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四十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

嫡明 第二百四十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朱寅出征三个月,终于盼来了和贼军的最后决战。

之前,因为真相的大军已经占领了肃州和甘州,朱寅无法再沿弱水进入河西,只能沿着长城南下,从松山草原进入兰州,多走了好几天。

此时,他麾下有七万大军,全部是边军精锐。

毫不夸张的说,九边精锐三分之一,都在他的兰州幕府!

而封在兰州的肃王一大家子,早在半个月前就被小松山蒙古酋长巴海擒到凉州,献给了所谓的天命帝。

兰州存储的粮秣,肃王府的金银,全部被巴海抢劫一空。就是城中的百姓,也被鞑子携裹着离开。

宁采薇在兰州城中的商铺商楼,都被抢劫一空。

整个兰州成为空城。

然而,这已经是整个河西地区,明军能掌控的唯一重镇了。巴海之所以放弃兰州,也只是因为蒙古军队不善于守城。

此时的兰州,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巨大的军城,驻扎了七万明军、两万民?、五万马骡,每日光是粮秣消耗,最少就需要一万两银子。

加上路上运输粮草的损耗,光是后勤就压得负责输送粮草的陕西巡抚喘不过气。

整个富饶的关中都在为朱寅的大军提供粮草。也幸亏有关中,否则朱寅的粮草都无法保障。

西北蒙古和贼军占领河西,明廷并未因此惩处朱寅。

一来朝中有人为朱寅说话。二来谁都知道,河西失陷也不是朱寅的责任。

自从得知西海蒙古、大小松山蒙古、和硕特蒙古支持?拜和庆王,明廷就很清楚,河西必不可保。

因为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距离河西都很近。河西地区的明军兵力本就稀薄,甘肃镇精兵又被甘肃巡抚叶梦熊带到了宁夏灵州,来不及回防,怎么能保住河西?

如今朱寅能及时赶到兰州和贼军对峙,挡住贼军东出陇西的步伐,朝廷已经挑不出错。

无论是贼军还是明廷,都十分清楚河西决战的重要。

明军如果胜利,草台班子般的伪朝伪帝立刻就会土崩瓦解。朝廷重新控制河西,而西海蒙古和大小松山蒙古,就再也无力威胁西北。

明军如果失败,西北精锐丧失,那么不但河西不保,贼军还能进入陇西,甚至攻占关中!

于是明廷做了四手准备。

一是加强西北的粮草军需运转,严令朱寅趁着伪帝伪朝立足不稳,寻机进剿,限期殄灭贼军,三月内收复河西。

二是下令各地官员,严厉看守各藩亲王。皇帝下旨,凡宗室奉国将军、辅国将军不得出城。镇国将军以上暂时不得出家门,不得见外客。

三是派员去青城面见三娘子,同时派员出使左翼蒙古察哈尔、科尔沁、喀尔喀部,安抚笼络他们,不要他们支持西海蒙古。

四是户部准备两京太仓银、常盈银四百万两,拟抽调京师、西安、太原、宣府、大同、蓟州、通州、辽东、洛阳、开封、济南、荆州、西宁、凤翔、汉中、凤阳、滁州、徐州十八地精兵共十二万,作为朱寅兵败后的第二批平

叛主力。

另外,准备调遣吐蕃明正、德格、理塘和巴塘四大土司为主的藏兵一万,云南、广西、湖广诸土司兵三万,辽东女真诸部两万,共六万人,作为第三批后备兵马。

这些兵马,是明朝在有效防备蒙古南下的情况下,几乎还能抽调的所有精锐了。

明廷最坏的打算是,能同时应付北边和西边的战事,能同时在两个方向打大仗!

面对伪帝朝,皇帝和朝廷的态度极其严厉坚决,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镇压!

六月初十,朱寅和戚继光率领七万步骑,离开兰州缓缓北上。

同时下令粮粮草源源不断的存储到金城关。

兰州是黄河重镇,是陇西和河西的通道,西边是河西,东边是陇东,战略位置重要。可兰州利于防守,不利于进击。

朱寅要尽快击败贼军,当然不能坐在兰州等贼军来攻,必须主动北上!

因为每拖延一日,就有更多的河西汉人被蛊惑,加入伪帝的阵营,伪帝的实力就增强一分。

时间对贼军有利!

明军却是必须速战速决,一来节省粮饷开支,二来也不能让贼军吸纳更多的河西汉人。

可既然要主动北上进攻凉州,粮草运输就要跟进,就需要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储备粮草。

金城关是兰州城之北的关津要地,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城关,一边是庄浪河,一边是黄河,一边是长城。张骞通西域、唐三藏西行,都是经过金城关西去。

关中和河东的粮草,通过黄河运到兰州,再运到金城关。金城关可以通过庄浪河和长城,运输到北上的明军手中。

对于如今的河西局势而已,没有一个地方比金城关,更适合作为明军粮草重地。

明军以金城关储备粮草的事情,根本瞒不过贼军。

当然,朱寅也没打算瞒着贼军。

到了六月十二,朱寅率明军来到距离凉州百余里的红山峡之西、庄浪河谷之东,然后驻在峡口。

庄浪河谷、红山峡,与凉州瑞安堡、金城关形成河西之南天然的战略支点,明军从此进攻凉州,最能得地理之助。

朱寅和戚继光驻军此地,其实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六月流火,天气极其炎热。

红山峡谷的明军大营,却能借助河谷和峡谷的凉风,减轻西北烈日的炙烤。

数以万计的战马、骡马、骆驼,在庄浪河下游饮水。数里外的上游,则是大群大群的明军将士,在河边洗澡冲凉。

还有很多将士在河边的杨柳林里纳凉,解开头发捉虱子。一副副的盔甲挂在树上,密密麻麻。

河水吹来,整个河谷都是汗酸味。

很多人都说,制军相公选了个好地方扎营。

凉快。

距离河谷不远的峡口大营帐中,朱寅等人正在军议。

朱寅坐在上首之左,戚继光坐在上首之右,两侧下首依次坐着叶梦熊、郑国望、李如松、郝运来、萧如薰、陈琳、李如松、秦良玉、熊廷弼等将领,济济一堂数十人。

朱寅没有穿盔甲,只穿着一件凉快的罗衫,轻袍缓带。也没戴帽子,只用一顶清凉的网巾。

少年轻衫落落,犹嫌清稚的脸庞芳华翩翩,却满是睿智沉稳之色,一副矜贵士大夫的派头。

他手持一尺长的虎牙化石,点着地图道:

“如今,兰州和庄浪以北,长城以西,祁连山以东,嘉峪关以南,已经全部被西海蒙古诸部、大、小松山蒙古部落、阿拉善蒙古部落、反叛的明军边兵占领。”

“他们为了对抗平叛大军,都奉伪帝为主,意图利用伪帝的旗号,挟卷河西百万汉人割据河西。眼下投降伪帝的甘肃武官,百户以上就有数十人,千户七八个,指挥使,同知、参将、游击都有。”

“至于普通军士、军户,投靠的就更多了,数以万计!与此相反的是,甘肃一镇的文官、小吏,大多被叛军斩杀,很多世袭武官,豪族也被斩杀,满门死绝。”

“河西两百多万汉人,原本应该响应朝廷,抗击贼军。可是很多人却纷纷从贼附逆,参加贼军,这是为何?”

朱寅说到这里,语气略带金石之音,目光扫了一眼叶梦熊。

他其实不是责难叶梦熊,而是表示对明廷的不满。

晚明时期的甘肃镇已经有三百万人口,光是汉人就超过二百万。

可是明廷却始终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郡县,仍然使用军镇模式。

这种不同于内地粗放管理模式,使得军户不但沦为军官的农奴,而且军官也被朝廷派遣的监察官员欺压,始终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理,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情势十分复杂。

洪武时期为了开发河西,大量迁徙南方人口去甘肃镇,为的就是时机成熟后恢复郡县,巩固西北边防,进而开发西域。

可是两百年过去了,明廷对河西的治理,不进反退!

和河西一山之隔的青海(西海),明初本来也在掌握之中。如今倒好,完全成了蒙古人的牧场,硬生生的搞出一个实力不弱的西海蒙古!

甘肃巡抚叶梦熊叹息一声道:“制军的疑惑,下官也早有思虑。甘肃军户、马户之沦落触目惊心。河西民风彪悍,汉番糅合,以至于小乱不断,贼寇如毛。所谓西北响马,也多处于此。”

“这次庆逆自立伪朝,河西汉人从逆者众,自是平时心中对朝廷早有不满。以我所见,应该用重典严加惩治,凡从逆百姓皆为贼寇,宜铁腕镇压,一体诛杀,以儆效尤。

叶梦熊作为甘肃巡抚,是监军团中仅次于朱寅的文臣,他的话分量很重。

但是他的意见,朱寅却不以为然。

朱寅摇头道:“抚军此言差矣。河西百姓,亦是大明百姓,皇上赤子,所谓从贼附逆,也是贼军蛊惑,官吏欺压至此,他们怎么真的喜欢反叛呢?岂不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河西汉番百姓三百万人,若是铁血杀戮,怕是越杀贼寇越多,河西就再无宁日。就算真的有用,杀光了河西百姓,收复河西又有何用?”

戚继光道:“当年东南倭乱,沿海很多百姓因通被杀,可倭寇越是越杀越多,越杀越强。究其根源,明着是通倭,其实是对官府不满。贪官污吏越多,盗贼就越多,造反的人也越多。光杀是没用的,终究还是一个治字。”

“如果跟着贼军日子反而更痛快,难道他们会因为是大明的百姓,就站在朝廷这边吗?”

朱寅道:“这就是今日军议第一个意思。河西很多军户支持庆逆,那是之前河西军户日子太苦。我军要尽快击败贼军,就要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不管他们。”

“我准备上秦朝廷,在甘肃镇设立州府,改军户、马户为民户,并且免征赋税五年。另外,凡是不再归附伪朝的百姓,一律既往不咎。我希望诸位和我一起上奏。”

“否则,西北迟早会有人造反,造大反。”

朱寅知道,明末西北造反的主力,就是西北诸镇的军户。军户是最惨的,受到双层欺压,人身自由还不如农民。

民户受到州县官员管辖,就算吏治**,社会多少还在国家律法所及之处。

可是军镇就不同了。

戚继光点头道:“是该在甘肃设置郡县了。这军镇长期由各级军官管辖,实在是粗暴简单,军户生死荣辱,都操之军官之手,就算被无辜打死,也说是触犯军法,名为军户,实与奴隶无异。”

叶梦熊同意朱寅的方案。郑国望和郝运来也表示附议。

朱寅知道改军镇为郡县的提议很难被朝廷通过。因为涉及到的利益太大。可如果借着这次河西之变,只改甘肃一镇,还是有希望的。

朱寅说完了这些,这才说起军事。

“有南下逃难的商人送信,半个月来,贼军将劫掠搜刮到的粮草聚集在瑞安堡,堆积如山。足够贼军用两个月。贼军的计划是,两个月之内消灭我军,然后渡过黄河,夺取我军在陇西的粮仓和马料场。补充之后,再进攻关

中。”

“贼军已经团结起来,除了四万骑兵,还有几万附逆的边兵和大量军户,而且附逆者越来越多,一天要消耗多少粮草?可是河西粮草有限,粮草就是贼军最大的软肋。’

“若是瑞安堡的粮草被焚烧了,贼军必然军心大乱!”

戚继光点头笑道:“制军此言不错,贼军最大的命门的确是粮草。所以此战我军明攻凉州,实则剑指瑞安堡。只要瑞安堡的粮草被焚毁,一时半会儿筹集不到粮草,伪朝就大势已去。”

这一整套计划,其实是他和朱寅、李如松、商阳等人早就商量好的,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萧如薰忽然说道:“制军,大将军,倘若贼军想的一样,也对我军的金城关下手呢?金城关可是储备了我军大量粮草,若是贼军也打我军粮草的主意,焚烧我军粮草,那我军也会军心大乱啊。”

朱寅忍不住笑了。

“萧将军果然是西北名将。”朱寅智珠在握般的说道,“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

......

凉州城,如今成为天命帝的都城。

凉州卫指挥使衙门,就是天命帝的行宫了。同时,也是贼军的中军所在。

凉州城头飘扬着大明的旗帜,以及蒙古人的狼头旗和苏鲁锭大纛,显得很是诡异。

操着蒙古语和土达语的鞑子,和操着西北汉话、身穿明军甲胄的汉军同处一城,看上去也很是诡异。

此时此刻,指挥使衙门大堂之内,太师?拜正在主持军议。

天命帝是个傀儡,当然不会参加军议,如今只在后院和肃王饮酒作乐,军务政务一概交给太师?拜。

倒也有自知之明。

拜利用大明天命皇帝的名义,招来了数万投降的明军降兵和更多的军户。大明亲王的旗号还是很好用的,河西汉人听到庆王在凉州称帝,成千上万的起来响应。

就是很多山贼、响马、沙盗,都纷纷来投。

?拜以太师的名义封官许愿,以自己仅剩的两千多家丁为底子,短短半个月就拉起几万人的汉军,声势复振。

有了这几万投靠的汉军兵马,拜这个太师面对前来汇合的真相、浑尔图、阿云等蒙古贵族时,他才能有底气。

坐在大堂上的蒙古贵族和明军降将们,都看着最上首的?拜和太子朱帅锌。

拜年已七旬,须发皆白,却红光满脸,意气风发的侃侃而谈。

之前被朱寅追击千里的狼狈落魄,此时不见丝毫。

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帅锌,神色恭敬的坐在拜的右边,一副“凡大事皆由太师处置”的架势。

两人之下,就是西海蒙古实力最强的台吉,真相。

除了真相,就是鄂尔多斯残部的阿云,以及大松山的浑尔图台吉,小松山的巴海台吉等七八个蒙古贵族。

再就是一群投降的甘肃明军将领。

大堂中间摆着一个蒙古人习惯用的巨大沙盘,上面很简陋的堆着山川地理。

?拜用拐杖指着沙盘,睥睨众人的说道“”

“朱寅的粮草,就在金城关!如果我们的骑兵先出长城,再绕道攻击金城关,夺了他的粮草,切断他的补给呢?”

“那么红山峡的明军,就是一群断奶的羊羔!”

PS:明天尽量写大章节!明天如果是大章节,决战应该能结束了,宁夏之战也结束了。蟹蟹支持,晚安!请留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