,和战争留下的庞大的军队消耗了。

就算粮食就近调配,但是国家需要的工业建设,军队政,工各个系统消耗,这些粮食肯定是要转运的。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国内政府收到的,农业产出所有剩余能量也就,占全部人口的12%左右?去掉几百万军队,政工,交通,城市里残余的传统上层建筑,一些国家职能海军啊,文人阶级啊,什么的,能剩下多少财政盈余?

建国的时候,那时候全国人口有多少?差不多5.4亿人了把?从世纪之初就开始战乱不断,整个国家打得一穷二白。

传统士绅百分之十农业税收集的整个税收系统都崩的差不多了。

能量散逸,下沉,人口数量滋生,没有这个时空东北和北京这样的势力去做国家工业化尝试。

按照我的印象宣传中说的是,那时候的城市人口不足1%也就是5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1%~2%的非农人口?

而且这1%~2%的非农人口,有多少是标准意义上的非农人口?是真正的工业人口,和为工业人口服务的人口?

这些城市人口是传统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型城市人口吧?比如说传统的社会统治机构,他们在聚集在城市里,是在从事生产?还是在负责消费?

很明显,我认为是后者,他们的城市化根本就不是工业的城市化,而是消费的城市化。

在我构建的这个时空。南方地方上的税收系统不知道,最起码在北方的税收系统是比较完整的。如此才有,为北洋财政提供超过75%税收的地主乡绅集团们。

有这些乡绅们积极的从整个农业中抽取田税,人口滋生的速度自然会降低。

而且从农业中抽取的田税,也并不会在无意义的内斗之中消耗掉、浪费掉。

就算是统治阶级消耗了一部分,仍能有超过百分之8的非农人口。

我在这里给北洋的工业化集团取一个2%~3%的数据,也有200多万到300多万人的样子。

就算内部地主乡绅和工业化两个政治集团再怎么拉锯。他也算是有些欣欣向荣的样子,要不然怎么敢去和列强抗议?找日本的麻烦?去争山东那1000万人口的市场?肯定应该超过3%才对,300多万人的标准非农工业人口。

那么原北洋集团势力范围,按照1亿人的基数,就算完成土改,能获得更多的田地产出收益,把整个农业的产出百分之十的能量剩余,握在政府手中,去掉这300多万工业非农人口消耗。

再加上政府新政策是不允许靠出租土地盈利了,有些大地主们把田地卖给贫农,然后举家到城市来讨生活。

既然在农村没了生计,那就有分出一部分家族成员到城市看风向。

这样人口一增加,城市里恐怕得有超过400万人口。那么1000万粮食剩余,减去400万消耗,就是600万人口粮的财政剩余。

600万人口粮,也就是按每人7两银子的话,那就是。4200万两白银的收入。

张克入关。控制关内政权自然要推行东北的粮元。600万人口粮,按400万壮年,每人每年200kg。200万老弱幼。每人每年100kg一共是1万万公斤粮食富于。

然后我们计算消耗。

这场土地改革从河北开始,然后是山西,之后山东,最后关中平原,河南部分在黄河以北的整个地区,最后一路向黄河以南。

如此庞大的一场社会改革。不知多少人血流成河,有人说,会导致一到两百万人的伤亡。我们按200万人的伤亡来算。

200万伤亡的战争。最少要花2~3年时间吧?

历史上的土改时是什么背景?苏联和美国都集中精力在加紧在欧洲布局。

日本已经投降了,没有力量。

正面的敌人只有蒋。

在这个时空,南方一盘散沙,没有一个势力,真的可以带头站起来,竖起反旗,带头反抗的。

这些传统的统治阶级地主会坐以待毙吗?日本人可是刚刚拿到了胶济铁路。

他会坐着一小板凳,就那么看着,什么都不做?

大量的输出武器,煽风点火。

过去这些传统地主们的积蓄,从粮食到贵金属拿出来,竖旗招兵,采购武器,日本,列强,大量出售战争剩余武器,大发战争财,这才是最基本的事情发展逻辑,是基本操作。

甚至在日本,对传统的统治阶级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场可能会传染的革命,需要积极地派兵替邻国镇压,为了防止中国政府,未来可能发生的变故!

比如完成改革后,再来和日本一争高下,应该积极地干涉中国内政。列强怎么想?干涉?有钱吗?拿什么干涉?只有日本有经济能力尝试这么干。

但就像我说的,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敌人。

这争是东北1500万人,加上北洋工业集团300万人,拉拢贫农数千万人。

对抗地主和其附庸,加在一起,最多2000万人。

中农数千万人中立。

一方是比较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完备的政府集团。

一方是虽然看起来人多,但一团散沙,缺少武器装备,纵然日本和列强,在山东半岛,从南方渠道大力支持。

那么在山东半岛,南方中央政府够不到的,这些地方形成战线胶着。

河北,山西,关中平原,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还是会被一扫而空的。

日本有那个力量深入内地干涉?日本敢于赌博,是因为他知道只要投入赌本就能获胜。

而这场赌博很明显,张克中央政府集团的赌本比日本的赌本还要大。

只要张克中央政府选择无限加注,依靠改革后关内的田税和关外的粮食支援。

这场战争不是3年两年结束,打上30年也是有没问题的。

30年太夸张了,但是拖10年,是可以做得到的,越是依靠农业税,工业化刚开始的农业国,越是能拖,能打持久战。

日本有15%的工业化人口,但是要完全脱产出来去打仗,打10年能抽掉2%的人口吗?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

但是面对上亿人卷入的内战,100万人的军队,除非你可以正面进攻,直接摧毁张克的政权中央,工业化的城市,军工要点。

在这刚打完一战,铁丝机枪加战壕的的阵地消耗战背景之下。

就算日本真的可以拿出来,上百万人的武装部队,他有多少工业能力来拿出,足够在战壕阵地中向前推进的大量炮兵?

在战壕战中没有大量的炮兵,你凭什么向前推进?日本虽然在远东,也算得上是工业国。但他拿什么和欧洲列强在战壕战中向前进攻时,发射的大山小山一样的炮弹供应比?

日本有这样的军事工业?我不相信的,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在和平时代,也就能占个GdP的1%~2%。

如果你决定要发动国战,将整个国家的财政向军事工业倾斜。完成整个民用工业向军事工业的转型就需要数年时间去改造。

而且这种改造,这种转型是绝对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是不可持续的。

相当于你拿着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存款去创业、做生意。用几年时间,把几十万的存款全部花掉,梭哈了。

赢了将来几倍几倍的回本,如果输了,直接一夜清零,重新开始。

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在这个时候赌上国运来上这么一战,中国只要能拖个几年时间,日本就会回到农业国时代,从维新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国家财富还能剩下多少?

我们要有一个概念,一个国家是为了过得更好,才会拿着国家财政去赌博,来寻找一个美好的明天。

但并不是说自己忍一忍,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要看风险收益,看决策判断的。

日本毕竟自己算是一个工业国,又拿到了朝鲜和台湾,他的日子真的没有差到这个程度,减少军事上的消耗,加强民生上的投资。他的日子也是可以过的。

只不过,过上这种小国寡民的日子。当棋手,玩世界争霸的游戏,他就别想了。

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人还是比较多的,在很明确大概率会失败的情况下,日本真的会赌吗?

我不相信真的有国家会发这种狂,它发狂那就打十年持久战,送他会农业时代。

那么再回到张克的视角。

张克的目的是获得充足的财政,来推行国家工业化进程,就算在10数年中建立了基本的工业化体系。关内关外加起来五六百万人的工业人口。

现在又拥有了充足的田税,向这些工业领域倾斜财政。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任何事情发展,进行工业转化都是需要一个时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56土改(第2/2页)

疫情的时候去盖一座医院,就算是不惜工本,也需要一两星期时间,这一两星期时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想办法缩减了,就是水泥凝固也是要时间的啊!

就算现在突然间有了几千万两银子的财政剩余,上亿公斤的粮食,可以去给工业部门去雇佣工人,扩张产能,但是整个工业集团也是根本吃不下的,需要时间去消化。

所以张克的土改政策试行,花费了3年时间去做。

张克并不怕自己输,只是担心赢得太快。

因为赢得太快,就算突然有了如此多的粮食。这些粮食,你又能投向何方呢?在整个国家粮食都稀缺的时代,把这些粮食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卖了?在这个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的时候,粮价下行。

趁着列强对这个世界秩序的控制,真空时期,完成国家的改革,朝着国家工业化迈进,快速发展。

列强绝对只会敌视你,对你进行遏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拿着钱和粮食就能买到设备,那是不可能的了。

也就是现在,整个西方世界还处于虚弱时期,没有调节好,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完成新的外交政策制定。否则说不定已经在支持日本武力干涉中国内政了。

时代背景和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点工业化的基础都没有,就是要借助这股浪潮快速的解放全国。这样如果外敌,列强们想要干涉内政,就找不到白手套,不能单单凭借援助武器,粮食就收买一个地方势力,当它的白手套来进攻,用最少得花费来打消耗战。

你想想,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刚刚立国,你的国家只能征收15%的农业税,这15%的农业税,你要投向何方呢?百废待兴。

如果这个时候国外敌人腾出手来,向你的对手势力大量的输送武器,粮食,不停的找你的事儿。

国家怎么能安心发展?一个不好,如果说打十年,财政顶不住了,那你是不是要低头去找老大哥来帮忙?那老大哥是白帮忙的吗?你的脖子上迟早不得被套上缰绳吗?一步步失去自主权力,然后变成什么样子?参考下美苏在欧洲的布局,那些小弟,就是最横的法国,一两个总统又能做什么事?

想要带领整个国家站起来。想要从此摆脱列强的操控。想要从此斩断列强套上来的枷锁。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但是背景不一样,东北就算已经实行了十几年的体系教育。在小学、高小和大学都有巨量的投入,有数十万人接受过教育的人员,但这些人员都被转化成工业人员,就算有剩余的,派到内地来做基层骨干。这些人的数量也是不够的。

所以自己打内战,解放地区的速度要有所控制。不断的通过速成班,通过加强教育投入。

通过明确的战争进度告诉地主贵族们,他们没有胜算,自然会有看清形式的传统的读书人前来投靠,原本不得志的人们,前来求个前途。

因此一方面可以把整个社会打扫个干干净净,让所有的不满的人都跳出来,被一扫而空。

一方面可以不断的吸收培养人才,来加强自己对地方上的控制。

如果自己一口气吃下太多地盘,又没有够用的人才干部,去控制地方,就必须要放权。

那这和传统的封建帝王获得天下大势以后,偏远地方,传檄文而定有什么区别?

封建王朝的控制到不了村镇一级,村长一级还是被地主们牢牢把控着,改朝换代也跟他们没有关系。

新政府要扫除地主阶级,想要改变这种社会传统,就必须要把政府的根扎到村子一级,所以是绝对不能向下放权的。

因此,哪怕是慢一点,缺人才的就打慢一点,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是综合考量过的。

所以这场碾压式的内战才会打3年多时间,否则凭什么这种碾压局不是,打出碾压的效果来?要打3年?

因为打内战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革社会结构,通过慢慢的分地区,逐步推进土地改革,才可以把改革社会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3年时间张克都觉得太快了。

但是打到后面他自己也控制不住。当时代的浪潮来了,你自然而然就会被浪潮推着走,而不是去控制浪潮,没有人拥有有那样的伟力。

我只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数据。在这3年的内战打完之后,张克的政府,正式改名叫做共和国中央政府。

这个国家控制东北的辽宁、吉林省,加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内蒙,外蒙部分铁路沿线控制。山西,西安平原,河北,河南和山东大部分地区。总辖地区超过1亿2000万人口。

由军政府主导,彻底完成整个社会对于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主流意识形态确认。

传统城市人口分流改造,加上工业化标准的非农人口由600万,快速向1000万挺进,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几年还会快速增长。

整个中央政府,下辖地区开始推行东北一样的小学、高小、大学,现代化体制教育。

建设开展最早,最先开始改革的河北地区,第一批小学人员都要毕业了。对整个传统的地主贵族阶级进行完全的改造。

1000万人口的地主阶级和他们阶级的坚定附庸500多万人口,一共1500万人口。

去除在内战中被坚定消灭的。向南方逃窜的。剩余的开始接受改造,分为几个方向:小的富农自然是上交多余的土地,自己耕种,按政策上缴田税,去拿政策上提供的工业股份。

这样的小富农是最多的,可以占到一半将近700万左右。

剩下的选择主动投靠的,学习政策,充当基层干部或者去教小学生的。

藏到城市里面闭门自守,不再出声的。

和进入工业行业去寻找机会的。

还是那句话,社会改革的目的是改造社会,而不是专门的为难人。只要你愿意接受,就是有出路的。

现在的生活和你以前比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只要你看得开,还是能活的。如果你有能力,在新的时代自然也可以脱颖而出。

但能不能回到以前所处的顶级狩猎者生态位?那就难说了。

也就是靠着这些传统精英,识字人员的大规模收编,补充了很多人员,人才。

整个小学教育才能铺开。1亿人口按照1.5的适龄人口,每一个学级,光小学就有450万人,内地不可能按照东北的人口标准来了,基本上50人一个老师小学三个年级,要九万老师。

高小教育要附带一定的社会认知教育和意识形态传输,自然是不可能任用他们的,最起码也要进行甄别,审查。

按3:1的比例,升学也要3万名高小老师。

大学扩招现在刚刚开始,全国各行业组织人才,铺开大学各个专业的系统建设。

教育体系现阶段来说,凭借着中国传统社会,想要教小学生,让国民摆脱文盲的小学老师是不缺的。

照本宣科,真正愿意相信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可靠的的高小老师人员也是不缺的。

但可以传授大学的专业化,工业技术知识,教授高小升学人员学习的那就真的是非常不足了,收拢的相关人才凤毛麟角。

原地主阶级培养的大量适龄人员,和国家系统教育出来的学生,进行高小和大学的教育,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最少三五年时间,才能有人毕业进入到工业系统。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工业系统扩张,基本上都是老工人带新工人,老师傅带徒弟式的分裂扩张模式。

也就是说,张克原来的集团内部的人员都开始大踏步的向上提了。

这是国家的一次改革,社会的一次洗牌,这是集团的一次扩张,也是对权力的一次从新分配。

因为中央政府扩张的速度太快了,没有足够的人才,所以在完成对河南大部分的扩张后,中央开始叫停扩张的脚步。

外国列强开始陆续的对进口设备进行限制,用粮食来换设备的贸易已经行不通了。

一方面,培育本国的工业发展。

一方面,发展民政机构。

一方面,发展教育体系都是需要时间的。

现在还有大量的财政粮食剩余,怎么办?现在国家是一个巨型的军政府,是没有充足的市场空间的。

这些粮食怎么被社会消化?不可否认,这个时候关内还是有很多人只是基本温饱,混口饭吃。

再多的粮食也不怕没有人吃呀?但是作为国家政府的决策机构,必须考虑的就多了。

在关外有六七百万人的粮食剩余,在内地有五、六百万人的粮食剩余。如果国民真的没办法活了,那请到关外去开荒,土地给你发。

如果你不愿意离开老家,就是守着自己的几分薄田过日子。政府拿着这些粮食去补充你有什么意义呢?

兴修水利,整修道路,这些在政府有财政剩余的时候要去做的事情,自然是少不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