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嫡明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

嫡明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1 02:46:01 来源:源1

众官昭穆而坐,但听大司马石星侃侃而谈:

“如今西北已平,河西已复,也是时候好好说说朝鲜之事了。朝鲜国王上奏,朝鲜有十几万倭寇大军,亡国只在朝夕之间,锦衣卫打探过,消息应该不虚。”

“鉴于此,本官以为议和是上策。小小日本,终究是芥藓之疾,何必和它一般见识。’

朱寅听到这里,就不禁露出冷笑。

石星继续道:“国危战凶,狼星不利。故国虽大好战必亡,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也。此其一。”

“粮草未动而兵马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一旦出动大军入朝抗倭,又是数百万的钱粮支出,国库不堪重负。此其二。

“入朝征战,乃是出国离境,劳师远征啊,岂是西北平叛可比?西北平叛,随便一人领兵,依仗天威也能战而胜之。可在朝鲜和倭寇大军对抗,却是大为不同。”

“之前祖承训入朝支援的几千兵马不就全军覆没了?这是前车之鉴,安能重蹈覆辙?大军若出,万一又是出师不利,那就不仅仅是损兵折将,更有损我大天朝上国的威严。此其三。”

石星说到这里打住话头,让众人琢磨一下自己的话,喝了口茶之后继续说道:

“有此三点,本官窃以为应该以和为本,中日议和!”

中日议和?在场众人听了,有的点头赞同,觉得能议和当然最好,不失为上策。

有的却不以为然。大明是中国,日本只是外夷,而且主动跨海来侵,怎么还能中日议和?

有的则是态度模糊,莫衷一是。

朱寅一观察,发现明确赞同石星的朝臣,居然占了一半!

而明确表示反对的朝臣,最多三分之一。这说明哪怕此时的朝鲜快要亡国了,明廷也倾向于最保守的国门防御战略。

否则的话,不会一开始只派出三千人象征性的支援朝鲜,大军等了近半年才入朝。

若非此时日本内部产生了分歧,影响了侵朝日军的下一步战略,朝鲜国都等不到明军主力入朝,就已经被灭了。

然而态度最重要的内阁四大佬,却有两位反对,两位赞同。

首辅王锡爵,老师沈一贯,是主张出动大军入朝的。

次辅赵志皋,以及张位,则是反对大军入朝抗倭的。

这这一点上,朱寅发现讨厌自己的王锡爵,又和自己立场相同了。

而之前支持自己的赵志和张位,立场又和自己相反了。

石星知道首辅不赞同自己的意见,却还是问道:

“这只是晚生的主张,敢问元辅有何高见?”他想关说元辅,获得元辅的支持。

如果再有元辅的支持,那中日议和的国策就能敲定了。

但其实他是有底气的。皇帝任命他为新的兵部尚书,当然也是倾向于议和。毕竟,皇上最怕花钱。

“你们先议着吧。”王锡爵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只是自顾自的斟茶。他想先看看,哪些大臣主和,哪些大臣主战。

他忽然想到了申时行。已经致仕回乡的申时行,数日前来信说,希望自己主持议和大计,不要和日本兵戎相见。

申长洲向来一心求稳,只求天下无事、内外相安。

当年缅甸攻略云南,杀惨重,时任首辅的申长洲,就反对出兵讨伐,主张不可因战损伤国家元气。

这一次,申长洲写信希望自己主和,也就毫不奇怪了。

可是这一次,他才是首辅!

不是申时行。

沈一贯也没有立刻发表看法。他的想法和王锡爵一样,也是要先看看风向。

石星又问赵志皋道:“赵阁老以为如何?”

“我朝不宜劳师远征。”赵志皋神色凝重的说道,“倭寇之凶悍,世宗朝时几乎荼毒半壁,祸害甚烈。那时,倭寇最多一般也只是数万人,其中还有很多沿海民,不是真倭。可即便如此,也还闹腾了多年,糜烂数省。”

“如今,他们光在朝鲜就有十几万大军。据说都是倭王亲自选调的精兵强将,绝非当年各自为战的倭寇可比。如此强敌,朝廷若是劳师远征,风险有多大?”

“和日本在朝鲜大打出手,肯定是不成的。万一大军有个闪失,我等就是朝廷的罪人,自尽谢罪也于事无补了。若是能中日议和,那自然最为稳妥。”

“从山海关到登州、莱州,设置为新的一镇,专门防御倭寇。沿山海之险要,加固堡垒,增设炮台,调集全国精锐轮番驻守,严阵以待。以守为攻,方为上策。”

王锡爵听到次辅这话,神色阴沉了一些。他早就知道赵志皋是主和派,可此时听到赵志皋当众表态,心中还是不喜。

这个赵志皋,真是之前被倭寇吓到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和和和,日本国都快灭了朝鲜、打进辽东了,他们就算接受议和,又会有多大的胃口?

张位也点头道:“次辅所言,确是老成谋国。劳师远征和十几万倭寇在朝鲜大打出手,其中风险之大,万难蠡测。自古以来,中原数次出师高丽,多少男儿埋骨东国?”

“大战一起,要消耗多少钱粮,杀伤多少人命?若是能议和,让日本退兵,自然是上策。”

石星顿时大受鼓舞,说道:“两位老也赞同议和,可见议和可行,这以守为攻之策....”

兵部左侍郎宋应昌忍不住打断道:

“大司马之言,阁老以守为攻之策,下官都不敢苟同。东瀛日本跨海而来,处心积虑,不惜开罪大明,十几万大军攻占朝鲜,可见其狼子野心,绝非空谈议和就能退兵。”

“就算要议和,也只能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做过几场,打掉了它的威风,掐灭它的野心,让它知道大明威不可犯,这才能真正议和。若是大军入朝,人家凭什么议和呢?难道就凭使者的三寸不烂之舌么?”

礼部尚书罗万化摇头道:“宋少司马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可倭寇在朝鲜有十几万大军,真是蔽日浮海而来,我朝要出动多少兵马,耗费多少钱粮,才能战而胜之?难呐。”

“万一未胜先败,岂不更教东瀛轻视?到那时再要议和,就更麻烦了。”

“是以本官以为,还是以守为攻之策最为稳妥,应该中日议和。最起码,要先好好谈。实在谈不拢,迫不得已再打。”

“毕竟,日本也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

石星道:“大宗伯说得好。日本是太祖钦定不征之国,朝廷和他们议和,那是对他们的赏赐和宽宥,不是怕了他们。”

朱寅听到这里,不禁暗自摇头。

一个坚持主和之人,却来担任兵部尚书。

但主和派一定错么?当然也不是。这些古人没有上帝视角,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不像穿越者这么“洞察一切”。

明廷之所以最终决定大军入朝远征,是因为确定了日本的野心是真的想占领中国。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被狂妄至极的日本逼的无法再保守。

秀吉太狂,野心太大,完全不循常理,错判了明朝的真实国力,逼的明朝打了一场影响东亚格局的战争。

吏部尚书孙?道:“兵危战凶。我皇明自永乐征讨安南之后,未曾出境远征。诸位还记得安南之战么?劳师费饷,常年无功,最后还不是铩羽而归,任其自立?”

“倭寇比之安南如何?国初精兵强将,比之今日承平之兵又如何?若是大军入朝,万一不幸大败,我等如何向皇上、向天下人交代?”

“以守为攻,确属上策。”

户部尚书杨俊民笏板一扬,语气坚定的说道:

“不错!大军出境远征,万万不可!朝鲜国王奏本说的分明,朝鲜八道几乎尽失,城池、粮仓都在日军之手,残余的朝鲜兵尚且缺乏粮草,还指望朝廷救济他们,哪里能供应朝廷大军?”

“若是大军入朝,还要从关内辗转运输粮草,辽东的粮草远远不够!如此一来路途遥远,消耗有多大?怕是倍于西北之战!”

“朝廷如今不是没有钱粮,十几万大军的军饷粮秣,一个月内户部就能备齐。可难道朝廷就不过了吗?哪里不花钱!”

“西北打的不错,朱寅还算省钱,但也花了将近两百万银子。皇上的山陵、西六所的宫殿、宗室的俸禄、官俸军饷、赈济灾民、修茸关城,还有孝敬宫里...每件事都要花大钱,国库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打了这一场大战,就是赢了,好几百万银子趟水般花出去,国库里也会穷的跑老鼠。青黄不接之际,再有大事怎么得了?难道要下旨加征赋税?万一大败,那就更不必说了。”

“本官代表户部,也赞同以守为攻,中日议和。”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世达无须点头道:

“议和是对的,起码先占了一个稳字。若是不议和,出兵少了不行,出兵太多耗费太大,兵马一动就是大把银子,横竖都是亏。”

大理寺卿不扬却是摇头道:“诸位相公,议和绝非上策啊。倭寇向来贪婪凶狠,畏威而不怀德,怎么可能不经大军征伐,就乖乖就范?”

“据说那日本国王十分嚣张,狂言要做中原之主,这与契丹、女真、蒙古何异?自古以来,中国和异族议和成功,有不经苦战的么?”

“倭寇十几万大军压在朝鲜,虎视眈眈,议和反增其嚣张气焰,轻视华夏。堂堂天朝王师,何如征伐之?“

刑部尚书萧大亨立刻附和孙不扬道:

“是极,是极。皇明有两百万大军,投鞭断流,何惧区区日本?堂堂华夏,向称中国,无知岛夷也敢分庭抗礼?还说什么中日议和,难道中央之国,与岛夷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不成?”

“谭纶说,‘有文无武是儒,有武无文是匹夫,但教我等不做儒,自然武德充沛。

石星皱眉道:“大司寇,大廷尉,日本虽是最尔小国,却不易以武胜之!”

“当年就有人说:倭寇勇而戆,不甚别生死,而东南素来缺乏悍勇精干、幞武力之士,兵将一闻寇至,即各鸟兽窜,望风奔溃。”

“皇甫曾写诗说‘岛夷日本称最雄,?首骈拇?两瞳。乘舟截险洪涛中,跳梁若蝶聚若蜂。揭竿烈炬耀日红,攻城掠邑谁婴锋‘。”

“难道皇甫等人,都是在涨倭寇志气,为倭寇张目吹捧么?”

“这等倭寇,有十几万人在朝鲜。要想战而胜之,岂能如此简单?”

李世达叹息一声道:“唐顺之当年亲自抗倭,对倭寇很是熟悉,他经常感叹:我军一闻倭至,如浇冷水,颜色可怜,纵不便走,股已先?……”

“至于倭寇,谈笑饮食,大海上若履平地。而我?泊近岸,日遇海风则头捍目眩,夜闻潮则耳聋心惕。倭有过藐我之气,而我无吞倭之气,未战而索然也。”

“这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当年抗倭先贤之共识。日本虽小,实难易胜。”

“大明说是有两百万大军,可又能抽调多少精兵强将,去朝鲜与倭寇打仗?九边防线还要不要了?”

孙丕扬、萧大亨等人闻言,只是冷笑,却也不再反驳。

朱寅听到这些,真是无语到极点。这不就是怕了倭寇?还说的这么婉转新奇。

他再也忍不住的说道:

“韩非子有言,国小而不处卑,小而不畏强,无礼而辱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倭国较之大明,国小而力弱也。然其国小而不处卑,小而不畏强,无礼贪鄙,却无亡国之危险,反有吞天之狂妄。何也?何也?”

一连两个何也,震耳发聩,问的诸位臣公默然不语。

朱寅此时已经是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完全有发言的资格了,也就不再客气。

他继续说道:“国家承平日久,愉佚自矜之人比比皆是,自然尚武之气不振。士人沉溺于吟咏风月,敷华?藻,以述一己之幽思。可正因为如此,才要奋起血勇。”

“难道天下之事,鱼烂极矣,都不敢与最尔小国会猎于东国?我猎猎大明,哪里去了?”

“但教国家有事,只要朝廷昂扬奋起,正气浩然,即便逢之儒,也能成为介胄之士,华夏又何惧战?”

朱寅一番话,说的众人不禁深思。

即便石星,也没有出声反驳。

因为他也无法否认,朱寅说的确有道理。

很多官员,尤其是热血未凉的年轻官员,都发自内心的赞同朱寅的话。

王锡爵看了一眼朱寅,目光极其复杂。

唉,但愿是王世贞看错了,但愿是自己错怪他了。

若朱雅虎真是志虑忠纯之人,那就是大明的福气啊。

沈一贯眼见众人各抒己见,时机也差不多了,终于开了尊口:

“赵阁老和张阁老,都主张沿山海之险要,加固堡垒,增设炮台,以防为攻。虽是老成谋国,却未必就是上策。”

“昔年,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搞出‘修堡垒、种庄稼、不打架”,美其名曰以守为攻。结果呢?党项人来去自如,西夏还是咄咄逼人。他只能缩在城里写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我不敢非议范文正,可他防备西夏之策,我等实在不宜效仿。若是他以守为攻之策真的好,宋军也不会处处被动,他自己也不会被困庆州。”

沈一贯没有直接抨击两位阁老“以守为攻”之策,可他以史论事,拿出了范仲淹的教训。

意思也是皮里阳秋:难道你们比范文正还高明吗?

说完这句话,沈一贯就不说了,而是自顾自的喝茶。

该首辅说话了。

一直稳坐钓鱼台的王锡爵,果然说话了。

他用无可置疑的态度说道:“朝鲜是一定要保的。堂堂大明,护不住恭顺的属国,和桀骜不逊的岛夷议和,这还是天朝上国么?”

“到时倭寇盘踞朝鲜,勾结鞑虏一起图谋大明,大明不是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朝鲜不仅是大明臣属,也是大明之藩篱。虎狼窥探于藩篱,主人尚可安卧否?”

王锡爵放下茶杯,象牙笏板在茶几上轻轻一敲,语气有点铿锵:

“至于怕打败仗,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怕败,就怕败不起。就算败了一场两场又如何?大明的起,日本败的起么?”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一场大战咱们不想打,但咱们躲不过。”

“既然躲不过去,不如早做准备,毕其功于一役!让东瀛岛贼,百年不敢轻我中国!”

“对!”兵部左侍郎宋应昌拍手,“元辅所言极是!我堂堂大明,不可为岛夷所辱!”

“方才朱少司马也说,只要朝廷奋起,即便逢之儒,也能成为介胄之士。如今朝鲜有事,正是奋起之时!”

王锡爵环视众人,拱手说道:

“晚生得陛下错爱,忝为首揆,不敢耽于安稳二字,不知进取也。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

“不管今日廷议如何,晚生必恳请陛下,调遣大军入朝!倭寇一日不退,王师一日不回!”

PS:廷议就写到这里了,相关剧情告一段落。蟹蟹,晚安。请大家多多互动留评,对提升出指数很有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