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7:58 来源:源1

第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第六面是说到初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一大科是讲到三能变的初能变相,在这三能变相,我们把这个大意再作一个说明。

基本上我们修学佛法的共同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这当中我们希望我们现世的生命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也包括了我们希望来生的生命得到究竟的安乐。但是,我们在追求安乐之前,要先明确的知道这个痛苦与安乐是怎么产生的,从佛法的角度说痛苦与安乐的出现是有因缘生的。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法是以一切法因缘生来破除外道的自生、他生、共生与无因生。佛法说一切法的出现,它的背后有它的因缘力量的支持,这件事情才能够出现。到底什么是“因缘”呢?在小乘与中观的学者提出的因缘观,就是业力。说是我们的生命造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这善业的力量到了人天受用一个可乐的果报;我们也曾经在过去当中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以这罪业的力量,在三恶道得一个痛苦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在小乘与中观的学派是以业力来诠释整个生命的缘起,业感缘起。但是当我们去彻底地再去观察什么是“业”?“业”的体性是什么?业造作以后又谁来保存,使令这个业的体性相续下去?这一点在小乘学者与中观学者就不再详加说明,所以在诸法实相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说法是为实施权,没有完全的把诸法实相全盘的说出来。

所以这个唯识的学派,佛陀的慈悲,就发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说什么是业?其实就是现前一念心识。说是我们一念心识一动,它就是创造了业力。三能变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它的这个了别性广泛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面,造了善业与罪业。第三能变在造业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第二能变的一个思量,一个自我意识,谁在造业?这思量的功能就捏造一个自我的思想出来,使令我们所造的业变成有力量得果报。

假设我们在这个造业时没有我执、法执,这个业就没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在三能变以后有一个第二能变的思量,这个思量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善业,创造了罪业,这个业谁来保存呢?就是初能变。这个阿赖耶的这个“藏”来保存我们无量劫的善业与恶业,等到一定的时间因缘,它再把业力释放出来,变现成种种的可乐、不可乐的果报。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是看生命的整个缘起,就是现前的一念心识而已。我们一念心识一动就造了业力,这个业力还是被现前一念心识给保存下来,就是心识的相续地流动,就引生我们生命相续的流动,这就是唯识对诸法实相它提出的宗旨,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样子解释诸法实相就比前面的业感缘起更加的详细,更加的深入了。

这个地方我们是解释初能变,我们这个从最初的心识,它怎么累积业力,怎么释放业力。当然这个初能变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主要要扣着三相门: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从一个阿赖耶的“藏”,开展出它的一个持种与它的异熟。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相应唯捨受”,看第八面第八科。这一科是说明这个五受相应门,五种感受。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这个受就是我们这个心识与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出现一种受,这个“受”就是一种果报的受用。这个受,当然我们跟如意的境界接触了,就是乐受,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就是苦受,或者是捨受等等。现在第八识它的了别性,这种含藏的功能,它的行相即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为捨受相应。就是第八识它对境界的受用,它一直是不苦不乐的感受,说是第八识假设这一期果报是把罪业释放出来,变现刀山油锅,第八识它跟刀山油锅接触的时候,它的感受是捨受的,它没有痛苦的感受。第八识的明了性它也可能把善业释放出来,变现成人天尊贵的可乐果报,但是它的心识与可乐果报接触,它也没有快乐的感受。

《成唯识论》讲一个偈颂来形容这件事,《成唯识论》说:“但随先业而生,不待现缘而转。”但随先业,它只是随顺过去的业力,而变现果报,但是不待现缘而转,它对现前的因缘,它没有任何的感受,它只是如实的把业力变现出来。这是说明第八识,它跟种种的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接触,接触的时候,它的受就是“相应为捨受”,只有捨受。

我们中国的中庸这个儒学讲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我们感情、情绪,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中。发了之后,“发而皆中节”,有一点节制,这个叫和。当然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不容易做到,那是第八识的境界。但是儒家认为我们在发洩这个情绪的时候要合乎礼,克己復礼,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合乎礼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心平气和,当然能够“发而皆中节”,那是前六识三能变的境界,这以后再说明。喜怒哀乐之未发是第八识的境界,相应唯捨受。第八识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的平淡的,相应唯捨受。它不管是跟快乐的境界,或痛苦的境界接触,它的感受都是捨受。当然这个主要是因为它的行相太微细了,它那个名言的分别太细了,这是说明它的五受相应门。

再看第九,三性门。前面是说明这个心识受用果报的情况,这是讲它的业性,前面是果相,这是因地,这个心识,它每个剎那都是在受用果报,它每一个剎那也都是在造作因地。这就是说:第八识在境界上造作的体性,是什么样的体性?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说是无覆无记,是说明它的业性。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这个体性是有三种:说是您造了一个业,能够使令您今生他生身心感到随顺的、安乐的,叫做善性;能够使令您此世他世身心感到苦恼不安的,叫做不善性;对于善不善当中不能记别,不能清楚分别,这个叫做无记性。譬如我们剪指甲,理头发这些都无记性。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

就无记性当中復分为二,如果是跟染污相应,这个是有覆无记。这染污指的是我爱执,我执。法执是不染污的,所以《唯识学》说法执的无记是不染污的无记,我执是染污的无记。染污的相应是我爱执,是有覆无记。

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我们知道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个初能变,是说明我们的心识的最初的源头,有关这个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本性。在战国时代的儒学大师提出两个看法:这个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道理知道人性本善?孟子说我们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河里面去,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生起名利一个的动机,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恻隐之心。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思考这个小孩子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有什么样的因缘?但是我们很自然地就会生起一个悲愍心。他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本善的。人性本善,它为什么它起恶念呢?那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藉这个礼乐的熏习,把后天的恶法给消灭掉,孟子是这样的看法。

同一个时代,儒学大师这个旬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识,我们造恶业很容易,但是要造善要勉强,这个恶法的势力强大,善法的势力薄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我们的本性是恶的,为什么它会起善念呢?善念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旬子主张,我们应该透过克己復礼,来调伏自己本性里面的恶法,人之初,性本恶。

《唯识学》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无记,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我们一念心识,在最初能变的时候,生命开始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识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您今生的善恶念头,都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从《唯识学》的角度讲这个初能变的本性是无记性的。

关于这一点,天台智者大师对于第八识的无记性他提出了一个譬喻法。他说这个第八识的无记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本身不是光明,它也不是黑暗,但是这个虚空如果跟黑暗相应,它就现出暗相。虚空如果跟光明相应,它就现出光明相。虚空的本身是非善非恶的。第八识亦復如是,假设我们用戒定慧去熏习它,这样子它就出现了光明。假设我们前六转识的这个第三能变用贪瞋痴来熏习阿赖耶识,它就出现黑暗。换句话说,这个无记性它的一个特色是:它对于恶法是没有对治性,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就是说光明能对治黑暗,但是虚空不能对治黑暗。它对恶法没有对治性,它只有容受性,它接受善、恶法的熏习,来保存它的功能。这个这是讲到是无覆无记,说明初能变的一个体性。

再看第十科:心所灭亡门,前面是说明第八识心王的活动,它主要是三相,三相当中开展出它的受用跟它的体性。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心王所带动的心所。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就是阿赖耶识的这个“藏”,这个明了性这个藏的功能它一动的时候,它不是单独活动,夹带了“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广泛的在根身器界种子的境界了别造作。我们这个时候是说明它的这五个心所的情况是“亦如是”,什么叫亦如是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亦如第八识唯是无覆无记所摄,就是它的体性也是无记的。第二点所缘行相也是不可知的,是非常微细,了别性也是不可知。阿罗汉在高深的灭尽定当中,都不能够发觉这个第八识跟它的触、作意、受、想、思的活动状态,阿罗汉在高深的禅定,都不能发觉出他的活动。触等亦如是,也是一样微细不可知的。这是说明心所灭亡门,心所与心王是同时相应的。

第十一科,这一科“恒转如瀑流”,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前面初能变有漏位的相貌做了一个总结,说是第八识的初能变在有漏的凡夫位,到底我们怎么样来了解它呢?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关于这一点,看附表七第十三面,我们把《成唯识论》乃至《观心法要》的内容,作个说明,这一段等于是对于生命的相貌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这一科《成唯识论》所安立的名字叫“因果法喻门”,我们把标题作一个解释,先解释因果。第八识是一个初能变,它现前这个剎那剎那的一个心识,是一个“藏”。“藏”在因地上当然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在果报上,它执受一期的果报,所以它也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同时是一个因,同时也是一个果。这个法喻门,这个法就是义理,讲这个道理。喻就是譬喻,把道理用浅显的譬喻使令我们了解,叫喻。法喻双举,这样子能引导我们去看到生命的真相,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它是一个门,就是说透过法喻的双举,使令我们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它有通达义,叫门,因果法喻门。

首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这初能变在有漏位,叫阿赖耶,叫藏识,它是断灭的呢?或是常住的呢?凡夫的思想是对立的,它不是断就是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论师怎么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说是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这当中我们可以用恒跟转这两个字来说明阿赖耶识,这个“恒”是发明这个世俗谛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的道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说明这两件事情。这以下详细的说明。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说明这个“恒”。“恒”就是说这个初能变,它从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的,这一类相续,指的是它是无记性,它永远保持无记性,它不造善也不造恶。那么“常无间断”,其实这个“恒”就是指“常无间断”的意思。它的功能是一直相续的,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您晚上睡觉,这个初能变都是相续的。常无间断开出来有两个部份:

第一个讲果相:“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生命的一个根本。说我们今天是一个人的果报,我们依止人的这个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造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我们的果报体还是一个人,没有到天上去得果报。这表示这个第八识有一个恒常执持我们一期果报的功能,它这个果报体被执持没有间断。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只要业力还没有释放完全,它对这一期的果报就有一种恒常执持的功能,使令果报不会间断。所以说它在果相上有执持一期果报,使令这一期果报不失不亡的功能。这是它“恒”的第一层意思,在果相上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其次在因地上,“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特别坚密,能够执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只要我们前六识一动,这个就是一个业性了。这个业它就把它保存下来,永远不会失掉。除非得果报,否则在得果报之前,这个业性是不会消失掉。

这个中国的孔夫子实在是了不起,他能够传承中国的这个道统,把这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个道统、这个周礼继承下来,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他用仁,仁爱的思想去充实了礼。因为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是孔夫子发现所有违背礼的人都是士大夫,都是一个通达礼的人,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不是那些没有读书的农夫。孔夫子就思考:一个明白礼的人,他反而做出僭越礼,这当中有问题,所以他提倡以“仁”为本,就是一个礼的推动,一定要有一个爱人的心,假设我们今天没有一个爱人的心,这个礼就被漤用了。这个仁的精神表现在君王就是忠,表现对下就是慈爱,所以他从这个仁开出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等。孔夫子这样子当然是很大的突破,把中国的这种文化的思想,这种表面上的礼节,用这个慈悲心的仁,一种爱人的心情,把这个礼充实了,使令这个礼更有生命力了,更务实了。

相信孔夫子不是历史上的偶然,绝对不是说今生才有生命,他就有这么高的智慧,说是“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多生多劫熏习的串习。说是: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一个人他今生有这么大的善根,他一出家就欢喜拜佛,欢喜打坐,他一出家就欢喜研究戒律。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阿赖耶识它有一种相续保存您多生多劫善根的功能,今生只是您过去生的相续,不是今生才学习的,这个是讲这个第八识在因地上恒常相续的功能。它把您过去善恶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在您今生的一念心识当中表现出来。这是说明这个“恒”,不管是果报的相续,不管是因地的相续,这个第八识有这种从无间断的功能。这样子当然就构成了因果的相续了,这是讲世俗谛。再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地方是发明这个胜义谛,这个转就是说:这个初能变的第八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是有变化的。从果报上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因灭果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粗分来说:就是我们前面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我们前一生可能是一个天人的果报。天的这个五蕴,一种尊贵的有堪能性的色、受、想、行、识,结束了以后,变现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是表示“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生命的果报体是会变化的。假设从细分来说,它每一个剎那都是在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您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您形容的是您前一剎那的身心世界,您话讲完的时候,又是下一剎那,这种快乐的相貌可能是增长了,也可能减少了。所以说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顿生顿灭的,它是非常一故,它不是恒常不变的自性,它是有生灭相的,这是从果报的这个“转”。

再看这个因地上的“转”,“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内在的功能,善恶功能它能够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能够改变,虽然我们今生传承了过去善恶的累积的一个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靠今生的努力来改造它。

中国的古书说了一件故事: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读书人是有德行的人,他准备要去考举人。他是一个贫穷秀才,在古时候十年寒窗苦读,他就到人家读书的地方去读书,早上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这当中要经过一个神庙。因为这个读书人他有德行,他走过神庙的时候,这神要站起来,这个威德召感神站起来。

一两天还无所谓,经常这样子走,神就不耐烦,不耐烦它就给它的信徒说,晚上托梦说:你要想办法把我前面砌一道墙壁,他说:怎么呢?这个读书人经常走来走去,我站来站去很不方便。好吧!既然神这样交代,信徒就去筹备钱,墙壁砌到一半的时候,神又托梦说不要砌了,把墙壁打掉了。怎么回事呢?这个秀才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件损阴德的事情:有夫妇要离婚,他去为人家证明离婚这件事情,使得家庭破碎。他损了阴德,他现在走过去,我不用站起来,因为他的威德丧失掉了。

说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现在的功能就是不决定的,事在人为!说您今生“书到今生读已迟”。我今生听闻佛法都听不懂,没关系,阿赖耶识是受熏的,它本身是无记性的,它本身没有善,它本身不是聪明也不是笨,就是您肯努力它就会改变。您过去生的善根很钝,今生您愿意努力,您的内心当中“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您的功能就能够增长广大。您前生很精进,您今生善根很强,这件事也不决定,您要是骄慢懈怠就会退步,就会退转。

所以说第八识在持种的时候,也是在因地上,也是剎那剎那变化,“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是这个意思,它在因地上的持种也是变化相的。当然,这个变化就是说明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我空、法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也看出这个消息。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这一段是总结了前面的内涵。“恒”是遮止断灭见,说明因果是可以相续下去,不断灭的,那“转”呢,又表示不是常见,生命是由因缘生的。譬喻讲是个暴流:急速的水流,一方面恒常相续、一方面前后变化。因果道理是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的,只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而已,因果的道理,“恒转如瀑流”,它是法尔如是的。恒转如瀑流,这一段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若要详细,《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

当然,在空性方面呢,《唯识学》讲空义,与中观及小乘的学派是一样的,“我等同入法性”。但是讲“转”的时候、讲“恒”的时候,讲因果的相续,则《唯识学》讲因果法则讲的详细,比中观讲的详细。我们后面会讲到十二因缘法,从唯识的角度探讨十二因缘,那讲的非常深入、非常详细,这是《成唯识论》的因果法喻门。关于这一点,我们看注解的部分,祖对于这一段的开示做个说明。这大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说明: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

“譬如暴流”,《成唯识论》以水流来说明初能变的心识,说是前后相续。这个水流当然是相续的啦,前面如果水流被倒了墨汁了以后,被染污了,它就会相续到下一个生命;如果这个前面的水流放了干净的东西,它也会相续到后面的生命。您今生造了善业、今生造了恶业,这种罪业、善业的业性,一定会流到您来生去的,它不会失掉的。

“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每一个剎那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相、是一个接受、它等于是一个果报相,它接受前面的因地了;但是它对望未来来说,又是一个因地,所以“故非断常”来说明这个心识。这个暴流有三层意思: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的水流当然是生死的根本,“恒转如瀑流”,这个水流只要一天不停止,我们三界的流转就不会停止了,所以阿赖耶识,事实上就是我爱执藏、是根本无明。这个“漂”跟“溺”是不一样,假设阿赖耶识是释放善业,在人天中得果报,叫做“漂”,虽然在生死大海当中,但是您的是可乐的果报,你的鼻孔能够呼吸;如果阿赖耶识释放的是罪业,叫做“溺”,就沉到大海里面去了,是刀山油锅的痛苦。“能漂溺有情故”,有这一层意思叫水流。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当中又说明第八识,不间断的意思,前六转识是间断的。像波浪一样,有风的因缘,波浪才活动,没有风的时候波浪就不活动,但是不管有没有风,水流都是不断的流动。我们不管第六意识造不造业,阿赖耶识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它都是剎那剎那的在活动,从相续的活动,也可以知道说是“恒转如瀑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地方说明习气、还有心所跟第八识的关系。习气当然是个种子,说是初能变第八识所执受的内在种子,就像水内的鱼。这个鱼有的是凶恶的鱼,有的是善良的鱼。当然,这个表示我们第八识的种子它是剎那生剎那灭,有善种子有恶种子。这个鱼就是表示习气、表示种子。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心所有法就像水面的草,水在活动的时候带动了草,带动心所,一起在了别。这地方是把“恒转如瀑流”做更深入的说明。

这个意思就是说,生命就像是水流。水流它如果被调伏了以后,我们要是用克己復礼调伏了以后,这个水啊,它能够灌溉良田,生起广大自利利他的功德;假设这个水流失控了,这个水流就造成灾难,泛滥成灾了,对人民造成很大很大的伤害,对自己对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地方也看出这一点意思,就是“恒转如瀑流”,这是第一段的说明。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比较微细了,我们从第二段的学习,也可以看出生命的真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卷《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因果从唯识的角度是怎么安立的呢?其实生命就是现前一剎那法,就是现前一念心识。什么是生命的真相,就是“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每一个生命就是一念心识,这一念心识的因果怎么安立呢?“望前名果”,我们现在取当下这个念头,对望前面的心识来说,它是果相。就是我们现在所有善恶的功能,我们是前面的因地所召感的,这是个果相了,我们等于是在承接过去的因,所以对望前面我们是一个果。对望下一个剎那,我们又是一个新的造作,您可以把它改变,也可以采取随顺。对望后面的心识,我们又是一个因地。所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果都是同居在一个念头里。关于“望前名果、望后名因”,蕅益大师在第二段把它详细的开展出来: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我们从现在受用的这一期身心世界的果,来看过去的因地,这种情况就是“尘点劫前,犹若今日”,这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前一念心识,看到我们过去生到底发生什么事?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想知道我们过去生到底做了什么事,我们心静下来,看看内心的活动,就知道我们内心做过什么事情,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从现前的心识,把过去的因种变现出来,而不是去攀缘过去的事情,“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过去智者大师他亲近慧思禅师时,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在三七日中礼拜、诵经、经行、静坐。在诵法华经的时候,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寂然入定,在禅定当中,他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讲《法华经》,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当然我们的肉眼看智者大师,他就在佛堂当中打坐。我们外人去看智者大师的境界,我们自己受用的,看到智者大师是在佛堂;但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在受用他自己的时候,他自己是受用在佛前听法华经。

这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智者大师对他来说,就像现量境界一样。因为定中意识是现量境界,定中意识不是幻觉,是现量境,那是他过去的因种。他过去曾经跟慧思禅师同时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的,他曾经有这个因种,在禅定当中,善根发相,把它逼出来,其实还是现前一念心识,就是在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把过去的因种现出来,自己去受用。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禅定当中,会看到过去的事情,其实是现前一念心识,因为过去心已经消失了,过去心不可得,怎么还可能去抓到过去世呢?这是现前一念心识。

约现在因,记未来果。

我们也可以从现前一念心识看到未来世。有禅定的人,有神通的人,他能够对您的未来做一些预测,这是怎么回事呢?

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

我们也可以从现前这一念心识当中,来辨识未来的果相。像虚云老和尚,禅宗的大德,他在禅堂当中打坐,他有一次入了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当中,他的身体如云如雾突然间消失掉了,然后在明了的心识当中,突然间出现了一个景相,看到很多美国的飞机,炸广岛跟长崎,丢了***,炸下去以后,火焰就像香菇一样。他当初看了以后,眼睛差点瞎掉,但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当然这表示日本的业力成熟。

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未来的事情,但是虚云老和尚在禅定当中,他亲自受用到,这个时间相是怎么回事呢?乃于现识,辨识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这是说当然我们一个人心散乱,我们也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但是看不到,事实上我们一念心识,内心这念心识当中,涵藏了过去,也涵藏了未来,有禅定的人,他能够从一念心识当中,看到很多的事情。所以说做一个总结:

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十世,这个十世怎么说呢?过去现在未来是三世,每一个世当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就九世了,过去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于未来,也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九世,这是一个别相,然后把三世合起来,是一个总相。别相跟总相加起来就十世,其实十世就是一个三世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整个生命的恒转如瀑流的水流,其实简单地讲,始终不离当念,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就是:当念、当念、当念,您每一次都是面对当念,而这个当念当中,含摄了过去,也含摄了未来。

在几年前,台中有一个女居士,她得到癌症。得到癌症,她当然去看医生,看不好。这女居士也是一个有福报的人,有福报的人她当然贪恋这个世间安乐的果报,不愿意放弃她的生命,就有人介绍她到印度找有禅定的修行人治疗。这个印度的修行人,瑜伽的修行者,他入定观察她的因缘。他一入定以后,观察到这个女居士的现前一念心识,他说:“您这个癌症,是过去生有的罪业,罪业的因缘把癌症的果报释放出来,我可以以禅定的力量,把您的罪业,暂时把它调伏下来,但是您下辈子还要得一次癌症。因为禅定不是消灭罪业的因,佛法说戒定慧对烦恼罪业有对治力,但是禅定只能够把果报延后,我可以把进度调整一下,您愿不愿意,我可以把您的病治好,可是下辈子再得一次癌症。”这修行者是很诚实,这个女居士知道以后就算了,我宁可今生把它受完,不要让它果报再相续了,她就从印度回来。

我们会想,禅定的修行人,他怎么知道她过去的因,也怎么会知道她未来的果,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因为他入了定以后,他从她的心识的活动,她的心识当中记忆,过去的事情,也可以看到一种徵兆,所以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这一点,蕅益大师引《宗镜录》做一个说明,看第三段的总结: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从时间上来说,过去心未来心都是不可得,剎那剎那熏习,都是现在,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现在、现在、现在。我们每一个生命面对的都是现前一念心识,当然这个心识它不断变化,恒转如瀑流,但是它又相续,相续又变化,所以说,什么是根本无明呢?就是我们现在起了一个妄念,这个妄念违背了真如理,这个就是最初的根本无明。不是离开您一念心识,还有一个过去的无始无明,这一点在修证上很重要,这种概念很重要。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黑暗的房子,经过三千年的黑暗,但是我们把灯打开了以后,把现前的黑暗破坏了。我们不要说我破坏了是现前的黑暗,那三千年之前的黑暗,我要次第的破坏啊,不是这样子,你破坏了现前一念心识,你所有生命的所有,就是这样全部破坏。因为离开一念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所以我们整个生命就是现前一念心识。

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从空间上,横该一切处,整个十法界,从时间上是竖通无量时,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空的和合,所构成一个复杂生命的相续,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现前一念心识的活动,其它就没有少法可得。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个亲弟弟,叫难陀尊者,他是同父亲所生。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难陀尊者就准备要继承王位了,但是佛陀发现难陀尊者是有善根的,而且那个时候,释迦族也快要被琉璃王灭了,就要大难临头了。佛陀就施设方便,希望能够度化难陀。但是难陀尊者爱着他的妻子,两个感情很深。佛陀有一天亲自到难陀的地方去托钵,难陀尊者看到他的哥哥来,他本来是为他的妻子梳头发,就暂时把这个事情放下,到厨房去添饭,说等我一下,我要去供养我哥哥,马上回来,添饭去供养佛陀。

佛陀看到难陀尊者来了以后,他就愈走愈快,难陀尊者在后面跟,他愈跑愈快,但是他怎样跟都跟不到佛陀,就随顺佛陀来到精舍了。来到精舍后,佛陀就叫舍利弗尊者,强迫的把难陀尊者给剃度了,难陀尊者说我是来供养佛陀,怎么您把我剃度了呢?但是没办法,剃度了也只好是依众靠众,随大众作息,作早晚功课,上殿、过堂。佛法的力量也不可思议,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世间上的事情它是可以改变的,内在的心情也是可以熏习的。他长时间在佛法中修习四念住,修习佛法,他也起欢喜心,但是毕竟他内心当中并没有一种决定追求圣道的心,偶尔也打打妄想,想想他的家人,起起一些贪念的念头,当然大智慧的佛陀就知道这件事情了。

有一天,就用神通力带着难陀尊者到天上去了,就到忉利天去了。忉利天它当然是善业力所感的果报,人身体健康,一生没有老、病的问题,不老不病,也不用工作,身体健康,身相庄严。在很多宫殿当中,很多人在游乐,只有一个宫殿刚好在建筑,释迦牟尼佛就跟难陀尊者说:您去问问看为什么宫殿刚开始建筑呢?他的主人是谁呢?他就过去问宫女说,您们的宫殿,谁是主人呢?她说:我们的主人,就是人世间的难陀比丘,他因为持戒的关系,他往生以后做我们的主人。他就说:我就是难陀尊者。宫女说:不行啊!您现在是人的果报体,等到死了以后,才能够来这个地方做我们的主人。难陀尊者当然很欢喜。

这件事情过了以后,佛陀又领了难陀尊者到地狱去,刀山油锅的果报。刀山油锅,很多油锅都有人在那边煎煮,只有一个油锅刚好在起火。这个时候,佛陀也要难陀尊者去问问看,刚开始起火的油锅里面到底是谁呢?难陀尊者去问,就说:我们这油锅,人世间有一个难陀比丘,持戒的因缘,到天上去了,但是他有时候,动了恶念,天上果报受完以后,来这个地方受用刀山油锅的果报。难陀尊者听到以后,从此以后,下定决心,专心修行,调伏自己的烦恼,就成就阿罗汉果。说是: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佛陀他的的佛眼,他从难陀尊者的一念心识,他看到他的生命现象,当然的改变他就启发他的觉悟,从内心当中,发起一种真实觉悟的心情,来调伏自己的恶念,来增长自己的善念,使令自己生命的果报改变。

所以修行它一定是要主动的,修行没有一个人能够强迫您,因为它是内心的事情。不像世间人打卡,我时间到了,打个卡,八点钟下班,您内心的起心动念,谁也不管您。佛法就是说,您内心当中没有一种追求圣道的心,您整天在佛堂当中都很难增上。您没有一种主动追求圣道的心,内心当中对烦恼没有主动的对治力,那是没办法的。这东西不能强求,因为生命的变化是您一念心识在引导,不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生命的改造,我们还得靠佛法的闻思修才可以做到的。这个地方是把恒转如瀑流讲得更详细了。

看最后一段的总结,这一段是蕅益大师把中观跟唯识的思想融通了。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这个地方的诸法,指的是三界有漏的生死法。生死是如幻如化,因为它是假藉因缘所生,他是自性空,他只是因缘有,所以是如幻如化。清净的涅槃这种安乐,寂静安乐,他也是假藉戒定慧的因缘而出现的,它也不是有自性的,所以从因缘上来看,它也是如幻如化。这样子是否堕入偏空的邪见呢?生死涅槃等空花,《般若经》这样讲是不是偏空了呢?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诸法实相的道理,我们在因地当中,在抉择诸法实相的时候,这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佛法讲八正道,第一个正见。您正见的抉择有差错,正思惟就有差错,所带动的正语、正业、正命身口意的行为都有差错,后面的果证就有差错,所以说诸法实相的抉择,你因地上有一点小小的差错,到最后就天地悬隔,果证的时候就有差别。

般若说明一切法空,是怎么安立空的呢?皆无自性。我们先解释什么叫有自性?“有自性”就是: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我们说我们这个人的身心果报不必假藉因缘,就能够出现,跟因缘没关系。我造了罪业,我下辈子还是人,我造了善业,下辈子也是人,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人的果报是不必假藉因缘就能出现,这叫有自性,不必假藉因缘法,就能够出现。但是这事实上是不可能,换句话说,《般若经》讲空就是一切的杂染法,一切的清净法,都要假藉因缘才能够出现,所以从自性的观察,它是毕竟空的。

比如说您现在口袋有一千块,这一千块您没有一个决定性,没有自主性。说您是跟某甲借三百块,跟某乙借三百块,跟某丙借了四百块,您是假藉三个人的因缘和合,才有一千块的相貌出现,这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把您要回去,您一千块的相貌就破坏了。我们今生人的果报,身心世界,也是假藉种种业力的因缘而成就的,这当中只要某一个因缘结束了,这个果报体就会有变化了,这叫做一切法无自性,也叫做自性空。因为自性空的缘故,才建立了种种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在整个缘起当中,才有所谓的智断证修,种种染净因果的成立。这样子丝毫不漤,虽然不混漤,但是意义都是自性空,所以没有实我实法也。所以讲佛法建立缘起,世俗谛的缘起,它是安立在自性空,虽然自性空,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他是一个读书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相当地聪明,后来他再去考举人的时候,生一场大病,体验世间无常,就放弃了世间的功名就出家。出家以后,他学过《圆觉经》,也学《楞严经》,也学过《唯识学》。学过以后,到临济宗的禅堂参禅,后来开悟了,一念的相应开悟了,悟到他本来的面目。开悟以后临济宗的祖师往生,就把祖师位交给他,领着大众修行。

后来他看到一些净土的经论,他看到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看过一些过去净土宗大德的着作,他就当众宣布,我从现在开始,要放弃参禅,改修净土。很多同辈的师兄弟就不同意了,说:师兄啊!师父临终的时候,把道场交给您,您应该光耀禅宗的祖庭,怎么可以放弃祖庭,改修净土呢?彻悟禅师说:“人各有志,我心意已决!”他师兄弟就说,好,我出一个问题,您要能够回答我,您要离开这个道场,我们没有意见。

说:“娑婆世界是如梦如幻,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如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如梦幻泡影,您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呢?两个都如梦如幻,您道一句!”彻悟禅师说:“没错!从本性上来观察,这两个都是假藉因缘而生,都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两个如梦如幻的功能作用是不一样的。

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流转,那是一种恶梦,很多苦恼的境界,很多老病死,很多不如意的痛苦会障碍我们,障碍我们身心的安乐。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果报体特别的有堪任性,身相也庄严,有种种的神通。

其次,娑婆世界是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您在三界的流转,这当中有很多退转的因缘,您是一个人的果报体,烦恼会障碍您证道,我们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积了一些烦恼。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您要修学圣道,它就会障碍您,这是烦恼障。第二个罪障,我们过去生也造了一些罪业,罪业也会障碍您修学圣道。第三个报障,老病死出现的时候也障碍圣道,娑婆世界障道因缘太多了。极乐世界则醒梦者也,身心果报跟外在的境界接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它有圣道的力量来开展您的智慧,启发您的善根,所以它是醒梦,它的因缘,那个梦幻泡影的梦里面,有醒梦的功能,虽然同样是梦,但是功能有不同,有苦乐的不同,有染净的不同。”这一点彻悟禅师就讲得详细了!

我们刚开始修空观的时候,会有这个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刚开始修从假入空的时候,对于假就会不去分别,但是真正的空观一定是在观一切法空的同时,一定要同时看到染净因果。所以有人问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当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说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是什么相貌呢?蕅益大师说:开悟以后的相貌就是炽然修福。“炽然”,因为于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就是,我们看到阿赖耶识剎那剎那生灭,它是自性空,但是它又剎那剎那地受熏,您去念佛念法念僧,阿赖耶识的功能就增长,您起贪瞋痴,阿赖耶识的功能就堕落。恒转如瀑流,就是这么回事,它的本性是自性空的,但是它又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一段是把阿赖耶识的相貌作一个总结。

好,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恒转如瀑流,把我们有漏位的第八识作一个总结。我们再看第十二科,阿罗汉位捨,前面是一个凡夫有漏的第八识,这是讲圣人转依以后的第八识,第八识是什么时候转依呢?阿罗汉位捨,阿赖耶的功能到阿罗汉的时候就消灭掉了。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先解释阿罗汉,什么是阿罗汉呢?烦恼断尽名阿罗汉,这个烦恼指的是三界的烦恼。阿罗汉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他把烦恼消灭了叫杀贼;无生是就着他的果报,就是说他没有再招感三界的因地了,叫无生;他堪受人天的供养,叫应供。这个地方的阿罗汉包括小乘大乘,都叫阿罗汉,三界烦恼断尽。就着小乘来说,声闻乘的第四果,或者缘觉乘的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叫阿罗汉。这个地方的永断俱生我执,这个地方主要是指无馀依涅槃的阿罗汉,住在无馀依涅槃。如果这个阿罗汉还是有馀依涅槃,他对于俱生我执只是调伏,没有断,他断了分别的我法二执,但是俱生我执要断的话,应该是入了无馀依涅槃以后。

二、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把俱生我执消灭了,所以八地菩萨行菩萨道,他们捨身命是容易的,他的我爱执被消灭了。他可以为佛法、为众生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对他来说是很简单,因为他没有我爱执。所以小乘的四果,大乘的八地都叫阿罗汉,是就着断俱生我执来安立的。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识及一切种识。这个时候阿罗汉位捨,主要是捨阿赖耶识,异熟识和一切种识都在。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八第十七面,补充说明:

附表八——三位功能

附表第八是说明三位功能。第八识的名称是一个功能受称,不像前六识是依根立名。我们在前面有漏位的时候,讲三相门,第八识有三种功能相貌,第一个是阿赖耶,第二个是异熟识,第三是一切种识。这三个识都有它转依的位次,先看第一个: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

我爱执藏是阿赖耶,恒转如瀑流。

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阿赖耶识的现行,就是阿赖耶识的活动范围是在菩萨七地之前,二乘的有学,一切凡夫。凡夫为什么叫异生呢?因为凡夫的生命有很多的差异,每一个人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都不一样,烦恼也各式各样,罪业也各式各样,每一个人的果报的相貌也各式各样,所以叫异生。不像圣人,他们同入法性,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时候的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被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所以阿赖耶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阿赖耶的功能主要是依止我爱执建立的,都是恒转如瀑流。我们讲说生命的水流什么时候停止呢?我执断了以后,三界的水流就停止,就不再漂溺有情,他的现行位在菩萨的七地之前。

二、善恶业果位。

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这是异熟识,异熟识的活动范围更大了!善恶业果位,就是在凡夫乃至于金刚无间道,就是等觉菩萨的后心,无间道是断恶,它的下一剎那还有一个解脱道是证真,然后才成佛。在无间道的时候,就是等觉菩萨的后心,乃至于二乘的有馀依位,所以阿罗汉他没有入涅槃之前,异熟功能还在。比如说阿罗汉有时候生病,舍利弗尊者已是大阿罗汉,他有一次生病生得很重,佛陀说法的时候,他要弟子抬他去听法。阿罗汉去托钵也会中暑,这表示他的异熟识还在。他没有我爱执,已经无生,不再招感下一期的生死。但是他这一期剩馀的果报当中还有异熟,他的阿赖耶识还会释放种子出来,乃至于到了等觉菩萨,还有业力,他还要得果报。只有佛陀,金刚道后异熟空,业尽情空,没有说佛陀得果报的。佛陀是大自在,这个是善恶业果位,善恶业果位的活动,是到等觉菩萨的后心。

三、相续执持位。

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一切种识通于凡夫,也通于佛,通于有漏、无漏。这里我们做一个整理:到八地的时候,第八识转依了,我爱执藏被破坏,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把我执消灭了,阿赖耶识功能就消灭了;到等觉菩萨,金刚道后异熟空,把异熟的功能给也消灭,那是完全业尽情空,但是一切种识是在的;佛陀的大圆镜智,也摄持很多清净三昧功德的种子,这个地方是不断灭,这是说明初能变转依的情况。

我们学《唯识学》可以感觉到,《唯识学》一再的强调,佛陀是有明了性的,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这一点是不共于小乘的学者,小乘学者说涅槃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的涅槃,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他有他受用,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相续执持位。所以三相门前面的两项:阿赖耶识和异熟识在有漏位的时候,是存在的,到无漏位的时候被消灭了,但是一切种识是存在的。佛的清净法身,他摄持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那个明了性还是存在。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讲这个初能变。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