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25章陈希烈罢相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5章陈希烈罢相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29 来源:源1

天宝十三载真是动荡的一年。

杨国忠为了排挤掉所有政敌,他放任关中地区的灾情持续扩大,并且还把赈灾不力的罪过推到左相(门下侍中)陈希烈的身上。

关中地区的义仓粮食早已让杨国忠卖得一乾二净,陈希烈根本拿不出足够粮食救济灾民,导致坊间怨声载道。

陈希烈被逼无奈只能主动上表辞职,李隆基旋即将其罢免撤职。

安禄山接到刘骆谷从长安快马加鞭送来的最新消息,他立刻把严庄丶高尚丶阿史那承庆三人喊到节度使府。

刘骆谷是安禄山安排在长安的亲信,他经常跟达官显贵有所往来,只要有什麽大事都会派人前来范阳郡送信。

「诸位,你们是如何看待陈希烈罢相的呢?」

安禄山眼含笑意询问道。

阿史那承庆对此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把这表演舞台交给严庄和高尚。

严庄和高尚见到安禄山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真不知道该说什麽。

「节帅莫非还在等着陛下召您入朝拜相?」

严庄率先站出来问道。

安禄山不置可否微笑道:「这有什麽不可能的?杨国忠作为外戚独揽朝政,又有哥舒翰和安思顺两大节度使作为外援,陛下肯定需要找人进行制衡。」

「虽然陈希烈贵为大唐朝廷的左相,但是没人把他放在眼里,哪怕坐镇政事堂却也无人谒见,顶多就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要不然当年李林甫岂会举荐他为宰相。」

「如今李林甫已经不复存在,杨国忠顶替他的所有官职,陈希烈性情谦柔无法制衡,我想这才是陛下罢黜他的主要原因。」

严庄觉得安禄山把李隆基想得太高明,他不屑一顾说道:「节帅,您可别忘记啦,当今陛下早已年老昏聩,天下大权尽数掌握在杨国忠的手上,他可不仅仅只是右相,还遥领剑南节度使。」

「最主要的是,杨国忠明目张胆把哥舒翰和安思顺引为外援,这就代表着朔方丶河西丶陇右丶剑南四大藩镇都是站在他的那边,这哪里像是正常皇帝会放任的事情?」

很多人只看到安禄山是范阳丶平卢丶河东三镇节度使。

殊不知杨国忠权势比他还要恐怖,但凡有点异心先发制人,大唐江山一夜之间就能改旗易帜,这是轻而易举能够办到的事情。

杨国忠作为大唐朝廷的右相,长安城乃至京兆府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只需要矫诏便可调集边军入京,而他自己又是剑南节度使。

虽然陈玄礼作为龙武大将军执掌北衙禁军,但是他顶多只能保护皇宫安全而已,根本无法顾及到长安城乃至京兆府。

哥舒翰和安思顺作为王忠嗣的老部将,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存有异心?

当年杨国忠陷害李林甫勾结同罗部众,哥舒翰为了能替王忠嗣报仇雪恨,他可是亲自跳出来从旁作证,声称李林甫与李献忠约为父子同谋造反。

李献忠即是同罗首领阿布思。

而他在叛唐之时已经是朔方节度副使,麾下更有数万同罗骑兵。

李隆基委任安禄山为范阳丶平卢丶河东三镇节度使,同样也是希望用他制衡西北藩镇。

杨国忠所掌握的权力确实高得离谱,长子杨暄去年参加明经考试,这考试成绩明明不及格。

然而礼部侍郎达奚珣害怕得罪杨国忠,于是让儿子达奚抚带着书信提前告知他。

结果达奚抚遭到杨国忠的鞭打,他无奈回去告知父亲。

达奚珣作为礼部侍郎不敢得罪杨国忠,不得已把杨暄写在榜上前列,让他顺利进士及第。

杨国忠厚颜无耻把长子杨暄提拔到太常少卿(正四品上),检校户部侍郎,美其名曰举贤不避亲,并且警告天下人士不要多管闲事。

其馀进士则是外放为九品小官,勉励他们不要眼红别人起步就是太常少卿,要经受得起考验,坐得住冷板凳。

十年寒窗换青衣,不敌外戚权势倾。

从这里就能看出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集团究竟有多麽权势滔天。

由于安禄山还在做梦想着入朝拜相,所以高尚只能采取迂回战术,他话锋一转问道:「节帅,要是陛下没有召您入朝拜相,那又该当如何呢?」

安禄山表现出一脸胜券在握,他自信满满说道:「就算陛下不召我入朝拜相,那这宰相之位也会落到吉温和韦陟,这两个人足够跟杨国忠在朝堂上斗个三五年,那他自然不会把精力放到我的身上。」

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

韦陟为河东太守兼任河东采访使。

这两个人正好深得李隆基的信任,而他们又是安禄山的盟友。

严庄丶高尚丶阿史那承庆三人见此情形只能放弃劝谏,只希望安禄山不要后悔这一决定。

长安城,大明宫。

杨国忠奉命来到紫宸殿觐见李隆基。

此番李隆基特意把杨国忠召见到皇宫中,他眉头微蹙询问道:「杨卿,你可有安排好赈灾事宜?这秋雨连续下了六十馀日,眼看着秋收在即,朕担心黎民百姓颗粒无收啊。」

杨国忠特地选取长得好的禾苗进献给李隆基,他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启奏陛下,秋雨虽然连绵不绝,但是对庄稼却没有造成多大损害。」

李隆基亲眼看到这些禾苗长得这麽好,他一脸欣慰微笑道:「看来苍天还是庇佑大唐,朕就担心黎民百姓颗粒无收。」

「这全都是仰仗陛下治国有方,苍天这才始终庇佑着大唐江山,使得黎民百姓丰衣足食积极纳税。」

杨国忠脸上堆满谄媚笑容,他完全把功劳归咎于李隆基。

李隆基微微点头深以为然,紧接着他话题一转说道:「杨卿,昨天晚上朕做了一个梦,朕梦见自己差点从宫殿前的高台上掉下去,幸亏有个孝子把朕扶住,不知您能替朕解惑吗?」

杨国忠顿时两眼放光,他立刻借题发挥:「陛下,既然他是孝子,那就代表他肯定穿着素衣。」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就说明陛下肯定见过这孝子,两者合二为一便是『见素』,微臣斗胆猜测这个孝子就是文部侍郎韦见素。」

这话一出,李隆基瞬间觉得杨国忠说的有理。

早年期间,韦见素曾在先帝的相王府任职,他对李隆基正好有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