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50章高仙芝不战而退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50章高仙芝不战而退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29 来源:源1

河南道,陕郡。

高仙芝正在元帅府跟荣王李琬商谈进军方案。

在一百三十五年前,秦王李世民从关中出发挥师东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形成对峙,最终于武牢关一战擒双王,从此奠定大唐王朝的基业。

在一百三十五年后,历史是否还会重演?

唐军跃马扬鞭北渡黄河的夙愿能成为现实吗?

荣王李琬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并非遥领挂名,而是真正来到前线指挥作战,故而高仙芝不敢擅作主张,军中大事需要跟他商量过后才能下达军令。

「元帅,十一万天武军陆续抵达陕郡,如今我军兵力已经高达十六万人,后勤粮草完全可以依托太原仓补给,将士们的军饷随之也可解决。」

高仙芝一脸正色汇报导。

荣王李琬微微点头说道:「本帅刚刚接到最新情报,安贼大军已经攻克武牢关,正向东京洛阳挺进,可否派遣一支骑兵星夜驰援,这样也可以缓解封常清和毕思琛两位将军的压力。」

高仙芝思考片刻回答道:「这完全没问题。」

「好!」

荣王李琬担心东京洛阳坚守不了太久,他正欲派兵前去支援封常清。

结果还没等着他们两人调兵遣将,封常清已经带着数千残兵逃到陕郡。

荣王李琬和高仙芝两人听闻这事,急忙派人把封常清召到元帅府。

其实李隆基还算及时作出军事部署,他委任高仙芝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领兵进驻陕郡支援封常清,又派宦官边令诚随军出征作为监军,明显不存在任何掣肘问题。

因为边令诚乃是高仙芝的老朋友,所以他自然不会坑对方。

昔日边令诚曾经跟随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后来高仙芝越级报捷绕过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惹得这位老帅破口大骂。

所幸边令诚偷偷向李隆基打起小报告,高仙芝这才得到丰厚奖赏,擢升鸿胪卿,兼摄御史中丞,接替夫蒙灵察充任安西节度使。

尤其是在高仙芝兵败于怛罗斯城的时候,又是监军边令诚替他在李隆基面前多加美言,故而这才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调入长安委任金吾卫大将军。

从这里就能看出高仙芝和边令诚两人不存在任何利益矛盾,前线将领和皇帝陛下派来的监军能处成这样,这在历史上还真不多见。

至于后来边令诚为什麽要坑死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件事情马上就会浮出水面。

封常清一脸狼狈前来元帅府负荆请罪,他右臂上还缠着纱布,伤口中渗出鲜红的血,这是被李归仁的箭矢所射伤。

高仙芝看见封常清竟然身受重伤,他面露震惊问道:「封二,你怎麽退守到陕郡来啦?莫非东京洛阳丢失啦?」

「高帅,我对不起你啊!!!」

封常清痛哭流涕匍匐在地,他当着文武百官和皇帝陛下的面前夸下海口,声称很快就能取得安禄山的首级进献朝廷。

然而安禄山的首级不仅没有拿到,反而还把东京洛阳给丢失掉。

荣王李琬看着封常清这副一瘸一拐的败军模样,他懒得再跟这位罪将多费口舌,正欲把这最新情况写成书信汇报给朝廷。

旁边的边令诚看见荣王李琬想要把这情况汇报上去,他赶紧通过眼神示意高仙芝。

高仙芝见状跪拜在荣王李琬的面前,他痛心疾首哀求道:「元帅,这份败报可否晚些再呈上去?」

「你想要给封常清求情?」

荣王李琬不置可否反问道。

「是的!」

高仙芝抬起头来哀求道:「若是元帅能够答应下来,卑职愿意以死报效!」

本来荣王李琬完全可以不理会高仙芝的求情,可他认为封常清乃是对方一手提拔起来,若是驳了他的面子必定会导致内部不合,此乃犯了兵家之大忌也。

与其在大敌当前自乱阵脚,不如卖个人情给高仙芝,这样他跟封常清两人才会更加誓死报效朝廷。

「行吧,那本帅就先不上报!」

荣王李琬选择答应下来。

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听闻大喜,这就代表着事情还有回转馀地。

封常清立刻给高仙芝仔细分析情况:「高帅,卑职与叛军血战多日,六万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叛军大将姜天骄和崔乾佑两人皆为当世骁将,麾下士卒其战力不在我西域唐军之下。」

「虽然高帅手上掌握着十六万大军,但是这里面只有五万禁军装备精良堪当重任,但是他们从未上过战场,我估摸着打起来也是马马虎虎而已。」

「其馀十一万天武军乃是从关中地区新募的市井之徒,这肯定是挡不住安禄山的精兵劲旅。」

高仙芝好歹也是久经沙场的西域名将,他何尝不知封常清所说皆为属实。

荣王李琬皱着眉头问道:「封将军,我记得陕郡以西有个函谷关可守,我军可否在陕郡依托关隘进行有效防御?」

封常清不认为函谷关能够抵挡住叛军,他有条不紊回答道:「启禀元帅,那个函谷关我路过陕郡之时早已派人去看过,可惜关隘已经废弃难修,况且叛军兵锋实在锐不可当,这肯定是抵挡不住的。」

「最主要的是,陕郡以西皆为崤函古道,异常狭窄,朝廷大军溃败下来势必会拥挤成一团,极有可能相互践踏。」

「为今之计我建议直接退守潼关,那里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就算叛军再精锐那也不可能攻下。否则敌我两军要是在崤函古道发生激战,再让叛军趁乱攻入潼关,那长安可就危险啦!」

其实两汉以后函谷关基本已经废弃,关中地区更多的是依托潼关来防御敌人进攻。

换而言之,封常清认为必须放弃掉潼关以东所有土地,退守潼关保存有生力量才是万全之策。

只要各大藩镇的勤王之师陆续抵达长安,到时候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高仙芝何尝不知封常清说得在理,可他同样明白不战而退乃是死罪,只有取得荣王李琬的许可方能行动。

所幸荣王李琬是个顾全大局的皇子,他站起身来说道:「这份军报由我来写,然后请人亲自送回朝去,向父皇说明原委,我相信他老人家定会以大局为重。」

随着荣王李琬一锤定音同意撤军,十六万唐军往潼关方向撤退,大部分将士还不知道这是在向鬼门关迈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