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8变化

清末1895看观你好 38变化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38变化(第1/2页)

到这个时候,原本的历史轨迹,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从张克回国。恰逢时机,说服李鸿章开设钢铁厂到现如今。

原本将要无所作为,沉浸在外交当中,影响力衰弱下去的李鸿章,借力钢铁厂和铁路稳住了阵脚。

满清中央皇权在变法内斗中消耗,影响力下降。

经过东北一战,现在的北洋集团在南方有李鸿章家族地方上的影响力。原来的湘军、淮军旧部地方关系。在北方又当权了30年,有大量的洋务派利益集团。手下张克,袁世凯,完全控制住了东北。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了清朝的第一大实力集团。

而原来久居中央,握有东北的满清中央皇权,失去抵御外敌变法的大义,又失去控制东北地方的权利之后,只剩下了空虚的中央权力。

完全变成了各地方的实力总督和包括北洋集团在内角力的平台。一个靠地方平衡存在的架子货空壳中央。(参考日本地方实力派上洛)

只要将来北洋集团,慢慢证明,面对列强入侵,虽然我不是很行,但还是国内最强的哪个,慢慢通过变法,抵御外敌的大义,逐渐的侵腐中央权利,然后以中央的权威一个个分化,扫平地方势力就可以完成整个由下而上改朝换代的过程。

但就在这个时候1902年冬天,天津传来消息,北洋的第一人物李鸿章要不行了。

如果李鸿章不行了,北洋将会再次分裂,那将来的局势就又未可知了。

北洋现在是没有明确的二号人物的,没人可以顺利接过李鸿章的权利,李鸿章是北洋所有派系权力的交汇地点。

现在手下最有钱的北方洋务是一派。军队里最强大的是袁世凯。资格最老,最嫡系的有聂世诚。自己的家族在南方。看好的徒弟握有东北民政部分内战果实的是张克。数十年在地方扎根的湘军,淮军旧部的关系网络,那更是谁给利益跟谁的地方派。

而面对已经撕破脸的满清皇族中央势力,肯定不甘心逐渐死去,定会想方设法下绊子。地方的实力总督,有没有人有兴趣取而代之的?

暗流涌动,不外如此。

明明整个东北的局势才刚刚稳定下来,国内大势刚刚有起色,但张克,袁世凯、徐世昌,地方实权人物,这些最顶尖的人物,一方面拉拢最嫡系的手下,积极稳固自己的手下势力。一方面却不约而同地或者亲到,或者派幕僚汇集到了,天津和北京,来跑关系为自己寻找利益的蛋糕。

这里我讲讲袁我对世凯这个人的理解。

看袁世凯,你看他的履历,他的父辈祖辈都是地方草莽,野路子出身的,虽然从小读书,但他对这些传统的读书出身的路子有多大认同感?对这些一步步科举爬上去的人有多少敬重?

文人相轻,自己考不上,凭借家族,淮军里的长辈关系,出仕途不久,就在朝鲜当上了太上皇,和朝鲜国王,称兄道弟。

皇帝这种东西,在他眼中根本就没有神秘感。在原本的时空,他才可以毫不犹豫的出卖皇帝,传统文人对皇帝的忠诚意识、忠君思想在他身上完全没有体现。

原本时空中1910年,朝鲜更是在国际政治层面完全被日本合并掉了。一个传承数百年的国家,就这样完全消亡了。

这次对王朝传承的祛魅,让他可以在后面,面对革命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赶清廷下台。

他对于这个王朝也没有多少尊敬的感觉。毫不犹豫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来进行自己的改朝换代,在手上消灭了近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这个时空,为什么可以相信袁世凯?会力主在东北进行反八旗战争。全力的挑起大梁,而不担心反叛?因为相信袁世凯是一个聪明人,他在政变之中,已经背叛了皇帝。背靠慈溪的中央存身,慈溪的清廷中央又在持续的衰落,如果随着慈禧落幕,光绪上台,无论如何他都会被政敌配合皇权,打下台去。

到了那时,生死两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机会拼一把,找新大树,他怎么会不抓住呢?

所以作为北洋集团中,现在军力最强的部分,必须要对袁世凯进行压制。就要把光绪皇帝,重新搬出来。

袁世凯此时凭借庞大的军力,北洋集团优势,对于光绪的畏惧也会消逝。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可以直接顺势推翻清廷,作为北洋第一大军力,他毫无疑问可以顺着这股力量再向上攀登。

在李鸿章故去之后的时代,登上权力巅峰的宝座,这绝对是他的最佳路线图。

光绪上台,毫无疑问还是维新变法那一套,会逐渐的变成虚君制度,随着满清皇权对东北的失控,现在中央还有多少皇权派?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来祈求为国家完成变法的人,自然是有的。

在不断在行动,开拓洋务新时代的北洋集团也是有人在期待的。

皇权派最后的余光,就落在慈禧身上。慈禧会怎样选择呢?

皇权派的力量抛弃慈溪,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但寄托在光绪身上又如何呢?光绪的路线注定了会被架空。

在失去东北之后,只会被更加容易,更加决绝的架空。由实权变为虚君,他们这些皇权的依附者哪里有位置?新时代没有他们的船票,只能被动依附慈溪,或者接受局面,依附光绪然后求平稳落地,前提是不被光绪清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8变化(第2/2页)

慈禧发动政变,干掉了光绪的改革派之后,作为改革派出现的北洋集团在东北发动内战,击败慈禧的传统中央皇权之后。慈禧的想法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中央皇权丢失的罪人,她已经无力掌控局面了,不过为自己残延生命罢了。

光绪皇帝必将走向前台。要马上推翻光绪皇帝?还是顺水推舟以皇帝为核心,进行改革变法?平衡各方势力,稳住局面,徐徐图之?

除了袁世凯这样局势对他不利,又有野心的人外,这无疑是符合大部分人想法的。有时候平衡和稳定对于当权者来说才是最好的。

而混乱会导致权力的不稳定,变成野心家的阶梯,旧日当权派的末路。

北洋的势力已经足够庞大,在进而掌握中央,那是所有地方实力派,都不喜欢看到的。

在经过漫长的宫廷斗争之后。

李鸿章终于撑不住了,和北京协商让南方的张之洞来主持中央。

清廷、慈溪,光绪和北洋洋务派都可以接受,妥协。地方派也比较安心。

对李鸿章来说能平衡袁世凯的势力膨胀。也能给张克发育的时间,将来的事他就管不了了。

各方面都过得去,家族已经立在了不败之地。

袁世凯凭借庞大的关系,自身军队的拉拢价值,在北洋和清廷之中来回串联。

光绪也从软禁中出来了,康良维新派又开始回国,聚集到身边,还有部分皇权派,光绪也在拉拢袁世凯,但袁世凯那么干的臣子不信会有好下场,不会相投。

慈禧还是在中央给他拉一把,为慈溪自己留条后路,以防光绪帝上台后的报复。

1903年春天,李鸿章去世,极尽哀荣,清廷,北洋,地方,洋人都是好评。

中央光绪帝回到台上,慈溪退个彻底。

张之洞主政中央直隶总督。

袁世凯成了山东巡抚(叔父袁保三进士正途出身,又办团练有军队势力背景,主要歼灭大部捻军,养父袁宝庆,随养父把兄弟淮军大将吴长庆驻扎朝鲜,地位大概在驻韩美军到麦克阿瑟天皇之间,关系硬,作风也强,生事端?对外国事(日俄渗透)?同僚不合(强硬派?)?。1884年吴长庆没了,待不住后回国,被李鸿章提拔,直升3品驻朝鲜太上皇,开始发迹)。

聂士诚天津将军。

赵尔巽(汉军正蓝旗)黑龙江,吉林总督,黑龙江丢了不少,东北还是有不少清廷的势力,。

张克成了辽宁巡抚。

山东张汝梅(父亲是江苏县令,死于捻军,投奔袁甲三(袁世凯祖上)受赏识,镇压得力升官,派去山东压教案,也就是本地和洋人传教士的矛盾),去接张之洞的湖广总督,有回报了。

两江总督刘坤一(湘军出身)。

闽浙总督许应骙(传统老派,科举正途,反对康梁维新派,被后党看重,政变后闲官变封疆大吏?贪的不少?政敌不少?袁世凯主政后被参回家。后人许光平是讯哥的老婆,)、

四川总督奎俊(亲王荣禄堂叔)。

河南巡抚刘树堂(家里有人,军功保荐出身,积累军功升官?)。

山西巡抚胡聘之(科举正途,翰林编修出身,但是洋务干将,北洋吃得开?传统派系玩的动?)。

升允陕甘总督(满人)。

李经云贵总督(李鸿章三子)。

谭钟麟两广总督(左宗棠推荐,感觉是湘,淮势力)

中央满汉各半?施行不了中央权威,影响力不行了,懒得查了。

看总督背景,不是瞎猜的,李鸿章的势力关系网,半个曹操级别的。没努力方向,要不然能量释放,绝对能做事。

局势变得平衡,安静,中央尽最后的余晖,调动有利的自

己人到地方去控制实力,地方实力派开始登场,有的中央派的人根本做不稳位子,被架空,或者和地方上合流。

和地方关系好的开始本地化,关系不好的开始被驱逐。

变法?什么是变法?就是做新事物,做新事物就要花钱,怎么弄钱?弄到钱,给自己捞?还是花出去做事?做的什么事,得什么未来,何种因果。

上层权威已经没了,地方大员就是土皇帝,威福自享,有力人士也开始无人能治,秩序开始大变,新式西洋学问大量传播,自由,民主,立宪?共和?言路开始畅通。

各路人马宣扬发展,孙中山的共和。有钱,无权的士绅倾向的立宪。

有权的督抚设立军队,维护官僚权力。

喊西洋学问但不做事,只是混乱的有,实干兴业的有。蛮横官威维持秩序的传统人物有。老派人物唱新曲的也有。

内陆闭塞的,先派后生子弟出洋学习。

沿海省份随着全面开放海关,洋货随意进入,代售进出口的买办。

引进技术办厂的,新式商人。

抵制洋货,逐渐增多,破产的传统小农,手工从业者。

不断挨打,丧权辱国的清朝,在加深殖民地进程方面没有停滞,但死寂麻木的内里开始发芽变化出新的生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