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嫡明 第二百四十三章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蒙古人的第一波箭雨袭来时,戚继光的令旗也同时挥起。

“举盾!”

传令兵嘶吼的瞬间,数千柄丈余长的竹制盾牌齐齐竖起,箭矢钉入竹片的“铎铎”声如同骤雨击打芭蕉。

透过竹隙,明军士卒看见鞑子骑兵如狼群般在五六十步外游弋,控马的本事犹如鬼魅????他们贴着马背冲刺,骑手却能反身拉满角弓。

“呜呜呜一”对岸蒙古人的牛角号撕裂长空。两翼袭来的轻骑如离弦之箭掠过,对明军射出一支支淬毒的箭镞。

这是两千有甲的鞑子精骑,可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的衣甲不但很统一,战术也很统一。都是先借助马速放箭,射箭之后再调整方向,和明军保持五六十步的距离侧面驰骋。

动作十分娴熟不说,和战马的配合也很完美。

“嗖嗖嗖??”

鞑子的箭雨?射着落下,明军中的盾牌立刻举起。与此同时士卒们都低下头,防住没有面具遮掩的脸。

但是,明军士卒的甲胄并非全防护,甲片也不像军官那样精良,盾牌的数量当然也有限,所以很快就有人开始受伤。

“啊??”

“哎唷一”

惨叫和痛呼声中,上百个明军士卒被射伤,还有十几个面门中箭,当场饮恨。

蒙古军不像汉军,其实没有严格的步弓、骑弓之分。

蒙古弓都是反曲复合弓,特点是短小轻便而拉力又强,弓力最少一石,力量并不比明军步弓差,五十步仍然能杀伤普通甲兵。

他们在马上常用的三两箭,居然只算轻箭!加上战马速度和高度的加持,杀伤力一点也不比明军的步兵弓箭手差。

对于蒙古骑兵而言,站在地上射箭和骑在马上射箭区别并不是很大。他们在马背上长大,从小训练箭术也很少静态训练,几乎都是在马上移动训练。

很多人觉得蒙古骑弓短小,就认为弓力轻,是个很大的误解。

否则,精通骑射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

东西两翼蒙古骑兵的队形很稀疏,相距足有丈余,这也是蒙古骑兵的固有战术。

他们在马上骑射,羽箭能准确的射向敌阵,可明军要反击却不容易。

因为他们的阵型很散,不像明军必须保持比较紧密的队形。

“铎铎!”几支生着诡异锈迹的羽箭,插在距离朱寅不远处的大盾上,箭尾颤抖不已。

显然,这是敌军中的射雕手射出的箭。

蒙古弓按照弓力分为几个等级,力量最强的超过两百斤,能用这种弓的叫射雕手,一箭能射三百步,百步都能破甲。

但是这种射雕手,蒙古精兵中也是百里挑一的存在。对方两千铁骑,射雕手最多二十个左右。

蒙古军喜欢用射雕手射杀敌军将领。

“保护相公!”数百甲兵护卫齐声呐喊,谨防朱寅被羽箭射到。

蒙古人的箭,最喜欢淬毒。

“吾何惧之!”朱寅拍着骆驼的驼峰,“鞑子虽然善射,终究是插标卖首之徒。”

丁红缨赶紧道:“虎叔还是回中军高车,那里最安全。”

毛文龙和曹文诏也请朱寅回中军高车。朱寅也不坚持,随即下了骆驼,带着黑虎回到高车。

他虽然身上有宝贝小姨子的药,可要是被蒙古人用粪便、腐尸和毒草液泡过的箭头伤到,那也很麻烦。

“嗖嗖嗖一”明军大阵中的数千步兵弓箭手也同时射出大片箭雨,可是射死射伤的蒙古骑兵只有三四十个,因为蒙古骑兵骑在马上奔驰,队形又很散,实在很难射中。

但也不得不承认,明军的箭术普遍比不上蒙古军。蒙古孩子几岁就学射箭,射箭是从小培养的生存技能,汉人怎么比?

明军中的弓箭手,训练几年就算精锐射手了。

初次接战是明军吃了个小亏。明军伤亡上百,鞑子伤亡只有三四十人,伤亡比超过二比一,接近三比一了。

很快,两千蒙古骑兵又呼啸着拉开距离,在明军大阵之后一里地距离重新整队,好整以暇的歇息。

甚至很多骑兵跳下马背,在树荫下纳凉,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毫不畏惧明军骑兵大队来反击。

双方第一次接战就这么结束了。

虽然明军有一万五千骑兵,可无论是戚继光、朱寅,还是李如松,都没有下令骑兵追击的意思。

不用白费力气,因为肯定追不上。

假若明军骑兵能追得上蒙古骑兵,蒙古也不能威胁大明两百多年了。

蒙古人三岁骑羊,五岁骑马。不但骑术天下无双,对马性的了解也绝非汉人可比,是天生的骑兵。同样是骑马,可明军骑兵的速度和耐力始终不如蒙古骑兵。

这也是为何明军面对蒙古骑兵总是被动防守的最大原因。

“哦嚯嚯??”蒙古骑兵眼见明军骑兵停在原地没有追击,都爆发出嘲讽的大笑,耀武扬威的表演着令人炫目的精湛马术。

这一套战术看似简单,却是蒙古骑兵骚扰敌军、疲惫敌军的高明战术,豺群一般非常难缠。

他们仗着来去如风的速度优势,用少量兵力不断侵扰速度不如自己的敌军,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始终让敌军保持高度紧张。等到将敌军的士气和斗志折磨的差不多了,再一举破阵。

这一套他们用了几百年,屡试不爽,至今没有有效的法子可以破解。

对岸的真相、阿云等蒙古贵族,顿时露出“不过如此”的表情,不禁放心不少。

朱寅和戚继光又如何?他们率领的兵马也就这样了。

朱寅和戚继光看着两翼洋洋得意,纵马?喝的鞑子骑兵,神色平静如水。

不急,这才哪到哪?先让鞑子得意得意。

刚才反击时,戚继光没有下令用火器,当然也是无奈之举。

这次明军携带的火器,无论是鸟、三眼铳、火箭,还是弗朗机炮、虎蹲炮,刚才都不适合使用。

蒙古骑兵长期和明军作战,早就学会了如何克制明军的火器。一是尽量散开队形。二是妥善保存干燥弓弦,选择雨天作战。三是引诱明军轻易开火,消耗明军火药。

明军火铳、火箭射程有限,五十步的距离很难破甲,准头又差,发射频率又慢,对付稀疏分散的移动骑兵,杀伤力还不如弓箭靠谱,多是平白耗费弹药。

弗朗机炮和虎蹲炮的射程是足够了,杀伤力也足以长距离破甲。可也不适合对付这种队形很散的骑兵。就算几百门火炮一起轰击,消耗一大车弹药,也打不到几个骑兵,太不划算。

而且火器是用寿命的,发射此数多了就会报废、炸膛。

何时使用火器,适合使用什么火器,都是有讲究的,要用在刀口上。

换句话说,明军火器对胡人如果真的那么有用,也没有后金和满清了。

戚继光不禁暗叹一声,他想到了海外八旗的火器。

那是朱寅在了解洋夷的火器后,研制出来的新火器,比洋夷的更加厉害。

如今的靖海军,装备的就是新火器。

要是大明都是这种新火器,那么就再也不惧鞑虏的骑兵了,大明就能主动彻底压制鞑虏。

可惜,这只是个幻想。

戚继光曾经思考过,要不要在明军中引进岱山的新火器。但思考的结果是,不能!

这些年的遭遇,让他的心态改变了很多,对现实看的更透彻了。对朱寅的身份,他也有了猜测。

大明的痼疾不解决,就算拥有先进的火器,也改变不了什么。

新火器的工艺谁都能掌握。最后倒霉的是海军,占便宜的却是当道的腐朽权贵。

再说,制造新火器需要上好的钢铁和上好的匠人,需要慢工出细活,不计成本出好货。用雅虎和采薇的话说,这是一整套体系,贪腐横行的朝廷根本做不到,好经也会念歪。

朱寅看了戚继光一眼,当然知道义父心中所想。

这几年,义母的作用很大啊,一有机会就给义父洗脑,让他不要再愚忠朝廷。义父已经开窍了。

义父不提引进岱山的新火器,就足以说明义父对万历,对明廷不再愚忠了。他不会再为了腐朽的朝廷和昏聩的皇帝,罔顾靖海军的海外基业。

朱寅指着黄羊川对面的贼军,小声对戚继光说道:“爹,贼军已经骄横,我军更有胜算了。

朱寅和戚继光的重要目的,就是将贼军的主力骑兵,牢牢牵制在此,钉死在冷龙岭东、黄羊川南!

乍一看是三万人牵制三万人,贼军没有吃亏。可贼军被牵制的却是骑兵主力,纵观整个战局就吃亏了。

戚继光这一招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却是暗藏杀机,羚羊挂角,迷惑性极大,不知不觉之间,就给贼军套上了一个绞索。

打仗可不是一见面就冲上去厮杀,哪有那么简单?

戚继光点头,“也不能太过大意。最少也要僵持十天半月。我军只携带了五日粮草,庄浪河谷的粮道不能被切断。雅虎啊,你布置的两个杀招虽然凶狠,可都要等一段日子。若是正面败了,你那两个布置也没用了。”

朱寅已经不是战场菜鸟了,当然心中有数。

要想正面击败骑兵为主的敌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无论是戚继光还是朱寅、李如松,都没有这么乐观。

对面可是两万五千蒙古骑兵!自庚戌之变后,明军从来没有在局部战场中,一次遇到两三万蒙古骑兵。

而且这两万五千骑兵是贼军主力,披甲率很高,足有三分之二的骑士披甲!

如今可不是国初那会儿了。此时对上一万六七千披甲的蒙古骑兵,对明军是个很大的考验。

眼下明军也有一万五千骑兵,以李如松的辽东铁骑为主,还有其他几镇抽调的骑兵。

说起来的确是明军最精锐的骑兵了,可是比起蒙古铁骑,骑射本事差了一大截。

白刃战虽然比蒙古骑兵强。可蒙古骑兵很少给对手打白刃战的机会啊。

除非真相和阿云犯了低级错误,否则要歼灭他们太难了。

如果正面失败了,自己秘密准备的两个杀招也没了意义。

“好家伙,怕是有一万七千披甲骑兵。”戚继光放下单筒望远镜,脸色阴沉如水,“很多盔甲的式样,明明就是我大军边兵的盔甲,有些人实在可恶,该杀。”

他虽然早就知道边军将领盗卖盔甲给异族,这也不算什么稀奇事,却没有想到对面的蒙古骑兵中,有那么多人穿着明军的盔甲。

“爹。”朱寅小声说道,“甘肃镇天高皇帝远,距离北京迢迢数千里,也是最崩坏的,盗卖军器盔甲最为嚣张。再者,西海盛产战马、皮革、青盐、镔铁,部落酋长们和西北商人走私、西域商人贸易,不缺银子也就买得起盔

甲。”

“真要说起来,西海蒙古的实力可比套部蒙古更强一些。”

戚继光眯着眼睛,高大的身躯在夕阳下宛若丰碑,语气带着凛然之气:

“也好。那就借此河西之战,连西海也一并收复吧。唐灭吐谷浑,西海就为中原所有。大不了我大明再灭一次。”

朱寅笑道:“就连宋徽宗那个昏君都能收复青塘(西海),我大明却失去青塘两百年,难道大明连弱宋都不如么?这次就是收回的契机。只怕……”

说到这里,朱寅故意打住话题。

果然,戚继光的脸色更加森冷了。

“只怕什么?”戚继光冷笑,“只怕朝廷不愿意收复,又要主动放弃是么?哼,朝廷若是故意放弃,老夫对朝廷也就仁至义尽了。”

朱寅神色莫名,目光闪烁。

他很清楚,朝廷收复河套就是极限了,不会再收复青海。就是自己和义父攻下了西海,朝廷也不愿意驻军防守。

放弃是大概率事件。

这就是土木堡之后的明朝尿性,已经很难改变了。

只是,义父对此还抱有幻想,对朝廷还有期待。可义父最终会失望的。

朱寅环视严阵以待的三万大军,又看看即将落入大山的太阳,手中虎牙一挥,“传本官军令,就地扎营!”

“诺!”传令兵立刻传令,旗牌官挥舞旗帜,三万大军顿时开始就地扎营。

已经无视对面的贼军了。

明军各单元有条不紊的运转,犹如一个巨大有序的机器,在大地上变动不已。

战车木轮碾过砂的吱呀声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似乎在碾碎天边的夕阳。明军战车的偏厢车首尾相扣,迅速在平原上筑起一道战车围城。

接着,一架架拒马也推了出来,布置在战车之外。火炮的炮口、床弩的箭头、火箭的发射筒,全部对着外面。

战车之后,又是一辆辆?车。?车之后,又是一头头的骆驼。骆驼之后,又是一排长矛手和?筅兵。

不到一刻钟,戒备森严的临时大营就完成了,犹如一个巨大的刺猬。

两千侵袭明军的蒙古骑兵,眼见明军就地扎营,全无奉陪之意,无机可乘无懈可击,也只能再度越过黄羊川,回到对岸大营邀功。

真相“初战告捷”,心气很是高昂,见到明军乌龟一样的就地扎营避战,对明军也更加轻视了。

他其实有轻视明军的理由。

这些年,他屡次出兵侵略河西、陇西等地,掠夺到不少子女玉帛,前年还制造了惊动朝野的洮州之变,斩杀了明朝的副总兵和巡按御史。

可是明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几次被他打败。

虽然他这是第一次和戚继光、朱寅交手,却也不认为对面的明军比之前被他屡次打败的明军强多少。

“西海郡王。”太子朱帅锌有点担心的看着明军大营,“太阳要下山了,要不要挑灯夜战?”

“用不着。”真相大喇喇的说道,“太子殿下不要急,几万人的大场面,可是万万急不得。夜里交战很容易出乱子。不光我军,明军也不善夜战。”

阿云说道:“真相台吉,我想夜里派出千人队,轮流骚扰他们,让他们整夜睡不着觉。”

“哈哈哈!”真相大笑,“这是当然啦。敌人要是睡好觉,就会做美梦,在梦中灭了我们。”

众人闻言,一起大笑。

真相笑声一歇,用马鞭指着对面,意气风发的说道:

“勇士们,对面的敌人和他们懦弱的同类,本没有什么两样!等利箭射入他们的身体,弯刀砍下他们的脑袋,战马踏碎他们的勇气,他们会畏惧我们一百年!一千年!做噩梦都是我们的影子!”

“传我将令,去北边的杂木河扎营,这么热的天气,让马儿好好凉快凉快!明天大早,我们再来!”

一声令下,三万大军立刻开动,轰隆隆的往北而去。

原地只留下几十个斥候,不远不近的监视着明军大营,准备随时向真相回报军情。

随着大队贼军的北去,如血的残阳终于沉入远方苍茫的祁连山。

大地慢慢在铺天盖地的夜幕中沉睡,渐渐一弯冷月升起,幽幽俯视着凉州的山河大地。

灯光璀璨的明军大营,忽然变得安静起来。就是喧闹的战马也沉默了。

炎夏的暑气消退,祁连山和庄浪河谷的风吹来,夜凉如水。

小黑不再热的吐着舌头,而是盘坐在朱寅脚下打着盹。

高车之上,朱寅手持折扇,看着祁连山的巨大剪影,目光幽邃无比。

今夜的夜袭,能奏效么?

他忽然想起《孙子兵法》里的那句话: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PS:改变了一笔带过的计划,宁夏之事还要写两三章。临了才发现,真就不能急。蟹蟹一直支持我的朋友,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