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9资本

清末1895看观你好 39资本

簡繁轉換
作者:蝼蚁观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3:37 来源:源1

39资本(第1/2页)

新旧时代的交替之时,总会有所混乱,变成乘风而起之人的阶梯。

原时空袁世凯40岁出头已经主政山东,不久更是进位获得直隶总督的位置,到山东更像刷资历,走程序。

妥妥的太后一人之下,满汉万人之上,就是面对清庭中央,也可以掰掰腕子,不断架空,面对袁世凯携着改革变法的大义不断侵腐权力,清廷中央居然不能为,还不了手,最后只能掀桌子,一个政治势力不对抗另一个作为政治势力的对手,转而针对一个个人,可想而知劣势有多大。

袁世凯更是在1910年之后,逼迫清廷退位,进而大权独揽,进总统之位,随意安插手下去当省长。

民国前后,袁世凯这边或者民党一边。

民国政府中央陆军部成员。

陆军次长是士官四期的蒋作宾;

副官长是士官五期的何成浚;

军衡局局长是士官六期的仇亮;

军务局局长是士官三期的张孝准;

军械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翁之麟;

军学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张承礼。

参谋部中,总务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覃师范;

第一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史久光;

第二局局长是士官五期的王孝缜;

第四局局长是士官六期的黄慕松;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是士官四期的金永炎。

1912年1月26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陆军首批六个师建成,其中:

第1师师长是士官四期的高佐国;

第2师师长是士官一期的杜淮川;

第3师师长是士官三期的陈懋修;

第4师师长是士官六期的孙杰;

第5师师长是士官三期的刘之洁。

组成中央陆军最初的六个师中,有五个师的师长是留日士官生。

(袁世凯有嫡系,有拉拢重用,也有架空的感觉)

像阎锡山这些出生日本陆军士官的军官,30岁不到30岁就开始复制袁世凯主政山东的路子,开始坐上一省大员的位置。

陕西都督张凤翙——士官六期——30岁

山西都督阎锡山——士官六期——28岁

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士官六期——30岁

江西都督(前)李烈钧——士官六期——29岁

江西都督(后)欧阳武——士官六期——30岁

云南都督蔡锷——士官三期——29岁

浙…都督蒋尊簋——士官三期——29岁

贵州都督(前)杨荩城——士官七期——31岁

贵州都督(后)唐继尧——士官六期——28岁

四川都督尹昌衡——士官六期——27岁

上海商团军总司令李显谟——士官六期——29岁

浙江民军总司令周承菼——士官四期——28岁

福建国民军司令官许崇智——士官三期——25岁。

有多少实权?或者作为武装起义反抗政府,传统地方起义军领袖一样的位置?

他们凭什么呢?难道凭他们在日本陆士军官学院,学到的管理10个百个士兵的本事吗?

不,我认为他们凭借的是留洋的学历,留洋的见识。日本毕竟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凭借他们的见识,对一个工业国家的了解见识来改造国家。

主政一方脚踏实地的改变国家,是期许。但其中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历史告诉我们,也就阎锡山为代表少数有这个环境,慢慢做到了一些。把持着山西向工业化前进。

而剩下的也比较典型的,像蒋,关于工业国家发展学到了多少不知道,关于日本政阀,军阀,财阀本就一体,互相勾结发展的模式倒是学了个十足。

后期自己当了军阀,直接和江浙财阀一结合,玩日本的路子。

工业化他懂多少不知道,传统的政治斗争他是玩明白了。

这个时空,张克作为极具眼光的人,可是一手被老师李鸿章30多岁就扶到了省长的位置。

比另一个时空的阎锡山他们也不不差什么,只会更强。

张克发起,李鸿章点头,北洋执行的向关外移民的计划,到现在实行4年。受连年不断的战争影响,到现在移民250万左右。(1903春天)

经过东北内战,有心逐渐侵腐原八旗军屯,本地农民收编大概100多万,自己实际控制350万民众,占关外人口过半。

不管是新收编的本地农民,还是从关内来的移民。新收编的本地农民不稳定,不敢收税太厉害,关内移民到关外没有站稳脚跟。

都达不到标准的收缴一半田赋的水平。

他现在一年也就能收上200万人口粮不到的农税。按照一人口粮一年七两银子算,大概是1400万两。

但是4年以来,向关外移民花了多少钱?光是口粮一项,就用了大概300万人一年的口粮(看时节有人吃一年,有人吃两年)。2000多万两银子,每年25%的利钱。每年光息钱就要500万两银子。

2万正规军队,每个士兵每人每月三两银子。一个月是6万两。一年下来是70多万两。加上稳定地方,卫屯队兵每月要罚1~2两银子。加上一些后勤消耗,每年光军队消耗要100万两银子。

那2万支步枪,是承了李鸿章的人情,北洋的人情,公家的帐,要慢慢自己做主了,这人情迟早得还。

光步枪就是40万两,加上弹药什么的,六七十万两,加军队后勤补给将近100万两,这都是往少了算的消耗。

过去两年,光张克手下的部队,最起码消耗200万两。欠的200万两,加上自己现在每年要消耗100万辆,是300万两。

移民不着急了,今年打算在7月份以前再移民70万。

为了财政压力考虑超过农业时节就不再移民,70万移民消耗大概500万两银子。

所以,去掉这些大项开支,那就是1400万减去500万的利息。

去掉300万的军队开支,明年这部开支可以减到100万。

再去掉移民花费,500万两。每年70万的移民水平,那么这500万两因此就不可能减少消耗。

向关内还利息用粮食抵债,靠近东北平原铁路沿线的,剩余的向新移民分发,调动,还要算损耗百分之15左右?农税不少了,找屯田的农民干活要送粮食,管饭,减税。光是像关内征民役可不行,开了口子,下面的官僚权力,集团未来的政治路线会出大问题。

最后能剩个寂寞,少量亏损,从唐山铁厂盈利调拨一些,让自己这个东北辽宁巡抚能把政府的框架维持住。

随着时间向后推移,税基的增大。田赋收缴的水平上来了。自己的财政才会慢慢好起来变的有能力做事。

现在想要做事,要么就要借钱。借钱那20%多的利息,实在是厉害。

要么就要从唐山铁厂那边打算,从唐山铁厂利润那边挪钱。

唐山铁厂的这两年收益很好,每年将近30%的收益。那就是300万两。1000万的本金,去掉每年18%的利息,那就是一年180万两。

一年就100多万两的收益,去还本金早日还清?还是要挪走?

如果不急,说实话,尽快把本金还掉才是最好的选择。听说股东们看到铁厂盈利这么好,打算用息钱凑500万两后,继续在石家庄开设新铁厂,到时就是作为对手出现了,挖自己手下人,挡不住的。

从凑钱到订购设备,调试,一套下来顺利的话两到三年时间。

盛宣怀的铁路收益更是厉害,年受益超过30%。手眼通天,能借到比较低的利息,百分之十五一年。

每年开发近300km的铁路,每公里大概万两银子投资。每年投入300万两,收益90万两,利息45万两。

现在济南到天津到锦州,再到四平方向的铁路已经联通,加上到天津向北京,石家庄方向修筑的铁路。

超过1000多公里铁路线,每年盈利大概300多万两银子,去掉股东们的利息150万。每年盈利150万两。盛宣怀盈利150万两,可不用像张克,负担这样大一个,省级别的政府机器。

就铁路总局多少人?手上的剩余有多少?真是富可敌国啊!去掉各种交际,中央打点,剩下的再各种投资,利益捆绑,无愧于晚清第一大财神。

袁世凯本来手下有5万军队,按比例派人到北部战线做防御,卖了个好,出了个整数,去了1万人,守在北方战线。

一万人当一颗钉子,钉在吉林,制约八旗,也是留在东北的扣子。

自己把3万人带进关,到山东去做巡抚。带着3万战场下来的强兵,直接把军队分兵进驻到每个县城,把原来的八旗,还有绿营兵全部遣散

那真叫一个霸道,山东整个地方的行政,财政,兵权,一把抓。横行无忌的姿态让其他各地督抚真的是瞠目结舌而又暗暗羡慕。

山东人口3800万左右。张克通过济南到天津铁路,数年来移民近200万,人口还有3600万。

山东有土地同据统计1.2亿亩。如果按照东北土地的肥沃程度来计算,一亩地生产100kg粮食。生产出来的粮食,足足够6000万人吃。但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9资本(第2/2页)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省,但是有大山,黄河,开发日久,田地要轮耕。这个时代肥料不足,连续耕作会造成减产,还有天灾的考量。

这两年移民200多万,还拥有3600万人,已经饥饿程度下降不少了。

再往前,有不少原来无人生活的山区,都有不少吃不上的饭的,前去开荒。这些在大山里开荒的人勉强能够自己吃吧,但粮食要运出来,很明显,不太现实。

所以山东的粮食生产总数可能能供应3800多万人,但政府可以按比例收税的,大概也就3000多万人的土地。

清末的政府收入大概是**千万两银子。换算成口粮,也就是1200万人一年的口粮,总人口4亿人左右。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时的清朝,饥饿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去掉几千万饥饿人口,在偏远山区种地,根本不会向政府提供多少税收,还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

能支持税收的也大概也就3亿多人。那么也就符合先前所想,农业社会大概只能产出百分之10的能量剩余,那么就是3000多万人的口粮,非农人口总合,有离开土地的自由。

这3000多万人的口粮剩余,作为最下层,直占比最大,负责对接土地的大地主、小地主、富农,他们要拿走1/3。

作为政府收税的机关,比如像管盐税的管,厘金的,关税的,收田税的帮办衙役,政府官员,地方驻军,他们也要消耗1/3。

再能有个1/3会上交到中央财政,社会收入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袁世凯主政山东,直接派军队强力接管,中央已经半废了。

那么去掉他没有能力直接接管的部分,地主必然要拿走的1/3。还有2/3,大概就是200万人的口粮,价值1400万两左右。自己的态度如此张狂,肯定要多少拿个钱给中央糊弄一下不是?把中央的七百万两全部吞掉不行,但拿走一半也是差不多的吧?

自己的官僚机构也要好好的改革,拆掉一部分比如原来的军队,地方小衙门,让自己的军队直接接管,也算个一半吧。

也就是说,袁世凯自己支持支配的收入大概有700万两,为他自己,他的军队,他的自己人,比如幕僚花销上200万两。

他至少有可以支配的500万两的财政剩余,纯收入。

袁世凯主政山东之后,一方面积极联系青岛的德国人,修青岛到济南的铁路。

一方面大肆改革,安排自己人来代替,山东原来的行政框架,把山东作为自己的私地来经营,根植地方。

一方面大肆鼓励地方有力人士,豪商乡绅,参与在一起开办洋务,生意,加深自己和地方掌控势力的联系。

外交,民政,兵权,财政,自身势力,本土势力的结合。这六个方向一下手,袁世凯的声势,在整个清朝都可以算得上是如日中天,前去投靠的人不知凡几,开始有李鸿章的架势了。

大家看原来清廷的政治布局。南方几个总督辖地,山河交错,互相牵制。

清廷自己牢牢掌握直隶。

山东、河南、山西只有巡抚一级的官员,是小块地,作为缓冲地带。

背后靠着东北,蒙古,陕甘半边江山。以此维持整个政权的稳定。

李鸿章没了以后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呢?从济南到四平的整个关内到关外的铁路就像一个天平。

山东袁世凯是天平一个头,吉林张克是一个头,天津聂士诚,北京清朝中央是天平的中央基座。

在现在这个有铁路,可以两天时间就到京城,进而掌控中央的时代,构铸了一个脆弱的平衡。

张克有自己的优势,他拿到的是一张白纸,可以在白纸上勾画新时代的样子。

但袁世凯拿到的是一个传统大省,底力十足。有本钱直接行动,开始作为,是他的优势,但也必然受牵制。

但就目前来说,张克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通过东北的情况也可以明显的知道。这个国家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是资本的稀缺。

想要做事就要花钱,你凭什么花别人的钱?你要给别人利息,但是一年20%左右的利息,什么样的生意可以撑得住?

久而久之,其实还是放高利贷的人占大头。

这些原本世代公卿,豪富的传统贵族,站在幕后。

看出头干活的,打生打死,闯出一片天来,一个不慎就有家破人亡的风险。他们在藏在背后,稳稳的收着利息。那些所谓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包括袁世凯(原来的时空,军队等大量花钱,国内借不到,要借日本的钱,善后大借款,日本借给你,你还的起吗?看看现在西方资本,扩张和收缩周期,对第三世界的控制,谁给他的勇气?死后管它浑水滔天?**裸的卖国行为),也不过是他们的提线木偶。

张塞是清末最出名的实业家,他的纺织厂,是他自己能完全做得了主的吗?他有所有的决策,都会根据他办厂时,去借贷的债主,受到影响(1920左右,一战时期,国外生产不足,到生产恢复,市场波动。国内不是没人看到危险,但挣钱啊!贪婪的投资者,加大投资扩产,最后生产过剩,全完蛋了)。

市场是有周期的,资本主义危急,生产过剩到需求不足的关系,大家都该有了解。

后面听说,遇到经济危机周期,面对经营不善,有的债主为了弥补损失,更是直接决定把厂子转卖给了日本,挽回损失。

日本纺织业在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债主们会给降低利息,减轻企业的压力,会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企业渡过难关,会消灭一些厂子破产重组,趁着危急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

国内呢?纺织业为例子,债主们降息了吗?减轻企业的盈利压力了吗?加大资金投入了吗?有那个大资金吗?

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因资本的稀缺让资本变得非常昂贵。这些非常昂贵的资金控制了所有的行业,因为他们是追求回报的。

你把钱借出来,除非到最后,因不可抗力直接破产,一死了之。否则你只要存活,就是资本的傀儡,放高利贷者的血奴。你能摆脱资本的压榨控制吗?

这些传统的蓝血贵族,凭借放贷,每年有超过10%的收益。

这10%的收益从何而来?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对传统小农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降维打击,夺取市场,以此来获得10%的收益,那么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传统的社会基层,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贫苦民众,为了让这个社会最富有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所以请大家,好好的死一死,让出生存空间来。

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复杂,中国人经过10数年的研究后,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日本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后,不也顺利走上了西方发展模式吗?但为什么这个模式走不下去呢?

大家请关注一下时代背景,当西方开始走这条模式以后,是不是也有大量的传统手工业,农民,作为传统的社会基石,无法在新时代生存下去?这些人去哪里了呢?一边是死一死,一边是出海外求生,向广阔的殖民地进发。

而日本呢?日本这些失地农民,被张克碰到的,在到处乞讨的农民,他们去哪里?台湾?朝鲜?

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它崛起的还比较早,还有地方可以扩张,舒缓它国内的社会压力。

而中国呢?放眼四望,除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就是紧靠的新兴列强。不适合开拓移民的荒凉地界。

国内的人,这些贫苦失地农民,失业工人,到哪里去?难道真的能像开玩笑说的那样,请安安静静的死一死吗?

仁者仁心,由此才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方向。

有像蒋那样就视而不见,安安静静就做自己的资产阶级买办的。

以为沟邻为壑,管自己活不管别人死活的。

也有像教员那样努力的寻找救国出路的?

为什么…的路线看起来最小众?地贫民穷,每年所能出产的社会剩余实在是太少了,这些社会生产剩余还要变成军队物资,去和外面的广大地区统治者,派来的围剿军队作斗争。

能有多少生产剩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力?虽然摸索最先进的组织模式、思想理念。但是却没办法积攒出物质层面的保障需求。

所以说,……早期行动,其实是确立思想,积累了经验,纯洁锻炼了队伍。

而革命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笔天降横财的物质财富做基本的保障需求。

所以我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老大哥不管下面怎么做的,够不够大气,地不地道,作为决策层怎么考虑的。

但确实狠狠的推了中国革命一把,这个人情我们确实不应该忘了。

获得了东北这块意外之财,日本投降后的统治真空地区,用用党内先进的理念,组织结构如此才能快速登上舞台,一决高下。

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死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屋子书籍。张塞做实业也没有落下多少好。

袁世凯更是逼得成了卖国贼。

蒋选择了做买办。

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坚持了下去,等到了天时,找到了出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