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永王之乱(求订阅)
关内道,彭原郡。
李亨心力交召见谏议大夫高适商议对策,他所代表的大唐朝廷不止有大燕这个敌人,他还需要对付两个暗中之敌。
其一,就是蜀郡成都的太上皇李隆基。
其二,就是江淮地区的永王李。
李隆基作为太上皇会不会重新夺权暂且不提,永王李已经开始拥兵自重。
高适听闻李亨召见自己,他立刻来到行营中勤见:「微臣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
李亨挥了挥手示意免礼,他直接开门见山说道:「永王李据江陵而抗命,朕闻卿素知兵略,胸有丘壑。当此危局,卿可有以教朕?」
永王李磷乃是郭顺仪所生。
顺仪为皇帝嫔妃六仪之一的封号。
由于郭顺仪很早便去世,所以李从小就被李亨抱着养大。
李亨非常疼爱这个年幼的弟弟,晚上经常抱着他入睡,对他真可谓是兄弟情深。
后来李隆基在逃亡路上发布诏书,大肆分封诸位皇子担任各道节度大使,以永王李充任江陵大都督,统领山南东道丶岭南丶黔中丶江南西道节度大使。
高适曾经跟随李隆基入蜀,他极力劝谏不可如此行事。
然而李隆基认为与其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节度使们,那还不如交给诸位皇子,因此并没采纳高适的建议。
永王李还是第一次获得这麽大的权力,他接到李隆基的诏书后立刻走马上任,在九月份就抵达江陵郡。
鉴于大唐朝廷的黄河漕运受到阻塞,故而江淮地区的钱粮布帛改走长江航道。
而这需要江陵郡作为转运站,使得江陵郡的府库中堆积着大量钱粮布帛。
永王李来到江陵郡后招募数万兵马,下属官员纷纷怂承他拥兵自立,割据江南效仿东晋故事。
现在永王李在江陵郡招募将士数万人,一人身兼山南东路丶岭南丶黔中丶江南西路四镇节度大使以及采访使,江淮地区的钱粮布帛任其随意索取,早已心生割据之意。
李亨自然不充许永王李拥兵自重,旋即下诏命令他归觐于蜀。
没想到李拒不奉诏,还在江陵郡秣马厉兵,并且带着大军沿江而下直逼广陵郡,意图效仿晋元帝司马睿割据南方,他还派人三顾茅庐邀请李白作为谋士加入幕府。
李白为人豪爽直抒胸臆,他不但出山帮助永王李,还认为如今天下大乱好比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
现在又是衣冠南渡割据江南的天赐良机,于是亲笔题写《永王东巡歌》。
高适也是在这时候开始跟李白绝交,他认为永王李必定无法成事,于是慷慨陈词说道:「陛下,永王此举看似汹汹,实则乃是无根之木,其势必不久也!」
这话一出,李亨顿时露出欣喜之色,他情急之下追问道:「爱卿何出此言?莫非你腹中已有对策?」
「是的!」
高适自信满满点头说道:「永王坐镇江陵,扼守长江上游,看似占尽水道之利,实则如同瓮中之鳖,进退失据。」
「反观丹阳丶广陵丶历阳三郡控扼长江下游咽喉,此乃江淮赋税重地,守将更是心向朝廷,加之长江上游诸郡尽在陛下掌握之中,永王仅仅只是空有江陵而已,不足为虑。」
「更何况永王为养其军,在江淮诸道强征粮秣,手段酷烈,民怨鼎沸!其军所过之处,百姓视若寇雠,避之唯恐不及。
「王旗所至,非但无人单食壶浆之迎,反有切齿唾骂之声!失民心者,何以守土?何以用兵?」
「况且永王魔下将士或为利禄所诱,或迫于其势而暂附,或是见风使舵之徒!观其行事,骄横跋扈,贪鄙无度,何曾有过忠义之心?」
「此辈聚于永王魔下,绝非戮力同心,实为乌合之众!一旦朝廷王师讨伐,刀兵加颈,彼等必生异心,争相倒戈以求自保!此乃其致命弱点也!」
这话一出,李亨顿时兴奋得站起身来,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好一个无根之木!
好一个民心不附!好一个见风使舵!爱卿有此三言,朕心豁然开朗矣。」
李亨实在没想到高适竟有如此本事,他大步绕过御案走到对方面前问道:「依卿之见,朕当如何?」
高适认为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到来,他郑重其事说道:「陛下当务之急,理应明发诏书,昭告天下,痛斥永王悖逆,削其封爵!」
「另外速遣使者持陛下密诏,分赴江淮诸道,晓谕各郡守将,言明利害,许以重赏,
使其自守城池,勿为永王所用!尤须笼络丹阳丶广陵丶历阳三郡守将,此三地若固,则永王难以成事!」
「如今永王带着大军沿江而下,他离开江陵郡后必定人心离散,陛下只需要遣一猛将指其巢穴,以正讨逆,以顺击叛,臣敢断言,永王败亡只在转瞬之间。」
李亨立刻采纳这个建议。
他委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统领广陵等十二个郡;以来填为淮西节度使,统领汝南等五个郡,命令他们两人与江东节度使韦陟联手剿灭永王李。
高适立刻走马上任前往广陵郡结果高适还没到达广陵郡的时候,永王之乱已经正式爆发。
原来永王李率领大军沿江而下之时,吴郡太守李希言诘问他为何擅自引兵东下,以平的形式发了一封书信。
平是藩镇之间职衔相等的文书形式,不分上下尊卑,称呼也是直呼其名,因此李希言在信中对着李直呼其名,甚至没有尊称他为永王。
永王李磷本来就想割据江南,他立刻以此为藉口举事起兵,兵分三路攻击吴郡丶广陵郡丶宣城郡,江淮大地燃起新的战火。
吴郡太守李希言丶丹阳太守阎敬之丶广陵长史李成式纷纷发兵进行抵御。
由于永王李拥有数万将土,又是沿江而下来势汹汹,他轻而易举击溃掉前来阻击的官军部队,并斩杀丹阳太守阎敬之,乘胜攻占丹阳郡。
江淮百姓听闻朝廷内乱大为震恐,大量百姓纷纷拖家带口进行逃亡。
高适丶来填丶韦陟三大节度使急忙赶赴安陆郡进行会合,他们共同商讨平叛之计,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任永王李再这麽祸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