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五十一章 “王师凯旋!众官出城迎迓

嫡明 第二百五十一章 “王师凯旋!众官出城迎迓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朝廷下诏回京献俘,当然认为叛乱已平,算是克竟全功,按理说朱寅和戚继光应该高兴才是。

可朱寅和戚继光接到朝命,仍然有些郁闷。

因为朝廷否决了在甘肃恢复郡县,否决了收复西海设置军镇的谏言。

率军打了好几个月,花了这么多银子,死伤这么多将士百姓,却只是这个结果。

就是朝廷愿意收复河套,还是朱寅筹划数年的努力。

眼见帐中没有外人,戚继光叹息道:“老夫早就知道,朝廷不但不会收复西海,还不会同意在甘肃恢复郡县。”

朱寅摇头道:“可惜收复西海这么好的机会,朝廷和皇帝居然不准!西海草原这块地,朝廷不要,自然会有鞑子来占,迟早又是祸患。”

朱寅对这个朝廷,更是失望透顶。

如今的明朝堪称强盛,甲兵百余万,人口一两亿,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开疆拓土,为华夏拓展生存空间。

可惜这堂堂天朝,硬是被故步自封的保守君臣把持,全无进取之心,唯有求稳之意。

明明像狮虎一样强壮,偏偏生了一颗牛羊之心。自宣宗开始,弃疆万里。不说牧马千山,反而让鞑虏、倭寇数次威胁两京。

西海这么大的草原,可以养马数十万啊,还有盐湖、皮革之利,更能控制吐蕃,连通西域。如今西海蒙古的主力已经覆灭,正是一举收复的最佳良机啊。

等于是已经到嘴的一块肥肉,朝廷却硬是不吃!你说气不气人?

圣旨还严厉警告他,已经收复了河套,不可再收复西海,免得触怒整个蒙古部落,又引起吐蕃的不满。

反正就是你不能去西海,去了就是挑衅边事!那肯定是罪过,不是功劳。

戚继光坐下来,郁郁寡欢的喝了一杯酒,全无平定叛乱的喜悦之色。老将借着几分酒气说道:

“眼下西海蒙古空虚,真是收复良机。唉,朝廷若得西海,再无战马之患!可惜朝廷不听。”

“朝臣怕武将开边立功坐大,皇帝怕武将开边立功难制,都是私心自用!庙堂如此肺腑,置国事于何地,天下将士怎不寒心?。长此以往,热血已凉,谁还有勇武之心?”

戚继光眼睛有点湿润,“老夫四十年戎马倥偬,却如救火一般,东奔西走,南北奔波,脚痛医脚,头痛医头。老夫是打了很多胜仗,却都是防守战、反击战。”

“倭寇、鞑虏、缅甸、洋夷,都能以弱小之力主动侵犯大明,可大明却只能防守,只愿防守!”

“主动出击,开疆拓土,才是最有用的防守。这么简单的道理,朝廷明明懂,却偏偏不干。”

朱寅闻言点头不语,忽然有点羡慕朱帅锌。起码朱帅锌能率大量军民去西域建国。

自己即便在海上有些基业,却还要做万历的臣子。

这其实没有可比性。

虽然他是穿越者,但朱帅锌能做的事,他却很难做。

因为身份差距。

朱帅锌是实打实的藩王,理论上他也是有资格当皇帝的。他爹又的确称帝了,对本来就对朝廷不满的河西军民来说,天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朱帅锌能得到蒙古叛军和河西百姓的拥护,他这个西明太子,不是完全没有含金量。

身份名义,有时候就是这么好用。尤其是局势一乱,很容易就能拉起一支兵马,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基本盘可以很大。

朱帅锌父子若能成功割据河西,全国就会有很多人主动投靠。他们要是进入关中,就会有人主动献城投降,就会有大臣暗通款曲。

自己呢?就算拉起大旗造反,支持他的基本盘也只是海军和宁采薇的商团,别人凭什么跟着冒险造反?到时朝廷调动大军镇压,就他那点兵力,又能坚持多久?

大明是个庞然大物。明末那么虚弱,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内忧外患的一起造反十几年,才逼的崇祯上吊。还搞出个南明又撑了小二十年。

难道自己如今的实力,比李自成、张献忠、黄太极加起来都大?

更别说如今的明朝,还比明末强的多!

所以,此时造反绝对就是死路一条,一点胜算都没有。

还要继续忍下去!

但一句话说回来,如果自己有朱帅锌这种身份,又不会有如今的文臣权柄了。

“爹。”朱寅给义父斟了一杯酒,“你老犯不着再为朝廷生气。就是沈师,都不愿意收复西海,何况首辅和皇上?”

“义父这么多年的军功,足够封侯了,可是至今连个伯都没有。就看这次,会不会封爵。”

“封爵?”戚继光摇头冷笑,“俺从不指望。在皇上眼里,俺可是江陵党羽、太岳走狗,不杀他反而官复原职,已经是戴罪立功的天大恩典了,还能封爵?”

朱寅无言以对,很为戚继光不值。

他不在意爵位,因为他自己是贵的文臣。可戚继光是武将,立了这么多战功,却偏偏不能得到武将最看重的爵位。

就因为皇帝认为他是张居正的余孽!

可张居正已经死了十年了,还揪着不放?

就算真是什么党羽余孽,罢也罢过,罚也罚过,也该翻过篇了吧?

真以为使功不如使过这一招,能一直用下去?

戚继光忽然笑了:“雅虎啊,你不要替老夫不平,也不要为老夫争取,免得让皇帝怀疑你我的关系。你争取也没用,皇帝是不会给他封爵的。

朱寅默然不语。他其实已经收到情报,皇帝拒绝给戚继光封爵。义父就是立下更大的战功,也没有封爵的机会了。

朱寅忽然有点惭愧,因为他自己也是明太祖的子孙。可是说句公道话,朱家人对武将功臣,实在是刻薄寡恩。

这一点,比老赵家强不了多少。

戚继光道:“我们赶紧回京献俘吧,按照圣旨,只留三万兵马镇守河西,其余兵马全部撤回。大军一日在外,就消耗很多钱粮,朝廷比我们还要急,舍不得花银子。”

朱寅笑道:“其实就是皇上舍不得花银子。我离京之时,首辅王锡爵警告我,用兵不能超过半年,耗银不超过两百万两,如今我也做到了,他和皇上总不能挑我的刺。”

戚继光喝了杯酒,“老夫这次,最多从少保加太保,位列三公,然后再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仅此而已,老夫也知足了。至于你...”

戚继光沉吟一下,“你是不会被封爵的,皇帝舍不得这个爵位。估计你的佥都御史能升到正三品京官,然后太子少保升到太子太傅或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都不会给。’

“你虽是状元出身,又有大功,可毕竟入仕不足四年,若能升正三品京官,也足以惊世骇俗。能当侍郎、副都御史就知足吧。”

“你太年轻,皇帝和首辅以后必须要压着你用,不会再让你升的太快了。而且你若是有一点错,就很容易被?。雅虎啊,皇帝迟早会找借口贬你。”

朱寅冷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吃我,我二十岁就当尚书阁臣,圣主能放心么?就算万岁爷能放心,朝臣们也不放心呐。”

戚继光抚须说道:“你能心中有数,老夫甚感欣慰。官场起落、宦海浮沉本是常态,也不必萦绕心怀。男儿在世太过顺达,不经磨难,反而不是好事。”

朱寅道:“爹放心便是,孩儿并非贪恋权位的官迷。孩儿和爹一样,做官也只是为了做事罢了。就算到时朝廷寻个借口贬我出京,甚至罢官不用,孩儿也不会自暴自弃。”

“自抛自弃?”戚继光笑了,“老夫与其担心你自抛自弃,不如担心你太过上进......”

他目光烁烁的看着朱寅,“雅虎,你上进心太强。志向太大,大到老夫心神不宁啊。只怕内阁首辅的位置,到时也未必能让你满足。你姓朱,终究和其他臣子不同。”

戚继光说到这里,也觉得命运有些荒谬。

自己认了一个什么样的义子啊。

真是让他为难。

朱寅垂下眼帘,再次给戚继光斟了一杯酒,若无其事般的说道:“爹真是明察秋毫,想要隐瞒爹的眼睛,真是太难了。”

戚继光端起酒杯,“你也不要多心。老夫能看出端倪,那是你我是父子,关系太近,很多事你也不瞒着老夫。实际上你隐藏的很好,其他人很难看透。嗯,你究竟出自哪一藩?如今可以说了。”

朱寅眼波一闪,“爹猜猜看。”

戚继光慢慢眯起眼睛,“你从南洋归来,不会是懿文太子和建文帝那一支吧?长房嫡脉?”

朱寅面露愀然之色,点头道:

“不敢隐瞒爹,孩儿正是建文之后,出自大明长房。建文皇帝在南洋生孩儿六世祖朱文堂,其母姓郭,武定侯郭英孙女,十二岁随建文皇帝南狩沧海。”

戚继光掐指一算,“今上是太祖九世孙,你也是太祖九世孙,如此说来,你和陛下还是同辈兄弟。”

他不知道,朱寅哪里真是九世孙?

朱寅道:“孩儿本该是大字辈,名中带金。只是为了避祸,从六世祖之后不再用长房辈分,以隐姓埋名。在海外,我们姓吴,而非姓朱。概因大明以吴国开国,是以姓吴。”

“原来如此。”戚继光神色欣慰,“传言不虚啊,建文皇帝果然是去了南洋。难怪成祖多次派人下南洋寻找,轺车四出,几于上穷碧落下黄泉,担心建文帝逊国伏戎。”

“俺祖上曾随三宝太监下南洋,亲自在南洋各岛寻访,鞫问当地土著,有无中原贵人到此,终不可得。此事,也是俺家一件秘闻了。”

原来,戚继光的祖上曾经随郑和下西洋,办过寻找建文帝的差事。

戚继光又叹息一声,“建文帝是太祖钦定帝位,自然就是皇明之正统。成祖起兵夺取皇位,实在是以庶代嫡,纯属非分之举。只是成祖这一支坐稳了皇位,子子孙孙传下来,硬生生坐成了正统啊。”

戚继光也感到可悲。成祖是太祖的叛逆,结果叛逆者成了大明皇帝,延续至今。

这和李世民玄武门政变还有不同。

李建成当时只是太子,并未登基为帝。玄武门政变的根本,还是兄弟阋墙,争夺储位。

而李世民也是嫡子,自然有争夺储位的资格。玄武门之变也只是宫变,一日之内即尘埃落定,波及很小。

可靖难之役就不同了。

当时建文帝已经是天子,还是太祖亲自培养的继承人,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可是成祖硬生生的举兵造反,打了四年大仗,死伤无数。

这哪里是争夺储位?这就是反贼啊。这么一比较,成祖比起李世民又要差得远了。

“什么成祖。”朱寅干脆直说,一点面子也不给朱棣,“他就是反贼,只是赢了而已。”

“你想夺回祖宗帝位?”戚继光神色凝重无比,“雅虎,此举事关重大,一着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到时,会有多少人会因此而死?老夫六十有五,早就不畏生死,今所虑者,正是你啊。”

朱寅离席下拜,正色说道:“爹乃擎天架海之才,目光如炬,高瞻远瞩。以爹所见,如今这大明,还有多少年国祚?”

戚继光沉默良久,目光幽邃。

“雅虎,你是第二个这么问俺的人。第一个是徐文长。”戚继光语气苍茫,“老夫当年没有回答徐文长,今日却愿回答你。”

“自古无不亡之社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兴衰皆有运数,所谓数百年必有兴替鼎革之变也。国朝自太祖肇基,已历两百余年,犹如英雄迟暮。”

“老夫观此天下,表面上虽是歌舞升平,海内安乐,实则主昏臣暗,文贪武懦,世风日下,人欲横流,已如百病缠身之老人,沉疴难起,积重难返了。”

“所谓盛世隐忧不外如此。观此世道,怕是数十年之内,必有惊天巨变矣。若真如此,数十年后难保还有大明啊。到时,遗民心生黍离之叹,免不了要追思故国有明了。”

戚继光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朱寅听到他的分析毫不奇怪。

“好!”朱寅目光坚定的看着戚继光,“爹既然知道,何不让孩儿试一试?若孩儿真能明天之幸,夺回嫡脉的帝位,是不是能为光武第二,让大明凤凰涅?,浴火重生呢?那就能为大明再续国祚数百年!这个世道,该改一改规

矩了,爹!”

“你?”戚继光眯着眼睛,审视着这个螟蛉之子,“雅虎,你天赐夙慧,惊才绝艳,心怀苍生,气宇非凡,的确是自古罕见的少年英雄。可是??”

“可是你要成就王图霸业,光有本事还不成,还要时运和气数啊。时运不济,气数不够,任你是天纵之才,最后也难免身死族灭,飞蛾扑火。你有济世安民之志,老夫不会阻止,可是你要想好了,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再也难

以回头。”

朱寅低声道:“孩儿不后悔,只想试一试。皇帝若是争气,孩儿也想做个治世良臣,家国两得。可是皇帝不争气,已经几年不上朝了,孩儿看不过去。他不心疼大明,孩儿心疼啊!”

戚继光拍拍朱寅的肩膀,叹息一声道:“雅虎,老夫老了,不能陪你疯了,估计也看不到那天了。你好自为之吧,老夫希望你成功,可老夫...帮不上你什么了。

他的态度好像是,不反对朱寅夺回祖宗帝位,但也不会帮朱寅造反。

可朱寅闻言,却是如释重负。

他当然很清楚,义父说不帮,那就一定会帮!

只是不会明着帮。

“爹好好安享晚年就好。”朱寅笑道,“孩儿绝不让爹为难。”

戚继光点点头,转移话题道:“今日准备一下,明日咱们就启程回京。”

两人商量了一下,将圣旨对诸将宣布过了,诸将得知不许收复西海,都是失望不已,愤愤不平。

这是什么道理?西海蒙古侵犯河西,参与叛乱,如今已经覆没,为何王师不进入西海?

可是朝命已下,诸将虽然牢骚满腹,却也只能遵旨。

朱寅当即下令,翌日大早回京东归。

...

凉州城中的抚院之内,郑国望正在看一封家信。

信是兄长郑国泰写的。

兄长在信中提到一件事:太后最喜爱的侄儿李铭诚,被御史王菡弹劾在帘儿胡同胡作非为,弄死了一个小娼,酿成命案,引发众怒,有污外戚声誉,奏请革职禁足。

太后闻奏大怒,皇帝下旨斥责御史多管闲事,反以“污蔑国戚、捕风捉影”为罪名,对王御史罚俸半年。

然而圣旨一下,刑科给事中孙冕上奏,说王菡的弹劾有据可查,不但为王菡辩护,而且也弹劾李铭诚身为国戚,涉及命案,行为不检,理应严旨训斥。

皇帝干脆留中不发。

最后居然闹到了内阁。内阁整日忙乎军国大事,哪里愿意管这种破事?王锡爵等人只好象征性的下文,双方各自训斥一番,算是各打五十大板。

不过,李铭诚虽然屁事没有,弹劾他不动,可是他的名声也臭了,京中风评极差。

当然,兄长的信中意思,主要就是让她尽快弹劾朱寅,寻找朱寅在西北平叛以来的罪责。

目的很简单,阻止朱寅因功升迁。朱寅可是皇长子的老师,此人之荣辱,关系到皇长子的荣辱,不能让他声望日重。

郑国望放下兄长的信,蛾眉微蹙的思索,修长洁白的手指在桌案上敲击不已。

平心而论,她不认为朱寅有什么过错,遑论罪责了。

朱寅这几个月指挥若定,打的很好,劳苦功高,有目共睹。

可是立场不同,还是要吹毛求疵的弹劾他!

谁叫他和郑氏不对付?

“月盈兄。”一个声音打断郑国望的思绪,却是运来到了。

郝运来在她对面坐下,直接说道:“有卦了。”

郑国望微微一笑,“说来听听。”

郝运来侃侃说道:“《易》之象、数、理、占,我这几日一一推算,得数理第十三数,春日牡丹。辞曰: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此卦是大吉啊,回京之后,月盈便能一飞冲天。”

“什么一飞冲天?”郑国望摇头,“最多就是加个佥都御史,外放巡抚而已。”

还而已?郝运来闻言很是无语。

你郑国望虽然也有功劳,可怎么比得上朱雅虎?这次叙功若能加佥都御史当巡抚,这速度不快吗?还而已!

唉,到底是郑贵妃的弟弟,人比人气死人呐。

他今日就是来探话,想知道郑氏能帮自己升到什么官职。

郑国望当然知道运来的来意,笑道:“化吉兄当然也是平叛有功,这次回京叙功,一个吏部郎中,肯定是跑不掉的。”

听到是吏部郎中,运来顿时眉开眼笑。

吏部郎中!他做官不满四年啊。做几年吏部郎中,到时就算外放,也能当巡抚。十年之内妥妥就能升侍郎,副都御使啊。

“在下就不谢了。”郝运来呵呵笑道,“都是为朝廷,为了陛下。”

郑国望道:“正是为了朝廷,所以我等不能因私废公,该弹劾的人,该弹劾的事,那就不能罔顾私情啊。”

运来心中有数,笑道:“月盈兄所言极是。”

两人心照不宣,当即立刻写弹章,一起弹劾朱寅“种种不法”,字字如刀!

第二天,朱寅和戚继光等人押着拜和朱伸域的棺椁,以及一些重要的俘虏,率军离开凉州,迤逦东归。

回去的速度要慢得多。队伍走了近一个月,直到八月底,才终于看到了京师。

一到北京城外,礼部迎接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凯旋之礼。

朱寅早就派人前去接洽,配合礼部官员相关事宜。

等到朱寅的队伍一出现,城楼上就传来三声炮响。

“轰轰轰!”

随即礼官大声唱喝道:

“王师凯旋!众官出城迎迓!”

“奏乐!”

PS:今天小老虎真的回来了,大家猜猜,他能升什么官?会不会升官?蟹蟹不离不弃的支持,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