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六十章 诰命下!

嫡明 第二百六十章 诰命下!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朱寅根本没有把这个侃侃而谈的吏科给事中放在眼里。

但不代表他不讨厌此人。

朱寅并非讨厌对方提出这个建议,他没有这么狭隘。他是讨厌此人提出建议的动机。

如果此人是为了公心,朱寅觉得他只是在履行职责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值得肯定。

可是这个耿随龙,暗中却是郑氏外戚的党羽,他是在郑国望的授意下,出于党争和私心,提出这个建议。

这才是最讨厌的地方。

其心可诛!

科道言官一直是政客们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的利器。尤其是张居正死后,万历消极怠政,国本之争愈演愈烈,科道言官就更是沦为党争的工具。

国家监察大权,快要这些言官们玩坏了。

倘若头戴獬豸冠,身穿獬豸补服、最应该公正严明的监察官员,都私心自用的话,那么朝堂怎么可能清明呢?

在坐的御史郑国望和运来,都是不由自主的露出一丝笑意。

郝运来心道:“雅虎,你不是一直很得意吗?这次弹劾你,你可不要怪我,我也是为了国事。’

此时此刻,就是内阁大臣沈一贯,都无法阻止随龙跳出来恶心人,只能微叹一声。

雅虎虽然在朝中颇有美名,官场上人缘也好,可是他身为皇长子的老师,政敌也不少啊。

凡是站在郑氏一边,希望立皇三子朱常洵的人,都会反感雅虎,以其为敌。

他们在朝中人数不多,绝非主流,官位也不高,可是却很团结,斗志顽强。他们背后不但有宫里的郑贵妃撑腰,皇帝也暗中支持他们。

耿随龙又道:“下官身为谏官,职责所在,不敢不秉直上陈。”说完这些,长揖一礼,从容不迫的退回到科道队伍。

吏部尚书孙?皮里阳秋的说道:“耿司谏倒是细致,此事无人提及,你却能提及,显是用了心思。”

用了心思四字,语气稍微重了些。众人心知肚明,耿随龙却佯装不知,只是拱手而已。

孙?并没有表示采纳耿随龙的建议,而是似笑非笑的看向左都御史李世达,抚须说道:

“大司宪,耿司谏说要先廷议对朱宪的弹劾状,然后再决定是否廷推,这两事都有圣旨。若是大司宪也以为,应当先廷议弹劾状,那就先由大司宪主持弹劾廷议吧。

他看似是踢皮球,其实态度已经比较明确了,就是反对耿随龙的所谓建议,怪耿某多事。只是他身为大佬,说的点滴不漏。

左都御史李世达也是大佬,立刻就接上了大冢宰的话。他手抚笏板淡然说道:

“两事都有旨意。朱宪叙功升迁的廷推旨意在前,被弹劾发回廷议的旨意在后。按道理,应该先廷推。一码归一码嘛,毕竟朱宪眼下有功无罪。”

说完转头看向刑部尚书萧大亨,“大司徒以为如何?“

萧大亨微微一笑,“既然廷推的旨意先下,自然是先推了。国家大臣有没有罪,也不是几道弹章就能定谳,否则还要廷议么?”

说到这里,脑袋往右一转,问身边的大理寺卿孙不扬,“大廷尉以为呢?”

孙丕扬是大理寺卿,三法司长官之一,又位列九卿,对此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他沉吟着说道:

“耿司谏言虽然有些道理,但国家大臣自有尊严,朱宪因公升迁,这是皇上赏赐臣子的恩典,也是朝廷奖功臣的体例,若是因为被人弹劾就颠倒程序,那便是有失偏颇了,朱宪是不是有过,还是廷推后再议吧。皇上

虽然有旨意廷议弹章,却并没有说要鞫问朱寅。”

三法司都是这个态度,全无先一步主持廷议论罪朱寅的意思。

郑国望等人顿时心里腻味,对这几位九卿的圆滑很是无语。

孙?点头道:“既如此,那就照常廷推吧。耿司谏,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耿司谏心中咯噔一声。他很清楚,自己这次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希望郑国说话算话,能保证自己的仕途不受影响。只有贵妃看重,在陛下面前美言,就算吏部尚书也挡不住自己的仕途。

只有官越做越大,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至于升官的手段是否光明,那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是私是公,扪心自问可也。

想到这里,耿随龙神色不变的说道:“回大冢宰的话,下官只是建议,再无他言。”

朱寅风轻云淡的瞟了耿随龙一眼,记住了这个吏科给事中。此人虽然讨厌,却是个很有城府心机的人物,不容小觑。

王锡爵眉头微皱。他是希望先廷议朱寅之罪的,赞同耿随龙的主张。

可首辅虽然很有发言权,却又不能直接主持廷议和廷推。他自然不能公然支持耿随龙。

孙?没有再看随龙一眼,继续说道:“那接着廷推吧。大司宪,佥都御史朱寅的考评为何?大司宪是否同意推选其为兵部右侍郎?”

这就是程序了。

廷推第一道环节,就是征询都察院的意见,询问人选的考语、风评如何。

如果都察院不同意,表示某个人选的考语风评不合格,那么该人选就很难通过了。这也是皇帝利用都察院,制衡吏部的人事权。

左都御史李世达看了朱寅一眼,点头微笑道:

“朱佥宪只做了五个月的佥都御史,还一直在西北钦差监军。可他之前在翰林院,风评良好。其人虽然年少,却深孚众望,都察院并无异议,认为:可。”

他的前任是海瑞。海瑞就很欣赏朱寅,他对朱寅也很有好感。

孙?道:“既然大司宪认可,那吏部也表个态。虽然考核还没有期满,但特事特办,吏部对朱寅的考评为:称职,上等。”

“是以,吏部拟推荐佥都御史朱寅,为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衔。”

说完,他对着元辅王锡爵等内阁大臣拱手,“元辅以为如何?”

这就是征询内阁的意见了。

吏部有权主持铨选、廷推。举荐谁,举荐几人,的确是吏部说了算。可是如果内阁不同意,就算吏部主持的廷推通过了,内阁也可以用票拟来反对。

内阁票拟反对,吏部的廷推通过的题本,就算递到皇帝面前,皇帝也多半不会批红。

那么廷推的结果,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内阁对人事权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也就是现在,吏部还有很大人事权。若是以前在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时代,吏部的人事权就一言难尽了。

尤其是在张居正时期,内阁总揽人事大权,吏部是什么?就是个打杂盖章的衙门。

所以,孙?要请示内阁的意见。按照惯例,内阁反对的人选,廷推的意义也不大了,吏部也多半不会再坚持,除非故意以此做文章,和内阁打擂台。

然而王锡爵不能反对,虽然他很想反对。可是朱寅这次是叙功升迁,廷推只是个形式。皇上虽然不封爵,可朱寅这么大的军功摆在这里,当然要封赏升迁。

再说,就是他反对也没用。因为赵志皋、沈一贯、张位都会赞同。三人都赞同,他一个人反对只能枉做恶人。

于是王锡爵只能面无表情的点点头,“我没有异议。三位老以为如何?”

三人果然一起说道:“可。”

接着,户部尚书杨俊民、礼部尚书罗万化、刑部尚书萧大亨、工部尚书曾同亨、大理寺卿孙丕扬等卿士纷纷表决。

九卿之中,不同意的只有兵部尚书石星。除了石星之外,哪怕对朱寅不满的卿士,也没有反对。

石星明知反对无济于事,可他还是反对了。他的反对只是想表明,朱寅不适合担任兵部右侍郎,不适合作为自己的副手。

石星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不认同朱寅收复河套的做法,属于坚定的弃套派,对于朱寅在西北的军功,他也不太认可,认为是朱寅激怒了西北蒙古,扩大了战事,属于轻启边事。

这么好战的人,不适合在兵部任职。

九卿之后,其他正三品的官员也纷纷表态。绝大多数也是赞同。

眼见表决结束,赞同者超过了八成,孙?当即宣布道:

“廷推通过!推选佥都御史朱寅为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吏部即刻上奏,恭请陛下批准!”

孙?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题本,内阁当场票拟同意。

接着,吏部的题本就送到了乾清宫。

廷推至此结束了。

其实众人都很清楚,皇帝要是真的喜欢朱寅,就不会廷推,直接圣旨简任即可。

众人没有马上进行廷议,因为兵部还要廷推戚继光为左都督、太保。

一品武官的调任,当然也要经过兵部来廷推。

这也是走形式。

这一次,主持者又变成了兵部尚书石星。

石星也不喜欢戚继光,可是戚继光是明升暗降,他这个太保虽然很尊贵,却是本该封赏的爵位换来的,石星当然不会反对。

于是,戚继光的廷推也顺利通过。

接着,又廷推因功升迁的李如松等高级将领。至于熊廷弼这样的中级将领,兵部直接叙功铨选升迁即可,无需兵部廷推。

兵部廷推选用高级将领,说明武将的命运完全被文官掌控。

兵部廷推刚刚结束,还没有进行议,乾清宫的消息就到了。

皇帝令司礼监批了吏部的推选题本,诰命已下。一般廷推官员,皇帝的诰命很快就会下到文华殿。

很快,司礼监的传旨太监来到文华殿,手捧锦缎诰命。

“诰命下!佥都御史朱寅接旨!”

朱寅立刻跪下,“臣朱寅接旨!”

其他人一起站起来,拱手肃立。

按制,封五品以上用诰命,五品以下用敕命。

传旨太监展开诰命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佥都御史朱寅才干优长、勤劳王事、精通军务,谋定西北不负朕望,实廉循之吏也,岂无嘉与?乃兵部右侍郎,封嘉议大夫、进太子太保。钦此!“

诰命一下,朱寅就是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

PS:今天有事,只能到这了。今天损失好大,哭死...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