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使命分途战云下的抉择与传承(第1/2页)
1945年9月底,**皖江区党委做出统一部署,无为县境内的**巢县、无为、临江、无南县委以及白湖中心县委,如同在暴风雨来临前巧妙隐藏根系的树木,分别选留了少数党员干部就地隐蔽,坚持斗争。他们以设立各县秘密联络站点或指定县区特派员等组织形式,在黑暗中维系着党组织的脉络,联系和指导各地党的秘密工作。同时,留下少数武装组成小型游击队,如忠诚的卫士,配合并掩护党的工作开展。
然而,各县党政机关干部随新四军第七师北撤后,国民党军队如洪水猛兽般大举进入无为县。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层层建立各种特务组织,极力推行连坐法,妄图以恐怖手段摧毁共★★的力量。他们强迫各地共★★员、基层干部和参加过抗联民兵组织的普通群众办理自首登记手续,紧接着便是疯狂的迫害与残酷的屠杀。许多忠贞员干部因身份暴露,惨遭毒手,甚至无辜群众也被株连。在这白色恐怖之下,少数意志薄弱者被迫向敌特机关低头,办理了自首登记手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保存革命力量,无为四县党的秘密联络站点的主要负责同志,在同年底无奈转移到外地隐蔽,部分党组织也因此自行解体。但即便身处黑暗,那些一时未暴露身份的党员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自动联络组织起来,分别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小组,继续顽强地坚持斗争。在这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无为四县的党员们,除部分叛变自首外,其余的或是转移到外地,或是留在当地,通过各种巧妙的方法隐蔽自己,默默积蓄力量。转移到外地的党员另行成立了秘密组织,并努力设立与上级党组织沟通的联系,如同在黑暗中寻找指引方向的星光。
1947年春,在**华东局国区部的统一组织部署下,希望的曙光再次照进无为这片土地。一批原在无为四县工作的党员干部,分别从山东和苏北地区被派遣返回无为,肩负起恢复党的工作的重任。那些转移到外地成立的党组织也相继迁回无为活动,如同离巢的归燕,重新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为革命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至同年底,县区级党组织在他们的努力下,相继恢复建立起来,曾经遭受重创的党组织,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再次焕发生机。
1948年春,**皖西四地委成立后,全面领导无为四县党的工作,并对各县党组织重新做了调整设置。这一系列举措,让无为地区的党组织在历经磨难后,以更加坚实、有序的姿态,继续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为迎接最终的胜利,迈出坚定的步伐。在这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那些坚守初心的党员们,在隐蔽斗争中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他们又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希望,重★★组织?这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挖掘,去铭记那些为了理想与信念,在黑暗中奋勇前行的英雄们。
在那风云变幻、局势错综复杂的革命年代,就如前文所述,散兵黄老五饭店黄施云和槐林嘴姜家仓徐吉标不幸受到牵连。作为地下工作者,他们时刻面临着敌人的监视与迫害。然而,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他们巧妙地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作掩护,在黑暗的缝隙中顽强生存。
敌人的残酷迫害,让他们身体致残,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即便如此,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身体的伤痛无法禁锢他们为革命奉献的决心,反而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韧,如同被烈火淬炼过的钢铁。
散兵黄老五饭店,表面上只是一家寻常的饭店,迎来送往着普通食客。但在这平凡的表象之下,它依然是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的秘密据点。饭店老板虽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却凭借着与各方顾客的交流,敏锐地收集着有价值的信息,再通过隐蔽的渠道传递给党组织。每一次小心翼翼的传递,都承载着对革命胜利的期盼。
徐吉标,同样在身体致残的困境下,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尽管行动受限,他却利用自己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为游击队员指引隐秘的路线,帮助他们躲避敌人的追捕。或是凭借与邻里的关系,巧妙地为党组织筹集物资,保障同志们的基本需求。
他们的故事,是革命岁月中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守着革命的阵地。但在这看似平静的掩护下,他们又面临着怎样新的危机?敌人是否会察觉到他们的真实身份,再次展开残酷的迫害?而他们又将如何在更加严峻的形势下,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这一切未知,如同重重迷雾,等待着他们在革命的征程中去勇敢冲破,续写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
在孙仲德、程明远的引领下,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如同一把利剑,成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随后,他们迅速通过电台与皖西四地委取得联系。地委书记唐晓光带来一则紧急且关键的情报:敌人在小天一带埋伏了整整一个师的兵力,就等着先遣纵队自投罗网,打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
其实,国民党方面早就盯上了共★★的这支部队。然而,他们始终摸不透这支部队的真实作战意图。动用大部队围剿,觉得有些“大材小用”,划不来;可派出小部队,又根本奈何不了先遣纵队,着实让国民党方面又气又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仲德召集谭启龙、李步新、饶守坤、宋日昌、江靖宇以及程明远等人紧急商讨对策。他们深知,当下部队并不具备打大仗的条件。一方面,新加入的人员不断增多,队伍需要时间磨合;另一方面,弹药严重短缺,物资也极度匮乏。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带领部队冲出眼前的“山窝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四章:使命分途战云下的抉择与传承(第2/2页)
经过一番缜密的分析,他们决定避开晓天这条路,选择从桐城与西汤池之间的大万口突围。部队行至小李庄时,发现当地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大地主。先遣纵队果断出击,打掉了这个大地主,并开仓济贫。老百姓们看到解放军为他们撑腰,纷纷夹道欢迎,那场面热闹非凡,军民鱼水情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部队沿着三官山、孙家范(隶属棕阳)一路行进,来到了无为黄姑闸街上。这里驻扎着敌人的一个排,排长叫夏步山。先遣纵队派出侦察连,迅速将夏步山这一个排歼灭,成功在黄姑闸站住脚跟,进行短暂休整。
然而,这一行动很快惊动了庐江盛家桥的驻军——庐江保安一团。该团团长周雄是个心狠手辣的广西人,他手下的士兵虽然个子不高,但作战能力极强。他们每人都配备一把工兵铲,训练有素,打起仗来毫不含糊。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程明远审时度势,建议部队不要与周雄硬拼,而是向槐林嘴转移。槐林嘴是巢湖支队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深厚,能为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掩护。孙中德采纳了这一建议,随即命令吴桐率一营发起冲锋,二营负责殿后,几十挺机枪同时开火,为冲锋开路。广西兵哪里见过如此猛烈的火力,一时间阵脚大乱,纷纷倒下。先遣纵队顺势抢占了林家桥。
但敌人并未善罢甘休,很快又派出另一个主力团发起进攻。先遣纵队的主力部队死守林家桥的龙骨山,同时,孙中德令马长炎的直属支队带一个营从孝泉口绕到敌人背后进行包抄。可惜的是,由于马长炎部行动速度稍慢,未能将这个广西佬主力团全部歼灭。不过,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敌人已伤亡200多人,在连续冲锋5次都未能成功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战斗。
先遣纵队得以顺利到达高陵桥班家巷。这里是程明远早期开辟巢湖的根据地,群众对解放军十分拥护,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地有一位名叫江明衡的居民,热情地接待了程明远一行,而此地正是如今江氏宗祠的旧址。
在这次突围行动中,先遣纵队凭借着果敢的决策、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次次化险为夷。然而,敌人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们。接下来,先遣纵队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他们能否在这片复杂的战场上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勇敢探索,书写新的传奇。
1948年10月,大战的阴云密布,先纵及一兵团粟裕传来指令,要求先纵向皖北迂回,肃清皖北的零星武装,进而建立地方武装力量。而陈明远部则需原地待命,江淮区党委对他们另有安排。这道指令,意味着程明远即将与相伴许久的一大队老战友们挥手作别。
程明远心中满是不舍,他与战友们一一握手,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尤其是与孙仲德,自1931年起,二人便携手同行,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遭遇过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每一次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度过了无数个焦虑难眠的夜晚。此刻真要分别,彼此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
孙仲德紧紧握着程明远的手,郑重说道:“老程啊,我把马长炎的直属支队留给你,江北沿线的重任就交到你们肩上了。我带着先纵的四个支队分头向合肥地区包抄过去。要是你这边顺利得手,就给我来个电话;要是我先成功,定会发电报告诉你。保重!”
先纵出发后,程明远立刻叫住马长炎,让他留下一个连,同时安排马长炎先往河海方向运动,自己随后尽快赶来。马长炎与赵功成领命,率直属支队迅速出发。
之后,程明远叫来江明衡,让他去散兵把19岁的黄玉书喊来。黄玉书的父亲黄施云,在散兵开了一家黄老五饭店,这里曾是程明远在江湖上的第一个联络点。黄施云在饭店里,既是老板,又肩负着地下交通员的重要使命。然而,抗战胜利后,程明远前往巢北发展,黄施云却被地方势力告发,不幸被抓去残忍致残。此次程明远来到潮南,心中一直想着要给黄家后人一个交代。
见到黄玉书和他的母亲后,程明远亲切地问黄玉书:“小黄,跟我当警卫员好不好?”黄玉书的母亲面露犹豫,说道:“我家这个小儿子可是独苗啊。”程明远理解她的担忧,摘下帽子,诚恳地说:“你看我干革命到现在,不也好好的吗?把他交给我你放心,除非他自己不想干了。”年仅19岁的黄玉书,对这样的机会求之不得。在他眼中,既能不用上学,又能骑大马、挎匣子枪,那是无比威风的事情。于是,他高高兴兴地辞别老母亲,跟着程明远,踏上了充满未知却又热血沸腾的征程,背着匣子枪,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去迎接新的挑战。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程明远与战友们因使命而分道扬镳,各自奔赴不同的战场。黄玉书的加入,为程明远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意味着他将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程明远在江北沿线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任务?孙仲德在合肥地区的包抄行动又是否顺利?而初出茅庐的黄玉书,能否在残酷的战争中适应并坚守自己的信念?一切都在这战云之下,等待着他们去书写答案。(未完待续)