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60章漕运的重要性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60章漕运的重要性

簡繁轉換
作者:逍遥七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29 来源:源1

长安城,大明宫。

杨国忠和韦见素两位宰相来到紫宸殿汇报军情。

「陛下,贼将武令珣已经率领一万精兵抵达滍水以北,随军还有降将毕思琛,敌我双方现在隔着滍水进行对峙。」

韦见素仔仔细细跟着李隆基进行汇报。

李隆基坐在皇位上阅览着鲁炅的奏疏,他满脸担忧说道:「韦卿,朕听说这武令珣乃是安贼麾下大将,你说鲁炅他真能守住滍水防线吗?」

「尤其是滍水防线关乎到漕运,江淮地区数十个郡,钱粮布帛全是仰仗漕运才能运输到长安,这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啊!」

韦见素拍着胸脯保证道:「陛下,鲁炅好歹也是哥舒翰所举荐的大将,他提前察觉到南阳郡的重要性,这才调集大军进驻叶县,沿着滍水修筑防线阻击叛军,因此绝对不会出现差错。」

李隆基听着韦见素信誓旦旦的保证,他只能选择相信前方将领。

由于关中平原无法供应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长安极度依赖漕运输送钱粮布帛。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运河对于关中地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仅凭漕运每年就向西京长安输送四百万石漕粮,故而才能养得起长安城的上百万人。

开元年间,李隆基一直苦于长安缺粮的问题,他经常率领群臣移驾洛阳就食,世人称为逐粮天子。

其实隋唐时期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都城,尤其是官僚机构持续扩大,军政所需的物资日益增多,粮食供应愈发困难,仅靠漕运输送几十万石粮米已经严重不足。

一个国家的都城出现粮食危机,只有交通越便捷的地理环境,才能游刃有馀处理这类风险。

大唐朝廷若是想要把江淮地区的粮米运输到长安,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水运才是唯一可靠的选择,那些想着依靠人拉马驮还是省省吧。

以往漕运的损耗率实在太大,仅仅想要成功运送十万石粮米到长安,那至少要徵收五十万石粮米,这显然会给百姓们造成极大的压力。

直到开元二十一年的时候,李隆基再也忍受不了做个逐粮天子,他不想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于是启用裴耀卿改善漕运。

裴耀卿开始想方设法降低漕运的损耗率,他选择避开陕郡的三门峡险滩。

古代三门峡险滩简直就是船只噩梦,以往有六成粮船都是在三门峡险滩沉没,只要避开这里就能有效降低漕运的损耗率。

鉴于整个陕郡只有太原仓存在码头,裴耀卿派人在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设立河阴仓和柏崖仓,在陕郡之北的三门峡开凿山路十八里,用车载运,以免船只经过三门峡险滩。

漕粮陆运三门仓后,再用船只运往太原仓,由黄河入渭水运至长安,全程采取分段递运的办法,使得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以减少沿途滞留,仅用三年时间便积存粮米七百万石,还能节省三十万贯钱。

这是大唐朝廷漕运史上的重大改革,从此李隆基不用担心粮食危机,他也不必继续移驾洛阳进行就食。

天宝元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此之上改进,他在峭壁上开凿山路,这样纤夫便能拉着江淮粮船通过三门峡险滩,而不用在附近寻找地方下船卸货。

水陆转运使韦坚根据隋代关中漕渠的旧迹,在渭水之南开凿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漕渠,西起禁苑(在长安宫城北)之西,引渭水东流,中间横断灞水和滻水,东至华阴永丰仓附近与渭水汇合,又在长安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舟。

这样永丰仓和三门仓积存粮米便可通过水运直达长安,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使用牛车陆运,使得粮食运输大大增加,每年输入四百万石粮米,连同运费跟着大幅减轻。

可这一切全让高仙芝和封常清给毁掉了,从武牢关到陕郡一线全让他们两人丢得一乾二净,还把主帅荣王李琬搭了进去。

现在江淮粮船改走长江航道,这突如其来的大改变,肯定会使漕运粮米大大降低。

反观关中平原不仅需要供应庞大的官僚系统,还要提供给驻守潼关的二十万大军,这人吃马嚼每月都是天文数字。

以一个士兵每天两升口粮计算,一天就要消耗掉四千石粮米,换而言之每月需要十二万石粮米,而这其中还没计算战马所使用的精粮饲料。

从天宝十三载开始,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致使关中百姓粮食歉收。

大唐朝廷本来指望着去年能有个好收成,不曾想到水灾过后又是旱灾,关中百姓年谷不登,加之年底安禄山起兵造反攻下洛阳,很多江淮粮船还没来得及运到长安便被叛军截下。

面对这种雪上加霜的情况下,李隆基特别害怕鲁炅战败,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他承受不起的。

李隆基对于这场战争感到忧心忡忡,他觉得还是需要快点收复东京洛阳,这样江淮粮船才不用改走长江航道。

「韦卿,郭子仪那边有何进展?」

李隆基突然话题一转询问道。

韦见素稍微整理思路回答道:「启禀陛下,郭子仪仍然还在围攻静边军城,贼将史思明婴城自守誓死抵抗。」

「这座军城又是王忠嗣所修筑,本是为了防备北方草原的胡人骑兵,固若金汤,城内常年囤积着十万石粮草,足以让守军将士坚持个一年半载。」

由于史思明抱着必死决心死守静边军城,所以郭子仪连续猛攻几个月都未能攻克,再加上安禄山派遣横野军前去支援,使得城内兵力数量达到九千人。

史思明依托静边军城的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以拒之,这让郭子仪感到非常头疼。

况且郭子仪远道而来又没有携带攻城器械,要他拿着朔方军的精兵强将去攻坚作战,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这麽做。

史思明自然也知道朔方军的弱点,因此他乾脆扬长避短坚守不出。

朔方军远道而来急于求成,虽然野战突击能力强大,但是很少有过攻坚作战,再加上还缺乏攻城武器,不太可能快速拿下静边军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