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五十八章 “如此肺腑,当真骇人听闻

嫡明 第二百五十八章 “如此肺腑,当真骇人听闻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群臣踏着景阳钟的钟声,鱼贯进入午门,进入者都要出示牙牌。之后在金水桥南的广场上列队等候,黑压压的一片。

大片的乌鸦被钟声惊飞,“扑棱-扑棱”成群结队的飞越紫禁城,犹如疾风吹过。

群臣一起举头望,群鸦一起低头看。

钟响鸦飞,也算北京城的一道风景了。

一片乌鸦的羽毛蹁跹落下,刚好落在朱寅的身上。

朱寅拈着微带腥气的鸟羽,不禁无声的一笑。吉祥的解读,就是神鸦之羽,幸运降临。不吉利的解读,就是霉运当头。

接着只听“啪”的一声静鞭一响,群臣又依次过了金水桥,来到皇极门前的丹墀之下,在御道两边列队,文左武右分为两班。

奉天门前的广场上,密密麻麻的站了千余人。其中武官的数目要明显多过文官。

因为武官中有大量的锦衣卫、都督府荫官、世袭官,以及外戚的恩官。他们可能不会骑马,不会射箭,看不懂兵书,但不影响他们武官的身份。

偏偏这种所谓的武官,还是大明武官中的多数派。

勋贵、驸马也站武班,而且在武班之前。

如此一来,一品武官戚继光,却只能站在一群驸马的身后。

文官最前面的是当今首辅王锡爵。身后依次是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再就是九卿了。

朱寅虽然只是佥都御史,可位置不算靠后,甚至比很多侍郎更靠前。

因为朱寅还是太子少保,真算起来是二品官。如果今天顺利,他就能靠西北军功升任兵部侍郎,加太子太保衔,正式成为朝廷重臣。

可万一栽了,那你说兵部侍郎,可能连命都御史的官职都保不住。

鹿死谁手,就在今日!

朱寅目光清冷,就像这中秋清晨的霜色。少年大臣老神在在的站在文官队列中,鹤立鸡群一般。

除了文武两班,还有使臣使节班子,未列文官下首,有朝鲜、琉球等国使臣,也有女真、蒙古等使者,其中赫然有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身穿二品武官的公服,目光在文官队列中搜寻。借着周围的灯光,很快就找到了朱寅的身影。

但见小老虎弟弟长身玉立,丰神俊朗,就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周郎一般,英姿勃勃,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和小老虎一比,周围的文臣一个个面目可憎,暮气沉沉。

大明朝中要多几个小老虎弟弟这样的人物,那就真是天朝上国了。

朱寅感受到一道目光,回头一搜寻,立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努尔哈赤!

朱寅顿时作出欣喜之色,微微点头致意就若无其事的移开视线。努尔哈赤也微微点头示意。

这种场合下,两人当然不能相认交谈。

朱寅看努尔哈赤时,也看到了蒙古察哈尔部、女真叶赫部的使臣,发现这些使臣的神色有点不屑。

朱寅转而一想就明白了。

他们想必不止一次参加大朝,也知道皇帝不会驾临。他们因此对大明心生轻视。

也是,一个皇帝懒政到长期不上朝的天朝,算什么天朝?

实际上,万历不上朝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国内的。还影响到了外藩、胡人、土司对明朝的态度。

甚至就连西方洋人,都因为万历长期不上朝,对明朝心生轻视。

此时,负责维持礼仪的纠察御史,拿着册簿毛笔,前后左右的逡巡,准备记录仪态不整的行为。

大汉将军们的仪仗早就全部设好,钟鼓司已经奏乐了,可就是没有皇帝的车驾卤簿来到。

但见奉天门正上廊下的御座金台上,空空如也的照样没有皇帝的身影,只有打着伞盖的大汉将军。

群臣都习惯了。

实际上,如今早朝还有这么多人,也得益于张居正时期振作之气的遗风。

张居正以前,朝臣们非常懒惰,无故不上朝者最多时超过千人,坊间戏言“早朝钟声一响,万余乌鸦飞起,可谓鸦朝。”

我大明自有国情在此,可不仅仅是皇帝懒惰,百官也不遑多让。百年来也就张居正新政振作了一回。

此时静鞭再一响,群臣一起舞蹈下拜,对着空荡荡的金台御座,行叩拜之礼。

若是在以前,皇帝上朝时,就应该说平身,然后象征性的听群臣朝贺一翻,无非是海清河,天下太平等等,说几句场面话之后,就宣布散朝。

可是如今没有皇帝,群臣也懒得再说这些奉承话。

等到礼毕,众人一起平身,就只等散朝的静鞭声了。

然而就在此时,忽然科道官中出来一个官员,手捧一道奏本,大声说道:

“臣,兵科给事中孙羽侯,当廷弹劾光禄大夫、少保戚继光贪墨军饷、收受贿赂,超额豢养家丁事!还请通政司呈递御前!”

群臣闻言皆惊,一起回头看着孙羽侯。

在朔日大朝当廷弹劾?过分了吧?

朔望大朝就是礼仪朝贺,并不议事,眼看就要散朝出宫了,你却突然来个当廷弹劾?

国朝弹劾大臣,有面参,有状劾。面参就是当直接弹劾。状劾就是上奏本、题本了。

面参比较少见了,如今弹劾大臣,一般都是上弹章状劾,书面为主,免得和被弹劾者面对面的对立,闹得太难堪。

以前皇帝上朝议政时,当廷弹劾的面参并不鲜见,也不足为奇。

然而皇帝几年不上朝,在朝会上当廷弹劾大臣的面参,就显得很令人侧目了。

戚继光听到孙羽侯如此弹劾自己,还是众目睽睽之下的面参,顿时脸色铁青。

朱寅的瞳孔一缩,神色也阴冷无比。

当真意外!

他收到了情报,有人在郑氏等反对派的的授意下弹劾自己,趁着这次大朝会发难。他已经有了布置和对策。

可是他没有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预料之中的人,被弹劾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义父戚继光!

这个突然跳出来兵科给事中孙羽候,是受到郑氏的授意,还是和郑氏集团无关?

此人并非虎牙的情报对象。朝中这么多官员,虎牙还不会在意一个小小的给事中。

此人要么是受人指使,要么就是揣摩皇帝心意,或者真的认为义父有罪而履行职责,这才当廷面参。

至于为何选择当廷面参的过激方式,当然是想借助大朝会,将事情影响闹大。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更加恚怒。

孙羽侯,你这丧心病狂的混账东西,我义父立了这么多战功,还没有正式封赏,你就说他有罪?

“孙羽侯!”兵科都给事中蔡汝贤忍不住喝道,“这是大朝会,只是朝贺礼仪!你为何不上奏!却要当廷面参!”

他是兵科都给事中,正是孙羽侯的直接上司,在百官侧目的情况下,当然要表个态。

孙羽侯手捧弹章,高声道:“朝会之上,本就能面参!难道如今面参少见,就忘了面参之责么?下官弹劾不法,何错之有?”

蔡汝贤顿时哑口无言。实际上他也并非真的反对孙羽候,只是做个姿态罢了。孙羽侯弹劾戚继光,他才不管!

参的好!

戚继光本就是张居正余孽,如今又在西北打了胜仗,必然心生骄横,得意洋洋。正统朝的石亨之后,还没有第二个武将有戚继光这等威望,是该杀一杀他的威风了。

不要成为第二个石亨!武将威望太高,可是真会造反的。

很多人看向戚继光的目光都带着冷意。不仅是文臣,就是不少武臣对戚继光也是如此。

嫉妒之心,让他们根本不在乎戚继光也是武臣的一员,代表武臣的荣耀。

百官此时无人阻止一个给事中,也无法阻止他当廷面参。只能一起看向孙羽侯。

王锡爵、沈一贯等重臣都是神色阴郁。

孙羽侯奉迎取宠,揣摩皇帝心思弹劾戚继光,实在是利令智昏!

这是大朝,外藩使臣和蒙古、女真使者都在场,你却弹劾国朝名将,不是让外人看笑话?他们也不得朝廷杀了戚继光!

孙某当真毫无格局!

孙羽侯顿时成为众人的焦点,他心中不禁有些激动,绷着脸神色肃然的展开劾状,当众宣读道:

“戚继光本是罪臣,数年前停俸罚薪,其人向来崇尚奢华,一掷千金,以至于遣散家仆,典当田庄,挥霍殆尽。听闻其家早就亏空,债台高筑,人戏言曰赖账大帅。此事登州无人不知,断非虚言。”

“然而,戚继光复蓟镇帅位后,居然能豢养家丁三千人,饷银厚于营兵多矣,每年耗费只怕不下六七万两!戚氏之财,从何而来?”

“若非贪墨军饷、收受贿赂,安能豢养家丁三千!可见贪墨数额之巨,令人发指!”

“另,国朝将领虽多蓄养家丁,然多则一两千人,少则数百人,此乃度也,无可厚非。”

“而戚氏豢养家丁竟有三千之巨。这与阴养私兵何异?当年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阴养死士也是三千人。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戚氏曾是张氏党羽,或有不平之意哉?如此肺腑,当真骇人听闻!”

孙羽侯又看向戚继光,“戚少保,皇上启用你戴罪之臣,你不思报君恩,却私心自用,贪墨军饷,居心不轨,胸怀怨望。下官今日当廷面参,绝非你我有何私怨,只为众目睽睽,天下昭昭!

说完上前,叫弹劾状送到通政使田蕙手中,“还请大纳言呈递御前!是非功罪,自有圣裁!”

百官听了孙羽侯的话,都是神色惊愕。

孙羽侯没有明说戚继光谋反,只是说戚继光贪墨、豢养太多家丁,可是他的意思,就是说戚继光想谋逆!想为张居正复仇!

这是三字成狱的意思!

他是想让戚继光死啊。

难道戚继光真有谋逆之心?就算没有,只怕贪墨军饷也是板上钉钉。

可是国朝将领,有几个不吃空饷、喝兵血?有几个不贪墨军饷?说起来根本不算事。

水至清则无鱼啊。

可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查你,就能定罪!

戚继光心中怒极,可他神色却很平静,仍然一言不发。他年过六旬,身经百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不急着自辩,他倒想看看,还有谁跳出来,锻炼三字狱!

朱寅深吸一口气,也垂下眼帘。然后不经意的看了一眼身后的大理寺少卿江东之,以及监察御史綦才,目光大有深意。

江东之和綦才接触到朱寅如有实质的目光,都是心中有数。

江东之贵为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却早就被朱寅暗中拉拢,成为朱寅一党,也是朱党之中地位最高的几人之一。

监察御史綦才,也是朱党中的中坚人物。

虽然朱觉很隐蔽,势力还不大,可在朱寅情报、金银、私谊的综合作用下,成为朝中凝聚力最强的暗党。

江东之和綦才很快反应过来,孙羽侯这是逢君之恶!因为皇上讨厌戚继光。

皇上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曾想武力支持张居正谋逆,该杀。

后来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朝中又有人谏言,说戚继光居功至伟,国家长城,皇帝才没有杀他。

前几年起复戚继光,也是因为形势所迫,并非皇帝认为冤枉了戚继光。

否则,这次岂有不封爵的道理?

可是戚继光本就军功极大,这次在西北又立大功,却仍然不能封爵,传出去皇上也会受天下非议。

如果此时,恰恰有人弹劾戚继光的罪状,那皇帝刚好有借口惩治、打压戚继光,不封爵也就有了理由。

皇帝需要这种人,那么这种人自然就会自己跳出来。

这不是逢君之恶是什么?孙羽侯就是这种人。

可绝不仅仅是孙羽侯一人这么“聪明”。

果然,孙羽侯话刚落音,刑科给事中黄运泰就出列说道:“臣,刑科给事中黄运泰附议!”

他的手中也是一道弹劾状,“戚继光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他之前过通州,不经地方有司,擅开仓库取用粮秣!跋扈至此,地方官敢怒不敢言!”

“戚继光在蓟州任上,冤杀游击将军王泰,诬陷王泰克扣军饷,却查无实据!还有,戚继光征讨蒙古、女真,得其精壮,并未向朝廷献俘,而是私养军中,以为家丁,这是要干什么?是不是养寇自重?”

“方才孙羽侯面参戚氏贪墨军饷,超额豢养家丁,下官以为似可定论!若不贪墨军饷,戚氏拿什么豢养三千家丁?戚家早就亏空,他哪来的钱粮?”

黄云泰说完,又看向通政使司通政使田蕙,“大纳言,下官所奏绝非虚言,还请大纳言收了下官劾状,呈送御前,伏请陛下圣裁!”

百官面面相觑,神色都是精彩之极。可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出头为戚继光说话。

戚继光身份很是敏感,他是军中深孚众望的老将、名将,又是张居正的亲信,陛下心中的一根刺。

就是几位阁老,明知道戚继光冤枉,心中也在掂量。

御史队列中,郑国望忽然转头看向运来,给了运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郝运来心思剔透,立刻明白了。

此内阁大臣沈一贯眉头紧皱,正要示意党羽说话,忽然通政使田蕙说道:

“戚少保,你可要当廷自辩?若无自辩,本官就直接进呈两份劾状了。”

戚继光刚要开口,忽然监察御史运来出列道

“真是岂有此理!孙羽侯,黄运泰,你们捕风捉影,诬蔑本朝大将,究竟是何居心?”

PS:大家没想到,首先被针对的是戚继光吧?为何郑国望和郝运来要为戚继光说话?今天不舒服,先到这了。郁闷,自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