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

“丙一、略辩唯识相”。这一科是天亲菩萨是先简略的说明心识所变现的相貌。

心识变现万法的相貌,基本上是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相貌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他随顺无明妄想所变现的一种生死流转的相貌;第二种情况,是我们一念的心识,他随顺真如理,所变现的一种涅槃安乐的相貌。

基本上我们一念心识,就是有两个不同的相貌,那么关于这样的一个相貌,天亲菩萨先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就叫作略辩唯识相。我们看颂文: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个颂文是两大科,第一个说明所变相,说世间的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假说,就是事实上是我们心中的名言所假说的,也不是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而独立的有一个我相跟法相存在,因为有我相、法相的安立,所以就有种种的相貌出现,有生死流转的相貌出现,也有涅槃安乐的相貌出现,这个偈颂的大意是这个意思。

详细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蕅益大师先解释这个我相的安立的一个情况:

“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

我们一般的世间人,也安立了一个我相,这个我相是根据这个有情命,就是有情众生,他一期相续的生命,这当中安立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们一般的有情的一个思想是认为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生灭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存在的,这个“我”,是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乃至于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

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人他住在一个房子里面,这个房子它会破旧,但是这个房子破坏以后,这里面的人是不能够破坏的,他又去换了一个房子住。那么这样的意思就是说,就是补特伽罗在六道轮回当中,他的果报体是变化的,但是这个在变化当中,这当中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能变化的,这样的一个情况,窥基大师叫作无体随情假,所以这样的一个我相的安立。事实上是颠倒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存在一个常一的我。

说你曾经做过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外相特别的庄严,具足三十二相,你的整个受用是七宝千子,你的内心的这样的状态,充满了骄慢、充满了自信,你以充满骄慢跟自信的心识为自我,来统理四天下;但是当你内心当中的罪业起现形的时候,你变成了一个卑贱的蚂蚁,你内心是如此的自卑,你以充满自卑的这个心识为自我,表示说你前一生的自我跟今生做蚂蚁的自我是完全不同,不应该说是生命的变化,这个常一的我是不变化的。所以说,我们凡夫在有情命当中,安立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是不合乎生命真相的,所以叫无体随情假。从依他起的角度是没有一个自体,完全是我们的情执捏造出来的。

反过来,佛陀的圣教,不管是小乘的教法、大乘的教法,也处处的说明我相。你看,佛陀也说这个补特伽罗在三界当中,也是有三类的差别,有这个有寻有伺地的差别,有无寻唯伺地的差别,有无寻无伺地的差别,但是佛陀安立这样的一个补特伽罗的我相,是就着他内心当中,的确有这样的功能,这个有情他的确对**有寻伺的情况,所以佛陀安立这个是有寻有伺地,这个是无寻无伺地。

佛陀也安立这个补特伽罗是个初禅的众生,是二禅的众生,乃至于四禅的众生。而事实上佛陀安立四禅,是因为他的内心当中,的确生起了离生喜乐地,乃至于定生喜乐地的这样的功能而安立;佛陀也为圣人安立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所以这个圣教的我相是有体施设假,是就着这个众生的内心的实际的功能,他的确表现出这样的一种功能相貌,而安立了这个我相,安立了这个名言,这个名言的确是在诠释一种实际的功能相貌,所以叫作有体施设假。这样子就把这个世间的我相跟圣教的我相,把它给拣别出来,这是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大意。好,接着我们看法相的安立,第四面: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那么世间对一切法的一个相貌,有很多的说法,但是这个地方,澫益大师是以这个实德业,就是这个印度外道里面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叫胜论派(殊胜的胜,论是这个《成唯识论》的论,胜论派)。

这个法是轨持义,这个我是主宰义。

法是轨持义。轨持义就是说,什么叫作法呢?第一个它轨生义解,他有一个明确的轨范,使令我们生起理解。比如说色法,什么叫色法呢?他的轨范就是质碍,凡是有一定质量,佔有一定空间的,我们安立作色法;什么是心法呢?哦,了别,他有明了分别的功能,这个叫作心法。我们从这样的一种轨范,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法,他有一定的相貌。这个“持”,任持自性,它对于它的轨范能够保持不失,至少在一定的时空当中,它能够相续的保持一段时间,这样子我们安立作法。这个范围就很广了,所有的色法、心法都是法所收摄。

这个实德业,胜论派认为一切法的生起,是由实德业的和合而生起的。什么是“实”呢?“实”就是法的体性。这个胜论派说,一切法它是由五大元素所构成的,说是地水火风空。说这地是一个坚性,火是一个热性,水是一个湿性,风是一个动性,乃至于是空。这一切法是由地水火风空来组成的,所以这五个元素是一个法体,叫作实。这个“德”就是一个法的数量,说这五个法在和合的时候,有一个法的数量比较强,说我们看到有的东西是它,这个水的湿性的势力强,所以他湿性的功能比较明显,就是他这个数量的组成有不同,所以这个“德”,它也会影响法的一个情况,就是它的数量的强弱。

第三个是“业”,业就是它表现出来的作用,这个功能作用,这个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椅子有椅子的作用。胜论派认为说,一切法是实德业的三个和合所成就的,他的意思是说,这三个法是离开我们一念心识有独立体性的;说你造了罪业,这个业力的因缘不能影响实德业的存在,你造了善业,也不能影响这个实德业的存在,因为这三个东西是完全离开你的心识,他单独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他不随顺你心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离心有法。

当然这个《成唯识论》论师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比如说,我们平常的心是一种散乱的阶段,所以我们的色身就是一个粗重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是打佛七,做一种加行,我们强迫我们这念散乱的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透过我们的一种相续的专注力,把这个散乱的阶段给调伏下来,这个内心有一种寂静的相貌出现。而事实上我们也感觉到我们的色身是有变化,就是从一种粗重的状态,变成一种少分的轻安的相貌出现。

可见得这个色法是随顺心法的因缘而变化的,不应该说这个色法是离开了心有独立体性的,不应该这样讲,因为我们的心从散乱心变成寂静的心,色法也是从粗重变成轻安,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现量的境界,马上能够感觉出来的境界,所以这个世间的法相也是一个错谬的,是一个无体施设假。

圣教也说法相,佛陀在圣教当中,处处说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陀说,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积集了善业,我们变现一种尊贵的天人的五蕴,这个色法也特别的庄严;受,这个感受、乐受的成份也多;想,这个想,这个了别、分别的功能也特别强;天人堪能性也强,“行”,迁流性,“识”这个了别性也特别强;假设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是摄持了罪业所变现的五蕴,那就是一个丑陋的相貌,是一个卑贱的心识,一个没有堪能性的心识。所以说,佛陀安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他也是随顺因缘而变化的,所以这个叫作有体施设假。他的确是在因缘上有这样的功能自体而假名安立的,这个是说明世间的法相跟圣教的法相的一个差别,这是简要的把我相、法相说明以后,蕅祖做一个总结。看第二段: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一般的外道说,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别无实我相跟实我的法相可得,为什么世间跟诸圣教,都说有我相、法相存在?他问的意思是这个意思。这个颂里面就以“假说”二字,来解释“说有”二字的疑惑。说这个我相、法相安立是假说的,是名言安立假说的,来解释这个有,说有,这个有就是存在义,就是我相、法相的存在。当然这个假说有两种假说,说是世间的假说,是情执的假说,你自己一厢情愿的一个假说,你所诠释的相貌并没有符合真实相,真实相当中,我们生命的相貌当中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你自己捏造出来。这个唯识学叫作徧计执,你心中所形容的境界跟实际的境界是不同的,叫徧计执。

佛法的这个假说是依他起,就是你的内心当中实际出现了这样的相貌,佛陀为了诠释这个相貌让你了解,他就如实讲出这样的名言,而这个名言也正好符合了生命的真实相,这叫依他起性,依他起有,不像前面的徧计执有。所以这个有是有这两种差别,这个前面事实上也讲很清楚,这个是一个问答里面的一个总说,这以下两个问答是一个别说。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我们凡夫的思想就是对立的,说你这个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没有我相、法相可得,那你说无,就不应该说有了,论师的回答说:“虽说但是‘假‘”。虽然我说有我相、法相,虽然说是万法唯识,但是也不妨碍这个假名假相的安立。这句话意思是说,外道是以空来碍有,以空来障碍有,所以你说:离开了心没有法存在,那就是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意思了,那你就不应该说是有我相、法相安立。那论师纠正他说:不对,虽然说空,但是不妨碍这个假名的安立,这是不妨碍的。这个是回答以空碍有的问难。其次:

问意——谓说“有”不应说“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好,那你说有我相、法相,就不应该说空,这个是以有来碍空。既然说有我相、法相的安立,就不应该说万法唯识,以有来碍空。论师的回答说:不对,“谓‘非有‘但‘假说‘也。”虽然本性是空,虽然是非有,但只是这个东西的本性是非有的,是空的,只是假说,名言假说的而已。这段是回答以有来碍空,这段大家私下再体会一下容易明白。

总之唯识的思想是安立了非空非有的一个中道,他以万法唯识来解释诸法实相,远离了空的这边,也远离了执着有的这边,这两个问题把他合起来就发明中道义。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虽然说从唯识性的角度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从唯识相,从依他起的角度,也不妨有种种名言的假说,来安立种种杂染的相貌跟清净的相貌。

这个唯识的宗旨主要是说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这当中有两个部份,就像那个《大乘起信论》说的,这念心识有这个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这个心真如门就是讲唯识性,当我们在观察心真如门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就是诸相叵得,祖师说你这个时候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不能有名言,不能讲话的,你一讲话,那就落入方便,因为在唯识性的心真如门当中,是没有杂染相、没有清净相可得,一切相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

我们念头一动,那就是心生灭门,那是讲作用,这个作用就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我们随顺世间的名言而活动,随顺于这种无明的妄想而活动,那他所带动的是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这个流转的痛苦的是果报,假设我们心中的生灭活动,是随顺于圣教的名言,我们思惟法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心中所随顺的是一个圣教的名言,这样子的心识所带动的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功德庄严的一个境界,这两个差别都叫作唯识相,或者《起信论》说是心生灭门。

在这个《贤愚经》里面,佛陀讲一个故事说,讲一件事情,就是发生了一件事,说是佛陀有一天,在这个山林当中为诸比丘说法,佛陀当然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佛陀坐在大石头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诸比丘坐在草地上,聆听佛陀讲四圣谛法门,佛陀讲这个四圣谛,讲这个苦集灭道,说要我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这个时候在空中,有五百只燕鸟,刚好要经过这个佛陀说法的处所,要从此方飞到彼方去,佛陀的音声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音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五百只燕鸟也听懂了佛的音声,这个时候起了欢喜心,他们希望能够听闻法义,就停留在佛陀旁边的一棵大树下,来聆听佛陀讲四圣谛的法门,听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猎人追过来,用这个网子把这五百只燕鸟全部都网住了,网住以后就把他给杀死,全部杀死,五百只燕鸟因为听法生起欢喜心的一个因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

生到忉利天以后,这天人是有神通,他知道他是什么因缘生天的,哦,我前生是一个燕鸟,我因为听佛的法音起欢喜心生天,他对佛陀生感恩心,到晚上的时候,五百个天人就来到佛陀的处所礼拜佛陀,当然他们来的这个天人是有光明,放大光明。他们来礼拜的时候,佛陀再为他们讲四圣谛法,这个五百个天人就当下证得初果,证了初果以后就回到天上去了。

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侍者阿难就说,佛陀,昨天晚上我看你的寮房放大光明,是怎么回事呢?佛陀就如是如是的说明。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完以后,就赞叹佛,赞叹法,赞美人、法,说了一个偈颂,说是:“如来出世,饶益甚多,所说诸法,实为深妙。”

第一段是赞叹佛陀,说这个世间上,在黑暗当中,有佛陀的出世,如来出世,饶益甚多,对我们有情众生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饶益甚多,赞美人。第二段赞美法,“所说诸法,实为深妙。”佛陀的大悲心所流露出的教法,实在是深妙,不可思议,所说诸法实为深妙,这个法有什么功德呢?以下赞叹:“乃至飞鸟,缘爱法音,获福无量,岂况人乎?”说啊,不要说是人道的那个果报体,说是那个卑贱的畜生,乃至飞鸟,飞鸟缘爱法音,牠只是爱着这个法的这个音声,获福无量,尚且生到忉利天去,岂况人乎?何况是一个人的果报体,这个人的这么一个强大记忆力的一个心识,如果能够对佛法生起信解,努力地用功,那这功德就更大了,岂况人乎?阿难尊者就用这个偈颂来赞美人、法。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讲这个文以载道,佛法的文字是摄藏了很多的道,说这个圣教的我相、法相安立这个意思是说,佛陀一念的清净心,他在自受用的时候,那是常乐我净的,是离一切相的,不需要名言,不需要我相、法相安立,佛陀内心当中,由于甚深法性三昧,佛陀在自受用的境界,不需要我相、法相,是大安乐的境界。但是佛的大悲心,他要引导我们颠倒的众生悟入诸法实相,他必须从他的清净心当中,流露出种种的我相、法相来引导我们。所以他必须把他所觉悟的真理,把它放在这个文字里面,把他所觉悟的这种道,放在文字里面。

所以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文字里面,有道在里面。我们内心当中去思惟这十个文字的时候,经过我们如理思惟的消化,就能够把文字的圣道转成我们内心的圣道,把那个文字的道,把它消化成内心的正念。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内心的智慧,要传递给众生的心中,他必须有一个桥樑,就是这些文字,圣教的我相、法相的安立是这样安立的。

你看那个《阿含经》也讲,说这个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尊者是小沙弥出家,出家以后修这个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这个四念住来对治三界的爱见烦恼,但是刚开始他不得力,内心很沮丧,很苦恼。佛陀知道以后,就告诉罗睺罗说:“你是不是有为居士讲五蕴呢?”罗睺罗说:“没有,我都没有为居士讲五蕴。”就说:“你应该为居士讲五蕴的法门,你应该告诉居士说:我们生命体是由五个元素构成的,由这个色受想行识。(色是质碍,受是领纳,想是取相分别,行是造作迁流,识是了别),你把这个五个元素,告诉一切的居士。”

罗睺罗就去说了,说五蕴以后,他很高兴,回来了,佛陀说:“你讲十二处没有?”说:“我没有讲十二处。”、“你应该讲十二处。”讲完十二处以后,佛陀就再告诉他说:“你应该为居士再讲十八界。”罗睺罗如实地去讲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他再去修四念处,一下子就一念的相应,就证得初果了。换句话说,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他的确有引导我们趣向圣道的功能。

有些人说:佛法跟世间的宗教不就是一样吗?劝人为善,其实佛法有共世间的善法,有不共世间的。说这个人他盖了一个医院,他升天去了,但是一个人他听闻佛法,他也升天了,那这两个不一样。你说就是一个非佛弟子,他造了慈善事业,升天以后,他回到人间来,他完全一样,这就是在他的生命当中,曾经有一段快乐的果报出现而已,如梦如幻的果报受完就觅之了不可得,在他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增上;但是一个人,他努力地修学佛法、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他因为去受持法义的功德,他升天以后,天的果报受完以后,他内心的那个圣道的力量还在,还推动他继续往前进。

所以佛法讲三乘,佛法的这个善法有一种乘的功德,他能够运载你趣向于涅槃、趣向于彼岸的力量,这是外道所没有的,只有佛陀所抉择的种种的法门,它有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的力量,所以只有佛法能够有资格安立作乘,有这个乘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圣教必须安立我相、法相的理由,它必须要引导我们去趣向于涅槃,这跟我们讲世间的我相、法相安立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解释了“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讲这个世间的我相、法相跟圣教的我相、法相,它安立的一个情况。

这以下我们解释:“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这以下是说明这个我相、法相的安立,是由心识所变现,说这个大意,看这个蕅祖的注解,第五面: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说是这个不管是世间的我相、法相,或者圣教的我相、法相,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当然一个心识是颠倒的心识,一个心识是智慧的心识,但是我们应该说都是心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能变现万法的这个心识,开出来有八种功能,但是根据他的性质差别,我们可以把它收摄成三种。天亲菩萨是以三种功能来诠释我们一念的心识,看蕅祖的注解的地方:

谓:

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我们解释我们一念的心识在变现万法的时候,他由细到粗的一个情况,由细到粗。

先讲这个异熟识。异熟识是在我们心识的活动当中最为微细的。我们解释异熟这两个字,先解释这个熟。这个“熟”就是:他能够成熟业力,而成为果报。我们内心当中曾经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这个异熟识这个第八识,它能够把你这个杀盗婬妄这个业性,把它变现成刀山油锅的果报,它有这种功能。说是我们曾经在三宝门中布施、持戒、忍辱,造了种种善业,这个第八识它也能够把你这个善业,把它成熟,而变现成人天的可乐的果报。第八识它就有这种成熟业力的功能,就像这个大地一样,大地能够把这个无量无边的这个水果的种子,把它成熟成苹果,或者是各式各样的果报,我们第八识亦復如是,它能够把你善恶的业种,把它成熟,而变成一种可乐或不可乐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安立作“熟”,他有这种成熟的功能。

这成熟的时候,又安立一个“异”,这个异就是差异,为什说是差异呢?因为你从业性变成果报,这当中有三种的差异:

第一个是异时而熟,就是时间上有差异的,时间上有差异。说你今生的果报体很痛苦,你的色受想行识、你的果报体也差,你那个明了性也特别暗顿,你一打坐就打瞌睡,这个心识也特别的卑劣,当然这样的五蕴积集的罪业的成份多。但是你今生很努力地去造善,拜忏、修福,但是你这个果报体还是这样子,这样子是不是违背了因果论呢?造善成就可乐果报,我现在造了很多的善业,我的果报体还是这样子。这个事情是这样子,说你今生所造的善业,不能马上得果报的,你的业力要先被第八识保存起来,你今生的果报体是过去的罪业释放出来的,这个罪业还没有完全释放完毕,你要把它给受完,所以讲异时而熟。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是不能同时间的,你现在是在承受你过去的业力,你还在承受你过去的业力,所以这个大修行人他的身体还是有很多的病痛,这个很正常的,他必须把过去的业都消完了,他才能够去受用今生的功德。

说是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摩羯陀国的国王,他是学佛,学佛以后,他就昭告天下:尔后除了有重大的集会,否则不准任何人杀生,杀生的话重罚。这么一天,国家有一个庞大的集会的庆典,那就允许某些人能做杀生的事业,有一个婆罗门就来到国王的地方说:国王,请你允许我在这个法会当中,担当杀羊的工作,我就是专门要杀羊。国王就对他起怜悯心说:你最好不要杀羊,杀羊是罪业,会给你带来来生痛苦的果报。这个婆罗门说:不会的,他说我的婆罗门仙人——我的老师说:他入定给我观察,他说我的前生的前生是杀羊的,我的前生的前生因为杀羊的因缘,使令我前生到天上受可乐果报,我现在也要继续地杀羊,使令我来生到天上去,这个杀羊是一个功德的境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这个国王听完以后,就起疑惑啦,就带了这个婆罗门去见佛陀,就如是如是地报告。佛陀说:他前生的升天,不是因为他前生、前生杀羊的因缘,他前生的升天,是因为他在某一生曾经积集了善业,这个善业先成熟了,他前生、前生所造的杀羊的业,现在还保存在,还没得果报,他如果今生再继续杀羊,增长这个业力,他来生就要到三恶道去受苦了。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你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是异时而熟,这是讲第一个差异——时间上有差异。

第二个,异类而熟,就是性质有差异。说是“因通三性,果为无记”。说你因地所造的业,他的业性是有善性、恶性、无记性的差别。这善业有招感可乐果报的功能,罪业有招感痛苦果报的功能,这个业就有招感性。但是果报不能讲有招感性,说这个人他的身体多病、贫穷,这个是叫不可乐果报,是痛苦的果报,我们不应该说他贫穷是一个罪业,不应该这样讲,如果说他今天造了一个罪业,招感一个贫穷的果报,这个贫穷又是一个罪业,他又有招感性,招感一个不可乐果报,那就是一因多果了,它造了一个罪业,它会相续地招感无穷的痛苦,那它永远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贫穷多病只能够说是一种不可乐的果报,他是无记性的。

有些人因为贫穷多病而奋发向上,有些人贫穷多病自甘堕落,所以果报体不能讲善恶,果报体完全是无记性的,“因通三性,果为无记”。所以从因转成果报以后,他的性质是改变,所有的善性业性的业力转成果报以后,都是无记性,所以在整个成熟业力的过程当中,他的性质是有变化的,所以叫异类而熟。

第三个讲变异而熟,是讲它的数量的变化。说某甲跟某乙他们两个在同一个时间,以同样的心情,造了一个罪业,某甲他在造了罪业以后,他这个数数现形,都无惭愧,他没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那个业性在他的心中,一次一次地滋润,他就增长广大;某乙后来学佛了,他在佛堂真实的忏悔,有这个忏悔的心,他就折损他的业力。以后得果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有惭愧心跟没有惭愧心,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你造了业以后到得果报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多的变异,变异而熟,就是这个数量会有变异的,这当中跟你的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有没有惭愧心有很大的关键。

所以这个在成熟业力而成为果报的时候有三种的差异,有时间上的差异,有性质上的差异,有这个数量上的差异,所以《成唯识论》安立一个异字,来形容这三种差异,所以这个心是安立作异熟识,就是它能够把你过去的业力变现成你一期的依报跟正报的一个情况。所以万法唯识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由异熟识所变现的一切的法。

不过这个时候异熟识在变现法的时候,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它是不带名言的。这个第八识变现我们人的五蕴的时候,它没有一个人的这个名言存在,它也没有痛苦的名言,也没有安乐的名言,它完全没有名言。事实上他在受用这个果报,它也没有任何感受,它是相应为捨受,第八识变现这个法的时候,它不带名言,而且完全是捨受,它变现了刀山油锅,第八识也不感到痛苦,它变现诸天的可乐果报,第八识也不感到快乐。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不带名言,这初能变。

再看第二能变,就是思量。这个思量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就是思惟度量。这个这个识的一个功能,就是它能够对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体,做一个很深入的、专一的思惟度量,经过它的思惟度量以后,它得到一个答案,原来这个有情众生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这一切我受用的法,也有一个真实的法,所以说,思量的结果,就创造一个人我执跟法我执出现。

就是第七意识的这个功能,他思量的结果,就创造了我执跟法执的相貌。说是第八识他变现了刀山油锅,有一个补特伽罗在受用刀山油锅,本来这个补特伽罗是剎那剎那生灭,他所受用的刀山油锅,也是业力所释放,也是剎那剎那生灭,是无我无我所的,他只是一种罪业的一种显现。经过第七意识的思量以后,他知道,哦,“我”在受用刀山油锅,他在这个补特伽罗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意识出来,原来是“我”在受用这个刀山油锅,“我”是真实的,刀山油锅也是真实的。这个我相法相、我执法执的出现,是在第二能变出现的,思量的时候出现,出现了这个情况。

再看第三能变,“总名了别境识也”。到了第三能变的时候,那这个名言就更加的粗显了,思量之后就带名言了,到了这个第三能变的名言就更加的明显了。这个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识夹带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受用这个六尘的境界,这个时候又更多更多的情况,有乐受、苦受、非苦非乐的感受出现。我们真实的受用是在第六意识的情况,所以第三能变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受用情况。

三能变,这意思就是说,“彼依识所变”,这一切的差别的我相法相,就是这三种的功能,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去变现一切的万法。这意思是强调一切法是与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

那么关于这一点,《成唯识论》论师在讲完这一段以后,他有一个问答,我们看《补充讲表》,看:

附表二——问答释妨

《成唯识论》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问答,第一个:

(一)正释妨难

他有提出两个问答,来做一个问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外道说这个生命体当中没有一个我,谁去记忆这些事情呢?诵习忆识恩怨等事。说我现在去背诵这个经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一次一次地去记忆这个经文,我可能把它背下来;这个人过去对我有好处,这个人对我有坏处,我也能够把这些恩怨把它记下来。这个就是有一个我,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才能够办得到的嘛,才能够表现这个把前面的事情,把它累积起来。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剎那剎那地生灭,那谁把这个功能累积起来呢?我怎么知道他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呢?他以这个忆识恩怨的一个相貌来问难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看《成唯识论》论师怎么回答: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这个大乘的论师说,要记忆一件事情,不一定要我,不必靠我。有情众生他的内心当中,有一个微细的根本识,这根本识是一类相续的。它相续地活动,它相续把你的善恶的种子这种功能把它记下来,你起心动念,起了一个善念,它把你记下来,你起了一个恶念,它把你记下来,你遇到什么境界,有什么印象,它记下来,它跟一切的染净的诸法,互为因缘。染净的诸法薰习了第八识,第八识又变现了一切诸法,因为这样辗转薰习的缘故,所以我们能够有这个记忆的事情出现。薰习力故,不必靠“我”来记忆这件事情,就是由心识的一个生灭的一个受薰的情况,就能够把过去的事情全部薰习下来,保存下来。这个是回答第一个问题。

看第二个问题:

问: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復厌苦求趣涅槃?

这个是用这个四圣谛法来问难,说佛陀明明讲,这个缘起有四圣谛的法门,有苦集的流转的因缘,有灭道的这个还灭的因缘。说这样子才能够建立因果嘛,有一个我去造业,说是我去造了善业,我去得果报吗?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是我在流转吗?没有一个我,那谁在流转呢?没有一个我,是谁到涅槃去了呢?没有我的话,就坏了四圣谛了。这样子,以这个染净的因果的法则来问难无我的这个道理,这段看《成唯识论》论师怎么回答:

答: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捨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为自害。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槃。

那么第一段是先破执。说是你执着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那这个我就不能有生灭了,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的我,跟做蚂蚁的我是一样的。那这样子,什么叫作生死轮回?所谓的轮者,要变化,以这个我是常如虚空,非苦所恼,苦恼不能恼害你,安乐也不能让你快乐,这样子你如何去厌捨求趣涅槃?因为你的这个我没有变化,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也不感到快乐,因为那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受外在因素而改变的,谁会去厌苦,谁会去欣求涅槃呢?那世间上就不可能有圣道的功德出现了,所以你讲这样子的有我论,刚好是坏四圣谛,不是我坏四圣谛,是你自己这样安立的有我的思想是坏四圣谛,刚好不能建立因果。因为你这个我是不能变化,你造了罪业,这个我还是这样子,你造了善业,这个我还是这样子,那这样子什么叫流转?就不合乎流转义了,这个身心世界都是有变化的。所以说前面这段是破执。

这以下就显正:然有情类,我们应该是说明一个这样的正义,说补特伽罗的众生,他这一期的身心相续,他为什么轮回诸趣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烦恼跟业力的因缘,使令他变现了六道的果报,他在痛苦当中觉悟了以后,听闻正法,发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后,厌患苦故,求趣涅槃,也是他那一念的心识,去趣求涅槃。所以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是你一念的心在流转,你的剎那剎那的心识在流转。说是涅槃安乐,谁在安乐当中?也是一念的清净光明的心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所以蕅益大师他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就是在生死浩然当中,是谁在流转呢?就是你一念迷惑的心;说轮回顿息,在这个生死结束了以后,这种涅槃安乐,是谁安住在那个涅槃境界呢?一念的觉悟的心,安住在这个涅槃的境界,还是你一念的心识,一切法还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是说这个大意。

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结成唯识”。

(二)结成唯识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薰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那么从前面的唯识的教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生命当中,决定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的安立是我们自己的情执捏造出来,真实相的情况是“但有诸识”,事实上,我们心识就是有八识的功能,当然这个八识再把它归纳,就是三种功能——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这三种功能在我们内心当中,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它剎那剎那地生灭,剎那剎那地受薰,使令整个因果相续,这个每一个心识它同时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就是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就是一念的心识,它对望着前面,它是在受用果报,但是它对望着未来,它又再造作一个新的因地,所以讲因果相续。

那么因果的相续,它这种剎那的情况,由妄薰习,因为我们会不断地造作,心识会造作,不断地薰习,使令我们生命不断地变化。但是这个变化的情况太微细了,“似我相现”,好像有一种恒常住不变异的一个我的相貌出现。“好像”,因为它这个第八识在变现法的时候,它太微细了,我们感觉不出自己今天跟昨天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愚者于中,妄执为我”,愚痴的众生,就认为这个生命体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出现,其实就是一个心识的剎那剎那的生灭的一个相续情况而已。

关于这一段的论文,蕅益大师的《唯识观心法要》,他有一个注解,我们也把这个注解列出来,我先把它念一遍:

《大佛顶经》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相,误为真实。”正谓此也!此且约俱生我执言之。若夫大小不定之戏论,即离俱非之谬谈,则是分别所起,名为见惑,此惑不除,终成凡外。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方于佛法有造修分,其或不然,纵令持戒坐禅广学博闻,我见未伏,祇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那么这以下,蕅益大师先引用《楞严经》、《大佛顶经》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说这个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成就了九次第定,这个九次地定就是超越了四禅、四空,达到这个灭尽定。这个灭尽定就是想受灭无为,它把第六意识的活动给停下来,前六意识的活动都停下来,这是三果圣人所能够入的一个灭尽定,但是他这个时候还不能成就漏尽阿罗汉。为什么呢?“皆由执此生死妄相,误为真实。”他乃至于在灭尽定当中,他前六识活动不存在,只有第七意识的思量跟第八识的异熟的了别性存在,但是他就认为在那个寂静明了的第七、第八的心当中,还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其实这个时候他是执着第八识为我了。

蕅益大师在这段当中,在《楞严经》他明白地说出一个道理,他说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说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太微细了,事实上它是生死的根本,因为第八识它摄持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第八识保存起来,但是痴人,就是讲第七意识了,这个思量认作本来人,第七识一直认为第八识为自我,所以说它就没办法解脱到阿罗汉的境界。“正谓此也!此且约俱生我执言之。”这个第八识的自我是俱生的,不必靠第六意识的分别,他任运能够现前,所以他能够在高深的灭尽定,乃至于在无想定,第六意识没有分别的情况,都还能够执我,都能够执着有一个我,那是一个俱生的,任运现前。

“若夫大小不定之戏论,即离俱非之谬谈,则是分别所起,名为见惑”,这个是讲分别我执了。说是大小不定,这都是澫祖引用《成唯识论》的论师跟外道辩论,外道说“我”有三种相貌:

第一个大,说我大蕴小,蕴在我中,说我是比较大的,就像虚空一样,这个五蕴是比较小,我的色受想行识是活在自我当中的,我大蕴小,蕴在我中。或者说是小,就是我小蕴大,我在蕴中,说五蕴的法是比较大,这个我比较小的,我住在五蕴当中来主宰五蕴,这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个是不决定,说我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那当然这个都是戏论,这不真实的,不能够符合真实义,即离俱非,这个即,就是即蕴计我,五蕴的自体就是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识,每一个自体是我。或者是离,五蕴的本质是生灭的,是老病死的,但是离开了五蕴,有一个常一的我,住在五蕴当中,来受用五蕴,来主宰着这个五蕴,这个离蕴计我。第三个是俱非,非即非离。

这三种情况都是谬谈,这当然这种就着五蕴的法来执我,这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他要假藉名言的分别才能够生起,这是见惑所收摄,这三界的见惑,此惑不除,终成凡外。

那么这段是把我执的相貌把它讲出来:第一个是俱生的我执,第二个是分别的我执,先讲出病相,这以下讲这个药,对治的药:“是故欲为佛弟子者,先须向此论文,随义观察,必使我执,荡然不萌”,使令这个我爱执能够清除干净,荡然不萌,才能够对佛法有一种增上的功德。“其或不然,纵令持戒坐禅广学博闻”种种的善业,因为这个我爱执的这个无明烦恼没有调伏,“祇成附佛外道而已”,因为外道他也是修种种的善法,他不能够达到波罗蜜的功德,不能到彼岸的功德,他的一个障碍就在我爱执这个地方,这个是值得我们要警惕的地方,“可不畏哉!”这段是把蕅益大师的这个注解把它给说出来。

不过大家可以把这个《成唯识论》前面那一段的我执跟法执,法执可能不是很重要,大家还不是很重要,你把这个我执的部份,外道跟论师在辩论的那个地方,可以把《成唯识论》找出来看一看,可以读一读。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个地方是讲到“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说明这个万法的生起是由心识,而这个心识有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个在讲缘起,看看《成唯识论》就知道这个缘起的思想是甚深甚深。在这段的论文当中,外道的论师对诸法的缘起,基本上是有两个看法,当然很多的差别,不过归纳成两个看法: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邪因缘论”的看法,邪因缘论的看法是说,说生命是有一个常一的主宰的自体所创造的,说是大梵天,它创造了一切的万法,换句话,我们想离苦得乐,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向大梵天礼拜,向它皈依、供养,祈求大梵天赐给我们福报。换句话,我们的快乐跟痛苦,跟我们的业性没有关系的,你今天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也不会让你快乐,造了罪业,罪业也不会让你痛苦,因为你的痛苦快乐是大梵天决定的,所以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向大梵天皈依、礼拜、赞叹,这是一种说法,叫作邪因缘论,这个因缘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说法是“无因缘论”,那这个是更可怕,说生命是没有轨则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说像这个树上的树叶,风这一吹,风吹过来的时候,把树叶吹到东边去了,或者把这个树叶吹到西边去了,它落到东边、落到西边,这个是完全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的。说这个人他长得特别的庄严,这个人长的丑陋,这个人贫穷,这个人富贵,这完全是没有理由的,但这个是他运气比较好、他运气比较差,如此而已。这样子生命是没有因缘的,意谓着我们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完全没有意义,那这样子的思想引导一个人就会及时行乐,无恶不做,所以这个思想是更可怕的,无因缘论。

那么在佛法当中,对这两个思想是否定的,不同意的,这两种思想在佛陀出世之前,这些所谓的印度的论师,那些哲学家,就存在于这两种思想,一个是邪因缘论,一种常见的思想;一个无因缘论,一个断见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错误地引导了众生。

直到释迦牟尼佛的出现,这世间上出现了光明,佛陀说明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生命是有轨则的,生命的运转是有一定的轨则的,就是什么轨则呢?第一个轨则就是业的轨则,你造了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会带给你可乐的果报,你造了罪业,这个罪业的因缘,会带给你痛苦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你所造的业性会决定你的快乐跟痛苦,这不是上帝决定的,是你自己的业性决定的。这第一个,初分的观察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共小乘的一个业感缘起。

那么再进一步我们再观察,什么是业?业的体性是什么?当我们在彻底观察业的时候,事实上业的体性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不管造善业,不管造恶业,我们去拜佛,或者我们诵经,这个业的体性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但是在整个生灭当中,它同时在薰习你的第八识,你的所有业的功能被第八识给保存下来。

所以业的本性是心,根本上还是在这个心,能造作的是业,是你的心,然后保存这个业的,还是心,所以就安立了万法唯识,就是讲得更彻底了,就是业是随你的心而转的,这个是大乘不共小乘的看法,就安立了万法唯识。事实上所谓的业,还是你一念心识所摄持,他也会随你心识的变化而改变。

不过这心识的变化,我们看这个《成唯识论》的论师,他所讲到的意思,你看《成唯识论》的这段论文,他讲了很多,他辩识这个“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这一段的略辩唯识相,如果诸位去读一读,你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讲万法唯识,生命是由心识所变现,但是这当中的关键点就是你这个心中的觉悟,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关键点,心中觉悟。

说是一个人,一个补特伽罗,他那一念心识,他遇到了众生苦恼的情况,他也会生起一念的悲悯心造善业,但是他不一定明白因果的,他不一定是个佛弟子。他一时的善业,不管他明不明白,它这个轨则是永远存在的,宇宙的轨则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他创造了善业,他这个善业使令他到天上受用可乐果报。但是以佛法的意思,佛法似乎不是很重视这种突然起意的善业,不是很重视这个事,因为这个对生命没有决定的影响。

佛法很重视一个人他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他对于生命的道理生起一种如实的理解,从内心当中发出的内心的觉悟,他下定决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内心的理解,虽然他刚开始不能把所有的恶都断除,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善都修圆满,但是他内心有这个觉悟啊,他生命有决定性的大方向的改变,那又不同了。

一个觉悟的人,他虽然还有很多的烦恼,他也出现了很多的过失,但是这个人起码他有惭愧心,他内心当中崇众贤善,轻拒暴恶,他知道那些是功德的,那些是过失的,他以这个惭愧心在调整自己。说这个船,它安立一个彼岸的目标,虽然这个过程当中有风吹雨打的障碍,它前进了一步,退后了半步,又前进一点,又退后一点,但是它这个大方向已经在趣向于这个目标了,他生命已经有一个皈依处了,有一个目标在前进。那你这个人完全不明白道理,你生命几乎是完全没希望了,你不知道这个生命是一个什么轨则,你一天过一天,偶尔也造善业,但是这个没有多大影响。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就是“明理”,这个是一个最基础的,“信解实相妙理”,这个是关键点。所以在唯识学说,成就菩萨种性,有两个因缘,第一个,“信解实相妙理”,第二个,“发坚固菩提心”。其实你会发坚固菩提心,你还是先明白道理的,你这个菩提心一定是经过你如理思惟才生起的,所以成就大乘的种性,这个明白实相的道理是特别的重要,这个是我们学习唯识的一个主要的一个宗旨,就是明白万法唯识的道理。不过这个地方是一个略说,后面会讲得更详细。

好,我看我们今天就到这个段落,广辩唯识相我们下次再详细地说明。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