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235章 勋官和爵位的泛滥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35章 勋官和爵位的泛滥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4 04:14:55 来源:源1

第235章勋官和爵位的泛滥

朝会分为小朝丶早朝丶大朝之分。

小朝是指临时有事才召集的朝会,这是三品以上职官才能参加。

早朝是指每月初一和每月十五在辰时定期朝见皇帝,在京五品以上职官都要参加,奏请要务处理事宜。

大朝是指每年一次接受文武百官丶王公大臣丶外国使臣朝贺的庆典大礼,九品以上京官都要参加述职报告,亦可称为大朝贺或者大朝会。

姜天骄刚刚登基为帝不久,那他自然是励精图治,故而每天都会在含元殿召开小朝。

唐朝时期的官职系统十分复杂,主要分为职官丶使职丶散官丶勋官丶爵位五大类型。

例如姜天骄在本书刚刚登场时,他不仅担任卢龙军使,还兼任着北平太守丶榆关守捉使,封为辅国大将军,授勋上柱国,普爵北平郡公。

若是有人能看得懂上述这句话,证明就能分辨唐朝时期的官职系统。

职官是指拥有实际行政职责,且在九品三十阶正式官僚体系内的官职,上到正一品的三师三公,下到从九品下的县尉,这些官职严格按照考课制度进行升降。

姜天骄所担任的「北平太守」就是职官,这是正四品下的官职,这相当于北平郡的行政长官。

地方太守也有品阶高低之分,

上郡太守(上州刺史)为从三品。

中郡太守(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

下郡太守(下刺更)为正四品下。

使职是指皇帝或朝廷因特殊性任务,而差遣某官员去办理某项事情的职务,一般职务后缀都是带有「使」字,不列入正规的九品三十阶职官编制,故而没有任何品阶,就连节度使也不例外。

姜天骄所担任的「卢龙军使」和「榆关守捉使」就是使职,这两个使职都是藩镇军队的统兵职务,同样也是没有品阶。

散官是指官员身份的等级,它是官员品阶丶资历深浅丶俸禄高低的体现,也分九品三十阶,而其中又分为文散官和武散官,哪怕是退休后也不会取消。

姜天骄所官封的「辅国大将军」属于正二品的武散官,可他职官仅为正四品下的北平太守,仍然能够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身穿三品紫袍和佩金鱼袋。

勋官是指授予立有军功或特殊劳绩者的荣誉称号,共分十二转,其等级对应一定的散官品阶,

理论上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然而唐高宗时期勋官便已泛滥,战士授勋者动盈方计,论官品则与公卿齐班,论地位只在背吏之下,真可谓是上柱国遍地走。

爵位是指世袭性或终身性的身份封号,主要以荣誉性为主,爵位高低最多只能代表身份尊卑,

但不一定与实权官职对应。

换而言之,唐朝时期官员身份是多维的,这套复杂体系主要是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制度遗产,这才导致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

姜天骄建立大夏王朝以后,他直接废除掉勋官制度,保留职官丶使职丶散官丶爵位四大类型,

然后再视情况而定逐渐精简完善。

因为按照大唐朝廷的规定,士兵无论是获得军功还是战死,每个人都能得到勋官。

这些勋官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军衔制,获得相当的勋官后就可以去兵部选,然后根据勋官高低得到相应官职均田制遭到破坏只是府兵制崩溃的经济原因,勋官泛滥才是一切罪魁祸首,毕竟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就保不住经济上的权利。

贞观年间关中地区已经普遍存在府兵永业田短缺的情况,但是为什麽府兵还能有这麽强大的战斗力,究其原因在于打仗能够得到官位。

若是还有人不理解这是什麽意思,那麽不妨想像一下,一群上将(上柱国)军衔到死还是大头兵的待遇,这军队战斗力不崩才怪呢。

姜天骄所建立的大夏王朝同样无法兑现承诺,那他只能废除勋官制度,以散官加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将土,这样至少还能领到效应俸禄由于姜天骄完全继承安庆绪的大燕江山,所以他不仅需要面对勋官泛滥,还有就是文武百官爵位过高的问题。

萧日越刚刚禀报完后。

大宏临紧随其后说道:「陛下,前朝遍封功臣为王,王爵和公爵之多闻所未闻,这根本无法代表身份尊卑,更无法体现谁的功劳更大。」

「微臣认为应该根据功劳大小重新册封爵位,按照爵位高低赐予封邑或者食邑,如此才能彰显功臣们的高贵地位。」

这话一出,文武百官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姜天骄对此深以为然说道:「大令公此言甚是,爵位原本是指诸侯获封的等级,奈何自隋唐以来封爵者虽有食邑,但往往都是虚封而已,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租税或者俸禄。」

大唐建国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食封制度。

这种食封制度总共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实封,接受封赏的对象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食邑一千户就是真给一千户的租税或者俸禄。

第二种类型是虚封,接受封赏的对象无法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食邑一千户不是真给一千户的租税或者俸禄,仅仅只存在于名义上,而没有实际的权利和利益。

就以盛唐时期哥舒翰为例,他是大唐朝廷所册封的西平郡王,李隆基在天宝十二载和天宝十三载分别给他实封食邑三百户,两次相加便是食邑六百户。

换而言之,哥舒翰这个西平郡王仅仅只有食邑六百户而已,而这还是折算成俸禄,明显跟王爵地位匹配不上。

历史上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唐肃宗李亨封他为司徒,晋爵代国公,加食邑一千户,而这并非像是哥舒翰那般实封,仅存在于名义上的虚封。

从经济利益这一层面上来看,虚封不会发生任何情况的改变,大唐朝廷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付出代价无非也是爵位泛滥而已。

例如火拔归仁在大唐朝廷明明是燕山郡王,可他自已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谈论这封号,说出去他都觉得丢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