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 吃酒换帖情谊深

徐吉标传 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 吃酒换帖情谊深

簡繁轉換
作者:友源丛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3 15:02:09 来源:源1

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吃酒换帖情谊深(第1/2页)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血腥的镇压并未吓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至6月,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如汹涌澎湃的浪潮,迅速蔓延至全国。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远的乡镇,各界人士纷纷响应,罢工、罢课、罢市如燎原之火,燃遍大江南北。

商人们紧闭店门,以罢市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抗议;学生们走上街头,挥舞着标语,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工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举行大规模罢工,使工厂陷入瘫痪。全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到处是激昂的人群,他们的愤怒和抗争声响彻云霄。

在这股浪潮中,各阶层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帝力量。这场运动,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压迫的坚定决心。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尊严而不懈奋斗。

与此同时,远在合肥的程明远,也被这股席卷全国的爱国热潮深深震撼。他看到了民众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这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改变世道的决心。五卅惨案引发的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如同破晓前的曙光,为身处黑暗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希望,也为陈明远的革命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25年6月21日,阳光穿过合肥上空那层厚重的阴霾,洒在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程明远如往常一样,天未亮便来到秦家木匠店,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然而,当他拿起工具的那一刻,心中却涌起一阵异样的波澜。

几天来,关于五卅惨案的消息如阴霾般笼罩着他。上海街头同胞的鲜血,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些都让他再也无法平静。终于,在这个清晨,程明远第一次放下了手中的木匠工具,毅然决然地朝着卫衙大关、安庆路西段、合肥体育场的方向走去。

当他赶到集会现场时,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无数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写着“打倒帝国主义”“还我同胞血债”等醒目的标语。人群中,有工人、学生、商人,还有普通的市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愤怒与坚定。

程明远缓缓走进人群,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每一个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台上,演讲者声泪俱下,控诉着帝国主义的罪行,台下的人群不时爆发出阵阵怒吼:“血债血偿!”“坚决反帝!”

程明远被这激昂的氛围深深感染,他的眼眶湿润了,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仅仅是一个躲在角落默默劳作的木匠,他要和这些勇敢的人们站在一起,为祖国的尊严,为同胞的生命,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程明远迈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他从一个关注瓦岗寨英雄故事的手艺人,真正走进了现实的革命洪流,开启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程。而这场声援五卅惨案的群众大会,也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激励着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925年到1926年,时代的风云在中华大地剧烈翻涌。彼时,安徽的怀宁和六安两地,共★★的组织如星星之火,悄然燃起,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

1926年7月,在中国共★★的领导与推动下,一场震撼全国的北伐革命战争拉开帷幕。北伐军从广州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如滚滚洪流,向着腐朽的军阀势力席卷而去。这场战争承载着无数人对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渴望,其影响迅速波及全国。

为了配合北伐军顺利进军合肥,同年11月,党派李云鹏、郑鼎等共★★员从上海回到合肥。他们与当地进步人士蔡小周、徐习庸紧密联合,共同策划了吴山庙起义。尽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如同一声响亮的惊雷,在合肥地区的上空炸响,对当地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让更多人看到了革命的力量,听到了反抗的呼声,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埋下了宝贵的火种。

程明远,这位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思索与觉醒的木匠,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些风云变幻。吴山庙起义虽然失败,但其展现出的共★★人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福祉的决心,深深打动了陈明远。他看到,共★★所追求的,正是他一直以来渴望的——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能够当家作主的世界。

此时的程明远,已然在心中做出了决定。他深知,只有跟着共★★*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为民除害”的理想,才能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寻得一条光明大道。于是,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陈明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共★★的道路,准备以自己的热血与力量,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一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七章:合肥十兄弟吃酒换帖情谊深(第2/2页)

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为安徽省长陈调元十分恐慌,于1926年年底向北伐军投降。于是党组织派柯庆施、周范文和国民党左派沈子修、朱蕴山等在安庆成立了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1927年3月,舒传贤化名夏维宁,霍山人,任安徽总工会筹委会委员长。程明远参加了由舒传贤领导的合肥地区的黄色工会。大革命失败后,舒传贤回乡开展革命工作。5月在武汉成立了**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柯庆施任书记。便相继成立两个中心县委,其中六安县委由舒传贤和萧方负责。

1926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合肥城被一片肃杀之气笼罩,但在这冰冷的表象下,一股炽热的革命力量正悄然孕育。

张开泰,这位来自府北乡鲍家岗的热血青年,化名瞿伯平,怀揣着革命的火种,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归来。与此同时,张定武,肥东华为小河湾人,化名张伯平,也受党的指派,中断在安大的学业,从安庆回到家乡。他们都肩负着特殊使命——在合肥开展组织活动。

寒假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契机。两人虽来自不同地方,却因共同的理想与使命产生了交集。张开泰的妻子王大姐娘家在合肥北门双港开米行,而张定武的姐姐也住在北门附近,借助这层地缘关系,两人顺利取得联系。

起初,为便于开展工作,他们以金兰兄弟为名,通过换帖结拜的传统形式,拉近彼此距离。此时,参与他们活动的仅有寥寥几人,但这些人皆是志同道合之士,对革命事业充满热忱。

他们以实习青年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在合肥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种子。尽管当时力量微薄,前途未卜,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每一次秘密的集会,每一次低声的商讨,都在为合肥地区革命组织的壮大积蓄力量。这星星之火,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燃成燎原之势,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的革命事业带来新的曙光。

1927年元月的一个寒夜,合肥城被浓稠的夜色包裹,冷风呼啸着穿梭在大街小巷。然而,在省立医院附近张开泰的家中,却洋溢着一股热烈而庄重的氛围。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十张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这一晚,合肥十人团组织正式宣告建立。成员们来自合肥周边不同的地方,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与抱负,齐聚于此。

崔孝斋,来自府北乡,与张开泰有着亲戚关系,经张开泰介绍加入。他目光坚定,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柯武东,梁园柯家岗人,由张定武引荐。他身姿挺拔,带着一股果敢与英气。

张建之,肥西高刘集张五方人,为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味韶(周绍奇),肥西周大湾人,眼神中透露出聪慧与沉稳。程明远,这位在合肥以木匠为生的有志青年,经张建之、张开泰两人介绍,毅然投身其中。此时的他,放下了手中的木匠工具,拿起了革命的“武器”。

徐梦观,又名许学成,住肥西高刘集柳村郢子,在张建之的引领下,加入了这个充满希望的团体。颜文斗,肥西三河镇人,当时在合肥读书,辗转于小书院合肥九中与正谊中学合肥三中。他家在城里生意有股份,被大家称作“小老板”,经张伯平(张定武)介绍,踏上了革命之路。何旭东,又名何世西,住肥西二十埠葛小郢,也成为了这个组织的一员。

按照年龄,张定武被尊为老大,他沉稳大气,颇有兄长风范,为众人指引方向;张开泰位居老二,热情果敢,积极推动组织各项事务;程明远排行老三,带着木匠特有的踏实与坚韧;周味韶为老四,以其聪慧为组织出谋划策;崔萧斋老五,憨厚可靠;张建之老六,思维活跃;何绪东老七,踏实肯干;柯五东老八,勇猛无畏;徐梦观老九,认真细致;颜文斗老十,年轻且充满活力。

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酒换帖,庄重地立下誓言。这十位青年,如同十颗璀璨的星辰,在合肥的夜空中汇聚,即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与变革。从这个寒夜开始,他们的命运与合肥的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共同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热血的征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