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7章 大放厥词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第7章 大放厥词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儿慢慢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1 14:59:45 来源:源1

第7章大放厥词(第1/2页)

【想不到我都这么怼他了,那王安石居然还能看得上我,是哪里出问题了么?嗯,土地兼并之事,毕竟这个话题太大了一些,实际上也看不出什么政治倾向。】

【不行,我要再气一气他,彻底在底层价值观,在三观上和这老王分道扬镳才行。】

【这老王,私德上据说是无可挑剔,那想来他就算是真生我的气,以他的身份,应该也不可能报复我一个小小的九品明经小官才对。】

【至于这王全,仆役而已,无需理会。】

心下做了决定,王小仙自是也不妨表现得狂妄一点,当即便哈哈大笑,道:“我说王公会误人子弟何错之有,为何还要解释?我弟只需要考明经就可以了,甚至明经考不上,我还打算让他去考明算,明法。”

“而王公的学术,据我所知,是带有极强的法家色彩的,而且重策论而不重经义,就我弟个人的情况而言,他又不考进士,若是拜了王公为师,怎么就不是误人子弟?”

王全皱眉,心中对于这兄弟俩只知明经,而不思进士的心态产生了深深的鄙夷。

却是也承认,如果那王小虎真的最高只以明经为目标的话,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王安石就算要办学,手底下的弟子最起码也得是进士的苗子。

“那你为何非议我……我家老爷和庐山公的古文运动,科举改制?”

王小仙冷笑一声,道:“我是嘉祐年间明经,自从治平年间庐山公主持科举改制以来,明经的录取人数减少六成以上,明明是明经,却要增加经义策论,要考上结合春秋和周礼来阐释时政,这和进士到底还有什么区别?”

“学经,要兼采孟子,荀子的汉儒注疏,还要以史证经,引史记去解尚书,这还是在考明经么?

越来越像是进士了啊,我也真是幸运,若是晚上一届,也碰上他庐山公主持科举,恐怕我也无缘这一身官袍了,我弟从小和我一样是以明经为志,若非是他庐山公胡搞瞎搞,以我弟的才学,早应该和我一样,也穿上这官袍了才对。”

“就差一届啊,我弟就差一届,早一届,就碰不上他欧阳修了,我说这古文运动,害我弟实匪浅,何错之有?”

那王全又是皱眉,道:“那是你们自己无能,没用,没有真才实学,如若不然又怎么会因这小小的改动,而不能中?

科举之要,本就是在为国选材,考不上,说明你们不是人才,不纳你们这些滥竽充数之辈,倒是省了朝廷禄米,庐山公此改,分明就是利国利民,你因私人怨愤而非议古文运动,此,难道不是小人行径么?”

王小仙不屑地冷笑:“我是小人?古文运动,将私利说成是一片公心,损国力以肥私,反倒是君子了?”

“你,你,你说什么?你说谁是损国力以肥私?”

“自然是庐山公,以及……呵呵,整个古文运动了。”

“你给我说清楚,古文运动怎么损国肥私了?你若是不说个明白,我今日,必不与你干休!”

看得出,这是真生气,真的急眼了。

【一个仆人,如此维护主子么?】

王小仙也不慌,他本也不是无的放矢,道:“敢问王全兄,你认为这世道是公平更重要,还是效率更重要呢?科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大宋今时今日选拔人才,到底又是需要什么人才了?”

王全:“科举,当然是为了为国选材,择天下英才为国所用。”

王小仙:“错,若是为了选材,最好的方法是不进行科举,王全兄认为,我朝重科举以来,若论人才,真的比得过唐朝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章大放厥词(第2/2页)

唐朝相对完善科举者,武则天也,敢问王兄,是武周以前的唐朝强盛,还是武周以后的人才强盛呢?

房玄龄,杜如晦,乃至于贞观朝的诸位明相,哪个是科举出身?我朝相公论能力,又有几个人敢言能够比肩房、杜?”

“你,你,你这,你这,你胡言乱语!”

“胡言乱语在何处?在下所言,何错之有?我朝相公之中,最贤者当属范文正公,敢问王兄以为,范文正公的功绩,可以比肩房杜么?”

“你……”

王全憋了半天,却居然愣是一时想不出反驳王小仙的话语。

“科举取仕,从来都不是为了选材,若是当真要选材的话,门阀世家,反而才更容易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早在唐朝之时,此事其实便已经有了公论,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无论是见识,能力,乃至人品,各方各面,都远不如通过荫萌,举荐上来的人才,治国安邦,征战沙场,能够立下功劳的,大多也都是门阀弟子。”

“客观来说,人家门阀世家的弟子,三四岁的时候就看着自家老爹处理政务,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四处宦游增长见识,二三十岁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有了自己专属的朋友圈子,这些朋友将来和他一样也都是官场世家之人,提前建立了人脉关系。”

“反观科举取仕的人才,一辈子皓首穷经,前半生只能埋头于书本,亦或者是钻研遣词造句,书写文章,论人才,怎么可能真比得上门阀世家的公子?

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对于治国理政真的有用么?没用,科举,从来,本来,就不是为了为国取材而设的。”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公平,还是直娘贼的公平!是为了给万千寒门学子一个机会,是给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个机会,只要读书,就有机会出人头地,就有机会光宗耀祖,就有机会出将入相,

我朝开国以来,最重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给每一个读书人都铺上一条可以通天的大道,这,才是科举的意义。”

“可是古文运动是什么呢?欧阳修说诗词无用,取材应重策论,这话用他来说么?唐人不知道诗词无用么?谁不知道策论才是取材之道,可策论这东西,是给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考的么?”

“所谓的古文运动,不就是轻诗词经义而重策论么,也不是多新鲜的事情,科举重诗词经义,则贫家寒门子弟尚有出头之日,文章诗词,便是闭门造车,也未必不能成材,也未必就没有生而知之者,皓首穷经也罢,扣字眼扣句子也罢,有没有用?没用,但却至少是个选拔机制,而且也最起码能为朝廷选拔出最努力,能自控的人才。”

“重策论可就厉害了,这天底下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连自己所在的县都没出去过,从没见过任何一篇公文,不了解衙门朝廷的基本决策流程,你让他去品评时政?”

“能把这策论二字学好的,说白了一定是朝中官宦子弟,世家大族子弟,最起码,就算真的是所谓的寒门子弟,也一定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拜到了所谓朝中大儒的门下的亲传弟子,请问这和东汉时的儒林世家,区别何在啊?”

“断绝天下所有普通士子的上进之路,将位置全部留给自家的子弟,这,不是损国肥私又是什么?我看你们何必这么麻烦,不如废了科举,改回两汉时的察举制,举孝廉好不好啊?到时候你们也做个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四世三公,我看也未尝不可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