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徐吉标传 > 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

徐吉标传 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

簡繁轉換
作者:友源丛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3 15:02:09 来源:源1

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第1/2页)

1939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划过江淮大地,似乎也预示着局势的陡然变化。国民党有计划地将安徽省动委会下设的40个工作团解散。这些工作团的成员,大多是满腔热血的学生,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

曾经,每个县都设有工作委员会,在县动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动委会和工作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致力于搞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深入街头巷尾、乡村城镇,进行抗日宣传,用激昂的话语点燃民众心中的抗日怒火;不辞辛劳地发动群众,让民众意识到自己在抗战中的力量;鼓励、组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为抗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行二五减租政策,改善民众生活,以此凝聚民心,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局势却急转直下。国民党县政府里潜伏的特务,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暗中窥视并掌握了动委会和工作团的一举一动。这些特务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许是为了维护国民党内部某些反动势力的利益,或许是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指使,向国民党高层提供不实信息,歪曲工作团和动委会的抗日努力,导致这些积极抗日的组织被强行解散。

工作团成员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交加。他们不明白,为何在国家危亡之际,自己一心抗日的行动却遭到如此残酷的打击。但他们并未就此屈服,一些成员在暗中商议,即使组织被解散,也要继续寻找机会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困境中坚守着那份抗日救亡的初心。而这场变故,也让抗日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重重阴霾之下,民众对未来的抗日之路,充满了担忧与迷茫。

1939年,安徽省动委会下属工作团的解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进步青年群体中引发了一次鲜明的阵营分化。那些认同共★★理念、思想进步的有志之士,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共★★,他们坚信共★★才是真正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光明、实现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而亲蒋且思想相对落后的人,则纷纷投向国民党一方。

合肥动委会在这风云变幻中,也经历着人事的频繁变动。其第一任指导员耿家书,本是早期的共★★员,却因账目不清这一棘手问题,无奈卸任,而后远走四川。耿家书的离去,让合肥动委会一时群龙无首。

田兰田在此关键时刻继任。表面上,他担任着指导员的职务,可实际上肩负着合肥工委书记的重任。田南田一心为抗日事业奔走,试图团结各方力量,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然而,11月的一次保长训练班上,毕业典礼的讲话却成了矛盾激化的***。田兰田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却不慎触犯了国民政府的某些利益。合肥县党部书记路世奎竟公然在讲台上,对着田兰田扇了两个耳光。这一粗暴举动,使得矛盾彻底公开化,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田兰田与李维知先后撤离,转移至无为开成桥一带继续开展活动。组织上迅速做出决策,选派陶明接任田兰田的职务,希望能在这艰难的局面下,稳住合肥地区的抗日工作阵脚,继续凝聚力量,为抗日事业不懈奋斗。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抗日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共★★人始终坚守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探索前行。

在那个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程明远在县动委会任职,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了解,逐渐摸清了唐县长手下的武装力量——县常备大队的底细。这县常备大队由唐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三个中队,总计约150人枪,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武装势力。

程明远深知,若能争取到这股力量,对于抗日事业将是极大的助力。于是,他找到唐晓光,与之展开秘密会谈,直言想把这批武装拉出来,壮大抗日阵营。然而,唐晓光面露难色,道出实情:这大队是他从六安带过来的,要想将其整个拉出来,几乎不可能,一旦轻举妄动,定会立刻引起敌人警觉,前功尽弃。

程明远思索片刻后,沉稳地说道:“既然如此,若要不被敌人发现,你从这三个中队里挑选一个,把那些可靠的人以及精良的枪支集中编到一个中队,先做准备。待时机成熟,我会通知你下一步行动。”唐晓光听后,连连点头,对程明远的计划表示认可。

不仅如此,程明远还进一步动员唐晓光,将共★★员安排进合肥县政府工作,以此从内部推动抗日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力。于是,经过一番精心安排,赵平担任了县政府的译电员,赵翅生出任县政府军事科长,褚鸣谷搞谍报,夏冰流担任合肥县抗日工作团团长,余梦平则出任县政府监印。

这些共★★员如同散布在黑暗中的火种,潜伏在合肥县政府的各个关键位置。他们在陈明远的统筹安排下,与唐晓光密切配合,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准备为抗日事业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场秘密的抗日布局正悄然展开。

在唐晓光的住处,程明远已秘密工作了两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里,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此时,程明远的妻子方毓芬仍在南关亭,尽心尽力地帮婆婆料理家务,对丈夫从事的秘密工作知之甚少。

10月10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成为了行动计划的关键节点。程明远趁着无人之际,悄悄找到唐晓光,神情严肃且坚定地说道:“是时候行动了,把张业应所在的二中队先拉出来,对外就宣称是哗变,做个样子,混淆敌人的视线。”唐晓光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大意义和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二章:新四军直属大队的艰难征程(第2/2页)

与此同时,程明远又安排李维知去南官亭接方毓芬。李维知领命后,迅速踏上行程。当李维知和方毓芬途经蟠龙墩圩子时,却听闻一个惊人的消息——合肥县政府警务大队竟跑掉一个中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局势瞬间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唐县长得知此事后,顿时慌了神,急忙亲自带队去追。

一时间,风云骤起。程明远原本精心策划的行动,因这意外情况而面临诸多变数。方毓芬在李维知的陪伴下,心中满是担忧与疑惑,但她深知此刻必须保持镇定。而程明远和唐晓光这边,一方面要按计划执行二中队的“哗变”行动,另一方面还得密切关注唐县长追逃以及整个局势的发展,以便随时做出应对之策。各方势力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相互交织,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

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制限共为辅的方针,向华北掀起了第一次****。12月,程明远奉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之命,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孙仲德处当参谋。与此同时,桂俊亭7月1日五支队成立时离开15团二营,也来到了江北游击纵队报道,孙仲德深知二位的能力,决定派他俩回肥西老家组织抗日武装,扩大或充实主力部队。

程明远与桂俊亭向孙仲德郑重辞别后,各自跨上一匹矫健的骏马,手握一杆锃亮的长枪,从藕塘出发,向着肥西的烧脉岗、雷马一带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仿佛是他们激昂斗志的具象化。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正式挂牌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这一举动,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瞬间吸引了当地百姓的目光。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宣传和发动群众是抗日斗争的关键,于是他们迅速展开行动,深入到群众之中。

他们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向广大群众讲述抗日的意义和紧迫性。程明远嗓音洪亮,他的话语充满力量:“乡亲们,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让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只有团结起来,加入新四军,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桂俊亭则用朴实的语言,将抗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百姓听。

当地穷苦百姓对程明远和桂俊亭并不陌生。早在西乡闹革命时,他们就给百姓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他们为穷苦大众谋福祉,打击土豪劣绅,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听闻他们号召大家参加新四军抗日,百姓们积极响应。

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我要参加新四军,扛枪打日本,为咱受苦的乡亲们报仇!”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响应,大家群情激昂,报名的队伍越排越长。老人们欣慰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妇女们则默默为即将参军的亲人准备行囊,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定的支持。

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努力下,抗日的火种在烧脉岗、雷马一带迅速点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不断壮大,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1940年1月,在烧脉岗的街上,一场意义非凡的宣告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程明远和桂俊亭正式宣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直属大队成立。朱抑仙担任大队长,大队下辖三个中队,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以合肥西部为核心区域,虽仅有队员近百人,枪支40余支,其余武器多为大刀、长矛,但队员们个个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血。他们活跃在三河、中派、程店、双枣树和龙潭河一带,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然而,3月的一纸纵队指示,让直属大队踏上了新的征程——开赴庐江一带活动。当队伍行至肥西严店附近时,意外遭遇反动武装三河联防队长王庚年的阻击。王庚年,这个称霸一方的恶霸,听闻程明远和桂俊亭在烧脉岗招兵买马,早已怀恨在心,此刻更是觉得机会难得,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新四军“土垒子”队伍。他带领着300多人的部队气势汹汹地追袭而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程明远果断率队趴在田埂边进行阻击。战斗瞬间打响,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就在局势紧张之时,一枚冒烟的手榴弹突然滚到了年仅16岁的程明来身边。程明来一下子愣住了,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不知所措。千钧一发之际,程明远一个箭步冲上前,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了出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尘土飞扬,两人瞬间被土掩埋。

尽管程明远等人英勇抵抗,但由于敌众我寡,直属大队陷入了困境。在激烈的战斗中,除三中队不幸被打垮外,一、二中队在程明远和桂俊亭的带领下,艰难地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防虎”山区的凤凰尾。队伍来到老百姓家中,稍作喘息。

程明远和桂俊亭深知此时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势,经过紧急商量后,决定兵分三路转移。桂俊亭带领一中队向舒城山区转移,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继续开展抗日活动;程明远则带着第二中队前往定远朱家湾一带;朱抑仙则带着部分武装来到府北乡,坚持与敌人斗争。

这次遭遇战虽然让直属大队遭受了挫折,但队员们的抗日决心并未被磨灭。在这艰难的时刻,他们各自踏上新的征程,期待着在不同的地方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而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