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 第508章 战略确认,夺岛落日! 求订阅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第508章 战略确认,夺岛落日! 求订阅

簡繁轉換
作者:吴未的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5 02:29:32 来源:源1

第508章战略确认,夺岛落日!(求订阅)(第1/2页)

当日下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便以最正式、最谨慎的措辞,照会了日本驻苏大使馆。

其核心内容与斯大林的指示如出一辙:对于日方就称“苏联向中国第二战区提供了PPS43冲锋枪制造技术”提出了“严重关切”和“强烈抗议”、苏联政府表示“颇为飞机费解”。

并且断然否认任何存在此类型的官方协议。

照会中强调。

苏方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其一切对外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均严格遵循国际法与同盟间的共同利益,绝无可能做出任何影响远东局势稳定的情况。

PS:轴心国这个时候的日本被称之为军国主义,虽然是同盟但是和德国、意大利算不上坐一桌。

至于日本方面提出的所谓“证据”。

苏方认为是“毫无根据的设想与旨在挑拨中苏及苏日关系的诽谤手段”,并由此表示“强烈反对。”

这场外交会面,更是以一种近乎拒绝的口吻。

“奉劝”日本政府将注意力放在对邻国的无端猜忌上,不如深刻反省其在中国及亚洲各地的侵略战争。

早日回到谈判和平的轨道上来,方是“唯一正途”。

这份照会,字字千钧,既坚决否认日方的指控,又在道义上反将一军,其强硬姿态。

令日本驻苏使馆人员在收到后亦是错愕不已,只能迅速将其译成电报,十万火急地发回东京。

而身在山西的代表团,虽然尚未接到莫斯科方面的进一步明确指示,但团长叶夫根尼中将凭借其老辣的政治直觉,也已从连日来中方(特别是竺培基走后,方立功等人重新主持谈判)意愿的微妙变化中,感受到了一些清晰的转变。

尤其是莫斯科方面更加倾向于促进双方友好合作关系,让叶夫根尼中将察觉到了一丝不一般的味道。

唯有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上校,内心却另有一番盘算。

他亲眼见证了第二战区一众军官们对新式武器的渴求,也了解其在华北牵制日军的巨大战略价值。

斯大林格勒的惨烈战事,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前线战士对有效火力的期盼。

同时,雅科夫此次前来山西,也是有着一项特殊的任务。

在一个不甚起眼的翻译陪同下,在一个午后悄然离开了双人下榻的宿舍。

穿过几条略显泥泞边缘的巷弄,他来到龙城一处不起眼的茶楼。

茶楼的二楼,校园静的雅间内。

一名身着普通服饰,面容沉静,眼神却透着几分睿智与坚毅的中年男子已经等候多时。

此人,是十八集团军方面秘密派驻山西。

负责与各势力进行联络与情报工作的地下党员,代号“青松”。

“雅科夫同志,久仰。”

青松起身,操着一口略带口音却十分流利的俄语,主动伸出手。

雅科夫与他轻轻一握,深邃的目光打量着对方:“同志,幸会,冒昧相邀,还望海涵。”

落座之后,清茶入口。

青松率先打破沉默,“雅科夫同志,不知今日约见,有何指教?”

雅科夫放下茶杯,声音压得很低:“我今日到来,其实是私下行为,不代表我国政府官方立场。

只是有感于当前远东战局之复杂,以及中苏立场共同面临之强敌,有些想法,想与贵方坦诚交流。”

他顿顿顿,组织着措辞:“据我所知,贵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给予了日寇沉重打击,其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令人钦佩。

只是,武器装备匮乏,一直是在影响贵军战力提升至巅峰。”

青松的目光微微一闪,不动声色道:“上校同志过誉了。

我党我军,与全国人民提出的誓与日寇血战到底,克复河山没什么两样。

这也是我们中国武装力量的分内之事。

至于装备分武器,我等确有困难,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亦是我党我军之本色。”

雅科夫微微一笑:“我此行随团到来,亲眼目睹阎锡山及其将军麾下,为了新式冲锋枪的技术验证图纸,便与我方代表反复辩论,贵国及战区对新式武器之渴求,可见一斑。

我想,贵党对此,亦当有同样之需求../.”

他体态微微前倾,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不知道,贵党武装为了提升自身武装,获取更先进之武器技术,可有何长期之规划?

或者说,外部为了可能之武装,秉持何等的态度?”

雅科夫此言,已是极为大胆的暗示。

他此行,固然有其个人对**抗日的好奇与某种程度的共鸣,但更多的是,他想要在“美苏中”这个大的三角关系之外,寻求多一个接触点,多一条情报线,甚至多一个未来潜在的“棋子”。

青松的表面依然平静,却已掀起波澜。

他知道,眼前这位上校的试探意义非凡。

青松沉吟片刻,语气不卑不亢:“雅科夫同志,我党之政策,一向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共同抗日。

对于任何真诚帮助中国抗战,尊重中国主权友之邦,我等皆愿以诚相待,进行友好合作。”

他巧妙地注意到关于“武器技术”的具体问题,转而强调了合作的原则与基础。

“至于我党武装之发展。”

青松继续说道:“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在日本战场上从敌人缴获。

当然,若有国际友人能够提供无私之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等自然无条件欢迎。

毕竟,早一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便能早一日减弱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之压力。”

这番话的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开放合作的姿态,又坚守了独立自主的底线。

雅科夫闻言,眼中目光之中满是赞许。

他知道,与这些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人打交道,远比与那些派系林立、各怀逻辑的国民党官员要简单,也更加复杂。

简单在于其目标明确,复杂在于其原则性极强。

“青松同志所言极是。”雅科夫点点头:“法西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会有更共同的语言与合作空间。”

他没有再深入追问关于的具体需求,今日的接触,点到即止,已然足够。

十几分钟后,雅科夫起身告辞。

“今日之会,受益良多。”

雅科夫再次与青松握手:“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与青松同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之。”

“随时恭候,上校先生。”

青松亦微微颔首。

雅科夫悄然离去,茶楼雅间的油灯下,青松眠的目光深邃。

他知道,这次偶然的秘密接触,背后所蕴含的国际政治信号可没那么简单。

在美国方面与山城政府日益密切的当下,苏联人现如今也已经按捺不住开始频繁想要和他们**人接触,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青松”也是当即意识到了雅科夫的接触势必需要通过秘密渠道上报延安。

另一边。

因冲锋枪技术引进而引起的波澜。

也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部,搅动了更大的风浪。

第九战区,长沙。

司令长官薛岳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如同暴雨将至。

“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薛岳一巴掌拍在巨大的作战地图上,震得上面的红蓝铅笔都跳了起来:“美国人眼里面的军人,就只姓‘楚‘,只姓‘史‘(史迪威)吗?!”

他面前站着的是几位心腹将领,参谋长吴逸志面色凝重,不敢接话。

一众参谋们更是低头不敢吭声,佯装自己没有听到。

他们都清楚,薛长官的这股怒火,由来已久。

自美国根据《援助协议》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借援以来。

其分配便一直有着严重的倾斜。

大部分精良的美装备,都被优先分配给了中央直接指挥的、或与史迪威关系紧密的部队,特别是调往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

像第九战区这样,虽然战功赫赫,但派系色彩浓厚,且与中央及史迪威关系微妙的地方实力派,而能够获得的援军,往往只是一些残羹冷炙,甚至只是空头许诺。

“史迪威那个美国佬只认楚云飞!”

薛岳余怒未消,在办公室内来回踱步:“上次我派人去重庆,想为九战区争取新到的M1和汤姆孙冲锋枪。

结果呢?

军政部何长官和我们打太极,说要优先满足远征军的需求!

远征军,远征军!

我们守卫国门,就不是为国尽忠吗?!”

吴逸志轻咳一声,斟酌斟酌着词句劝道:“长官息怒。东南亚战场,关乎国际大通道,其战略意义确实也重大。委座与史迪威将军有所关注,亦有其考量”

“考量?什么考量!”薛岳猛地转过身,眼神如电:“我看是派系考量,是私心作祟!

楚云飞在山西时,便已独揽大权,麾下兵精粮足。

如今到了这个模样,更有美国人撑腰,如虎添翼!

这样下去,他岂不是尾大不掉了?!”

李玉堂亦在旁附和道:“薛长官所言极是。美械分配不公,令各战区将士寒心。

我等在前线与日寇死战,缺枪少炮,损失惨重。

而有些部队,因为普通与高层关系接近,便能优先换装,坐享其成。

长此以往,军心必乱,于抗战大局,实为不利。”

薛岳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不能再任由他们胡来了!

参谋长,你立刻以我第九战区长官部的名义,接触三战区顾长官、八战区朱长官,就美装备分配严重不公,请求委座主持公道,平衡各方。

吴逸志一凛:“是!”

他知道薛岳这是打算联合中央军各派系,向委员长正式施压了。

何敬之的部队在远征军那边同样得到了优先换装,没人想要看到这位和楚云飞走到一起。

哪怕是常瑞元也是如此。

哪怕是薛岳自己,都足以在山城掀起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暴。

何况,他想要联合三战区和八战区呢?

数日后。

缅北,密支那军部。

一架满载着美国决心的C-47运输机,在两架P-40战机的护航下,穿破雨季的云层,降落在了简易跑道。

舱门打开,走下来的并非是更多的士兵或物资,而是神色肃然,步履间却带着几分难掩兴奋的史迪威将军。

他此行,带来的是一份足以改变整个中缅印战区,乃至影响未来远东格局的重磅消息。

楚云飞的临时办公室内,史迪威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了楚云飞面前。

“楚,这是华盛顿的最终决定。”史迪威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异常有力:“罗斯福总统,以及美国国会,已经被我们的决心和中**队的潜力所说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08章战略确认,夺岛落日!(求订阅)(第2/2页)

他们决定,将中缅印战区提升至最高战略优先级,并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紧急对华援助计划!”

在场的赵鹏程与孙铭闻言,皆是心头一震,呼吸都为之一滞。

楚云飞缓缓拿起那份文件,目光沉静地翻阅起来。

然而,随着一页页的翻动,即便是他,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眸中,也难以抑制地泛起了层层波澜。

这份援助清单的规模,颇具诚意。

军事装备方面:

步兵武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十万支!

汤普森冲锋枪,三万支!

勃朗宁M1919及M2重机枪,合计一万挺!

M1卡宾枪,五万支!

支援火力:M2型60毫米迫击炮两千门,M1型81毫米迫击炮一千门,M1A3型75毫米特制山地榴弹炮五百门。

37毫米及45毫米反坦克炮共计八百门!

配套弹药数量:省略(足以支撑起十二个师进行一场会战)

车辆与运输方面:

车辆:“威利斯”吉普车五千辆。

GMC“十轮卡”军用卡车一万辆!

水面舰艇:提供可用于内河的武装巡逻艇及登陆艇组件,总计一百五十艘!

并且派遣相应的技术专家和工人帮助培养相应的制造工厂。

工业与民生方面:

工业设备:包括子弹生产线、火炮修复设备、精密机床在内的全套兵工厂扩建设备!

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一百套!

应急粮食:五十万吨面粉!五十万箱军用罐头!以及大量的压缩饼干与奶粉!

清单后面,还有海量的医疗物资、战略原材料、以及增派军事顾问与技术专家的详细计划。

“我的天这么多”

饶是孙铭久随楚云飞,见惯了大场面,此刻亦忍不住低声惊叹。

他看着清单上那些天文数字般的物资,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

这些装备与物资,足以将三十万民国部队从头到尾武装成一支现代化的铁军!

赵鹏程更是激动得双手紧握,指节发白。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装备着加兰德步枪与汤姆逊冲锋枪的弟兄们,在战场上将日寇打得溃不成军的场景!

尤其是这大量的汽车援助,将会更大程度的改善整个民国的后勤供应体系。

楚云飞缓缓合上文件,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史迪威,语气平静地问道:“代价呢,史迪威先生?”

“如此慷慨的援助,想必,美国方面也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代价’吧。”

“是的,楚。”史迪威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华盛顿方面,确实有几个条件,或者说,是期望。”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第一,指挥权的统一与高效。

华盛顿方面认为,要将这批援助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所有接受全套美械换装的中国部队,特别是未来将要组建的计划部队,其战时最高作战指挥权,必须归属中缅印战区联合司令部,也就是说,这些部队的领导权归属于山城,但指挥权属于联合指挥部。

“第二,明确的战略目标。”史迪威的手指在地图上重重划过,从缅甸中部,一路指向中国内陆:“这批援助的主要目标,是支持我们保证滇缅公路的通畅,并且再次基础之上,建设相应的空军基地,用于后续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向贵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发动战略反攻,从根本上威胁日本本土。”

“第三,美式训练与顾问体系的全面嵌入。”史迪威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楚云飞:“我们将派遣更大规模的军事顾问团,从军、师、直至营一级,全面协助并指导美械部队的训练与作战。

我们必须确保,这些部队能够熟练运用美式装备,并掌握与之配套的美式战术思想。”

所谓的美式战术思想,实质上就是在抄袭楚云飞的战术思想。

美国佬的这一套,实际上也就只有参谋体系是自己搞出来的。

办公室内的空气,在史迪威说完这三个条件后,再次变得凝重起来。

孙铭与赵鹏程脸上的喜悦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

这三个条件,无异于要求远征军在军事指挥、战略自主乃至战术思想上,全面向美方靠拢,甚至可以说是交出相当一部分主权。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

楚云飞的脸上,依旧平静如水。

他静静地听完史迪威的陈述,沉默了片刻,随即缓缓站起身,走到史迪威的对面。

“史迪威先生。”楚云飞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原则上,同意贵方的这三个条件。”

“什么?”

史迪威自己都有些意外。

“但是。”楚云飞话锋一转,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比清单上所有武器加起来还要明亮的光芒:“我也有几个‘建议’,或者说,是我对我们之间这份‘新伙伴关系’的理解。”

史迪威先生,贵国的援助,慷慨得令人钦佩。但恕我直言,单纯地给予我们武器,如同只授人以鱼,虽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让我们真正强大起来。战争终有结束的一日,而一个强大的、能够自我防卫的中国,才是远东乃至世界长久和平的基石。”

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与远见:“因此,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援助的核心,应从‘输血’转向‘造血’。”

楚云飞用铅笔在地图上重重画了几个圈:“我恳请贵国,将援助清单中那部分工业生产设备,特别是兵工生产设备、精密机床与冶金技术,不仅仅用于后方的维修与保养,而是集中起来,在中国的战略后方,例如四川,山西,山西建立几个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兵工联合体!

我们可以合作建厂,贵方出技术、出设备、出专家。

我方出土地、出人力、出资源。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加兰德步枪,更是能够生产加兰德步枪的生产线!不仅仅是75毫米山炮,更多是现代化自我循环的现代化军事工业体系。”

“我所期待的事,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中国本土,建立起一套基本完整的、能够自我循环的现代化军事工业体系.”

史迪威被楚云飞这番话彻底震撼了!

他原以为楚云飞会就指挥权、武器分配等问题讨价还价,却万万没想到。

对方的目光,早已越过了眼前的战争,投向了更遥远的国家工业化未来!

“这楚,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史迪威失声道。

“我知道。”楚云飞的语气依旧平静,“但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一个工业化的中国,将成为美国在亚洲最坚实、最可靠的盟友,其战略价值,远非几场战役的胜利可比。”

他没有给史迪威太多思考的时间,继续抛出了第二个建议:“第二,关于部队的指挥权与装备分配,我建议采取‘梯次配置,内外有别’的原则。”

“我完全同意,由贵我双方联合指挥的‘X’、‘Y’部队,作为反攻缅甸的战略铁拳,必须优先换装最好的美械装备,并接受最严格的美式训练。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楚云飞话锋一转:“史迪威先生也看到了,中国国内战场之广阔,战线之漫长。

薛岳将军、顾祝同将军等各战区将士,亦在浴血奋战,牵制着数百万日军主力。

他们的功绩与牺牲,同样不容忽视。

完全将援助集中于远征军,必将引起国内其他战区的强烈不满,不利于我内部之团结,此事想必史迪威先生亦有耳闻。”

史迪威默然,薛岳等人联名向重庆施压之事,他自然清楚。

“因此,我建议,援助的美械装备,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装备我们共同指挥的远征军精锐。

另一部分,则应用于逐步替换国内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落后装备,以提升其整体战力。

当然,这些部队的指挥权,仍归属中国战区统帅部。”

楚云飞微笑道:“为表诚意,并缓解国内各战区之急需,我愿将此前在飙关及仰光外围缴获之日械装备,尽数上交统帅部,由其统一调拨,优先补充给第九战区等功勋卓著之部队。

如此,既能安抚各方,亦能物尽其用。”

这一手,以退为进,既展现了大局观,又化解了内部矛盾,更守住了远征军核心部队换装的优先权,让史迪威暗自点头。

“那么,第三点呢?”史迪威追问道。

楚云飞的眼中,闪烁着一种令史迪威都感到心悸的、名为“野心”的光芒。

“第三,我们的合作,不应仅限于缅甸,更应放眼于整个太平洋!”

“史迪威先生,贵国之最终目标,是彻底击败日本帝国,而要达成此目标,登陆日本本土,将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决战,那一战,必将惨烈无比,美利坚的青年,亦将付出巨大牺牲。”

“而我中国,拥有四万万不屈的人民,拥有数百万历经战火考验的士兵!一旦我们在贵国的帮助下,建立起现代化的军事工业与后勤体系,届时,这支全新的陆军,将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力量!”

楚云飞顿了顿,眼神之中满是煞气:“他们,将可以成为与贵军并肩作战,一同登陆日本本土,彻底捣毁法西斯巢穴的战略盟军。”

“史迪威先生,你认为,这样一支数百万人的强大盟友,其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史迪威彻底被楚云飞描绘的这幅宏大蓝图所震撼了。

他呆立在原地,脑海中飞速运转。

他来之前,想的是如何让中国人听话,如何用援助换取指挥权,如何让中**队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战略。

而楚云飞,却反手为他,为美国,描绘了一个更为宏大、更具诱惑力、也更符合双方长远利益的“共赢”前景。

将此时的民国,从一个被动的援助接受者。

提升到了一个主动的、能够在最终决战中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

“你提出的这些‘建议’,已经远远超出了我能决定的范畴。特别是关于在中国建立军事工业体系的计划,我必须立刻向华盛顿汇报,由总统和联合参谋部进行评估。”

“但是。”史迪威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我个人,完全被你的远见所折服。

我将以我个人的名义,全力向华盛顿推荐你的这份‘新伙伴关系’计划!

我相信,他们会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

史迪威的语气重新变得务实:“至于眼下,我同意你的‘梯次配置’原则。

优先武装我们共同指挥的突击部队,同时,我会向重庆方面施压,让他们尽快落实你提出的‘以缴获日械安抚各战区’的方案,以平息你们内部权力争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