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拜金帝一家人

嫡明 第二百七十二章 拜金帝一家人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说服了李时珍等人,定下了建立清尘医学院的大计,朱寅又定下医学院的地址:

“外城正西坊马神庙街的孟家大院。”

孟家大院是巨商孟氏在北京的大宅,占地足有六十余亩,景色优美。虽然在外城,可距离内城很近。

只是,孟家因为窝藏倭寇间谍,被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发现,家人全部下狱。孟家大院就被东厂委托牙行出售。

宁采薇就以她的名义,买下了孟家大院。

至于如今情报无能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子,是如何发现孟家勾结日本间谍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许是运气好?

搞定了李时珍等人,朱寅这才放心的带着宁清尘,回到含章台。

宁清尘已经急不可耐了,说道:

“小老虎,我决定今日就开始在孟家大院挂牌招募学生,首选李时珍等人弟子和推荐的人,数量不够再公开招募。”

“年纪不超过四十岁,医师优先。必须是大明籍贯,不招收外国学生。

“所有学员都要有基础,必须能认全千字文,能算数,会写字。对了,我还想招女学员,你觉得呢?”

“性别也不能太限制。”朱寅表态道,“虽然社会上肯定有反对的声音,但也不能太保守。五百个学员名额,应该有一百人留给女子。”

宁清尘往嘴里塞了一颗葡萄,“只有一百女生鸭?是不是太少了?”

“少?”朱寅摇头,“这可是古代,一百个女生名额还少?你就算只招一百人,都未必能招满。有多少女子愿意抛头露面来医学院学医?”

“所以这事我就到此为止,不能再出头了。不然的话,一定有很多顽固派指责我,把我当成第二个李贽。”

“好吧。”宁清尘点点小脑袋,晃着两条小腿,“噗”的一声吐出葡萄皮,说道:

“这一百女学生,专门学习妇科和产科,将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批接受系统性医学教育的女医生,成为第一批使用产钳的人。”

她从案上翻出一整理的资料,递给朱寅。

“小老虎你看,这是我半年来搞出来的东西,差不多定型了,你看看。”

朱寅接过来一看,但见小丫头的字迹十分幼稚,但写的很工整,意思也清清楚楚。

她的医学院学制,和两京国子监一样,都是四年,法国子监采用积分制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毕业班四个年级。

四年期间,只专注学医科,其他什么文史、算数一概不学。

至于教材,宁清尘早就准备的差不多了,其实就是中医结合后世自然生物学的那套东西,借鉴了很多近现代的概念和原理,但框架上还是在中医的范畴,算是对中医的发展性铨叙,既有继承,也有颠覆,更有创新。

宁清尘得意的仰着甜美可人的小脸,奶萌萌的说道:

“小老虎,这教材是我和李时珍等名医交流数月之后,通过对中医的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融合起来的新中医鸭。你看出名堂没有?可以收下你的膝盖了吗?”

朱寅看了看宁清尘的教材,也真是佩服她,难为她能搞出这种东西,这算是最好的融合方式了。

“服了,的确是个大胆的思路。”朱寅由衷的夸了一句,摸摸宁二小姐的头,“请您收下我的膝盖吧,宁小神医。”

朱寅不是医生,却也知道后世现代医学虽然看起来很发达,但其实走偏了,并非是历史最好的选择。

宁清尘拿起一块新做出来的重阳糕,咬了一口说道:

“后世医学太依赖仪器、化验、药物,而忽略了人体本身的免疫体系在治疗疾病中的重大意义。忽略了人体本身,也是一种药。”

“我从八岁就开始看医书,看了十二年。虽然只是本科,可理论上不比博士差多少。但我越看越觉得不对。现代医学太专注于微观领域,缺乏整体性的宏观认知,这导致两个恶果。”

“一是只有20%的疾病可以完全治愈,剩下80%的疾病难以完全治愈或者无法治愈。甚至,很多疾病的命名和病因认定,本身就存在问题,开始就是错的。”

朱寅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话,“后世技术那么发达,只有五分之一的病能完全治愈?”

“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宁清尘有点意外,一脸你好无知的神情,“确切的说,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可见治愈率其实是很低的。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科技,医疗领域是落后的。

“二是治疗疾病的后遗症和副作用,对人体的免疫体系的平衡影响很大,常常引发新的疾病。”

“后世能搞出各种先进的高科技,遨游太空,发现量子,制造机器人...却无法治愈糖尿病...更别说癌症等绝症。”

“为什么?因为走偏了。一味钻研微观的物质性,忽略了宏观的能量性。”

朱寅点点头,“这个说法也不新奇,我也听医学权威说过,现代医学的体系有些问题,或许走偏了。中医呢?”

宁清尘毫不犹豫的回答:“中医只重视整体性的宏观认知,缺乏微观物质性研究,本质上主要是恢复免疫力的方案,有道无术,同样也走偏了。”

朱寅道:“这么说,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算是互补,理论没问题,方向也是对的。可是后世为何效果不理想?”

宁清尘摇头:“因为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更谈不上融合。那些搞中西医结合的人,本身也不懂中医,同时还矮化了中医,思维模式还是西医那一套,岂不是唐肆求马?这当然走不通。

“我的方案就不同了。我一直在研究中医,对中医有深入了解,不是那些伪中医可以相比的,加上古代良好的中医环境和李时珍等大医的帮助,我就更有把握了。”

宁清尘说到这里,小脸上满是自信的光辉,神采飞扬,目光灿然。

“我走的是中体为本、西体为用,中医为道、西医为术的路子。我不是用西医来解释中医,而是用中医来解释西医!”

“小老虎,你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豁然开朗!李时珍他们受到了我的启发,可我其实也受到了他们的启发,我也算是悟了。”

“后世用西医解释中医,根本无法解释,得不出结论。这就好比,用一个器官来解释一个人,这怎么解释?反过来就完全不一样了。换个思路就会发现,新的大门已经半开半掩。”

朱寅看着有点洋洋得意的宁清尘,张张嘴没有说话。

宁清尘想用中医和西医相互印证,通过时间的检验,走出一条中间道路,开创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她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可是,她真的能成功吗?若是成功了,会是怎样一副场景呢?

“宁医生...”朱寅觉得手中的资料有千钧之重,他将资料还给小丫头,“专业上我无论为力,我只能为你保驾护航。好好干吧宁医生,祝你成功。”

宁清尘继续说道:“说到底,医学还是经验学。任何历史古老的医学,都是对新医学有价值的。所以,我还要了解其他文明的古老医学,兼收并蓄,比如天竺的阿育吠陀。”

“可是,天竺不在我们手里。我希望有朝一日,你能占了天竺,天竺的名医就能抓过来,为我所用了。

朱寅不禁露出一丝苦笑,“清尘,你的想法很跳脱,也很疯狂。我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难怪你姐姐说你是个小魔医。”

“行吧。如果我到时真能打下天竺,就抓了他们的名医打包回来。总之,我是支持你的伟大事业的,无条件支持。”

宁清尘甜甜一笑,“小老虎,你这人其实怪好的。不像我姐姐。要是她听到我的话,一定会嗤之以鼻,认为我幼稚。”

小姑娘发了一张好人卡,又拿起一块重阳糕,小手一伸,满是善意的说道:“给。”

朱寅只能接过重阳糕,笑道:“我也觉得我怪好的。”

说完一口吞下重阳糕。

宁清尘眼睛一转,“小老虎,你不是说明天就是麟德殿大宴,宴请西北平叛的功臣吗?我也想去。”

“你?”朱寅摇头,“麟德殿大宴,是在宫里中极殿举办。参加的都是功臣、朝臣、使臣,你根本进不去。”

麟德殿大宴,其实是唐朝的说法,明朝并无麟德殿。所谓的麟德殿酒宴,只是用来雅称庆功宴。

所以,麟德殿庆功宴的地址,也不可能在不存在的麟德殿,而是在中极殿或者武英殿。

宁清尘大眼睛一弯,“是嘛?好吧,既然我进不去,那就算了。不过你要补偿我。”

“九九重阳就要到了。初九那天,你要带我去西山登高望远,喝菊花酒,吃螃蟹,插茱萸。”

原来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朱寅笑道:“好吧。我答应你,不就是陪你过重阳节么。”

两个人正说到这里,忽然康熙手中拿着一个大红的请帖,前来禀报道:

“主公,礼部小吏刚送来了请柬,邀请主公参加明日下午的麟德殿庆功宴。”

宁清尘笑道:“这才说着庆功宴,礼部请柬就到了。”

朱寅接过来打开一看,只见地址是武英殿,不是中极殿。

朱寅不禁眉头一皱,心中顿时不悦。

按礼说,西北之战这么大的功劳,河套都收复了,怎么也是一等庆功宴,应该在中极殿举办,那是三大殿之一。

可是礼部却把宴会地址定在了武英殿。武英殿当然也举办过庆功宴,可都是庆贺一般的功劳,配不上西北大捷。

这显然不是大宗伯的意思,而是皇帝的意思。

真是一心想要矮化西北大捷,淡化自己和戚继光的功劳啊。

朱寅神色玩味。拜金帝这点心思,百官都看的出来。他就不怕群臣非议?

如此自作聪明,也不知道是不是傻。

康熙道:“戚帅、秦夫人等人,礼部都会送去请柬。礼部的露布也公布了。但皇帝不会出席。”

“皇帝不出席,那还奇怪么?”朱寅冷笑一声,“我关心的事,他到底派谁代为出席。”

“你去通知宫里的家人,设法让皇长子出席。还有和咱们走的近的御史,请几个人上奏,奏请让皇长子出席庆功宴。”

“诺!”康熙领命道。

他很清楚,主公不仅仅是想见他的皇子学生,更是要借此机会,让皇长子出来和群臣见个面,增加皇长子的存在感。

师心如父啊。

华灯初上,紫禁城中灿若星河,犹如天上宫阙,映照霄汉。

尤其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一盏盏宫灯更是光影璀璨。

此时,西六宫的方向忽然乐声悦耳,一队打着宫灯的宫人,簇拥着一辆玉辂,向乾清宫而来。

路边的宫人内侍,见到这辆华丽尊贵的辂车,都是纷纷下跪。

按照大明礼制,后妃中只有皇后和太后才有资格乘坐辂车。

然而谁都知道,来者不是皇后,而是皇贵妃郑氏。

每天早晚,贵妃娘娘都要带着皇三子,来到乾清宫,给他的父皇晨昏定省。

所以宫中上下都知道,爷爷和娘娘每天最少见面两次。很多时候,娘娘甚至和三皇子整日价待在乾清宫,和爷爷在一起。

“娘娘驾到!恭迎风驾!”

乾清宫玉阶下的值守宦官拉长嗓子高喊一声,就率先匍匐在地。

殿外的宫人们,顿时呼啦啦的跪了一地。

翠辂稳稳当当的在乾清宫外停下,随即就走出一个芙蓉如面,容光潋滟的丽人,身穿一袭翟衣,头上的髻上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粉面含威,令人不敢逼视。

这宫装丽人,当然就是独宠六宫、权倾大内的郑贵妃。

“都起了吧。”宫装丽人凤目一扫,“扶小爷下来。”

小爷,乃是宫中对太子的称呼,可大明朝明明还没有立太子啊。

然而随即就有两个宫人毕恭毕敬的上前,小心翼翼的?手伸进翠辂中,语气卑微的说道:

“小爷?到了。”

一个髡了小脑袋,只留着角髻刘海,犹如蒙古儿童的男童,打着哈欠被扶着下了翠辂,身上的玉器叮当作响。

这男童不但发饰像蒙古,就是身上的曳撒,也像是蒙古人的装束。

按照明宫中的规矩,不管是皇子还是皇女,只要不满八岁,就统统髡头,等到八岁后才可开始蓄发。说是虱子少,好养活。

乍一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蒙古贵族的小台吉呢。

实际上这是老北京打契丹时期就有的习惯。从辽到元,好几百年下来胡风犹存,北迁燕京的大明皇室,也染上了这种习俗。

这孩子正是宫中人人捧着,当今皇帝最喜爱的三皇子朱常洵。都说他是福气极大的,将来洪福广大呢。

“起开。”朱常洵不耐烦的一挥小手,甩开两个宫女,“小爷会走!”

说完蹦蹦跳跳的直接进入乾清宫,清声稚气的喊道:“父皇!父皇!孩儿来请安了!”

“哎哟!”太监高淮赶紧抢出宫门,弯着腰杆满脸赔笑道:

“小爷慢点!金尊玉贵、天潢贵胄的可别摔着了...”

“狗奴才惯会聒噪!”朱常洵年纪虽小,却是跋扈惯了,“滚开,好狗不挡道!”

“奴婢该死!小爷请!”高淮赶紧闪开,一张屁股般的大圆脸,笑成了一朵花。

“爷爷用过了吗?”郑贵妃扶着一个女官的手,珠落玉盘般的曼声问道。

她的声音很好听,明明是北人,却带着江南女子的软糯,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来自江南。

高淮赶紧禀报道:“爷爷正在用呢。还真别说,点燃了吸着,比之前吞服更加舒坦。爷爷说,这个新法子好,更有福寿膏的福气了,为此还赏了宗钦一两金子,说他聪明...”

郑贵妃点点头,扫了高淮一眼,话里有话的提点道:

“宗钦的确是个聪明懂事的。本宫知道你的心思,你不要对宗钦有什么成见,横竖都是爷爷的忠臣,他也得不着你什么。你是老人了,爷爷和本宫岂有不向着你的?”

“是是!”高淮点头哈腰,还抹着眼泪,“娘娘比谁都剔透,真就是现世的活菩萨,奴婢们的心思哪里瞒的过呢。可娘娘比谁都心疼奴婢...”

“滚你妈的蛋!”郑贵妃笑骂道,“做戏给谁看呢?你一个快要出去监军打仗的人,还动不动哭鼻子?笑话!”

高淮笑嘻嘻的打趣道:“奴婢没有蛋,娘娘还不知道么?”

郑贵妃嗤嗤笑着,花枝乱颤的说道:“狗奴才吐不出象牙,呸。”

说话间,郑贵妃就被簇拥着进入金碧辉煌的乾清宫。

乾清宫灯火通明,二十四盏珐琅宫灯映照着满殿宝器,龙涎香混着桂花香在殿内流转。

水磨金砖的地面犹如镜面,映照着宫灯,灿然生辉。

廊柱子间,数十个宫女内侍屏声静气的束手而立,一声咳嗽也无。

然而这金碧辉煌的玉殿之中并不安静,而是轻歌曼舞,管弦悠悠,铃声叮铛,加上烟雾缭绕,香气氤氲,不知是人间还是仙阙。

帷幕重重、画屏幢幢的殿堂深处,最中间的暖阁之内,铺设着厚厚的灵州地毯,几个身披轻纱,身佩银铃的跣足女子,正在跳着西域的天魔舞。

这些女子高鼻深目,个个都是天足,并非汉家女子,而是来自西域的胡姬。

蹁跹舞姿伴随着脚铃和臂钏的悦耳叮铃,旖旎缱绻,令人心旌飘摇。

美貌胡姬在如今的中原稀罕的很,可是在皇宫之中却是毫不稀奇。

一个年约三十的白胖男子,戴东坡巾,穿云龙暗纹道袍,一身燕居打扮,慵懒地斜倚在紫檀龙榻上。

他手持一杆白玉杆,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饶有兴趣的观看歌舞。两个宫女跪在榻前,一人捧着一只脚,小手绵软的按摩。

男人一张很有福气的四方大脸,耳垂如珠,眉目疏朗,气度不凡,人品贵重。

但再一看,他又因为面白无须,嘴巴小而微凹,有那么三分婆婆相。

这位在乾清宫大享清福的大贵人,就是当今的大明天子,万历皇帝朱翊钧。

大明最尊贵的男人忽然放下白玉长杆,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葡萄酒喝了一口,盘坐在榻上,自言自语般的说道:

“朕看这胡姬的大脚,虽然没有缠裹,却也有些意趣,跳起舞来倒是伶俐的紧。”

身边的一个青年太监立刻笑呵呵的说道:

“爷爷说的再好不过。这些胡姬不缠足,虽然长着大脚很是不雅,可跳起舞蹈的确好看,也有很多妙处...”

万历笑道:“高来啊,你这狗奴才,怎么比朕还上心?”

忽然一个美妙的声音响起:“老嬷嬷还喜欢胡姬的脚啊。那么大的脚,究竟有什么好处?奴家实在不解。”

话刚落音,郑贵妃就拉着大有福气的三皇子,笑吟吟的出现在皇帝面前。

“你们下去吧。”郑贵妃对着胡姬们摆摆手。

胡姬们一起行礼,倒退着出殿。

“娘子总算来了,坐坐坐。”万历皇帝拍拍御榻,又看向皇三子,笑眯眯的说道:

“我儿,今天是不是又惹你母妃气恼了?”

“没有!”朱常洵道,“孩儿给父皇请安!”

说完小猴子般麻利的跪下,砰砰磕头。

郑贵妃在皇帝身边坐下,指着儿子说道:

“老嬷嬷,你这个皇儿,可是不得了啦。奴家不知道是该恼,还是该笑。”

万历笑道:“怎么不得了?他又犯了什么事?总不会又勒索宫人银子吧?哈哈,肖朕!”

“什么话!”郑贵妃打情骂俏般的拍了一下皇帝,“他今天居然说,想和大兄玩耍,还想去景阳宫找什么大兄。他说,他每天不止一次见到父皇,可是大兄一年也见不到父皇,怪可怜的。”

“呵呵,老嬷嬷,你这皇儿如此友悌,真是天性仁厚啊。奴奴真是心生欢喜呢。”

万历听了,顿时明白了郑贵妃的意思。

他的笑容顿时寡淡下来,“娘子稍安勿躁,待朕好生问问他。”

然后拉住皇三子的手,神色严肃的问道:

“常洵,你和父皇说,谁教你去找大兄玩耍的?是谁,和你说起大的?嗯?”

PS:本书第一次正面描写拜金帝和郑贵妃。另,明朝是有奴才称呼的,而且比较普遍。第二,郑贵妃对万历的戏称,应该也没有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