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18章姜天骄的愤怒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18章姜天骄的愤怒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29 来源:源1

姜天骄在李日越这里碰了壁以后,他内心陷入深深思考。

自己跟着安禄山起兵造反肯定是必败无疑,可要如何才能躲过这场灾难。

李日越倒是向姜天骄伸出橄榄枝,无非就是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大可带着家人逃到草原上避难。

因为李日越作为奚王还是很有眼光,所以他一眼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战端未开便敢断定安禄山必败无疑,所做一切皆是为了别人而做嫁衣。

按照历史上的发展趋势,这确实跟他说的一模一样,安禄山所做一切确实是为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们做嫁衣。

大唐百姓承平日久,社会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国内几乎没有战乱,大部分人生活稳定,哪怕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也没多少人真想起兵造反。

更何况开元盛世还历历在目,大唐百姓对于朝廷仍然心存幻想。

安禄山选择在这时候起兵造反,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不占,那他确实不可能成功。

问题在于姜天骄乃是安禄山的女婿,难道他投降大唐朝廷就能活下去吗?

历史上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倒是力挺大唐朝廷,多次向大唐朝廷警告安禄山存有不轨之心。

可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李隆基依旧解除安思顺的兵权,改由郭子仪充任朔方节度使。

由于安思顺跟哥舒翰向来不和,所以李隆基为了争取哥舒翰的支持,他下令把安思顺以及其弟安元贞处死。

这到头来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两人都是冷血动物,他们连自己儿子都能杀掉,更别说姜天骄这个安禄山的女婿。

尤其是太子李亨恨不得把安禄山挫骨扬灰,他登基继位以后把带有「安」字的地方和人名全部改掉。

姜天骄攥紧拳头越想越生气,他表情变得极为复杂,愤怒丶恐惧丶憎恨丶迷茫等各种负面情绪全都爆发出来。

李日越见此情形大为惊奇,他摇了摇头嘲笑道:「真不知道你们汉人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麽而活,当牛做马还要受到道德约束。」

「而我们胡人跟你们汉人完全不同,我们永远只效忠于强者,从来不会受到这虚无缥缈的观念所影响。」

「草原上的强者只会效忠于更强者,然而我从大唐皇帝的身上看不到任何强者的影子,为此我宁可效忠于安禄山,哪怕是把妻女送给他为质。」

「正如当初我跟你说过一样,如果安禄山是比大唐皇帝更加强大的强者,那我便会一直向他效忠下去。」

姜天骄眼神锐利盯着李日越,他冷酷无情质问道:「这麽说来你是找到比节帅更强者的存在,不知这人到底是谁啊?竟然能让你选择效忠他。」

「他是契丹可汗遥辇楷落?还是回纥可汗磨延啜?或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李日越摇了摇头表示全部猜错,他意味深长说道:「这个强者就在我的眼前,而他才是比安禄山更加强大的存在,那个人就是你姜天骄!」

「我?」

一时之间,姜天骄内心掀起巨大波澜,他搞不懂李日越到底在说什麽。

李日越一脸耐人寻味说道:「难道你不觉得这是苍天在帮你吗?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这一切。」

「若是你不改变这一切,无论你立下的功劳有多大,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坐上节度使之位。」

姜天骄觉得这话真是刺耳,他强压怒火反问道:「你到底想说什麽?」

李日越阴阳怪气说道:「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每年通过漕运向长安输送海量的钱粮布帛。从开元八年宋璟罢相开始算起,往后这三十四年里再也没有河北人成功拜相。」

「关中人士皆传自宋璟之后,燕赵之地皆是无能之辈,文不读书,武不知兵,因此这才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要不然这三十四年里怎麽会出不了一个宰相。」

「虽然这三十四年来河北道出不了一个宰相,但未来终归还是有一丝可能性,至少还有宋璟这个河北人作为典型例子。」

「然而节度使不同于宰相,从睿宗皇帝在景云二年设立节度使开始算起,这四十三年来我没听说过有哪个河北人做过节度使,尤其还是像你这样血脉纯正的河北汉人。」

姜天骄晴天霹雳下意识想要反驳,可他欲言又止不敢开口。

李日越见到姜天骄不敢说出话来,他乾脆把话挑明说道:「你是不是想说你家节帅安禄山?虽然他确实是河北道柳城郡人,可你别忘记他是外族胡人。」

「这不更加印证河北汉人皆是无能之辈,文不读书,武不知兵,燕赵之地竟要一个胡人蕃将保境安民,难怪关中人士如此看不起你们!」

「啊!!!」

姜天骄顿时恼羞成怒踢翻案桌。

他从来没受过这种奇耻大辱,可笑自己以前竟对大唐朝廷心存幻想,自以为依靠军功就能坐上节度使。

没想到李日越一语道出姜天骄的上限,他这辈子就不可能升任节度使,大唐朝廷也不会放过他,要怪就怪他是河北汉人。

大唐朝廷绝对不会允许他担任节度使,更何况还是一个血脉纯正的河北汉人。

李日越作为奚人之王也是恨透大唐朝廷,可他深知胳膊拗不过大腿,不得已只能投降归附。

这些年来李日越主动汉化,改名换姓,他本来是想融入大唐环境,可也在无意间发现到国内矛盾。

李日越察觉到大唐朝廷并不信任河北汉人,宁可大肆迁徙塞外胡人内附,也不愿意大规模徵召当地汉人充入军队。

例如大唐朝廷经常把外族胡人内迁腹地置于军镇城旁,允许他们保持部落组织,只收取轻薄赋税,每年还会派出武将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

这种制度亦称为「城傍制」,一旦打起仗来胡人番兵需要自备战马甲胄随军出征。

李日越本来还以为是河北汉人羸弱不堪,这才需要仰仗胡人番兵前来保境安民。

然而河北汉人明明骁勇善战,尤其是靠近在边境地区的河北汉人更是武德充沛,哪怕是骑射那也不输来自大草原上的胡人番兵。

后来李日越猛然意识到问题所在,大唐朝廷仅以关中一隅之地便能凌驾于天下之上,普天之下能够与之抗衡只有河北。

由于河北明显已经威胁到关中,大唐朝廷为了避免出现弱干强枝的情况,所以大肆把塞外草原的外族胡人内迁到幽燕之地,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侯之号,使为籓臣永保边塞。

这样既能有效防御外敌寇边,又能以武力震慑河北汉人,使其不敢揭竿起义反抗大唐朝廷,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