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落脚之地 > 第二十一章:落脚陕北

落脚之地 第二十一章:落脚陕北

簡繁轉換
作者:汪楚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8 14:55:57 来源:源1

第二十一章:落脚陕北(第1/2页)

千百万年风沙吹,亘古堆积。

沟壑纵横,荆棘豆蔻。

锣鼓秧歌扭,粗狂沙哑的秦腔在黄土高原上荡气回肠。

凤鸣支离破碎的桑水。

流入九曲蜿蜒的黄河。

这就是陕北。

栖身之所,落脚之地,中国红军决定在此生根发芽。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大会师,此时红四方面军约4.2万人,红二方面军约1.4万人,中央红军(包括红一方面军,陕甘红军,红十五军团)约3万人。

数月后,三大主力齐聚陕北,中国苏维埃工农政权得以保存,红军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结束。

中国苏维埃政治领袖和红军著名将领们全都齐聚陕北,力量凝结,准备共同抗日。

即便是暂时落脚陕北,国破家亡抗日在急,国民党老蒋还是不打算放过红军。

蒋继续游说四方军阀围剿封锁陕北红军:北部的晋军阎锡山;西部的甘肃宁夏马家军马鸿奎;东部的东北军张学良;南部的西北军杨虎城。

此时三大主力汇聚的陕北红军也今非昔比,身经百战,名将云集,长征结束后的疲惫战士们也得到短暂休息,恢复体力。

红军四面受敌,特别是西北方向,那里有三十万军队,其中包括张学良的二十万东北军、杨虎城的五万十七路军以及马步芳的三万马家军。

但红军官兵们淡定自如,兄弟部队精兵强将都在一起,人多力量大,不惧任何敌军进攻打仗。

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扎根,人多就暴露出一个大问题:粮草不足。

陕北这地方不太富裕,交通闭塞,粮食产量较低,经常刮风沙,庄稼成活率低,当地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

现在又突然涌入大量红军人口,物资供应压力就更大了。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得红军连过冬的棉衣棉被都短缺,盐巴食用油的供应也紧张。

为应对人多粮少局面,陕北红军只能采取自力更生的措施,边练兵边生产,以南泥湾为榜样。

陕西省东北军的掌门人是张学良,他的部队原本在东北三省驻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挑起战端,奉行老蒋不抵抗命令的张学良带领部队逃到关内,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

丢失老家东北让张少帅背上一个千古骂名,

张的东北部队进入关内陕西省,进入西北军杨虎城的防区内,非常尴尬。

南方的红军到达陕北后,张执行老蒋的命令,要围剿红军,但是跟红军打仗,东北军经常损兵折将,出现战损,也无法就地补充兵源,一是本地西北军杨不答应,二是国民党老蒋也不支持,明显是要限制东北军的发展。

1935年11月冬季,初来陕北的红军与陕西张学良的东北军开始在直罗镇较量,老蒋在这时命令西北剿红总司令晏道刚向陕北红军进攻。

为了增强晏道刚的力量,老蒋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也服从他的调遣。

直罗镇战役打响。

国民党军总司令晏道刚命令东北军的5个师,分东西两路,合击红军。西路是董英斌的57军,共有4个师的兵力顺着葫芦河向东进军,东路是王以哲的67军的一个师,企图从东向西进攻。晏道刚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东西夹击,把红军消灭在葫芦河和洛河之间的狭长山谷地带。

红军领导人很快就觉察到敌人的战略意图,根据敌情,制定了在直罗镇歼灭敌人一到两个师,然后根据情况扩大战果的作战方针。

陕北红军司令部做出具体部署:首先放敌人进入直罗镇,然后围而歼之,之后,采取侧击战术,歼灭附近的敌人,之后再歼灭敌人的后续梯队。为了确保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司令部要求包围甘泉的部队继续围困甘泉之敌,另派一个团的部队放在西部,防止敌人从西部增援。

直罗镇是一个大的集镇,地处葫芦河的中间,是连接甘肃和陕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节点。直罗镇三面环山,北面是河,它实际上处在峡谷之中,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东北军将领董英斌的四个师首先进入太平镇,但是进驻太平镇以后,他却不敢冒进,而是在太平停了下来,并且一停就是半个多月。陕北红军的目的是在直罗镇打一场歼灭战,而董英斌却不受红军引诱调动,怎么办?

于是红军先对甘泉之敌发动攻击,以此来调动董英斌的57军。董英斌就召集各师师长开会,会上通报了红军的情况。东北军第109师师长牛元峰沉不住气了,他提出带领自己的部队从直罗镇抄近路攻击红军,跟67军会师。

牛元峰是张学良跟前的红人,比董英斌还吃香,董英斌当然没有反对他的理由,但董英斌为了慎重起见,给牛元峰加派了一个团的兵力,并告诫牛元峰,直罗镇地处红军腹地,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轻敌,占领直罗镇之后,牛元峰要回来向董英斌报告。

11月20日,牛元峰指挥109师向直罗镇开进,董英斌还派出了6架飞机担任空中支援。109师虽然也遇到红军的抵抗,但是两军交火不久,红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是红军的诱敌之策,牛元峰还以为自己的东北军部队真的能打。

牛元峰不费力气就拿下了直罗镇,他又派出两个团占领南北两山的制高点,其余部队驻扎在镇内。牛派人向董英斌报告说已经顺利占领了直罗镇。之后109师全军上下大吃大喝,他还放纵手下强夺百姓的粮食和财物。到了晚上,官兵都吃喝抢掠累了,放心地睡起大觉来。

请君入瓮。

敌人已经入翁,红军开始按照原计划实施歼灭战。

红军领导把指挥部设在了东面山坡上。彭德怀和徐海东指挥十五兵团,他们把指挥所设在南面的山坡上,而**和聂荣臻则指挥第一兵团,他们的指挥点互成三角形。

参与指挥这次战斗的除了彭、林、聂三位红军名将外,还有罗荣桓和叶剑英。另外除了徐海东以外,还有陈赓、张云逸、肖劲光、罗瑞卿和黄克诚等诸多悍将。

1935年11月20日晚,主要领导下达总攻命令,第一军团从北面发起攻势,而十五军团则从南面进攻。牛元峰从睡梦中被枪炮声惊醒,连忙向董英斌军部求援,但是他的电话线早被剪断。

战至21日,牛元峰只带领一个营的兵力突围出去,但是红军却紧追不舍。眼看他带的残兵就要被歼灭,他就把手枪交给副官,让副官结果了自己的性命。牛元峰战死。

西北剿总晏道刚得知109师被围,急忙命令各路人马去搭救。红军早有准备,精兵强将把救援的敌军阻击在直罗镇外围不能前进一步。

董英斌的部队从太平镇出动,却遭到红军的反杀。董英斌救援不成,反而被红军追击,其106师的一个团遭到红军的围歼。董英斌仓皇逃回太平镇,依靠坚固的工事,坚守不出。

红军考虑太平镇驻军较多,又有坚固的工事,特别是红军还想争取东北军反蒋抗日,就没有对太平镇发动猛攻。至此,直罗镇歼灭战顺利达成了作战目的。东北军109师和110师整师被全歼,106师一团被全歼,此战共歼敌1000多人,俘虏敌人5300多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直罗镇战役,打破了老蒋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为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都没参与直罗镇战役,威震全中国的贺龙和徐向前还没有出场。

此战过后,陕北四方的各路军阀意识到红军不好惹,都停止主动进攻陕北红军。

直罗镇战役损失最惨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日军已经侵东北三省,准备入侵华北,陕西省离华北也不远,军人天职先是抵抗外敌,欲北上抗日的西北军杨虎城,早就明白与陕北红军交战消耗,两败俱伤,给国民党中央军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杨虎城在直罗镇战役表现得非常消极,导致西北军基本没有损失。

爱国将领杨虎城的西北军一直就抵触自相残杀的内讧,曾经听从老蒋命令几次与红第二十军交战,却不是徐海东的对手,感觉中国应该把精兵强将用来对付日军。

东北易帜的张少帅与蒋是结拜兄弟,碍于情面,就出力剿灭陕北红军,导致这次直罗镇战役东北军的损兵折将最严重,还落得一个不敢打日军又打不赢红军的弱旅虾兵名声。

直罗镇战役后,吃闷亏的张学良去南京找蒋介石,希望给东北军一些抚恤,同时重建被红军摧毁的109师和110师。但蒋介不但一分钱没给,还干脆直接取消了110师的番号。这样一来,张学良彻底死心,也清楚认识到自己只是国民党听话的一张牌,即便与红军交战,把所有东北军家底拼光后,也摆脱不了‘不抵抗’的千古骂名,费力不讨好,还要背黑锅。

‘不抵抗’和‘剿灭红军’都是东北军执行国民党老蒋的军事命令,如此服从听话,却不给赏赐。

1935年11月在直罗镇,红一方面军一支红军主力就把西北剿总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前来陕北,‘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和‘歼敌88万’的徐向前也来到陕北,如虎添翼,声名显赫,西北剿总联军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一章:落脚陕北(第2/2页)

识时务者为俊杰,东北军张少帅也开始与陕北红军秘密议和沟通,维持贸易往来,暗地准备联合抗日夺回中国东北。

联合抗日夺回中国东北是当今每一个中**人不可推卸的职业道德,无可争议。

1936年10月后,晋军/西北军/东北军/马家军都围而不战,驻防陕西的国民党中央军也不敢单挑三大主力汇聚的陕北红军,小的摩擦也没有。

围而不战,南京的老蒋见陕北周边各路军阀都不主动进攻围剿陕北红军,心急火燎的他亲自赶赴西安,想说服张学良和杨虎城出兵猛攻陕北红军。

在1936年12月初,红军最高代表向张学良透露了红军即将离开陕北去宁夏发展的打算,开始新的长征,表示不再为难陕西省的东北军。

陕北红军又要新的长征?

去那里?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天涯海角?

红1军团的通讯兵一碗饭听到这个内部消息,又犯难郁闷,他的青春年华就是不停地浪迹天涯,刚在黄土高原种下一棵苹果树,又等不到它结果!

夺回东北老家衣锦还乡是东北军战士和张学良摆脱骂名的梦想,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英勇顽强的中**队,是抗日收复国土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张学良听到战斗力强悍的红军又要新的长征之后,往西北深处走,更加远离东北。

极力想收复东北的张表示不太赞同红军远离东北抗日前线,让红军耐心等等,过几天老蒋要亲赴西安,说不定能劝说蒋搁置中国内讧,团结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4日,蒋在河南洛阳作出系列军事部署后,来到陕西省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张学良反过来苦劝蒋停止内讧,一致抗日。

两人互不听从。

杨虎城又劝蒋团结抗日,蒋却命令杨进攻红军。

两人分歧严重。

既然张和杨不愿剿灭陕北红军,就换防退出陕西省,张去福建,杨去安徽,让国民党中央军入主陕西省,全力对付陕北红军。

蒋已经调集30个师的国民党中央军在河南郑州和洛阳附近待命,随时准备进入潼关关内替代张和杨去剿灭陕北红军。

这不是赶人吗?

杨在陕西扎根十几年,张也有四五年,又被赶到安徽福建去从头再来。

军人都是血气方刚者,从不坐以待毙,反目成仇也在所不惜。

搁置内讧,团结中国一切武装力量去抗日收复东北是中国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袁世凯、蔡锷、张作霖、孙中山,如果都还活着,也会先抗日收复国土,以国破家亡民族大义为主。

但慈禧太后和蒋介石却不同,以清除异己维护自己统治为主。

凡事过了头,必将遭到报应。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突袭蒋介石下榻的华清池。

凌晨三时左右,东北军外线部队分别在灞桥以东和骊山附近进入警戒阵地,包围蒋下榻的华清池。

凌晨四时,东北军内线部队卫队第1营一个连迅速解除驻守华清池外院禹王庙国民党宪兵武装,又与东北军卫队第二营先头部队冲入第二道门,与守卫内院的蒋贴身警卫队三十余人发生激烈枪战。蒋贴身警卫队寡不敌众,全部枪杀。卧室听到枪声的蒋仓皇逃走,躲进后山。

千万不能让蒋逃出西安,不然会被蒋株连九族。兵谏总指挥张学良下令搜山,蒋在一间避雨亭内被东北军士兵发现,蒋被送到西安城内新城大楼严密监视。

临潼华清池枪声响起后,西安城内的西北军各部队也按原计划开始行动,西北军特勤营包围城内西京招待所,将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等国民党高官拘留控制。

西北军警备第二旅和教导营迅速解除国民党驻西安军警武装,又占领西安机场。

当天中午,西安城内的军事行动全部结束,南京国民党元首蒋介石被监禁控制。

当天上午,张和杨就随之全国通电,要求停止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经过中国多方反复权衡讨论,最终达成放蒋。

在全中国停止内讧一致对外抗日的群众呼吁下,蒋公开答应兑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离开西安。

回到南京的蒋兑现承诺,废除国民党政府一切剿灭红军的法律条文和军事机构。

这意味着全中国的苏维埃政权暂时合法化,红军可以光明正大在国统区自由交通往来,贸易、读书、征兵、治病、通信、探亲、采购军火。

也意味全中国各地山区隐蔽游击的零散红军可以公开身份走上大街小巷,全国青年也能自由坐车来到革命圣地陕北延安。

十年飘泊辗转的红军终于拥有合法地位,终于能在陕北安安稳稳睡个好觉。

西安事变后,陕北红军的艰难处境从法理上得到根本改变,不再被经济封锁,不再被军事围剿,不再被污蔑称为匪,不再新的长征。

一碗饭大喜过望,他恢复自由了,可以光明正大坐车回到牛角镇去探亲,回去结婚生子,甚至回去建议姑丈刘悟透把淬火兵工厂的军火卖给陕北的八路军。

中国苏维埃中央政权正式定都陕北延安,抓紧这千载难逢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休养生息,厚积薄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中国团结一致抗日正式开始。

1937年8月,蒋终于同意中国境内所有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1937年8月22日,八路军任命正式全国发表。8月25日,陕北延安正式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声明

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政治部副主任:***。

下辖三个师。

115师,师长**,副师长聂荣臻,班底为江西南部起家的红1方面军。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班底为湖南湘西起家的红2方面军。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班底为湖北黄麻起义的红4方面军。

中国红军的番号正式取消,该称中国八路军,三个师,每个师1.5万人,总兵力4.6万人,八路军总指挥部设在陕北延安。

红1军团的通讯兵一碗饭自然成为115师的通讯兵,他被林师长任命为344旅的通讯班长。

身为115师师长的**,在编制表上看到麾下344旅旅长竟然是由‘徐老虎’徐海东时,他有点犯难,他不敢命令指挥赫赫有名的‘徐老虎’。

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新城镇人,出身寒苦家庭,少年做过砖瓦窑工,1927年,参加了湖北的黄麻起义,个人组织能力极强。从1932年5月起,徐海东在短短7个月,先后在红四军、红九军、红二十七军担任过师长。

并在1933年2月,升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1934年,出任二十五军军长。在历次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打得军阀闻风丧胆,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那里最危险,雷厉风行的他就打那里,因而博得‘徐老虎’的佳名。

徐海东带领二十五军仅3000余人,孤军辗转打遍鄂豫陕,鲜有败仗,而且经营有方,从不缺钱,二十五军随军物质总是很富裕,成为各路红军中罕见既能独当一面打胜仗又衣食无忧的部队。

1935年,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在延川与陕甘红军会师,,成为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部队。此后,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并改编成为红十五军团,民主推选声名最显赫的徐海东出任红十五军军团长,指挥近二万人的队伍。

红军时代,林是红一军团长,徐海东是红十五军团长,二人职位旗鼓相当,名气上也不分上下,‘徐老虎’的孤军独当一面名声甚至更出彩。

中国民间俗话里有‘王不见王’‘一山不容二虎’,115师林师长担忧麾下344旅旅长个性强势,习惯独当一面,不爱听从命令。

八路军总部打消了林师长的顾虑,让他相信徐海东是一位为革命大局而舍小我的忠诚党员,听从上级指挥。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一碗饭成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的通讯兵班长。

一碗饭八年没回家,他是湖北巴东县牛角镇人,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新城镇人,一碗饭向徐旅长请假:“我八年没回家,非常思念母亲,想请半个月的假,回湖北巴东县牛角镇探亲,请旅长批准!”

徐海东旅长爽快答一字:“准!”

一碗饭感觉请假批准太快,就顾虑问:“旅长,你不担心我回家探亲后,不再回延安?”

徐海东知道通讯兵班长一碗饭是从南昌起义时就开始跟随朱老总闹革命,八年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从未离开朱老总。

徐旅长又简单四个字:“我相信你!”,并给了一碗饭十五块大洋作路费盘缠。

不再啰嗦的一碗饭沉默鞠躬感谢,转身离开,他踏上回家的路。

回到梦里千万次呼唤的牛角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